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的鉴别诊断
抽搐的鉴别诊断
1、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3、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风。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
面肌痉挛的诊断鉴别方法有哪些
⒈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面神经麻痹后的面肌抽搐
面神经损伤或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完全时可产生面肌抽搐。这种面抽常伴有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如张口时眼睛不自主闭合),在作自主运动如露齿时,抽搐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口角歪向健侧。
⒉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继发性面肌痉挛
桥小脑角肿瘤、颅内炎症、延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颅脑损伤以及面神经瘫痪后等引起的面肌痉挛,多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的表现。
⒊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臆症性(功能性)眼睑痉挛
常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多系双侧性,仅仅局限于眼睑的痉挛,抽动时双侧同步,而颜面下部的面肌则并不累及。
⒋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习惯性面部抽动
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短暂的强迫性面肌运动,为双侧性,可为意志暂时控制。肌电图检查出现的肌收缩与主动运动时所产生的一样。
⒌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
表现为双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伴有四肢、躯干类似的不自主运动。
⒍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局限性癫痫
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其抽搐幅度较大,并往往累及颈、上肢、甚或偏侧肢体,或出现典型的按大脑皮层运动区顺序扩散的局限性癫痫发作。仅局限于面肌者少见,脑电图检查可有癫痫波。
⒎面肌痉挛鉴别诊断之痛性抽搐
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抽搐。原发性面肌痉挛病程长,症状重,亦可引起面部疼痛,但疼痛程度较轻,无诱发疼痛触及点。
脑膜炎与其它疾病的鉴别方法
一、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 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学检查。
二、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
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之诊断要点为:
1、常有特定之流行季节。
2、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心肌炎。
3、脑脊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脑不易鉴别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
4、各种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等。
轻型病毒脑炎和早期结脑鉴别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
1、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肺X线片等以协助诊断。
2、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内脑脊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脑炎而非结脑。
3、鞘内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引起脑脊液成分改变增加鉴别诊断之困难。
三、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
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改变可酷似结脑,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脑。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圆形、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四、脑脓肿:
脑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败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脑脓肿患儿除脑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脑征。脑脊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别诊断借助于超声波、脑电图、脑CT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五、但脑瘤与结脑不同处为:
1、较少发热。
2、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神志清楚,与晚期结脑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
3、昏迷较少见。
4、颅压高症状与脑征不相平行。
5、脑脊液改变甚少或轻微。
6、结素试验阴性,肺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脑CT扫描以协助诊断。
腿脚抽筋的鉴别诊断
1)心悸伴心跳时有一止:心悸时患者自测脉搏,若心跳不规律,时有一停,则心悸可能与心律不齐有关。
2)心悸伴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者,患者以青壮年女性多见。除心悸外,患者常有心跳快、胸闷,心前区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并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每因情绪激动而发作。
3)心悸伴高血压: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悸、头晕、头痛、血压高,应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若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则与嗜铬细胞瘤有关。
抽搐的诊断治疗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由 Itard(1825) 首先描述,随后由 Gilles de la Tourette(1885)首次报道,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抽动(motor tics)和(或)发声抽动(vocal tics)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与儿童多动症常伴发,其共患病发生率有报道在50%以上。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咬指甲,挖鼻孔,多动等。起病年龄为 2~21 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 3~5 : 1,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 5~10 岁最为多见。患者的病情通常在 10~12 岁最严重。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抽动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抽动的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出波动性特征,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抽动症状,常因紧张,疲劳,情绪波动或身体不适生病等诱因而使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也可以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大约半数抽动障碍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如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以及品行障碍等,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抽动障碍的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抽动障碍 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 综合征(TS)三种类型,其患病率分别为 5%~7%、1%~2%和 0.1%~0.5%。短暂性 TD 是 TD 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最轻的一型,是指表现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病程在一年之内。慢性 TD 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二者不兼有,病程在一年以上。TS 又称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是抽动障碍中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指既表现有运动抽动,也兼有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一年以上。近年来文献报道显示TD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最近的一项对学龄期儿童的调查显示 18%的儿童患有抽动障碍,其中 3%符合 TS 的诊断标准。
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抽动障碍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异常,如多巴胺能神经递质亢进、5-羟色胺(serotonin,5-HT)功能失调,或是由于脑内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所致,故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通常是作用在脑神经递质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抗精神病药物、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α-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是可乐定(Clonidine)透皮贴,由于其安全性高,疗效明显,使用方便,已作为治疗儿童青少年中等程度抽动障碍的一线药物。可乐定也常常用于治疗共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的患儿。可乐定可有效地减少抽动症状,对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均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对合并的冲动、多动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及一些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利培酮等也广泛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治疗效果好,但由于一些不良反应及个体差异,许多家长对服用西药的恐惧也制约了其在临床的使用。抗癫痫药物不作为一线药物推广使用。
面肌痉挛怎么诊断
【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要点:
(1)多为中年后起病,女性多于男性。
(2)最早及影响最严重者为眼轮匝肌,逐渐影响到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
(3)表现为而肌不随意、阵发、节律性抽搐,严重时呈痉挛或强直性发作。
(4)情绪、劳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症状加重。
(5)可有数天至数月间隙期,间隙期内如正常人。
(6)神经系统检查除可有轻度面瘫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面肌痉挛
如肿瘤、炎症、延髓空洞症、损伤等,从病史、体检常可鉴别,必要时借助CT和MRI检查。
(2)局限性运动性癫痫
为大脑半球病变所致的运动性癫痫发作,程度轻时仅表现为一侧口角处抽搐,不伴意识障碍,此时和面肌痉挛相似。脑电图常可见到尖波发放,CT和MRI也可明确病灶部位及性质。
(3)三叉神经痛
为一侧面部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疼痛侧肌肉痉挛、流泪和面部潮红,但本病不伴疼痛,亦无“扳机点”。抽搐频数远较三叉神经痛为重。
(4)一些锥体外系病变
如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因多伴有典型的一些全身性运动障碍症状,一般不难鉴别。
抽搐症状的鉴别诊断
当横纹肌出现不随意的收缩蛙即可诊为抽搐。但要区分那种类型则需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加以判断。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抽搐分功能性抽搐和器质性抽搐两种 。
功能性抽搐是指发病于儿童期、原因不明的运动障碍,表现为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收缩。可为简单的局部肌肉抽动,也可为复杂的不自护动作。常发注意缺陷、强迫观念和动作自伤行为等症状。
器质性抽搐分癫痫(包含癫痫发作类型和癫痫病因)和无意识障碍抽搐。无意识障碍抽搐分发作类型(包含手足搐搦、肌痉挛、抽动和癫痫)和病因诊断。
首先确定是功能性的(癔症性抽搐)还是器质性的抽搐。根据是否伴有意识障碍,可将器质性抽搐分为两类:
①有意识障碍的抽搐,也即视为癫痫。进一步明抽搐的病因,包括原发性癫痫、高血压脑病、各种颅内感染、出血、肿瘤等;
②无意识障碍的抽搐,包括破伤风、手足搐搦(低血钙)、低血镁、碱中毒、药物戒断反应。
老年人肺性脑病的症状
昏迷、晕厥、神志淡漠、抽搐、扑翼样震颤、腱反射消失
在基础疾病及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应鉴别脑血管病、代谢性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根据有慢性脑肺疾病病史,临床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结合血气分析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