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毛囊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法

毛囊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法

热毒夹湿型

【证见】 皮疹为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轻度瘙痒疼痛。可伴有疲乏不适,口干渴,或见口苦。舌质稍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黄芩各12克,栀子、黄连各9克,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血瘀型

【证见】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色黯红,自觉轻度疼痛。可伴烦躁,胸腹痞闷或胀满不适。舌质黯红或紫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舌苔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

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重楼各15克,赤芍、天花粉各12克,当归尾、浙贝母、白芷、乳香、没药、皂角刺各9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大黄廑虫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中医辨证论治大便出血

大便出血是让大家很尴尬的一种疾病,这是因为在排便的时候便中带有血丝的现象,流血量超过50毫升以上就可以认定是大便出血的现象,治疗大便出血越早越好,治疗大便出血的方法有很多,中医治疗就是其中一种。中医治疗大便出血主要是辨证论治,从跟上彻底治疗大便出血。

1、因肺病而燥涩者,宜润宜降,用桑麻丸及天冬、地黄.银花、柿饼之属。

2、因心病而火燃血沸者,宜淸宜化,用竹叶地黄汤补心丹之属。

3、因脾病而湿滑者,宜燥宜升,用苍术地榆汤、茅术理屮汤、益气汤之厲。

4、因肝病而风阳痛迫者,宜柔宜泻.用驻车丸、及甘酸和缓之属。

5、因肾病而形消腰折者,宜补宜填,川虎潜九、理阴煎之賴。

6、胆逆则木火煽营,宜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淸养。

7、大肠为燥府,每多湿热风淫,宜辛凉苦燥之清散。

8、肾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

9、努力掼伤者通补为主,育粱蕴积者淸疏为宜.痔疮则滋燥兼投,中毒须辨明寒热,余如黑地黄丸以治脾湿肾燥,天真丸以补爽气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归脾之守补心睥,斑龙以温煦奇督,建中之救复生阳,枳术之疏补中土,禹粮赤石脂以堵截阳明,五仁汤复从前之肠液,养荣法春病后之元虚,是在临证时参酌。

10、治便血以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愉为下使。若血瘀色紫者,陈血也.加熟地黄,血鲜色红者,新血也,加生地黄,寒热者加柴胡肌热者加地骨皮,脉洪实腹痛者加酒浸大黄。

11、便血之补,多由于实热,宜当归承气汤之属,及火邪既衰而仍下止者,非虛即滑也,宜以固涩为主.兼大补气血,用人参汤、补中益气汤,归睥汤.举元煎.或理中煎加乌梅、文蛤、五味子之厲,煎汤下胜金丸,或青梅九。

12、卒泻鲜血,喷出如竹简者,宜小蓟取汁,温服—升。

13、下血鲜紫,大便燥结者,为热伤阴络,宜一味槐角凉润之,或用真麻油冲入豆腐花空腹食之。

14、色稀淡者为脾虛,宜一味白术研末,米糊丸,米汤下。

15、色于瘀晦者为积血,以乱发三两,红花四入阳城罐中煅过,去红花灰,止用发灰,研细,分三服.空腹时炒黑地榆煎汤送下,三日可效。

16、便血虽多因于大肠之积热,亦当分别虚实.用寒凉药中,必须参以辛散,若久而不愈,宜理胃气.兼用升举药(便血多以胃药收功),若血下日久,涣散无统者,则用乌梅收之

17、便血久而不已,面色痿黄,下元虛惫者,宜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白芍、下断红丸,虚甚者用十全大补汤去茯苓.加防风。

18、便血由于先天遗传者,以砂仁一味研末,每日服二钱,米汤热服,以愈为度。

19、便血止后,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者,宜桑寄生散,至如远血、近血、结阴便血、肠风赁血,脏毒便血、湿热便血、屮寒便血、湿毒便血,热毒便血、伤损便血,洒枳便血、暑毒便血、中蛊便血诸证。

月经提前能喝四物汤吗

温馨提示

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理论,虽然上述内容中提到了四物汤适合于气血虚引起的月经提前的人群服用,但大部分人都缺乏辨证论治的中医基础知识,因此,在出现月经提前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四物汤。

甲亢的中医辨证论治

1.气郁痰阻

[主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因情志波动有关,苔薄白,脉弦。

[病理]气机郁滞,痰浊壅阻颈部,故致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故胸闷,太息,胸胁窜痛,且病情常随情志而波动。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木蝴蝶等利咽消肿之品。

2.痰结血淤

[主证]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质地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不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病理]气机郁滞,津凝成痰,痰气交阻,日久则血行不畅,血脉淤滞。气、痰、淤壅结颈前,故瘿肿较硬或有结节,经久不消。气郁痰阻,脾失健运,故胸闷、纳差。苔白腻、脉弦或涩,为痰结血淤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3.肝火旺盛

[主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柔软。烦热,自汗,多食易饥,性情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等症。肝火亢旺致胃热炽盛,故腐熟过甚,而见多食易饥。火热迫津外泄,故自汗出。肝火上炎;风阳内盛则致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亢旺之象。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泻火。凤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多食易饥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4.心肝阴虚

[主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起病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病理]痰气郁结,故见瘿肿。火郁伤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心烦少寐。肝阴亏虚,筋脉失养,则倦怠乏力。肝开窍于目,目失所养则眼干目弦。肝阴亏虚,虚风内动,则手指及舌体颤抖。舌质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胁肋陷痛者,可信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楝子养肝疏肝。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芍平肝熄风。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注意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干咳是临床肺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现就干咳因理证治探讨如下。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三、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

临床表现: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

方选四逆散合泻白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

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

桔梗

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四、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泛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

方选旋复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

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

黄连、吴茱萸、乌贼骨

五、肝阴亏虚 风摇钟鸣

此型常见于咳嗽变异型哮喘,多于春季发病。辨证属于肝之阴血亏虚,血燥生风,阴虚风动,内风上扰,摇钟而鸣。

临床多表现:咳嗽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断,常在夜间或晨起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时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闷,胁肋隐痛,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患者多为过敏素质,既往常有个人过敏史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等。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治宜柔肝熄风,肃肺降逆,

方选过敏煎加味

乌梅、五味子、柴胡、防风、

白芍、钩藤、地龙、山萸肉、

代赭石、前胡、甘草

综上所述,干咳作为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脏腑多种,病情严重度不等,治疗反应不一,故在诊治过程中,当细究其病因病机,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清标本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特异性治疗,这样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

干咳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燥邪犯肺 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桑杏汤加减

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

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

薄荷、芦根

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二、阴虚肺燥 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玄参、麦冬、玉竹、

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

桑叶、桑白皮

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对于萎缩性胃炎这种病情的病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是特别复杂的,而且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情况也有一定的不同现象,所以大家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疗自己的萎缩性胃炎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下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气虚型: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4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

主证: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讲解大家都知道了吧,另外还要提醒广大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自身萎缩性胃炎的不同情况,采取专业的治疗方案来对待自身疾病,千万别只坚持一会儿,就不敢去治疗了。

脱肛的中医辨证论治介绍

1.中气不足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续断9克,五倍子12克。水煎

服,每日l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日服丸药和肉汤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I、Ⅱ度脱肛。

心慌的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血府逐瘀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

相关推荐

神经性皮炎中医辨证

神经性皮炎,中医叫做牛皮癣,中医认为本病初期都由于风湿热毒阻滞肌肤或者局部的的机械刺激所导致,久病以后则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燥生风,皮肤失去濡养而成。 另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情志不舒,肝郁化火可以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养,也可以导致。在治疗上中医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三个证型。 第一个证型肝郁化火证,多采用清肝泻火、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第二个证型风湿热晕症, 一般多采取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调理,常用的方剂消风散加减。 第三个证型血虚风燥证,一般多采用养血润燥,祛风

孕期腹痛病人的中医辨证论治

1.寒滞胃肠证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有泄泻,苔白润,脉沉紧。 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2.寒滞肝脉证 少腹冷痛挛急,下绕阴器,口淡不渴,或手足逆冷,身体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治: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暖肝煎加减。 3.肠热腑实证 腹痛拒按,按之有块,身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而数。 治:清热泻火、攻下里实。大承气汤加减。 4.湿热中阻证 腹痛不适,胸闷不舒,身热口苦,肢体困重,纳呆恶心,大便

三伏贴的配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贴敷穴位:肺俞、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腹痛有哪些治疗要点

治疗疾病一定要抓住要点。今天我们就来向专家了解一下腹痛治疗腹痛有哪些治疗要点。 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急性腹痛又称急腹症,具有变化多、发展快的特点,一旦延误诊断,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引起死亡;慢性腹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有时诊断颇为困难。腹痛者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有些如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坏死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尚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腹痛的一般治疗包括: 1.禁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腹痛。2.积极抢救休克。 3.有胃肠梗阻者应予胃肠减压。4.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和

中医治疗白内障

白内障(Cataract)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临床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疗,侧重中药外用滴剂的研制。多采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退翳明目抗衰老方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珍珠、石决明。 外治 国内已有多种中药复方或单体化合物制成滴眼制剂。此外还见中药膜剂、注射液治疗白内障的文献。但报告研究治疗机制的文献较少。 内治 有汤剂、散剂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怎么做

1.治疗方面,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来讲休息是相当重要的,活动和疲劳可使病情加重。对于心脏增大者,应该卧床6个月左右,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恢复期也应继续限制活动,待病情稳定,再逐步增加活动量。西药常用抗氧化剂及各种营养心肌药,如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辅酶a)、磷酸肌酸、1,6-二磷酸果糖等。 2.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治疗有独到之处,在临床上也有较好的疗效。病毒性心肌炎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治疗上应根据患儿的不同症状及不同病程辨

老慢支三伏贴的用

老慢支三伏贴的用 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 三伏贴深受青睐 对于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磨粉后,姜汁煳丸,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正常反应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在西医认为多少和内分泌失调有关,也有和外界的一些因素有联系,例如受冷受寒、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注意等。西药调经药一般是性激素和孕激类药物,但是单纯应用激素来调经往往不那么理想,停用药物大多会出现反复。而中医认为这月经不调有几个方面的类型,例如: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宫寒型、血热型、脾不统血型等。其中,气滞血瘀类型颇多。 针对月经不调若能请中医具体辩证施治,做到辩证施治针对性应用相应的中药调理治疗月经不调疗效很好,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对身体不良影响也很小。下面就几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类型加以阐述。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肝癌腹水

气滞血瘀 病症:胁痛如锥刺,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恶心,脘腹胀闷,胁下痞硬,呃逆嗳气,或伴腹水,大便不实,乏力。舌苔淡白,质紫暗,舌边尤甚,呈紫斑状,脉弦涩。 治:活血化瘀,行气消积。 处方: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桃仁、白术、大黄、由三七(先煎),莪术,半枝莲、鳖甲(先煎)。 加减:有尿赤便秘等热象加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龙葵;伴苔腻、脉弦滑或濡,胸闷恶心等加制半夏、茯苓、菌陈。 湿热蕴毒 病症:两胁痞硬,刺痛不移,发热汗出,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身目黄染,恶心少食,便结溺赤。舌苔黄腻,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者,也可因精神因素诱发,个别也有发病原因不明者。常是急性胰腺炎反复或持续慢性发作导致胰管梗阻,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 一、诊断要点 长期的消化不良,消瘦,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并向背部、两胁、肩胛等处放射,常因饮酒、饱食或劳累而诱发。血、尿淀粉酶增高,大便中有脂肪球。上述症状排除了其它消化道疾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有选择性地拍胰腺X线片、B超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可协助确诊。 二、辨证论治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