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是什么
1.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膜,研究发现,吸烟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明显高于同龄人。戒烟5年,患脑卒中的风险就能降到和普通人一样,戒烟15年能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和不吸烟者一样,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戒烟都来得及。
2.饮酒。大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引起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平时就不喝酒的人不推荐通过少量饮酒来降低心脏病风险,嗜酒者一定要控制饮酒量。
3.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较血压正常者高,而且血压过高同样会损伤血管内膜。所以,不能根据头晕、恶心等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每跳动一下都比普通人费劲,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负担太重就可能出现心衰。
4.胆固醇高。一定要控制血脂,将坏胆固醇指标降下来,定期到医院化验血脂,并通过加强运动的方式提高好胆固醇的水平。
5.肥胖。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这部分人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痛风以及某些癌症的机会也显著增加。
6.高盐饮食。中国人饮食最大的特点是无盐不鲜,认为盐放得少菜就没味道。然而,食盐摄入量增加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风险,必须从日常饮食着手,降低每餐盐的摄入量,推荐用量为每天6克。
7.缺乏锻炼。久坐、运动不足是现代人的通病,这导致肥胖率大幅增加,我国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在直线上升。所以,必须加强运动,每周至少安排3~5次中等量以上运动,运动不宜过度剧烈,快走、慢跑、跳舞、游泳都是很好的选择。
8.生活不规律,睡得少。并不是睡够七八个小时就能称之为生活规律、不缺觉。生活规律是指每天作息定时定点。有些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才睡觉,这会扰乱生物钟,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损,影响血管及全身健康。
心肌缺血发作的因素有哪些
1.高血压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心肌缺血发病的危险。统计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患病率比正常血压高4倍。血压升高是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跛行。
2.高血脂
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肌缺血关系密切。胆固醇值超过5.7mmol/L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随胆固醇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3.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不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的强的易患因子。糖尿病是女性心肌缺血和冠心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4.其他因素
血中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增高微量元素缺乏,凝血因子异常,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PAI-I抗原活性升高等是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摄入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与心肌缺血的发病成正相关;吸烟与心肌缺血发病明显有关,吸烟者患心肌缺血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大70%或更多。
动脉硬化的主要易患因素有哪些
动脉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一个疾病, 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导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主要的危险因素有:
一、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四十九岁以后进展较快。
二、血脂,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特别是有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相应的载脂蛋白-B增高。
三、高血压,血压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 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较血压正常的患者高三到四倍。
四、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本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增加两到六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五、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近年提出肥胖、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同时称为代谢综合征,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同时,其他的危险因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增强。
丙型肝炎与糖尿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据日本研究人员报道,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阳性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1例病人抗-hcv抗体检测为阳性。与无抗-hcv抗体者(0.94mm)相比,其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更大,为1.03mm(p=0.040)。在hcv抗体阳性病人中各种斑块也更易于出现。
抗-hcv阳性的病人中平均斑块分数明显增高,并且在控制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后仍然是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hcv可能通过增加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白介素-6来调节其动脉粥样硬化活性。他们总结认为,“目前还需要进行前瞻性、大范围研究来评定hc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动脉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吸烟与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
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是多源性的据美国心脏学会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动脉硬化的主要和次要危险因素见表1。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逐渐发展的结果,真正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种病因学说之间都存在一些相关因素。在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危因素中,身体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病变可能与某些高危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而与脑血管、周围血管动脉硬化仅中度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与高血压相关,周围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
(二)发病机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性作用的过程。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功能改变、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粘附、侵润、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聚集也在局部粘附、活化,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粘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并增殖,脂肪斑变成纤维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外周血管以下肢动脉病变多见,髂,股,胭动脉均可受累,后期可延及其远端大的分支。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变相对特殊,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受累多见,血管壁粥样硬化改变不明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症状多由血栓形成而引起。[1]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
1. 遗传因素:已证明此病有家族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但在许多情况下是受生活环境、习惯、传统等影响,例如饮食、吸烟等。
2. 年龄:心肌梗死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造成的心肌坏死,粥样硬化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加重。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高可使动脉血管痉挛、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患高血压的患者患心梗的概率增加4倍。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侯爱洁
4. 糖尿病:多数成年发生糖尿病的患者是肥胖的,合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使肌体的代谢紊乱,可并发高血压、高血脂、促进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是非糖尿病患者2倍左右,而一旦患有冠心病则死亡率提高2―5倍。
5. 高血脂:高血脂是发生冠心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等,血脂超过正常值,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6. 肥胖:肥胖是冠心病最常见和最重要因素之一。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的人10年内发生冠心病是正常体重的2―8倍。
7. 吸烟:是冠心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重度吸烟者患心梗是不吸烟的两倍,应记住:已经发现吸烟是40岁以下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唯一主要原因。
8. 紧张状态:心理紧张可引起血压升高,血中甘油三脂升高,血管收缩,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9. 男性:心机梗死的发病率比女性多的多,主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内荷尔蒙分泌有关。
A型性格: A型性格的人,生活节奏快,这种人好胜心、竞争心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也易急躁,易怒,好激动,不能容忍自己看不惯的事情。这种人,对自己漠不关心,不知道休息和照料自己,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整天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正是由于A型性格的行为表现,促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引起心肌的缺氧,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A型性格比B型性格的冠心病发病率高2倍,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2--4倍。
经常睡觉抽筋是怎么回事 动脉粥样硬化
如果老年人在睡觉时经常出现腿抽筋的情况,就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在医生指导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以积极防治可能加重腿部动脉粥样 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
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
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
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脑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常规把脑血管病按病因分类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壁病变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血管内膜的一层光滑的细胞群,它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一般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和损害可使内皮细胞剥离,血浆成分主要是脂类物质的浸润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内膜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
持续的高血压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压可通过直接作用于直径50~200μm的脑小动脉,如脑底部的穿通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旁中央支,导致这些小动脉发生血管透明脂肪样变、微栓塞或微动脉瘤形成,亦可通过机械性刺激和损伤直径大于200μm的较大血管或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容易出现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与黏附在溃疡面的血小板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
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关
杂志报道,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增高并无相关性。
研究人表示以前我们曾指出,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各种原因死亡率和心肌梗塞的预示因素。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试图确定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否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白蛋白从肝脏中合成,其产物受到循环中细胞因子的影响。白介素-6就是其中的一种细胞因子,它作为炎症反应的一部分释放,具有降低白蛋白合成的活性。因此,炎症性疾病,比如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在理论上可能与低水平白蛋白有关。
研究小组应用超声评价2072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和内膜-中膜厚度,这些病人参与了评价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国家性研究。所有病人均为白人,其中47%为男性,平均年龄52.2岁。
研究人员指出,在男女病人中,血清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或内膜-中膜厚度无关。
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更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一种指示因子。尽管如此,考虑到白蛋白水平和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这种水平仍有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当前的这项横断面研究仅仅提供了受试者的一种简单描述。因此,通过重复评价后可能会出现一种相关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大量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这些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危险因素共分为3类:①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②新显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③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其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早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了许多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学说、氧化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以及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1973年,Rusell提出“损伤—反应”学说,随着近些年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该学说也不断被修改,此学说的内容涵盖了上述3种学说中的一些论点,认为各种危险因素最终都会损伤动脉内皮,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此学说的核心包括: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白细胞黏附等;②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管壁蓄积;③LDL经活性氧簇(ROS)氧化修饰为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同时平滑肌移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④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⑤血小板黏附活化,形成血栓,触发临床急性缺血事件。
因此,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的3个中心环节,采取相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普罗布考(Probucol)——抗脂质过氧化,稳定斑块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Daniel Steinberg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认为与天然LDL相比, ox-LDL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从而奠定了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此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ox-LDL能够刺激内皮细胞多种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进入动脉内膜并转化为巨噬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移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促进血管收缩;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等。更重要的是,ox-LDL还能增加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生物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水平与促进其活性的增高,从而触发斑块破裂与急性临床事件的发生。因此可以说,ox-LDL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与破裂的整个过程,而抗氧化治疗已逐渐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临床新途径。
既往的研究证实,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使WHHL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沫细胞及坏死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并使斑块更加稳定。
日本福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Fukuoka Atherosclerosis Trial, FAST)评价了普罗布考对246例无症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82例无症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罗布考(500 mg/d)2年,与单纯采用饮食控制组的患者相比,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的程度显著下降。此外,普罗布考组的颈动脉事件亦显著减少,提示其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在第68届日本循环年会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普罗布考500 mg/d除了可以减小斑块体积和增加动脉管腔内容量外,还能显著增强斑块血管内超声(IVUS)的回声强度(30%,P<0.05)。该结果表明,斑块的脂质池减少,纤维帽加厚,即斑块变得更加稳定,不易破裂。而且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10 mg/d联用可增强斑块的IVUS回声强度达90%。
此外,普罗布考还可以抑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由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引起的血管重塑,从而防止动脉成形术后的管腔缩窄,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抗血小板治疗(Anti-thrombosis)——预防血栓形成,减少临床事件
临床数据显示,70%~8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临床事件是由于在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而引起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辅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缺血事件。
未来几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以及减少心血管死亡的关键时期。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范围应涵盖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对于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卒中事件11%~15%,减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事件15%~22%。
冠脉粥样硬化如何导致心肌缺血
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其中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症、纤维蛋白原升高和吸烟等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或超重、过量进食和冠心病家族史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冠脉硬化致心肌缺血的过程
在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或剥脱,使内膜通透性增加,少量血浆脂质向内皮下侵入,导致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进入内膜,这些增生的细胞在内皮下吞噬大量脂质从而形成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随着时间推移,侵入内皮下的脂质增多,吞噬了大量脂质的泡沫细胞也越来越多,最后逐渐崩解,使内膜下大量沉积的脂质形成脂质池,并且脂质池也在逐渐扩大,其中除胆固醇外,还有胆固醇结晶、磷脂、中性脂肪和崩解的细胞碎片,在内皮下从脂质斑点和脂质条纹逐渐发展成粥样斑块。这些粥样物质不断刺激周围组织,使其发生纤维化而形成纤维帽,也可形成钙化使斑块变硬。当这些粥样斑块凸入血管腔内后,可逐渐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斑块中的脂质和坏死物质会向内膜表面破溃,在溃疡表面发生出血或形成血栓,引起管腔的进一步狭窄,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梗死。
心肌缺血的常见危险因素
高血压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心肌缺血发病的危险。统计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患病率比正常血压高4倍。血压升高是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跛行。
高血脂
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肌缺血关系密切。胆固醇值超过5.7mmol/L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随胆固醇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不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的强的易患因子。糖尿病是女性心肌缺血和冠心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
血中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增高微量元素缺乏,凝血因子异常,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和PAI-I抗原活性升高等是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摄入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与心肌缺血的发病成正相关;吸烟与心肌缺血发病明显有关,吸烟者患心肌缺血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大70%或更多。
哪些疾病会导致心肌缺血呢
高血压
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增高都会增加心肌缺血发病的危险。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患病率比正常血压组高4倍。血压升高是心肌缺血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间歇跛行。
高脂血症
研究证实了血脂异常能引起心脏和大血管硬化性心脏病,其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心肌缺血呈正相关。一般来说,胆固醇水平在5.2~5.7mmol/L时心肌缺血的发病相对稳定,但当胆固醇值超过此水平时,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随胆固醇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国外研究表明,空腹时三酰甘油水平的升高是心肌梗死型心肌缺血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葡萄糖耐量不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心肌缺血的一个独立的强的易患因子。糖尿病作为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对两性来说,男性具有较强的发病危险,但经校正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后,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病危险明显高于男性,甚至有报道,糖尿病是女性心肌缺血的独立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