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多发息肉
什么是结肠多发息肉
结肠多发性腺瘤型息肉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结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
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
知道直肠息肉出血的原因吗
我们知道,便血已经很常见了。并且很多疾病都可以引发便血,比如说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不得不治的疾病,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能患病。而且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就是出血,各种便血常常令患者感到头疼,便血如果不能得到医治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你知道直肠息肉出血的原因吗?
那么下面就来介绍直肠息肉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息肉是肠壁长出的良性肿瘤,大小不一,形状也不同。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如距肛门很近,会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息肉表面发生溃疡时,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血色,息肉转变为癌肿时,便血量增多。
息肉多生长在乙状结肠、直肠和降结肠部位,息肉引发的便血会自行停止;不少医学专家认为,息肉是癌症的前期症状,息肉生长到一定时候会转变为癌症,息肉越大,发生癌变的可能就越大。因息肉引起便血症状,要及早作组织结肠镜、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检查,以便确诊治疗。
儿童的直肠息肉多在2--8岁出现症状,为散发的良性息肉,可用组织内窥镜手术摘除。儿童直肠息肉的发现要靠家人的细心观察,看大便有无鲜血,孩子贫血时,除营养不良外,应该想到会不会有直肠息肉,济南军区第四五六医院提醒患者这要去医院检查。
另外还有两种少见的息肉疾病,不同于儿童息肉:
家族性结肠多发息肉病。在直肠和结肠部位布满有蒂或无蒂的息肉,有腹痛、腹泻和便血症状,有癌变可能,宜及早手术摘除。
消化道多发性息肉综合症。有遗传性,病童的口唇、口腔内粘膜和手指脚趾有黑色素沉积斑点,息肉多见于小肠;平时无症状,大便有血,极少癌变现象,可对症治疗。
引起直肠息肉出血的原因果然不少。
以上原因大多数我们并不熟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因为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对于病情的不了解才造成严重的后果的。
如果出现了直肠息肉出血的情况,一定要去医院治疗,要把便血的危害降到最低。
小孩直肠息肉的治疗措施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结肠息肉治疗
1.手术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2.药物治疗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或中药口服或灌肠为主。
(2)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外,应做好术前准备,如备血等。
(3)出血量大于800ml或血压不能维持,应及时输血并行剖腹手术治疗。
结肠息肉患者该如何治疗
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结肠息肉怎么治疗?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结肠息肉怎么治疗?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专家指出,结肠息肉术后的饮食也是治疗的一部,应多加注意,
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保持大便畅通,以防脂肪、能量堆积,湿热、瘀毒内聚,导致癌变,应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炸、肉蛋、生冷、油腻、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其他注意细节,因并因人而异。 还要避免进食冷流食,放置较和时间的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也不能喝。
警惕肠癌的早期征兆有哪些
肠癌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肠癌的早期“信号”,对于预防肠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肠癌早期表现与一般胃肠道疾病类似,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1、突然开始体重减轻的现象。
2、出现原因不明的贫血。
3、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的现象。
4、按揉时能感觉到腹部有肿块。
5、大便带血(或出现黑便)及有下坠感。
6、大便内有脓血或粘液血丝。
7、大便习惯改变,便频或腹泻便秘交替。
8、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
9、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带槽沟。
10、发现有结肠多发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大便习惯的改变,是肠癌最为典型的症状,一旦出现以上所述的各种不适,一定不要心存侥幸,认为是一般的胃肠道疾病,应及早去医院筛查肠癌,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才是远离疾病痛苦的最有效措施!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的病症是什么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3、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 、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基因遗传性疾病。特点是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倾向很大。直肠结肠布满腺瘤,极少累计小肠。如直肠病变轻可以切除全结肠,回肠直肠吻合,并需要终身随诊防回肠癌变。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症、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 、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3.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以上就是有关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的问题,希望对于大家是有帮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就是我们的医疗的问题和我们的健康的问题,这是非常的关键的,很多的问题是由自身的情况去引起的,有的是因为遗传,如果是有这样的疾病,我们就要更好的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的。
结肠息肉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肠道气囊肿痛结肠黏膜上呈现半球形息肉样隆起肿块,无蒂广基,表面光滑,明亮,反光强。多发性,分布不如息肉散在。用活检钳深部咬取时,如肿块塌陷即为本病。有时钳取后可见到空腔。
2、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发现病变年龄平均25岁左右。息肉数目在100个以上。息肉大多数仅几毫米大小,大小差异较少,有家族史。
3、Gardner综合征大肠多发性腺瘤,常合并骨瘤、皮脂囊肿和肠系膜硬纤维瘤。有家族史。
4、Turcot综合征大肠多发性腺瘤,常合并髓母细胞瘤或神经胶质肿瘤。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5、Peutz-Jegher综合征主要特征为除食管外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口唇周围、颊黏膜和手脚皮肤有黑褐色的色素沉着。约40%有家族史。
6、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主要特征为胃肠道多发息肉,指甲萎缩,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常有腹泻和营养不良。本病非遗传性。癌变者少见。
胃肠道息肉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家族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为肿瘤样息肉,最终将发生癌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症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症。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综合症极少癌变,最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癌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大肠多发息肉怎么办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
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肠子息肉的分类
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中较为常见,发生原因不明,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在尸解标本中可有 25~80%的发生率。绝大多数表现为在黏膜表面上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一般较小。直径约0.5cm左右。常为多个。病理结构为黏膜肥厚增生。临床上可无症状,多是在做内窥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故不需处理。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常是多发,临床上表现为便血或黏液稀便,结合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历史,通过纤维结肠镜或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诊断。治疗主要是控制原发病变,必要时行肠段切除。关于炎性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目前尚难结论,但在临床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并发大肠癌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病程愈长,癌的发生率亦愈高。
儿童型息肉
主要发生在儿童,多数在10岁以下,以5岁左右最为常见,其中男孩多见。成年人较少见。这说明这种息肉可以自行脱落。息肉主要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一般为单发,若为多发,亦不超过3~4个。息肉呈球形,直径大多数不超过1cm。病理上为错钩瘤。由于息肉质地较脆,富有血管,所以大便带血或便后滴鲜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现。这种息肉不会癌变,在治疗上可以通过内窥镜电灼切除或待其自行脱落。
腺瘤
乳头状腺瘤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但容易发生癌变。这种腺瘤约占大肠息肉的4~10%,多见于老年人,很少在40岁以下发生,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90%的病例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瘤体较大,大多数为广基,表面呈紫色绒毛或丝绒状。一般只有1个,偶而可有几个。主要症状是腹泻和出血,因为瘤体大,刺激肠蠕动而发生腹泻﹔由于大量水分、盐类和蛋白质的丢失,还可出现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比较容易被发现。治疗上一般主张手术摘除。若有恶变,应及早做局部肠段切除。
家族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腺瘤病,遗传性多发性息肉。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受累者的子女有50%可能同样得病。性别差别不大。息肉常在10岁以后出现,一般不会超过40岁。息肉的发生仅局限于结肠和直肠。呈多发性。为肿瘤样息肉,最终将发生癌变。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消瘦等症状。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及直肠。
尚有一种本病的变种,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珀茨-杰格斯二氏综合症
又称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症。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以外,在口周、唇、颊黏膜、手足等部位可有褐色、蓝色或黑色色素沉着斑,色素斑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息肉大多在成年后出现,累及全胃肠道,以胃及小肠更为多见。息肉属错构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出血等表现,有时可引起肠梗阻,若无合并症,一般不需手术治疗。本综合症极少癌变,最近发现有2~3%发生胃肠道癌的危险性,常涉及十二指肠。
儿童直肠息肉手术怎么调理
凡儿童有无痛性鲜血便者,首先应想到本病,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需借助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确定诊断,息肉常位于直肠后壁的较低位置,直肠指诊多能扪及较大的蒂状息肉,较大儿童可令其似排便样用力屏气,以利发现较高部位息肉,对反复直肠指诊未发现息肉者,可在麻醉下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以摘除,怀疑有多发息肉者,可行钡灌肠双重空气对比造影检查。
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所有直肠、结肠息肉均应摘除,摘除方法取决于息肉的部位、形态及数目,上述镜检和摘除息肉均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要求患儿安静、肛门松弛,在纤维结肠镜直视下摘除息肉要完全,止血要彻底,对基底广的息肉可在直视下电烙切除,但烧烙不能过深以防直肠穿孔,单个或散发息肉均属良性病变,经摘除后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以复发,应定期随访。
患病的儿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尽量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要保证排便的通畅,如果有便秘的情况会使疾病更加严重,平时多喝一些水也是很好的,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尽量卧床休息,防止病发。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都有谁
1、大肠癌高发地区的成人;
2、过去曾罹患大肠癌,并经手术治疗的患者;
3、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曾患有大肠息肉者,或是父母、兄弟姐妹被发现有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息肉数在100 个以上);
8、家庭人员曾患有腺癌(如肺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者;
9、血吸虫病患者;
10、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
什么是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 、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3.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儿童直肠息肉手术怎么调理
凡儿童有无痛性鲜血便者,首先应想到本病,直肠指诊,直肠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需借助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确定诊断,息肉常位于直肠后壁的较低位置,直肠指诊多能扪及较大的蒂状息肉,较大儿童可令其似排便样用力屏气,以利发现较高部位息肉,对反复直肠指诊未发现息肉者,可在麻醉下进行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即予以摘除,怀疑有多发息肉者,可行钡灌肠双重空气对比造影检查。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所有直肠、结肠息肉均应摘除,摘除方法取决于息肉的部位、形态及数目,上述镜检和摘除息肉均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要求患儿安静、肛门松弛,在纤维结肠镜直视下摘除息肉要完全,止血要彻底,对基底广的息肉可在直视下电烙切除,但烧烙不能过深以防直肠穿孔,单个或散发息肉均属良性病变,经摘除后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例可以复发,应定期随访。患病的儿童在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尽量多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要保证排便的通畅,如果有便秘的情况会使疾病更加严重,平时多喝一些水也是很好的,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尽量卧床休息,防止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