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身体上无缘无故地长出个东西,很多人都会担心和癌症扯上关系。因此,当面对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息肉时,没多少人会泰然处之。
说到底,息肉还是良性肿瘤,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依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体积较小、带蒂的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处理就可以了;一旦超过2厘米,及时切除则是防止其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定期随访对于防止其恶变也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若没有问题,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厘米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值得提醒的是,有些息肉的癌变率的确很高,如大肠腺瘤性息肉已经被视为癌前病变,而腺瘤性胃息肉,癌变率高达35%以上,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的癌变率更高。因此,息肉如果符合以下五大条件,就属于高危了。1.腺瘤型息肉;2.菜花型、宽基广蒂息肉;3.短期内增长得非常迅速;4.有家族史;5.患者年龄小于50岁。
胃窦增生息肉如何治疗
胃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最多的一类,占85%-95%。31%多发息肉,大小多在2cm以内,山田Ⅳ型可以有大于2cm的,19%的增生性息肉可以有增大的倾向。
男:女为0.6:1,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57岁。
肉眼分型中,山田I型为0,Ⅱ型14%,Ⅲ型39%,Ⅳ型47%。息肉的演变过程表现为:息肉的芽发展到山田Ⅱ型,并长期静止,为徐缓型;息肉的芽在短期内发展为山田Ⅳ型,为急速型。也可以自行缩小或消失。
胃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日本报道癌变率为1.7%-4%。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60.9岁。直径大于2cm的山田Ⅳ型息肉癌变率较高。增生性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先有小凹上皮的异型,并可以表现出无蒂→亚蒂→有蒂的形态学变化,随着息肉增大,呈良性肿瘤性异型的腺瘤性异型上皮呈灶性分布,经过数年以上发生癌变。
哪些原因导致直肠息肉出现癌变
1、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息肉的直肠息肉;
2、高位直肠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3、腺瘤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4、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就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5、家族性直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直肠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的来说,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
通常的来说,形成直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的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与此同时,它的形成还可能与饮食有关,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由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引起,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结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结肠息肉随是一种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但是由于其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少困扰。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结肠息肉还具有极高的癌变危险。因此,专家提醒,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不仅要积极手术,而且还要注意患者的术后饮食生活习惯。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结肠息肉容易癌变呢?专家指出,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数量等有关,一般需要看以下几种情况。
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且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是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 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专家提醒,患了结肠息肉需注意生活饮食调理。很多患有结肠癌的患者,早期都有过结肠息肉的病史,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再加上现代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平常运动量太少,又不注意休息,自然癌变就出现了。因此,即使是健康的人群,最好也要注意饮食清淡,日常饮食要粗细搭配,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煎炸、熏烤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可分为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肠息肉久拖不治的话有许多危害,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如果已经被确诊患有肠息肉,建议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大肠癌怎么引起的 大肠息肉要及时清除
结肠镜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断癌变风险,息肉摘除后要做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复查时间。大肠长1.5米,每段肠子发生癌变的几率不是平均的,最下端的直肠最容易癌变,60%大肠癌是直肠癌。如果整个大肠里成千上万全是息肉,即为结肠息肉病,这个情况下大肠要全切除,小肠折叠做一个储袋和肛门口做个吻合,大便也能控制得很好,所以部分肠子切除不会影响消化功能。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胃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1、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也可以在内镜下行切除术。
2、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通常认为可切可不切,但是如数目较多,则建议切除,尤其是息肉无蒂,属腺瘤型息肉,则一定要切除。
1~2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做手术,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3、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通过胃镜切除很容易切漏,而一旦切漏,后续处理非常麻烦。
炎性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炎性胃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炎性胃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引起息肉的病因目前并不清楚,不同类型的息肉病因可能不同:发生于胃窦的息肉多为小凹上皮增生型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常伴有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腺痛少见,以不典型增生为特征。发生于胃体胃底息肉,多为胃底腺型息肉,属错构瘤性,Hp感染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