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尿血虽以止血为主,但要酌量加散瘀、宁血、养血之品。一般早期阶段除止血外,需要育阴宁血辅助药物,病久则宜温养摄血。以下是血尿的常见证型及治法。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随头痛,头晕,口黏,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情会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中医治法为清利湿热。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伴随头晕耳鸣,颧红潮热,心烦口乾,腰膝酸软,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中医治法为滋肾清热,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加小蓟炭、车前子
心火亢盛
尿色鲜红,小便短黄,灼热疼痛。伴随心烦失眠,面赤口疮,口渴引饮,大便乾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中医治法为清心凉血,佐以利湿。
方剂举例:导赤散合小蓟饮子加茯苓
肾气不固
持续排泄淡红色小便,量多,便後滴沥。伴随头晕,耳鸣,倦怠易疲劳,腰脊酸痛,怕冷,阳痿滑精。舌质淡,脉沉弱。中医治法为温肾摄血。
方剂举例:鹿角胶丸(鹿角胶、熟地、血余炭、白茅根)
脾不统血
尿血反覆发作,或兼牙龈出血,皮下出血。伴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声怯,没胃口。舌质淡,脉细弱。中医治法为补脾摄血。
方剂举例:归脾汤加熟地、阿胶、仙鹤草
页首
2.尿血的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能活血行气,促进身体自癒力。中医认为出血症跟气虚与火热关系密切,用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有助改善身体状况,从而舒缓尿血及兼症。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食道癌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1)痰气互阻型
治法:开郁降气,化痰散结。
主方:旋覆代赭汤合四逆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10g,枳壳1Og,白芍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郁金lOg,陈皮10g,山豆根10g,草河车15g。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白屈菜,口干、津伤明显者加元参、石斛,吞咽困难较严重加威灵仙、赤勺。
(2)血瘀痰滞型
治法:祛瘀散结,化痰解毒。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勺10g,川芎10g,桔梗6g,柴胡10g,急性子15g,半夏10g,栝楼30g。加减:胸背痛甚者加元胡、白屈菜、八月札.便干加郁李仁、火麻仁,口干舌红加黄连、麦冬、知母.合并出血者加三七、白芨、血余炭。
(3)阴虚内热型
治法: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主方:一贯煎台养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30g,麦冬15g,生地20g,石斛15g,玉竹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加减:嗳气明显者加陈皮、半夏、旋覆花、茯苓以和胃降逆,潮热盗汗明显者加地骨皮、知母、鳖甲.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全栝楼。
(4)气虚阳微型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开结。
主方:当归补血汤台桂枝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30g,当归10g,干姜10g,党参20g,白术10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急性子10g,半夏10g。加减:气逆呃逆者用威灵仙、丁香、柿蒂,呕吐粘痰者加陈皮、胆南星、青礞石,出血者加仙鹤草、露蜂房、白芨、三七,畏寒肢冷明显者加炮附子,呕吐清水较多者用吴茱萸、黄连。
注意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咳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现就干咳因理证治探讨如下。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三、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
临床表现: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
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
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
桔梗
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四、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
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
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
黄连、吴茱萸、乌贼骨
五、肝阴亏虚 风摇钟鸣
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
临床多表现: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
方选过敏煎加味
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
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
代赭石、前胡、甘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咳嗽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
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中医辨证论治七类阳痿
心脾虚损型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痿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究其病因主要因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大病久病之后,阴阳虚弱,气血难复,均可致宗筋失养而至阳事不举。治宜补益心脾,药用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杏仁、远志、桂圆肉、当归等。
气血瘀阻型阳痿:多因动脉硬化、糖尿病,或阴部外伤、久病血瘀所致。患者症见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伴有性欲淡漠,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治宜行气活血,通脉振阳,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药、干地黄、蜈蚣、橘络等。
阴精亏耗型阳痿:多因少年早育,或房事太过,屡耗真精以致肾阴亏竭。患者症见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或伴遗精,午后潮热,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便秘尿赤,口渴欲饮,舌红少苔,或舌有剥苔,或见龟裂,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振兴阳道,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盐知母、黄柏、生地黄、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等。
惊恐伤肾型阳痿:患者症见阳痿不振,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苔薄腻,脉弦细。治宜安神定志,药用:菖蒲、远志、杏仁、巴戟、菟丝子、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天麻等。
湿热下注型阳痿:多因生殖器卫生调护不当,或嗜食烟酒辛辣,聚湿生热所致。患者症见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坠胀,甚或臊臭,伴见肢体困倦,小便黄赤,苔黄,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药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仁、当归、柴胡、甘草、生地黄等。
命门火衰型阳痿: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少年手淫过多,或早婚早育,纵欲竭精,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从而引起阳痿。患者症见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细而弱。治宜温肾壮阳,温补命门。药用右归丸加减:鹿角胶、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韭子、蛇床子、杜仲、附子、巴戟天、仙茅、破故纸等。
肝郁气滞型阳痿:多因夫妻不和,家庭纠纷,工作受挫,或人际关系恶化等所致。患者症见阳事不济,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不适,胁肋胀痛,或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生栀子、当归、白芍药、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蜈蚣等。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喉科疾病,咽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但本病常常累及气管,因此,咳嗽也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调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风热:症见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伴有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处方: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枇杷叶、牛蒡子各12克,板蓝根、猫爪草各3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百部、桔梗各10克,甘草5克。
风寒:症见咽喉微痛,吞咽不畅,咳嗽痰白,并见恶寒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治则:疏风散寒,利咽止咳。
处方: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甘草、细辛各6克,生姜3片。
痰湿:患者体型多肥胖或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食物,常自觉咽部吞咽不利,如有痰状,咳嗽痰白粘稠,舌淡红、舌体胖,苔白厚腻,脉滑。咽后壁滤泡增生,黏膜肥厚。
治则:化湿祛痰,利咽止咳。
处方: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各1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陈皮、甘草各6克,牡蛎、猫爪草、茯苓各30克,丹参20克。
肝郁:患者平素情志容易激动,易怒,常觉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咳嗽痰难咯出。用力咳时甚至可引起呕吐,舌边暗红,苔薄白,脉弦。咽部黏膜层慢性充血,后壁滤泡增生,粘液腺肥大,分泌亢进。
治则:疏肝理气,利咽止咳。
处方:柴胡、甘草、薄荷各6克,白芍、浙贝母、丹参各20克,枳壳、郁金、木蝴蝶、瓜蒌、昆布、海藻、桔梗各12克,玄参、牡蛎各30克。
阴虚:患者年龄偏大,常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并有灼热感,常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刺激引起恶心、干呕,多在入夜加重,舌红苔少,脉细数。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后壁黏膜干燥或萎缩。
治则:患者病程较长,治以滋阴降火,利咽止咳。
处方:生地黄、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牛膝、瓜蒌各12克,薄荷、甘草各6克,牡蛎30克。若见肺阴虚加五味子敛阴止咳;若见肝肾阴虚选加金樱子、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之阴、濡养咽喉,达到止咳的目的。煎服法:每日1剂,先用4碗水将药浸泡20分钟,煎至1碗药汁,再用2碗水复渣煎至药汁半碗,将2次煎得的药汁调匀,分午、晚2次服用
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1)热结膀胱,表现为小便带血、血色鲜红、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少腹作胀、腰部酸痛,可选用八正散加减(生大黄10克、萹蓄10克、车前子10克、滑石10克、生甘草6克、白茅根15克、藕节10克、琥珀6克)以清热利水,凉血止血。
(2)阴虚火旺,表现为尿血屡发、色鲜红或淡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颧红潮热、咽干盗汗,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淮山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山萸10克、丹皮10克、琥珀6克、花蕊石15克)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3)脾不统血,表现为久病尿血、色淡红、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茯神10克、蒲黄10克、阿胶10克)以益气摄血。
(4)肝胆湿热,表现为小便短赤、尿色鲜红、口苦、目赤红肿、头痛耳聋、胁肋疼痛,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小蓟15克)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