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是有“个性”吗
孩子不合群是有“个性”吗
孩子不合群并不是有个性,长期独处,容易产生孤独、执拗、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因此家长必须耐心指导进行纠正。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
首先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不愿上幼儿园这个问题也要必须重视起来,要了解孩子不原上幼儿园的原因吗,有的可能是我们选择的幼儿园是一些私立的幼儿园,孩子一去就给孩子布置什么作业,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不会写字等等问题导致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这个问题加重必须严厉的对待。
其次对于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离开熟悉的亲人和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可以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他们总是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所以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意义。
再次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问题家长必须详细的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不合群导致孩子孤独,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懂得交朋友,懂得如何跟小朋友们相处。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也有可能是孩子没有熟悉的同伴,父母要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尽量给孩子联系一个小区或者孩子经常在一块儿玩的同伴,尽量和他们选择同一所幼儿园,让孩子可以有个伴,这样孩子就不会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从而爱上幼儿园。
面对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情况,家长还要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要经常给孩子讲解一下关于幼儿园好玩的事情,和好玩的东西等等,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对于幼儿园充满幻想和向往,从而就会喜欢上幼儿园。
最后为了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家长要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也可以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一下环境和幼儿园的老师等等,好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其实是很好玩的,从而让孩子自己愿意上幼儿园。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大量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可是,由于很多家长长期娇生惯养或放纵不管,使孩子(特虽是有些独生子女)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篚以后很难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适应社会。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
应指导孩子的家长: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不合群的孩子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偶尔接受个别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接受了别的小朋友邀请,并表示愿意参加,更要大加赞赏,促其参加。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场所和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还应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并和他们一起玩。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关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不同龄宝宝如何交到合适朋友
一、家长的烦恼
朋友是每个人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对许多人来说,一生中最温暖、最持久的友谊都是在童年时代建立的。许多孩子都会找到一个或几个与自己同悲同乐、共度童年的小伴。但是,有的家长就烦恼,为何自己的孩子交不到合适的朋友?
1、孩子不懂交朋友
豆豆妈妈告诉我们,我她家豆豆现在就快3岁了,各个方面发展的都较好,唯一让她头痛的就是和其他小朋友不友好,不能很好地与别的小朋友接触。宝宝是独生子,平时很少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他决不肯将自己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碰。
豆豆妈妈想等孩子3岁就把他送到幼儿园,可是,他现在连怎样交朋友都都不会,害怕在幼儿园里不“合群”,或者被孤立,造成内向的性格。
2、容易发脾气,打其他小朋友
虎虎爸爸很苦恼,孩子四岁了,因为工作忙,家里老人的身体也不好,于是,一家人就决定让虎虎去上幼儿园,可是,最近刚上幼儿园,我们每天接他的时候,老师都说他又打人了,经常因为一个小玩具,一张凳子,甚至觉得他想站的位置被其他小朋友站了,都会打人。
脑瘫患儿的行为与正常孩子有哪些不同
1、智力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2、视、听觉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3、情绪和行为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4、牙齿发育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牙齿多数发育不良,牙齿质地疏松、易蛀,各种牙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孩子为高。
5、运动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包括外界因素和自身原因。 外界因素主要有不适应环境变化、家庭氛围不良、教养方式不正确、交往环境单一等,但这些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善均可得到好转; 自身原因主要可能是孤独症,这样的孩子一般不听从家长的指令,我行我素,有的可能有某方面“特长”,如1~2岁就会一页一页翻书、整齐地搭高或摆积木、记路线或地图、识读数字等与年龄不符的行为,其实只是刻板的记忆,并不是真正的特长,家长也应给予注意。
孩子不合群过得不快乐
小茜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她长得漂亮可爱,学习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亲戚朋友们的喜爱。可是她的妈妈张女士却发现,孩子在班里有些不合群。放学回家后很少说同学们的事,问她也爱搭不理的。去接她放学时,别的孩子都是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结伴而出,女儿却自己背着书包,很孤单地慢吞吞走出来。孩子不合群,在学校里过得不快乐,该怎么办?
孩子:什么样的同学
我们不喜欢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讲出在班里自己最不喜欢的某个同学,这些不受同学欢迎的同学有的不爱学习,经常完不成作业,拖自己所在小组的后腿;有的蛮横不讲理,爱欺负弱小的同学;有的各方面都很优秀,受老师的宠爱,不屑于与普通同学为伍;有的爱向老师打小报告……
老师:
并不容易发现问题
为大多数孩子所不容的孩子就会被同学们孤立,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本身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或变得寡言少语,或者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或故意捣乱以期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记者也采访了几位长期做班主任的小学教师,出乎意料的是,老师们竟然说,实际上最不了解孩子的就是班主任了,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会比较直接地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言行,说的和做的一致,稍微一大,在老师面前就很会“伪装”了。同学们一般不会表现出孤立哪个同学,老师们也不会很关注某个孩子。但是老师们也承认,有时对某些漂亮、干净,学习成绩又好的孩子会有些偏爱,这种偏爱会不会造成孩子与他们交往的困难,在老师们看来并不是大问题。
班主任陈老师表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合群,有交往方面的困难,一定要随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一起寻找原因,并帮助孩子去克服。由老师出面来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节,效果会又快又好。
教育专家:孩子交往
是需要学习的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接受采访时说:“孩子交往是需要学习的。对于孩子来说,不会与他人交往有很多原因。独生子女特别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在家里到处都受宠,一到了大家都平等的环境中,因为不适应会有种种反应。我曾主持过一项关于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这个调查中发现一个数据,80%以上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是孩子的一种人格需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很伤人,而他自己却没有察觉。当他幸福的时候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痛苦,当他说一个人隐私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对别人有伤害。所以说这种攻击性是比较多的,很容易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障碍。我认为,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可能还要严重,所以不能忽略这个问题。”
孙云晓建议说,当孩子出现明显的不合群现象时,家长首先要跟孩子谈谈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问问孩子为什么不原意与其他小朋友玩,在与人交往中有哪些苦恼和困难,需要父母什么样的帮助;另外,要及时和孩子的老师们取得联系,八九岁的孩子有时表达得不一定准确,与老师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同时,还可以给老师传递一个信息,希望能与老师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孩子。在具体指导孩子与人交往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请两三个同学来家里玩,指导孩子做一些需要共同协作的游戏,或者一起读读书;组织几个家庭一起出去游玩,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交往。玩几次后,孩子就会慢慢产生共同语言。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把孩子打扮得过于漂亮,应该给孩子穿一些适合随时运动的衣服,吃的、用的也要注意和大多数孩子保持一致,不要过于突出,以免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引起其他孩子孤立。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一些小特长,会玩一些游戏。在孩子们的眼里,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亲和力,会玩的东西多了才更有魅力。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多帮助他人,学会体谅他人,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这是基础。
孩子上幼儿园会产生的心理
紧拉衣服,搂脖子不让走———情感不适应
●症状:情感不适应表现为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从小习惯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宝宝,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表现为依赖性强,出现不安全感,那是因为感情上不满足,离不开父母。
2岁半的妞妞上幼儿园之后情感不适应特别明显,妞妞妈说,孩子接回家后情绪反应很大,怕生人,怕不熟悉的环境,老是要爸爸妈妈抱着。可是,在送妞妞去幼儿园之前,她和谁都玩得来,根本不惧生人。
其实,这就是孩子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情上的不满足,孩子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有不安全感,所以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就粘着家长。此时,家长需要多一点关爱孩子,对宝宝多一些鼓励和赞美的话,多一点时间陪,或者去接的时候陪他在园内玩一阵,熟悉一下环境。让他知道上了幼儿园之后,爸爸妈妈更爱宝宝了。
争执———人际交往不适应
●症状:表现为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大多数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能结识很多朋友,但还是有个别的小朋友不是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打架就是老是被人欺负,他们在幼儿园里显得有些特别。
开开的妈妈就是弄不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去幼儿园,她说,“我儿子3岁了,在家很活泼,出去看见陌生人比较害羞,不大肯说话。开开回家后说,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小朋友抢玩具。
其实,3岁是孩子最常发生争执的年龄,因为这个时期自我意识比较强,发生争执甚至打架大多由于挣抢物品引起,但孩子间打架之后,不会记仇,很快会把打架的事情忘掉,继续一起玩。
总是一个人玩———不合群
●症状:表现为不爱讲话,总是一个人玩儿,比较孤独
孩子的合群与否,主要因素决定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在孩子正式入园之前,家长应融入其中,帮助宝宝认识同一个班级的小伙伴,只要认识一两个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熟悉的伙伴会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让孩子容易适应群体生活。另外,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小朋友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在开园之前的这一时期,家长应有意多带孩子参加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引导他观察人际交往的正确表现和规则,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多认识朋友哦。
脑瘫儿和正常儿有什么不同
1、智力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一席之地/4。
2、视、听觉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3、情绪和行为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不少脑瘫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4、牙齿发育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牙齿多数发育不良,牙齿质地疏松、易蛀,各种牙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孩子为高。
5、运动障碍:
相比于正常孩子,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远离职场自闭收获健康
远离职场自闭 收获健康
平时独来独往,工作场合沉默不语,和别人的交流很少,必要的交流也宁可选择网络工具进行……你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呢?有人将这种表现称为“职场自闭症”,虽然和真正的自闭症有着本质区别,但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点。有调查显示,职场中60%以上的人,因环境、压力等原因,而产生“职场自闭症”,这个比例有点吓人。
6成人觉得自己不合群
读书的时候,爸妈经常会问:你合不合群啊?朋友多吗?老师也会偶尔评价:这孩子不怎么合群,不爱说话。那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如果等工作了这个问题还依然存在,麻烦就来了。
“我们办公室有个‘沉默女’,平时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中午吃饭也是一个人,领导也很少给她安排需要合作的工作,办公室有她没她差不多。”丽是办公室里出了名的“小喇叭”,在外向得甚至有点聒噪的她看来,这样的“沉默女”简直就像是外星生物,不可理解。
有一次因为工作关系,丽和她两个人独处,丽觉得保持沉默太尴尬,就主动找话题聊,“没想到聊着聊着就聊开了。我发现她其实挺有想法,挺会说话的,人也很好相处,完全不是我以前想的那样。我问她为什么平时那么沉默,她只是说,自己性格内向。”正聊得开心,忽然另外几位同事出现了,“沉默女”又立刻恢复了沉默,就好像嘴巴上有一条拉链忽然被拉上了一样。
不合群就是自闭症吗
不是的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合群
家庭氛围不良。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养育方式不正确。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
交往环境单一。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孩子不合群该怎么处理呢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孩子不合群不善交往的原因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