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尿频的中医辨证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一、膀胱湿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干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肾阴亏虚: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晄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肺脾气虚: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鼓胀中医辨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尿道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下焦湿热型

本型见小便频数短涩,或尿道有黄白色秽浊之物流出,女性有阴部瘙痒,带下量多,小腹疼痛,患者多伴有口苦口粘,脘腹胀满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这是由于湿热毒邪侵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泌浊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常用方药如下:石菖蒲20g、车前子10g、黄柏10g、白术10g、丹参30g、莲子心10g、败酱草30g、忍冬藤30g、土茯苓30g、生甘草10g。如疼痛明显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马鞭草30g;如分泌物多时,可加入木通10g,泽泻1。0g。本方既有清热除湿的车前子,莲子心,又有解毒化浊的石菖蒲,黄柏,败酱草,忍冬藤,土茯苓,生甘草等。

2、气血瘀阻型

症状常见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这是由于久病入络,或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所致。治疗宜行气活血,化浊止痛。常用药物为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枳实10g、元胡10g、五灵脂10g、乌药10g、香附10g、牛膝10g、土茯苓30g、滑石20g、生甘草10g。如尿痛明显者,可加入白花蛇舌草30g,淡竹叶10g。本方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枳实,元胡,乌药,香附理气行滞,土茯苓,滑石,生甘草解毒利湿。

3、脾肾亏虚型

主要症状为小便淋漓不尽,遇劳即发,或尿道口有白浊之物,女性白带量多,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这是由于久病失治误治,伤及脾肾。治疗宜健脾补肾,利湿化浊。常用方药为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0g、茯苓30g、山药30g、山茱萸10g、熟地10g、泽泻10g、丹皮10g、牛膝10g、忍冬藤30g。本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均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山茱萸,熟地补肾;泽泻,丹皮,牛膝,忍冬藤利湿,活血,解毒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一、膀胱湿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干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肾阴亏虚: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三、肾气不固:尿频而清长,或兼尿遗失禁,伴面色晄白,头晕耳鸣,气短喘逆,腰膝无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肺脾气虚:尿频清长,或伴遗尿失禁,兼见唇淡口和,咳吐涎沬,头眩气短,形寒神疲,纳减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个功能是“统血”。“统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这是脾的“控制、固摄”功能。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就容易发生出血,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咖啡色呕吐物)、便血(柏油样大便),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

综上所述,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出现上述各类症状,均可诊断为“脾虚”。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造成脾虚的原因很多,一般多由饮食失调,久病重病,身心过度疲劳,或好逸恶劳,缺少运动等原因所致。经调查统计,脾虚多见于小儿和中老年人。

现代研究证实,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对外防御能力减退而经常感冒、腹泻,对内防突变能力减退而易患癌症。与脾虚有关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慢性结肠炎、小儿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轻度脾虚可通过饮食调养纠正,宜常吃红枣、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浆、麦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疗脾虚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

此外,平时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一般以次日没有疲劳感为宜。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贝母、半夏、陈皮、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连翘、甘草、土茯苓、独活解毒祛湿驱梅;青皮、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散结。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驱梅。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实火;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驱梅。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驱梅之功。

胃热中医辨证

胃热,中医认为是胃受了邪热,或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病人平常喜欢吃冰冷的食品,不喜欢吃热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饮食冰冷食品后有舒适感;胃热疼痛时,多伴有胃内糙杂感。部分胃热患者会感到胃胀、没食欲,而某些胃热患者则由于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表现为胃口大开,不断进食。

引起胃热的原因有很多,嗜酒、嗜食辛辣、过量食用肥腻食物等饮食不当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热;而气滞、血淤、痰、湿、食积等也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胃火);此外,肝胃不和,也会引起胃热(胃火)。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一般可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

阴虚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冬桑叶、地骨皮、小川连、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

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枸杞子。

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

尿崩症中医辨证治疗

大家都知道尿崩症的患者的危害很大,所以患了尿崩症的患者要尽快治疗,病情会越拖越重的。那么该如何治疗尿崩症呢?治疗尿崩症轻度尿崩的患者用一般处理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了,重度尿崩的患者要用药物治疗,下面看看中医辨证治疗的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本病属消渴中的上消和下消,以肺胃两脏虚证为主,总的治疗原则是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生脉饮、缩泉丸等中成药配合西药应用,也可根据辨证分型选方用药。

一、气阴两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体瘦乏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从生脉散、竹叶石膏汤化裁,酌加固摄肾气之品:党参、麦冬、五味子、竹叶、生石膏、黄芪、山药、益智仁、肉苁蓉、白芍、生地、知母、山萸肉等。

二、肺胃阴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口干舌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宜清肺养胃,止渴生津

方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知母、甘草、党参、天花粉、生地、藕汁、鲜石斜、乌梅、黄连、天冬、麦冬等。

三、阴阳俱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遗精阳痿,月经紊乱;舌红苔黄,脉细弱。

治法:阴阳并补

方药:对偏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麦冬、五味子、玄参、花粉、桑螵蛸、甘草。对偏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肉苁蓉、肉桂、附子、枸杞子、黄芪、五味子、人参、甘草。

温馨提示:经过以上对尿崩症的有关中医介绍之后,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了多少的了解。希望各位可以熟知这些的内容,为那些正受到尿毒症危害的病患者伸出应有的援助之手,知道这些知识,帮助就更加的有力。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相关推荐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

口臭中医辨证分型

胃热上蒸型: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黄连上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三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或牛黄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口气腥臭,胸痛胸闷、咳嗽痰黄粘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热宣肺为治,可选用羚羊清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清气化痰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鱼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肠胃食积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

中医辨证治痰多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

治疗尖锐湿疣的偏方

1、蛇舌草饮 组成:白花蛇舌草30~60g, 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调入蜂蜜适量,频饮。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2、菝葜饮 组成:菝葜根500g甘草25g, 用法:水煎2次,滤液合并,再以文火浓缩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尖锐湿疣的饮食

尖锐湿疣的饮食疗法一菝葜饮:组成:菝葜根500g 甘草25g;用法:水煎2次,滤液合并,再以文火浓缩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尖锐湿疣的饮食疗法二蛇舌草饮:组成:白花蛇舌草30~60g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调入蜂蜜适量,频饮。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尿频和消化差有关系吗

河南秦先生问:我今年28岁,尿频快一年了,一天少说十几次,还有食欲差、消化不好、口臭和四肢冰凉等毛病,请问这些症状是不是有联系,应怎样治疗呢? 医师夏公旭解答: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您这样一天最少十几次的属于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中医认为尿频主要由于肾气不固,膀胱约束失调所致。过于疲劳也会导致膀胱气化无力发生尿频。如有四肢冰凉等问题,说明可能是肾阳虚、肾气虚而导致的尿频。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包括阳气)需要脾胃所消

精子不液化该注意哪些

1、要注意科学饮食 对于一些感染因素导致的精液液化不良,比如属于精囊炎或者是前列腺炎导致的,患者往往有一些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出现诸如尿疼、尿频、尿急、小腹下坠等症状。这些表现,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往往属于“阴虚火旺”,阴虚是指肾阴虚,而火旺为内热造成虚火上炎,火热煎熬阴液,水分耗散,故发生粘稠的结局。这种情况下,应该避免饮食辛辣的、刺激的,比如辣椒、酒、大料(花椒、茴香、筚拨、胡椒等,大部分是热性,不宜食用),都应该避免。 2、少食油腻食品 对于部分精液液化不良的男性,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者,出现尿黄赤、气味

治疗阳痿的中成药

外用中药治疗:益肾壮阳膏由淫羊霍、蛇床子、当归、仙茅、肉苁蓉、丁香、细辛、甘草等组成,用于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用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肾虚,阳痿,早泄,性功能低下,中医辨证属肾阳虚者。 内服中成药治疗: 1.海狗丸:温肾助阳。用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肢体困倦,怕冷,夜尿频多,气短作喘。 2.复方玄驹胶囊:温肾、壮阳、益精、祛风湿。用于肾阳虚,症见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少腹阴器发凉,精冷滑泄,肢冷尿频,性欲低下,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碍等。

输尿管肿瘤的中医辨证治疗

输尿管肿瘤中医辨证常为正虚邪实 正虚主要以下焦肝肾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标实则因湿热、瘀血、痰浊、癌毒互结。根据正虚标实的轻重程度及缓急,主要分为下列几个常见证型。 肾虚湿热证 证候有尿频、尿急、尿道涩痛不适、腰酸腿软、神疲乏力、或有低热、或伴尿血色红、间歇发作、头昏眼花、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薄白腻或黄腻,脉细,治法滋肾清利,化湿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黄柏,知母,生地,山茱萸,丹皮,炙龟版,泽泻,生苡仁,蛇舌草,车前草,土茯苓,龙葵,半枝莲,女贞子,旱莲草,川牛膝,虎杖,羊蹄根,鬼馒头,荔枝

哮喘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认为病根在“痰”字上,是由于痰饮潜伏于肺腧,一遇外邪引动,则立发哮喘。但“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因于寒痰者称之为寒哮,因于热痰者称之为热哮。 所谓“寒哮”,多因外寒犯肺,聚液生痰,加上饮食生冷,寒饮内停,于是寒痰内伏于肺,遇寒而发。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等。从临床实践看,哮喘属于寒哮者为多。 所谓“热哮”,缘于过食肥甘,或酸咸太过,以致积痰蕴热。也可由寒痰内郁化热,转化为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随感即发。表现为哮喘气粗,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