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患癔症
空巢老人患癔症
夜半醒来,坚信家里有贼,连续三天报警要求警察上门捉贼。东西湖一独居老人患上“被窃妄想症”,昨日被儿女接到身边。
陈盛开老人今年81岁,家住东西湖走马岭东方东社区。昨晨1时许,陈爹爹电话报警,称有贼进屋。走马岭派出所值班民警赶到陈家检查,然后告诉老人家里没有贼,老人才安心睡下。
警方称,陈盛开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老人之前曾连续两天报警,称有人潜入家中,要偷走他的钱袋,警察赶到现场,发现一切安好。
昨日,民警通知陈爹爹子女,建议子女把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市优抚医院心理学专家霍云翔说,陈爹爹年事已高,长年独居担心自己积攒的钱失窃,导致时刻怀疑家中“闹贼”,患上轻微癔症,可称为“失窃妄想症”。子女将老人接去同住,换了环境,老人的病可以减轻或治愈。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老年人适合养宠物吗
理学专家说:宠物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家建议老人可以养宠物。
一项研究发现,饲养宠物老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且许多家中养有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要健康许多,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更少,养宠物还可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力。在我国,曾经开展过“伴侣动物对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喂养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比其他空巢老人更加健康。因为伴侣宠物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提供的,使人感到被支持的社会支持元素,如被关心、被爱、被喜欢、安全感、个人价值感等等,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和被关注的欲望,从而缓解了人们由生活压力和变化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但是专家提醒老人,饲养宠物时,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和注意安全,和宠物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不要因过于依恋宠物,进而减少甚至放弃和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相对于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就要清闲和单调很多,加上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很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寂寞、恐惧感,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通过饲养宠物则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史阿姨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两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却充斥着孤独寂寞。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正在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
北京市西城区招聘了21名为老服务巡视员,起初目的是每天看看老人有什么需求,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帮忙解决。时间长了,空巢老人接受了巡视员,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他们的主要任务变成陪老人聊天。做了两年半巡视员的吴家伟说:“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现在每天都盼着我来解解闷。”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格局基本形成,4—2—1时代(4个老人、2个中年人和1个小孩)正式到来,独生子女往往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他说,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政府应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
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今年被列入全国人大12个重点提案,也是涉及代表人数最多的提案。
吴玉韶指出,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空巢综合征是什么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用关爱温暖空巢老人
昨日上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在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广场举行全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推进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超过9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7%。全市老年人中,50%以上为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中,独居老人又占26%。这些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相当一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扶和精神上的慰藉。
去年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的号召后,全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以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5月28日,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下发了《宁波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我市今年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出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民政局、团委等部门将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服务网络和管理体系,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工作。街道、社区志愿者组织在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健康保健、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被纳入“关爱行动”范畴。各级志愿者组织将围绕“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助老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六成老人眼疾与生活方式有关
相对比较空闲、寂寞的“空巢”老年人,不分昼夜地看电视、打麻将,加之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都会造成晶体营养不良,这恰恰是诱使视力障碍的因素。
由上海老人光明求助热线开展的1200份针对本市社区65岁以上老人眼健康调查近日出炉。调查显示,65岁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为七成,而形成老人视力障碍的因素,6成与生活方式有关。
眼科专家指出,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约高出30倍,随着年龄增长,营养吸收功能与代谢机能逐渐减退,晶状体营养不良,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久而久之引起晶状体变性,导致白内障发生。所以老年人是白内障高发群体,如果老年人尤其是相对比较空闲、寂寞的“空巢”老年人,不分昼夜地看电视、打麻将,加之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都会造成晶体营养不良。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