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吴茱萸的用药禁忌

1、吴茱萸有许多药用作用,但是要注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服用。其中以阴虚火旺的人为主不能使用,例如《纲目》所言的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脾胃虚弱冒暑的人都是不可以服用的。

2、《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3、《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4、《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吴茱萸的食用方法:

吴茱萸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吴茱萸用药禁忌:

1、阴虚火旺者忌服吴茱萸。

2、肠虚泄者尤忌吴茱萸。《本草蒙筌》

3、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本草经集注》

吴茱萸汤1

功效: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组成: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吴茱萸汤2

功效: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吴茱萸汤3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组成: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吴茱萸汤4

功效:主治卒心痛。

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用法: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吴茱萸汤5

功效: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吴茱萸汤6

功效:主治伤寒吐利,手足逆冷,心烦闷绝。

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锉细。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二。

吴茱萸汤7

功效: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吴茱萸汤8

功效: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吴茱萸汤9

功效: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茱萸可以吃不

在对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吃一些。

茱萸一般可以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三种,而重阳节佩戴的茱萸其实是吴茱萸,是属于中药材的一种,其味辛、苦,偏热性,归肝、脾、胃、肾经,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作用。

吴茱萸在临床上常常被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寒湿腹痛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大便泄泻等症,因此在对症的情况下是可以适当地吃一些茱萸的。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抗菌

吴茱萸醇提物对蛔虫有明显的作用,而用它的煎剂经过试验对霍乱弧菌有非常强的抑制功效,用吴茱萸的水浸剂还可以对絮状表皮癣菌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吴茱萸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药材,不但可以杀虫,还能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那么吴茱萸在医学上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功效和作用呢?在中医中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驱虫药中关于吴茱萸在医学上应用的相关知识。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性 味

味辛、苦,性热。

归 经

归肝、脾、胃、肾经。

功 能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主 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相关配伍

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吴茱萸的营养价值 吴茱萸的营养成分

吴茱萸中含有吴茱萸烯、罗勒烯、 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环磷酸鸟苷、柠檬苦素、吴茱萸苦素、吴茱萸苦素乙酯、黄柏酮、花色甙、异戊烯黄酮、酮类如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等。

制吴茱萸的配伍应用

制吴茱萸配伍大枣: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 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与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制吴茱萸配伍当归:吴茱萸辛热燥烈 疏肝行气、温中散寒 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 补血行血 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 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 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 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制吴茱萸配伍小茴香: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 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温脾益肾

吴茱萸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吴茱萸的功效作用

1.散寒止痛:①用于头额冷痛经常发作,日久不愈,兼吐涎沫者,与党参、生姜同用。②用于冷气腹痛,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同服,也可用本品与香油和酒煎服。③用于寒湿脚气上逆、腹痛、闷乱不识人,与木瓜、槟榔、生姜配用,如吴萸木瓜汤。④用于寒湿阻胃,胃脘胀痛、吞酸烦心,与黄连、高良姜配用。

2.理气止呕:①用于胃中虚寒,症见食后欲吐,腹痛,或干呕吐涎沫,可与炮姜同用;若为肝火犯胃,症见胁痛,吞酸,呕吐者,可与黄连同用,如左金丸。②用于口舌生疮,属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者,可用本品研末醋调贴足心。

3.温脾利湿:用于寒湿脚气、下肢足胫肿胀,可与木瓜、槟榔、苏叶等同用,如鸡鸣散。

吴芋的功效与作用 升阳止泻

吴茱萸性热,入肾经,对于肾阳亏虚导致的五更腹泻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五更泻即鸡鸣泻,换算时间的话大约在凌晨5点左右里会有腹泻的情况,五更泻的对症用药四神丸,就是用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组成的,如果有肾阳不足导致腹泻的话,吴茱萸能有良好的升阳止泻功效。

相关推荐

治腹泻的中成药有哪些 四神丸固肠止泻

该药是由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红枣所组成。 四神丸中重用补骨脂,补肾阳固下焦;辅以肉豆蔻暖脾阳,行气涩肠;佐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阴止泻,再配以姜,枣,调补脾胃,所以该药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功效

猪心有什么功效

猪心味甘、咸;性平;归心经; 功效 养心安神、益脾止血、定惊、治惊悸、怔忡、自汗、失眠症。 禁忌人群 高胆固醇血症者忌食;忌吴茱萸。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心虚多汗,自汗,惊悸恍惚,怔忡,失眠多梦之人;精神分裂症,癫痛,癔病者。 猪心为猪的心脏,是补益食品。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 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烟酸等,这对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很大的作用。常用于心神异常之病变。配合镇心化痰之药应用,效果明显。

避开经期女性药膳补血

1、乌贼骨炖鸡 乌贼30克,当归30克,鸡肉100克,精盐、味精适量。 做法:把鸡肉切丁,当归切片,乌贼骨打碎,装入陶罐内加清水500毫升,精盐适量,上蒸笼蒸熟,每日1次。一般3-5次可见效。 功效:乌贼骨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当归和鸡肉都是补血佳品,所以对血虚型月经过多,颇具疗效。 2、玉米须炖瘦肉 玉米须30克,瘦肉120克,精盐适量,味精少许。 做法:将瘦肉切块,与玉米须一起放入陶罐内,加水500毫升,上蒸笼加盖清蒸至肉熟,加精盐、味精,趁热服用。 功效:玉米须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民间常用来治红崩,瘦肉能

老人在家就能做的养胃粥

良姜粥 高良姜(又称洋姜)15g研末,粳米100g,高良姜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去渣下米煮粥。 吴茱萸吴茱萸肉3g,葱白一段(长约10cm),粳米50g,先将米煮成粥,临熟时加入吴茱萸和葱白。 八宝粥 芡实、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党参、白术、大米适量,煮粥即可。 山药粥 山药100g切碎,粳米100g,文火煮粥,一日分服。适用于阴液不足的慢性胃炎。 红枣枸杞粥 红枣、枸杞、粳米适量,煮粥每日服用一次。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疲倦乏力、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者。

扁桃体发炎有什么偏方 吴茱萸

食材:吴茱萸适量、陈醋适量 做法:将吴茱萸适量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陈醋调和,制成山楂大小的药丸,永塑料布固定在双脚涌泉穴上,再用胶布固定,两天后取下。 功效:涌泉穴是人体的长寿穴,长按此穴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作用,对于治疗扁桃体炎有一定的疗效。

吴芋的功效作用 散寒止痛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入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体内有寒湿导致腹痛、腹部胀痛、厥阴头痛等不适症状,用吴茱萸配伍其它药能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在《医方简义》中的导气汤就是用吴茱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中药吴茱萸相关配伍应用

1.配黄连: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除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同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所应,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证。 2.配党参: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良好的暖肝开郁、温脾燥湿、除逆止痛的作用,党参具补气和中之功,二药相配应用,温中寓补,功专散寒补虚,既可暖肝,又可暖脾,用于呕逆、吞酸、胃痛、吐利。本对药目前常用于慢

痛经可以热敷吗

中医养生大法:中药外敷治痛经 1、气滞血淤型痛经 症状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怕按,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可伴有抑郁或易怒等情绪症状。 中药外敷治痛经:云南白药膏贴脐治疗。 痛经时取适量的云南白药粉剂,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在肚脐处,再用棉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棉纱布外加放热水袋,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换,连续3~5天。此法可活血化淤,通络止痛。 2、寒凝血淤型痛经 症状表现:月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热敷后痛感有所缓解,月经颜色暗,或夹有血块,身体怕冷。 中药外敷治痛经:用吴

山茱萸的功效作用 山茱萸宜忌

宜:山茱萸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还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状,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 忌:性机能亢进、手足心发热、失眠多梦的人不要食用,会导致症状加重。体内有湿热,表现为舌红苔黄腻,或者小便淋漓涩痛,或者胃酸过多,也不宜使用山茱萸。

吴茱萸的性味与功效

味辛、苦,性热。功效:温中止痛,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主治肝胃不和,脾胃寒湿,脘腹冷胀,恶心、呕吐,胁痛,疝气,脚气疼痛,及经行腹痛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吴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疗呕而腹满,脘痛吞酸;②验方(《本草纲目》):吴茱萸三钱,煎汁,入盐少些,口服,治疗老人多年脾泄。 在著名方剂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的左金丸、戊己丸中,治疗脚气疼痛的鸡鸣散中,在治疗老人五更泄泻的四神丸中,吴茱萸都是重要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