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如何调理
共济失调如何调理
1、患者坐在低的治疗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让他伸展脊柱、前倾骨盆,同时尝试用视固定使头在空间定向。一旦能正确完成,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题感觉的输入。
2、在低的治疗床上,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练习骨盆的运动,进而让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躯干稳定、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状态(坐位Ⅰ级平衡)。
3、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稳坐片刻,就轻轻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轻微地移位,以激发他的自动态平衡反应(坐位Ⅱ级平衡)。
4、一旦患者能使双上肢游离地进行其他活动,就要让上肢在空间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轻拍,促进他对肩胛带的控制。
5、让患者坐在一个高度与椅子相近,并由治疗师稳定住的体操球上,双上肢支撑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倾和脊柱伸直的情况下,利用球的灵活性练习向各个方向转移体重(坐位Ⅲ级平衡)。
共济失调护理注意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
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共济失调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
共济失调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
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
共济失调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共济失调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共济失调步态
1.皮质脊髓束病变
(1)痉挛性偏瘫步态:为单侧病变。病侧上肢通常为屈曲、内收姿势,腰部向健侧倾斜,下肢伸直、外旋,向外前摆动(代偿髋、膝屈肌及踝背屈肌无力导致的拖脚),行走时呈划圈样步态;轻症病人只表现下肢拖曳步态。见于脑卒中后遗症等。
(2)痉挛性截瘫步态:双侧严重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病人双下肢强直内收,伴代偿性躯干运动,行走费力,呈剪刀样步态。常见于脑瘫患儿、脊髓外伤等。
2.失用步态 双侧额叶病变所致,常见于脑积水或进行性痴呆。病人无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但不能自行站立或正常行走,表现步态不稳、不确定和小步伐,脚好像粘到地上,伴明显迟疑(冻结)现象和倾倒。
3. 小步态(marcheà petit pas) 见于额叶(皮质或白质)病变。表现小步、拖曳,起步或转弯缓慢,步态不稳。易误诊为帕金森病步态,但小步态为基底宽。上肢有摆动动作,伴认知障碍、额叶释放症状、假性延髓性麻痹、锥体束征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可资鉴别。但需注意额颞痴呆患者也可合并帕金森病。
4.锥体外系病变
(1)慌张步态:见于晚期帕金森病。行走时躯干弯曲向前,髋、膝和踝部弯曲,起步慢、止步难和转身困难,小步态擦地而行,呈前冲状,易跌倒。上肢协同摆动消失。
(2)肌张力障碍的特征是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可影响运动或导致扭曲、奇异步态。
5.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1)小脑蚓部病变导致躯干性共济失调,步态不规则、笨拙、不稳定和宽基底,转弯困难,不能走直线。见于小脑中线肿瘤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2)小脑半球病变导致步态不稳或粗大的跳跃动作(舞蹈样步态),左右摇晃,向病侧倾斜,视觉可部分纠正,常伴肢体辨距不良。见于小脑病变和多发性硬化等。
6.醉酒步态 见于酒精或巴比妥类中毒。步态蹒跚、摇晃和前后倾斜,似欲失去平衡而跌倒,不能通过视觉纠正。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区别是,醉酒者可在窄基底面上行走短距离并保持平衡,而小脑性共济失调始终为阔基底步态。
7.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发性硬化、脊髓痨和感觉神经病等。患者闭眼站立不能,摇晃易跌倒,睁眼时视觉可部分代偿(Romberg征);行走时下肢动作沉重,高抬足,重落地,夜间走路或闭眼时加重。
8.跨阈步态 见于腓总神经麻痹、腓骨肌萎缩症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等。由于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导致垂足,行走时患肢抬高,如跨门槛样。
9.肌病步态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由于躯干和骨盆带肌无力导致脊柱前凸,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状如鸭步。
10.癔症步态 可表现奇形怪状的步态,下肢肌力虽佳,但不能支撑体重,向各个方向摇摆而似欲跌倒,搀扶行走时步态拖曳,但罕有跌倒致伤者。见于心因性疾病。
共济失调专科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现在有有一种靶向修复,可以迅速的针对共济失调进行治疗,从内部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对患者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建议到专业的医院进行咨询,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法。
对于治疗费用,这是不能以具体数据来回答的,不同程度的病情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及结果,可以说在治疗费用上疾病程度越轻,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就越有利,反之不仅治疗困难、而且预后也是很差的。
共济失调表现
共济失调型脑瘫多见于脑积水、颅脑外伤、脑炎或小脑肿瘤等疾病后遗症。单纯性共济失调型脑瘫很少见。
共济失调型脑瘫占脑瘫总数的5%左右。由于运动感觉及平衡感觉的障碍造成不协调性运动,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症状表现为肌肉收缩能力低下,肌肉收缩速度较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而且肌肉收缩也不准确,从而不能正确的动作。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行走步基宽,脚的着力点往往放在脚跟上,腰椎也常过度前弯,躯干与四肢不协调,左右摇摆不定或向一侧倾斜,不能沿直线前进,蹒跚而行,仿佛酒后的醉酒步态。此步态睁、闭眼时差异不大,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手的定向力较差,指鼻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
说话声音震颤伴有面部表情淡漠,面部肌肉较僵硬也是常见的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症状。随着患者长大,最终由于学会限制自己的运动,变得稍能自控一些,当然,这时动作会显得呆板、机械,共济运动系在大脑皮质小脑、前庭、深感觉系统等参与下完成。按病变部位的不同,共济失调型脑瘫可分为大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
以上就是关于常见的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症状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旦出现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额叶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型脑瘫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共济失调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共济失调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而且成年人当中也有不少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下面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细胞渗透修复疗法专家针对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您解读: 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等。国内有应用干细胞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晚期患者应注意预防各种感染。
共济失调诊断
依据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临床体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包括已故的亲人),最后结合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的变性病,才能判断患者是否患上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左旋多巴可缓解肌肉强直及其他帕金森症状,氯苯氨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再通过理疗、康复训练,从而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轻度共济失调
一般的话共基失调的话走路是不会平稳的对运动的项目都是会有影响的.共济失调是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根据蹭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中药修复脑细胞损伤治疗小脑萎缩第一控制病情使症状不再加重第二就是在控制病情的基础上使症状减轻逐渐好转.病情较严重时不能行走.
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何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有两种类型:动力型和静力型.
动力型共济失调发生于动作之时,表现为动作不精确和不对称.可用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踝膝胫试验,轮替运动试验来检查.均阳性.
静力型共济失调是病人直立,两足紧紧并拢,两手向前平举,闭目不能站立(又称闭目难立征).共济失调又分感觉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三种.
感觉性共济失调作上述检查时,睁眼时轻,闭眼时重.小脑性共济失调时不论睁眼闭眼皆重.前庭性共济失调则除上述检查皆阳性外尚有呕吐,眩晕,眼球震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