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中医认为,防止胃痛的发生,应从病因入手,重在日常保健,如不要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饮食、控制情绪等等。养生穴位的按摩,可有效防治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是治疗胃痛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下面教你中医按摩养胃法,快去学学!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见疾病,中医认为胃脘痛是由胃气失和、胃络不通、胃失濡养经络所过,主治所在引起的,饮食不节、劳累、受风寒、情志 不畅等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发生,重在日常保健,应该从病因入手,如不让身体过度劳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饮食,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也可以按摩养生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经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胃痛的中医疗法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有胃痛的表现,像一般性的胃痛只要按摩第二掌骨中的脾胃穴,3分钟左右立竿见影,很快胃就不痛了。

【取穴位置】:首先找到手部与食指相连的第二掌骨,将拇指内扣掌心,其余四指内收握住拇指,虎口朝上。全身各脏腑器官依照从头到足的次序排布在第二掌骨上。在头穴与足穴之间的中点就是脾胃穴。

【方法】:按揉的时候要选准穴位并使其产生酸、胀、重、麻等感应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按时要略带揉的动作,左右手的脾胃穴都要按揉,手法要柔和,压力宜垂直深透。

另外当吃了不适的东西后,胃肠难受,就从第二掌骨的胃穴往下推至到足穴,只需推2分钟,胃难受想吐的感觉就可以消失,继续推,两只手都推,一边推一边用劲按,不出半小时,很快就有要大便的感觉。当你及时排出吃下的不易消化食物,人很快就舒服了。记住:不能多用,多用泻气。

如果严重的胃病建议到医院去治疗,该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一般性的胃痛,应用该法均有良效。

身体暗藏三大养胃穴

日常按摩养胃步骤

按摩能养胃首先进行中脘穴的部位按摩。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按摩能养胃其次是进行天枢穴的部位进行按摩。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按摩能养胃三是在足三里进行按摩。足三里穴在我们的外膝眼下的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按摩手上穴位摆脱胃部不适

“养胃药”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药”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药”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对治疗胃痛、恶心、呕吐等症有不错的疗效。

睡前按摩养胃

睡前或起床前,排空小便,洗净双手,仰卧,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最后再由剑突至下腹部自上而下抚摩10次,每天最少做一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七大穴位调理肠胃防胃癌

养胃穴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穴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穴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

养胃穴之四:外关穴

外关穴

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二寸之内、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能治疗热 症感冒、偏头痛、胸胁痛、耳鸣、耳聋、上肢瘫痪、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旋揉内外关,对改善自我症状、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养胃穴之五:中脘穴

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人体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指压时应采用仰卧位,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四指用力下压,6 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每日进行2~3次,并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养胃穴之六:神阙穴

神阙穴

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 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养胃穴之七:足三里

足三里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在中医经络上,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养胃三套小动作

一、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二、脚趾抓地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一般胃肠功能良好者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尤其现在岁末将至,不少人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对脚部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每天洗脚时,还可在脚盆里放些大小适中的椭圆形鹅卵石等物体,泡脚同时练习用脚趾 反复钩抓这些物体。温水泡脚有利疏通经络,脚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经的穴位,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胃肠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时需注意所选物体表面要光滑, 以免划伤局部皮肤、诱发感染。

三、按摩小腿

此外,坐、卧时还可从下到上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如脾、肝经的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胃经、 胆经的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

如何制订养胃时间表

7:30早餐不能省。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引发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高达36%,还易导致低血糖、记忆力下降,增加胆结石患病风险。一份好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状态下损伤胃黏膜。吃的速度不宜过快,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持续20~30分钟。

10:00起身走一走。放下手中工作,小歇片刻,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放松运动,有助于早餐消化。顺便喝点水或吃点水果,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排出。

11:30午餐补蛋白。午餐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比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冬季午饭前可以喝点汤,因为在食物比较干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况下,适量的汤水有益于消化和吸收。饱餐后宜站立一会儿,不要坐卧或下蹲、弯腰,以免腹压过高诱发胃食管反流。餐后不宜立即快走或奔跑,以免引起胃下垂或腹部痉挛痛。

13:00打盹儿助消化。如果有时间最好能美美地睡个午觉,只要半个小时,就能让大脑得到休息,多分些循环中的血液去供应胃肠道,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但最好别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压迫腹部,造成胃肠胀气。

17:30晚餐宜清淡。进食量以七分饱为好,并注意补充杂粮和新鲜蔬菜。因为晚上睡眠中心跳和血液循环都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易使血脂高,使血流更缓慢,不但易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杂粮和蔬菜不但可预防高血脂,还可以增加维生素摄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19:00散步防受寒。饭后尽量不要躺着或久坐,可散散步、做做运动,但应注意,餐后半小时内最好别做剧烈运动。此外,由于胃靠近腹壁,只有少量肌肉和脂肪等在外围包裹,容易受凉。因此,在冬季外出散步、锻炼身体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运动时护好腰腹。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较弱者更要防寒防感冒。

常按四大养胃养生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常按四大养胃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养胃护胃必知的四大养生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 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按摩3穴位可帮你养胃暖胃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胁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按摩哪些穴位能养胃

1、气海穴

作用:有温养和强身的功效。

位置: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

按法:按摩时以顺时针方向。

2、内关穴

作用:消除胃胀气,胃痛时按摩还可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位置: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处。

按法:如果胃痛发作,可以按200次。

3、足三里穴

作用:调理脾胃机能,促食欲,助消化。

位置: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约四指宽处。

按法: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还能止疼。

4、丰隆穴

作用:健脾化湿,促代谢,纾解肠胃胀气,打嗝。

位置: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5、中脘穴

作用:和胃行气,止痛,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部闷胀感。

位置:肚脐上方4指宽处。

按法:用指腹以画圆方式按压,带酸胀感为宜,每次15下,每天按2、3次。

6、四缝穴

作用:消宿食、化积滞。使用四缝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

位置:它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四个穴位的合称,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第二指关节相交处的横纹中点。

按法:按摩时,采用坐或卧式,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每日进行2~3次,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相关推荐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 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 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您就要用到隔姜灸,就是把姜片扎孔,搁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然后对准姜片艾灸。姜的辣气进入体内后能对付顽固性的消化不良。我们在使用温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如果再在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按摩几分钟的话,效果会更加的好的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

胃疼穴位疗法

如果出现胃疼,可以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按摩的时候,注意力度,缓慢进行。 穴位疗法有不同的方法,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二是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按摩六大穴位养胃效果不错

1、大陵穴 这个穴位在五行属土,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2、四缝穴 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3、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

胃寒灸什么穴位

1、胃寒艾灸哪些穴位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2、治疗胃寒关键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中脘则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可治疗胃痛、恶心、腹胀等。内关则是宽胸解郁、行气止痛之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 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艾灸

养老学位的位置和作用 养老穴穴名解析

养,生养,养护的意思。老,与少,小相对,长者为尊。“养老穴”的意思是说此处穴位对老年人非常容易患的各种疾病很有益。因为小肠的功能是吸收水谷所化之精气供养全身,同时因为此处穴位可以治疗目视不明,耳闭不闻,肩臂疼痛,手脚不能自如等老年病,是供应老人,调治老年人疾病的重要穴位,故而得名。

正确养胃的方法 按压穴位

用力按压内关穴(位于手腕横格纹以上约三手指宽处)20~30次,每次保持5~10秒,有助于消除胃胀气。中医针灸师丹恩博士表示,顺时针方向按摩肚脐,或按摩前臂外侧直到肘部,有助于消化。用两根手指分别按住膝盖下方的膝盖眼,然后向脚踝处滑动,在感到最痛的地方停止滑动,按压该处。

​女人穴位养生两大穴位简介

脾一方面“主运化”,能将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胃口差、大便稀溏、泄泻等消化问题多可通过脾经来调理。另一方面,“脾统血”,脾虚时,脾经走行的部位常出现放射性痛或者发凉等不适。其主要的保健穴位有三阴交和血海。 三阴交:这是肝、脾、肾3条阴经的交汇处,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4横指处。它被称为女人的“不老穴”,是妇科疾病的首选穴,对月经不调、痛经,以及腹痛、腹泻、失眠等效果良好。《针灸临床治疗学》记载,日本女性到了二十四五岁时,就有灸三阴交调理经血的习俗。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按

胃疼穴位疗法

1、按摩整个腹部 双手交叉然后以肚脐为中心做画太极图的动作,顺时针,逆时针的方向各36圈。 2、内关 内关就是手腕的正中(手个手个手指并拢的位置)在两筋之间找到穴位,然后用拇指进行定位转圈按摩几次。 3、足三里 足三时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的地方,也就是在胫骨和腓骨之间,用两只手的拇指进行点控就可。 五、细嚼慢咽法 研究发现咀嚼的次数越多,就会分泌出更多有利于保护胃黏膜的唾液。 六、适时的喝水 空腹前喝点水可稀释胃中的胃液,从而对缓解胃疼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提醒一下尽量避免汤泡饭的饮食习惯,否则容易加大胃疼的

按揉足三里穴位可养脾胃

常按揉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虚、养脾胃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按压时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边按边揉,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