养生健康

父母学会三句话孩子会很听话

父母学会三句话孩子会很听话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父母最不该讲的三句话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家庭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这句话来恐吓孩子,发泄心中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实在无法忍受父母的嘲讽被迫离家出走……

其实,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可父母的本意并不是当真如此,只不过想以早些结束这场口舌之争罢了。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干脆把心一横,走就走!结果“英雄”就这样产生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类似的话来要挟子女,逼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我没本事……”

这句话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可是,这样做无疑很不妥当。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父母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生活中,除了父母,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拿这话逗孩子了。可是专家表示:虽说是笑话,却也不能随便乱说。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

然而,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聪明孩子很快就知道怎么回答,大人们爱听,而由此所导致的“副作用”便是: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样的奉承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

父母最好别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1.你要是男(女)孩子就好了

这句话否定了性别,孩子会天真地接受家长的言传要求。这种否定的话语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并因自己没能符合家长的期待而难过。

2.不要玩了(好好看书去)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从中能学习到很多的事物和经验。这句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家长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3.你还小,这事你做不了

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应有的职责,但过于保护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也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做一些符合年龄的事情,不要事事包揽。

4.做事不可以失败

挫折和失败每个人都会碰到,无论长幼。如果家长秉持完美主义,要求孩子事事必须成功,可能会让他们在为人处事上形成强迫症,不利心理健康成长。

5.不许做那件事

有些家长可能儿时在某些事上吃过亏,也不许自己的孩子去做。这样会妨碍孩子在童年时代经历各种体验,成年后还可能落下优柔寡断的毛病。

6.小孩子一边玩去

这话带有明显的否定语气,在大人孩子之间划分出泾渭分明的界线,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心理上感觉压抑,以后做起事来会缩手缩脚。

7.不许和那个小孩玩

此话把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加以主观比较,带有歧视意味。孩子天真无邪,彼此一起玩耍并无尊卑好差之分。家长强制对孩子加以分群,会让他们无法理解,还可能影响今后的正常社交。

8.给我好好听着

这话强制孩子听从家长的意见,否定了他们的自我思考。孩子会通过各种体验来学习经验教训,诸如毁坏玩具,和朋友吵架,乱跑跌倒等等。如果家长事事不许,会妨碍孩子的自由思考,导致他们成年后也缺乏主见。

9.安静点,不许哭

孩子在儿童时期还处于家长的保护之下,希望得到家长的喜爱和认同。如果连哭泣都受到家长的呵斥,他们就会慢慢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将来可能影响情绪的自然表达。

10.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

有的家长在气头上会说这样的话。这话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存在价值,对孩子是沉重的打击,因此绝对不能说,否则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父母教育孩子要常说这5句话

1.“这件事还可以怎么做”培养价值感。比如陪孩子做手工课,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此时,父母在指导孩子做好一件手工之后,就可以问问他:“除了教你的这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做呢?”这句话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慢慢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多了,自我价值感就慢慢养成了,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给予心理支持。从幼儿园到学校,孩子都可能遇到被老师无端指责、被其他孩子欺负等负面事件。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心智不成熟等原因,不愿意听完孩子的话,就指责孩子“肯定是没听老师的话才被骂”,或者怂恿“你不会打回去吗”。聪明的家长会适度地包容孩子,告诉他“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让孩子知道凡事能跟父母商量,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能避免孩子走错路、弯路。

3.“好”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当孩子向爸妈提要求时,不少人会下意识地拒绝,或者提条件。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妈妈却说:“不行,你作业写完了吗,就想着出去玩?”这样下去,孩子要么今后不愿意再提要求,跟父母关系日渐疏远,要么变得叛逆,难以管教。不妨在回答前加个“好”字,比如,“好,你先把作业写完,就可以出去玩”。这样的回答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比否定式的回答效果要好。

4.“对不起”教会责任感。不少父母明明犯了错,却没有意识到或者不好意思向孩子认错。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德育老师。不敢承认错误,会导致孩子喜欢推卸责任,长大了也没有责任感。所以,父母犯错了,要及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要知道,向孩子道歉、坦承自己的错误,以身作则,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来说很重要。

5.“我爱你”增加安全感。中国父母很少对孩子说“我爱你”。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国人普遍感情内敛,像“爱”这样的字眼羞于出口,亲子间也缺乏拥抱、亲吻等必要的身体接触。

但感情要说出口,别人才能明了。尤其在责备孩子之后,除了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还要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批评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是爱他的,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和平解决孩子不听话的现象

不听话行为1: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不听话行为2: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不听话行为3:耍脾气

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夸大地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不听话行为4:反驳有理

女儿聪明伶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如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我们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外婆也总说慢慢来,不可心太急”……我觉得很难对付她。

专家解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说道理”的家庭。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他们受思维发展(思维刻板性)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推理(转导推理),并据此反驳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

孩子犯错父母只需讲这八句话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并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过去之后,

最后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经典八问: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第六个问题:“你决定怎么做?”

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家长脱口而出当心伤了孩子

、“你这次考第一名,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

如今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重视,有的父母甚至是“变色龙”。孩子考好了,欢天喜地,孩子考不好,那就是棍棒伺候。很多父母为了鼓励孩子都会给孩子相对应的物质奖励,“你这次考了前三名,妈妈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玩具”“你这次进步三十个名次,条件随便提”......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物质奖励,其实是弊大于利,这会让孩子会学习的概念产生误解,认为学习就是给家长学的,会破坏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而且还会助长孩子的功利心。

二、“孩子,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却不敢苟同。很多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企图让孩子来改变现实,完成他们曾经的遗憾和梦想。总是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下半辈子就靠你了”,“你可不能让父母失望啊,你是咱家唯一的希望了”,教育专家表示,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给孩子内心造成更大的压力,得失心严重,不能正确的对待成功和失败。

三、“你怎么那么笨”!

这是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父母满是责怪,你怎么这么笨。面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父母很少安慰,生气教训都是他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听完这句话内心会自我怀疑,会毁灭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再去做事情的时候更加畏手畏脚,总是怕做错。

四、“你看,隔壁家明明学习好,还特别乖”

总是拿自己的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作对比,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这也是很多孩子极其讨厌的一句话。父母的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同时对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

五、“我说对的就是对的,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很多家长在家中“一党专政”,是家庭的独裁者。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六、“爸爸妈妈让你选一个,你选谁?”

有很多家长也别喜欢跟孩子开玩笑,“测试”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爸爸和妈妈你更喜欢谁”?“奶奶和外婆你更喜欢谁”?这种类似的话父母肯定不陌生。让一个孩子来做这种亲子测试题,可能满足了大人的虚荣感,但是让孩子选择未免过于残忍。会让孩子对家庭关系产生恐惧心理,爸爸和妈妈是要分开吗?我如果说爸爸,妈妈会不会不高兴?孩子内心会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七、“我是管不了你了,谁愿意管谁管吧”!

孩子不懂事,调皮捣蛋,惹父母生气,面对错误屡教不改,很多父母按捺不住脾气,这句话就会脱口而出。这种心情可理解,无论孩子多么的惹父母生气,父母都要耐心和孩子沟通,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教好孩子。

八、“你要是不好好学,长大跟xx一样没出息”!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扫大街”,“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你爸爸一样没出息”很多父母都会做这样的类举。除了会让孩子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偏差之外,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家长看似试压的一句话会让孩子内心反感,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九、“不挣钱怎么养你啊”!“父母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

现在社会,生存压力确实很大,父母一般都是上班一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少。即便是孩子主动提出跟父母多交流,父母也总是说,“不挣钱你怎么上学啊”,“父母辛辛苦苦挣钱还不都是为了你”等等。这些话看似很平常,却让孩子内心很难过,有的时候还会自我施压。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无论多忙,父母都该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十、“我生你养你,还学会跟我犟嘴了”?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并未把孩子当成一个生命看待,总是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不允许孩子反抗。会让孩子对父母心生怨恨,久而久之形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或滋生叛逆。

看似平常的一些话,句句都“暗藏杀机”,暗示的力量真的很可怕,希望各位父母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千万别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了!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总之,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的差别也很大。即使家长没有发现这种影响,也不代表不存在。有时家长表扬或者批评孩子时,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情绪,却忽略了孩子。如果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让孩子更加积极、有自信,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能行。

宝宝说话晚是怎么回事

那宝宝为什么说话晚呢?

1、可能是智力低下

引起语言发育迟缓最常见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与语言有极密切的关系,语言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儿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的小儿不能注意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别人的语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达和理解词的意义。

智力低下的小儿开始说话的年龄晚,而且不能用词来表达其意。在大的孩子表现为说话不切题,模仿语言,把别人间他的话重复一遍作为答复,而且常常有重复语言,一句话翻来复去地的说。智力低下的小孩开始说话时,有时虽然也能说情楚某个词,但不久往往又忘掉了,以致几个月内又听不到这个词了。

2、听力有缺陷

听力缺陷也会影响语言的发育,严重听力丧失的小儿无法学习说话,若听力·丧失不太严重,还可以看着别人口唇动作学着发音,口形变化明显的容易学,如“拨、夫、呜”等音,但对一些依靠舌头运动发出的声音,如“哥、勒、了”等,由于看不见舌头的运动,学起来就困难了。若在会说话以后出现听力障碍,一般不影响说话,但若在小儿早期,即使是轻微的听力障碍世会影响说话。

3、家庭的遗传因素

家族因素与说话早晚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智力发育正常,又没有听力障碍,也没有找到其他疾病,仅仅是说话晚。这种小孩与家族遗传有关,孩子的父母说话可能也晚。

4、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孩子语言的发育影响很大,据有关报道,在西方社会,慈善机构里抚养成长的小儿,语言发育较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晚,开始学习说话和组成句子也都比较晚。

5、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态度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对子女的关心程度都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育。有的家长整天不停地批评孩子的说话方式或语调、模仿讥笑孩子不正确的

发音,或很少与孩子说话,这都会影响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不利于语言发育。有些人认为,对孩子照顾过多,在孩子没提出要求以前就把东西准备齐全了,这样会影响他学说话,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还有人认为,孩子不学说话是因为他太懒了,这种说法也不对,孩子不说话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还不会说话。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1、激起孩子说话的欲望

让宝宝开口说话的最有效的办法是父母营造一个谈话和交流的气氛,运用可能的任何机会不停的和宝宝说话,用轻柔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他讲故事,即便在多数情况下只是父母的“自言自语”也要坚持。和宝宝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见机行事,诱导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对你的努力有回应,能够“咿咿呀呀”加上肢体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你可以及时送上你的拥抱作为鼓励。对于这些宝宝,父母先不要在意他说得好不好,也别急于纠正他语言中的毛病,培养起来他说话的自信心、使之体验到表达的喜悦比什么都重要。

2、个性化训练循序渐进

对孩子的言语和阅读训练是一对一的,如对感受性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对语音的理解、听觉记忆及听觉知觉等。对表达性语言障碍者,重点在于训练他模仿别人讲话。无论对哪一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教育训练,父母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具体的做法是将拟订的教育计划分成几个小单元,分段进行,以便容易学会,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对那些语言表达和阅读上有困难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书的方式或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反复教孩子认读笔画、发音简单的字、词,让他们慢慢地辨认、熟悉、理解、记住这些词的发音和含义;随后过渡到比较难的字、词语;然后再开始给他讲解一个个短句、长句的意思及相应的故事内容。如此一步步地训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父母的贪多图快和急躁情绪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3、迂回的“战术”可能更有效

对于那些说话或朗读总是不顺畅、经过多次训练效果终不明显的孩子,父母的反应最好是冷静、再冷静。因为此时你丝毫的激动和不满,都会为孩子的语言学习带来挫败感和恐惧感,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对于这类孩子,与其教他说话读书,不如先唱儿歌、童谣、歌曲给他听;只要他不反感,你就反复为他唱。为了方便,父母不妨选择那些孩子百听不厌的儿歌作为孩子学习的教材。爸爸妈妈也可以把孩子喜欢听的内容拷贝在数码产品中,以便他随时被声音包围着,由听而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孩子不听话5大招来解决

1、沟通不专注

大人往往很忙,所以不少家庭经常是孩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父母却忙着手头的事。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就会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

因此,孩子说话时,父母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听他说的每一个字,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提一些问题,加强互动。假如当时很忙,要明确告诉孩子需要等待多久,以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必茫然等待。

2、要求不合理

当父母给孩子制定的日常要求不合理时,很容易使孩子积累起负面情绪,导致他不听话。洋洋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父母规定他放学回家必须先写作业。不过,洋洋喜欢的动画片一般都是刚回家时就开始,爸妈的规定让他很不满意,却也无能为力。

半个月后,洋洋爸妈突然发现,原本乖巧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到点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洋洋不听话的根源就在于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所以,家长给孩子定规矩前,要先想想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等。同时要每天跟孩子交流感受。

3、不注重倾听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觉得童言无需在意,所以不注意倾听,心不在焉。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倾听可对人的心情起到“净化作用”。有心结的人倾吐后会舒服很多。

所以,父母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倾听时要蹲下或弯腰,眼睛平视孩子,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叫孩子“你给我站好”。

4、说话太啰嗦

有些父母说话抓不住重点,絮絮叨叨,还夹杂着许多抱怨、责备的话;还有的家长说话毫无逻辑,几件事翻来覆去地说。这样做,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父母究竟想要说什么,希望自己做什么,结果家长喋喋不休说得痛快,孩子却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因此,父母在跟孩子提要求时,尽量使语言简单明了。每次只说两三件事,并让孩子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同时督促他去做。

5、态度过于粗暴

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话,会下意识地提高语调,但孩子此时的关注点更多在父母恶劣的态度和愤怒的表情上,而不是说话的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说话越温和,孩子越容易关注父母说的话。即使很生气,父母也要按捺住情绪,看着孩子,让他停下手里的事,和颜悦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总之,让孩子听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切不可对孩子、配偶、父母等身边人的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人争吵。只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完善了,他们才能心服口服地听话。

让孩子更听话的三句话

1、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当然不会听话。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2、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他不会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太难,应该以“跳起来够得着”为原则,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须能够做得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3、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根据行为疗法的理论,一种行为能不能建立起来,效果是关键。带来效果的行为会保留下来,没有带来效果和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会消失掉。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听话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还要“额外”的奖励?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经地义!他们只看效果。

所以说,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相关推荐

孩子吹牛父母如何引导

针对孩子的吹牛行为,父母该如何引导? 1.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方法,换位思考 父母可以观察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时所使用的语句来判断孩子的内在心理。比如,孩子在和人交谈时常常使用:“我想要玩汽车,把你的铅笔给我,我妈妈做的菜比你妈妈做的好吃多了”,而从不考虑其他孩子的感受,他们父母可以用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父母可以这么问孩子:“你告诉苏菲你的手链比她的漂亮的多,你觉得她怎么想?”“如果有人告诉你,你踢球比他踢得差多了,你很伤心?”父母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向其他孩子吹牛时给其他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1.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在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真的很乖、很听,他们对人很有礼貌,可是他们却总是在人后做这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欺负同学。在老师眼里他是那么的听,表现得很乖,可是老师一旦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子。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就了察言观色,他们能够依据打人的神色和心情判断他们的想法,从而去做一些讨好大人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了人情世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这些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甚至因此而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表面上乖的孩子比一个表面上坏

孩子最讨厌这十句家长你们说过几句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 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 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 翘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简单的,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 “听“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给孩子争辩的权力 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孩子父母顶嘴时 沉默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 “一言堂”的后果 惧怕不等于信服 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商量 听听孩子的建议

宝宝逆反怎么办

父母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施压,很多家庭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写作业、给他安排更多的课外的辅导材料、希望孩子一点再听一点。一旦孩子不听,没有按照安排执行,父母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对抗,想着如何“修理”不听孩子。此时,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从的孩子父母可能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形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见得是完美的。当孩子父母的教育之下,变得很乖巧、很听的时候,父母可能得意与终于把孩子转换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这样的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大了,渐渐地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渐渐说起了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有的是跟班上的小伙伴们学的,有的是看各种动画片跟动画人物学的,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口头禅。不少口头禅还带着脏,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他就是改不过来。那么,父母该怎么办才好呢?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

不听孩子有勇气和意志力

面对孩子的不听行为,父母应该首先保持心平气和;纠正孩子的不听行为,父母应该先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 应该如何看待孩子不听行为呢?是不是孩子不听就完全不好呢?其实不然。如果父母认真分析孩子不听的利弊,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就发现:孩子不听行为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我们先看看孩子不听的消极一面: 孩子不听具有很大的消极一面,它最大的负面就是可能导致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或者习惯。如一切以“我”为中心,对“我”所需要的,别人只能给予和迁就。严重时,更滋生出为达

晚的孩子智力有问题

冬冬的妈妈最近有些着急,眼看同龄的孩子说句子了,而2周岁的冬冬只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她担心孩子智力有问题。 孩子由于个体的差异,表现在语言能力方面也是开口有早有晚、表达清晰不清晰的区别。妈妈们只看到孩子晚的结果,却没有思考可能造成孩子开口晚的原因,着急地给孩子扣上智力有问题的标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分析】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音,即正确发音及称呼;懂,即感受或理解,能够把别人的与现实的东西或者行为活动联系起来;表达,即用自己的把思想讲出来。因此,儿

孩子不快乐你能读懂吗

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即使孩子不想上学、迷恋网吧,也都是以孩子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向父母做出的警示。然而,大部分父母读不出孩子这些症状背后的意义,从而导致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的“关照”中逐渐严重,孩子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1.从小就特严肃,总显得很懂事,有少年老成之嫌疑,父母有明显的成就感。 2.不喜欢做作业,总是到万不得已如被父母监管甚至暴打之后才肯做,不过,几天之后又变回原样,且父母有强烈的无奈感。 3.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总是说他不专心听课,经常是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孩子不专心的情况

晚的宝宝聪明吗

很多人认为孩子越晚孩子就越聪明。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专家表示,小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开始牙牙学语,说几个简单的词句,如果到了两三岁还不能开口说,医学上就称为“言语发育迟缓”。 造成言语迟缓的原因很多,通常导致孩子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孩子的听力要是有毛病的,或者发声器官不正常,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发音,比如,孩子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或者是发声协调困难,从而影响到孩子;如果孩子有听力方面障碍,也影响语言的发展。再有一种可能

怎样判断宝宝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展的速度很慢 正常的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年龄,一年里能够掌握的词汇很多,特别是在3~5岁这一年龄段,掌握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加的。但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可能在一年里只能掌握四五个词,且需要很大的努力。 语言发展的程度比正常儿童的水平要低,常出现各种错误 一些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语言发展迟缓现象,比如: 不或者说令人费解;只说一个音,如语首音或语尾音;说有前后颠倒、混淆或省略的现象; 词汇少、说很幼稚,没有组织,没有头绪; 常常使用娃娃语或拟声语如用"汪汪"代替"狗",用"喵喵"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