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增多症早期表现
红细胞增多症早期表现
(一)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大量排尿造成机体失水,或休克等。红细胞增多是暂时性、一过性的,去除原困、补充血浆容量后即可恢复正常。
(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有慢性心肺疾患、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肾痍患或肿瘤等原发病病史。当患者红细胞容积超过60%时则可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降低。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大多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的患者在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便于血常规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临床症状与红细胞容量、血液黏滞度增加密切相关,可出现下列一些表现:
①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就出现,头痛最常见,伴眩晕、耳鸣、眼花、疲倦乏力、肢端麻木和刺痛、感觉障碍,严重者有意识障碍,甚至痴呆;
②多血质表现,表现为皮肤红紫,尤以颜面、颈部和四肢末端为甚,眼结膜充血、唇紫、舌暗红及血管怒张等;
③高血压,大多为轻度至中度;
④出血症状,常见的有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及胃肠道出血等;
⑤血栓形成及栓塞,以脑血管的血栓形成或出血最多见。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瘫痪症状,其次是冠状动脉、脾静脉及下肢深静脉栓塞,出现相应的栓塞症状;
⑥脾肿大,通常为轻度至中度肿大,晚期伴骨髓纤维化时脾可明显肿大,约1/3患者可有轻度或中度肝肿大;
⑦其他表现,约1/10患者可出现顽固性皮肤瘙痒和荨麻疹,可能与组织内肥大细胞及血中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有关;由于核酸代谢过高可产生高尿酸血症,少数患者可发生尿路结石和肾绞痛、胆结石和胆绞痛、阻塞性黄疸及痛风等症状。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则可能为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为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升高为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则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炎症;降低为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为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升高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则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则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单核细胞增多症什么表现
单核细胞增多症潜伏期4~15天,一般为9~11天。成人可更长。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 体温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并常有多种病因同时存在,最常见的是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黄疸。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期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经一系列代谢而产生。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病因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同族免疫性溶血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血型不合。
2、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等。
3、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4、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等。
5、红细胞增多症如母儿-胎盘、双胎之间输血、宫内发育迟缓、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可致红细胞增多,破坏也增多。
6、体内出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
7、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皆可致溶血,常见的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均可引起溶血。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重症感染。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向飞华健
溶血性贫血有哪些种类
(1)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2)由于红细胞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包括: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其他酶(如己糖酶)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
(3)由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红蛋白病,如镰形细胞贫血、其他纯合子异常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s病、血红蛋白c、d、e)、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包括纯合子β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h病。
(4)卟啉代谢异常,包括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多血症是怎么回事
(一)相对性增多
又称良性或假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因机体失水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大量排尿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引起机体失水,或因休克导致循环血中血浆容量减少,使血液浓缩,红细胞呈暂时的相对性增多,但全身红细胞总容量并不增多。
(二)绝对性增多
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erythrocytosis,po1ycythemia),全身红细胞总容量超过正常,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按发病原因可分为: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
(1)EPO代偿性增加:是因长期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的代偿性反应。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1)生理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氧亲和力增高或携氧减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EPO非代偿性增加:这类疾病的患者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无缺氧,EPO增加与某些肾疾患和肿瘤有关。肾积水、肾囊肿、肾肿瘤等可能困压迫肾组织,使局部血流减少,造成肾组织缺氧而刺激EPO产生增多;多种恶性肿瘤和少数良性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直肠癌、乳房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上腺皮质腺瘤等。这些患者血中EPO的含量常是增多的,也能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于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绝对数及全身总容量持续性显著增多为特点,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出现多血质及高黏滞血症所致的表现,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多血质、高血压、出血及血管栓塞、脾肿大、顽固性皮肤瘙痒等症状。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患者远期可转化为白血病。
红细胞增多症引起血粘滞性增加,小血管内血流的速度减慢,严重时可形成血栓。过期产儿或母亲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生活在高原的小儿易患红细胞增多症。分娩后在脐带剪断前,新生儿从胎盘获得过多的血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先天因素(25%):
同族免疫性溶血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等。红细胞形态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因素(20%):
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增多症如母儿-胎盘、双胎之间输血、宫内发育迟缓、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可致红细胞增多,破坏也增多。体内出血如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等。
细菌感染(20%):
感染细菌和病毒感染皆可致溶血,常见的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均可引起血。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重症感染。
药物因素(15%):
可诱发红细胞膜的缺陷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如磺胺、呋喃坦啶、痢特灵、水杨酸盐、维生素K3、樟脑、黄连等,可使有G-6-PD缺陷的新生儿诱发溶血。孕母分娩前静点催产素和葡萄糖溶液量较多时可使胎儿处于低渗状态,导致红细胞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而致溶血。
红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常规是常规体检中比较常用的一项,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检查,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那么,具体红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呢?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初期表现为红细胞增多。
2、相对性增高: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液浓缩,如吐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不适当使用利尿剂等。
3、生理性增多:见于剧烈的体力活动和体力劳动、胎儿、新生儿、长期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另外情绪激动时,红细胞也可一时性增加。
4、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缺氧状态,如肺气肿、肺心病、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和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氧亲和力增加的血红蛋白病;红细胞生成素及红细胞生成素样物质异常增多状态,如注射雄激素、肾囊肿、肾盂积水、胃癌、肾母细胞瘤、肝癌及小脑、间脑部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