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症状有什么表现
耳石症症状有什么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耳石症复位后仍头晕
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3.体位疗法。4.管石解脱法。5.管石复位法。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7.CH~BPPV耳石复位法。以上各种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上述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症病因不明,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病。特别是年终赶任务,很多白领一族过度疲劳,耳石症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系列体位改变使“不慎”掉入半规管的耳石重新回到属于它的地方———椭圆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的检查
1.Dix--Hallpike变位试验
为前、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检查诊断方法
2.rolltest滚转试验
可诊断外侧半规管的耳石症。
低头族易患耳石症
第一次听说耳石症,是从一个朋友亲身经历讲述中知道的。小编这个朋友是一个“码农”、“宅男”。他兴趣很少,每天主要生活内容就是上班,晚上也经常需要上网熬夜加班,下班时间或者周末休息时间就是摆弄手机,看新闻、玩微博、刷微信,走路的时候需要看手机,上班的时候用伏案工作。前段时间,他起床后,突然觉得整个人头晕发昏,天旋地转,甚至隐隐有想呕吐的感觉。第一时间,他跑到了医院,医生给他做了CT、MR、抽血化验,但是都没有查出问题,最后是一位神经内科医生对他进行检查,确认他患上了“耳石症”。
耳石症,小编认为这疾病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这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据医学资料显示,过去耳石症较多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特别是女性。
耳石症与心理压力、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另外,长时间低头工作和使用电脑、玩手机的人因大脑疲劳也易患耳石症。随着社会发展,时长竞争、岗位竞聘的日趋激烈,就业者工作压力大、熬夜频繁、作息不规律,移动互联快速发展及应用,许多年轻“低头族”依靠电脑及手机进行办公、娱乐,严重的甚至12个小时连续使用,导致这种疾病的群体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是什么原因导致耳石症
肖立智介绍,目前,耳石症的确切发病因素仍不明确,可为一孤立的特发症状,亦可能由下列因素引发,其中原发性的耳石症占50—70%,与年龄增大、耳迷路发生老化或退行性变有关,也与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导致内耳供血不足有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耳石脱落。此外,头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偏头痛、内耳手术、骨质疏松症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脱落。任何年龄的人,甚至儿童都可能患上耳石症,不过临床上最多见的病例还是中年女性。
眩晕多数1分钟内可缓解
如何知道自己的眩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呢?
肖立智解释,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与其他原因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在症状上有所不同。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多与姿势的突然改变有关,如起床、躺下或翻身时,如果患者静止不动后眩晕多可在一分钟内缓解。不过在眩晕停止后,仍可能有走路时头重脚轻的感觉,就像喝醉酒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
如果患者家属在身边,可以在眩晕发生时观察患者的眼睛,如果有明显的“眼震”(瞳孔会不停地转动),则耳石症的可能性比较大。医生对耳石症的诊断并不难,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后,再让患者坐在床上做一些姿势的变化,如从坐姿迅速变位卧姿,平躺时转动头位等,同时观察其是否有眼震——这叫做“变位试验及翻转实验”,即可快速诊断耳石症。
如果症状多样,医生可能给患者开具听功能、前庭功能、影像学等一系列检查,排除是否同时合并其他相关疾病。
低头族易患耳石症
耳石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这疾病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这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据医学资料显示,过去耳石症较多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特别是女性。
那么低头族为什么容易患上耳石症?耳石症与心理压力、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另外,长时间低头工作和使用电脑、玩手机的人因大脑疲劳也易患耳石症。随着社会发展,时长竞争、岗位竞聘的日趋激烈,就业者工作压力大、熬夜频繁、作息不规律,移动互联快速发展及应用,许多年轻“低头族”依靠电脑及手机进行办公、娱乐,严重的甚至12个小时连续使用,导致这种疾病的群体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抬头就晕警惕耳石症
秦女士最近一抬头就会猛地感觉天旋地转,头一摆正这种眩晕感又会慢慢消失,她整天变得小心翼翼的,都不敢活动了。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耳石症。
耳石症听着陌生,实际上,来耳科看病的眩晕患者,30%得的是这个病,以中老年人为主。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负责平衡功能。内耳中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外伤、老年性退行性变、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都可能导致耳石脱落。脱落的耳石随头位变化可以牵引内耳淋巴,错误的平衡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引起眩晕及眼震。
因此,如果老是在特定的头位或特定的体位时,例如偏头、抬头、翻身、低头等,猛然出现眩晕,就要高度怀疑耳石症。这种眩晕往往比较突然、短暂,并且在摆正位置后眩晕会自己慢慢消失。
临床上有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在做这种手法复位前,专科医生需要通过一个前庭的变位实验,来诊断疾病和确定具体受累部位。复位时,患者只需要配合医生仰卧在床上,将头悬于床头外,按指令旋转头部和身体,把耳石逐步“驱赶”回原来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不适合有颈椎病的患者,以免发生颈椎错位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继发耳石症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中耳炎等,只有把导致耳石症的原发病彻底改善,耳石症才不会复发。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50-60岁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诊断治疗时,必须做诱发试验,确定受累的半规管,才能进行正确复位。复位治疗效果非常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才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失眠、感冒、外伤、骨折或手术卧床等情况下耳石症会复发,此外,平时起床或躺下、翻身动作不宜太快,洗头也尽量不要低头洗。
张医师提醒道:“理发店躺着洗头也容易诱发耳石症,比如周女士就常常去家门口的理发店洗头,这种应尽量避免。市民朋友在做家务的时候,低头抬头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一旦发生眩晕,首先停止动作,并尽快到开展耳石复位的医院就诊,进行复位治疗,减轻症状。”
同时,除了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一些“低头族”出现耳石症的现象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张医师说:“这与工作、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面对电脑时间过长导致疲劳的人,也易患‘耳石症’。”
张医师提醒,“低头族”如果上网和看手机时间超过40分钟,最好站起来活动一下四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耳石症的发生。
耳石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具体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有人多个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目前有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也可联系到大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耳聋引起头晕怎么办
1 耳聋合并眩晕,很大的可能是梅尼埃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医院做必要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是不是梅尼埃病,如果确诊是梅尼埃病可以接受规范的治疗,一般情况都能有所缓解。目前应用的药物主要有前庭神经抑制剂如苯海拉明等。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可缓解恶心等症状。还有相关的血管扩张及利尿脱水剂等等。如果药物治疗无效的话,疾病严重影响生活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2 还有可能是眩晕症和神经性聋,导致眩晕症的原因主要有迷路病变就是内耳的疾病还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导致的眩晕,这个还是要通过必要的检查来明确诊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的出现,然后针对病因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神经性聋的治疗主要就是外在的辅助设施的使用,如助听器等。
3 耳石症是脱落的耳石在内淋巴内流动导致的人体有眩晕的感觉,这个疾病现在有一个专门的复位手法,可以将脱落的耳石回归原位,效果显著,可以说立竿见影,耳石症的发生也是突然发生的,如果你说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缓慢进展的话,一般不大可能是耳石症。
胆石症症状
1.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1)胆绞痛或上腹痛:胆绞痛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多数是因胆囊管被结石暂时性梗阻所致,如果胆囊有急性炎症并存时,则胆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增厚等病理表现,在典型病例,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重者表现为绞痛,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部分病例疼痛可于夜间发作,绞痛发作多发生于缺乏体力活动或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者),胆绞痛的典型发作多表现为在15min或1h内逐渐加重,然后又逐渐减弱;约有1/3的患者疼痛可突然发作,少数患者其疼痛可突然终止,如疼痛持续5~6h以上者,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并存,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疼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区,后背中央或右肩头,胆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坐卧不安,疼痛发作的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发作的时间上无法预测是胆绞痛的一个特点。
(2)恶心与呕吐:多数患者在胆绞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与呕吐,重者伴出冷汗,呕吐后胆绞痛常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呕吐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为对脂肪和其他食物的不能耐受,常表现为过度嗳气或腹部膨胀,餐后饱胀及早饱,烧心等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胆石的存在或并存有胆囊炎等有关。
(4)畏寒,发热:当并发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当胆囊积水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积脓或坏疽,穿孔时,则寒战,发热更为显著。
(5)黄疸:单纯胆囊结石并不引起黄疸,只有当伴有胆总管结石或炎症(胆管炎),或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时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
(6)右上腹压痛:部分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在体检时,右上腹可有压痛,如并发急性胆囊炎时,则右上腹明显压痛,肌紧张,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7)胆心综合征:因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反射性引起心脏功能失调或心律的改变,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为胆心综合征,而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心脏并无器质性病变,胆石症引起冠心病样症状的机制是由于胆石症,胆道梗阻,胆管内压增高时,可通过脊髓神经反射(胆囊与心脏的脊神经支配,在胸4~5脊神经处交叉),即经内脏-内脏神经反射途径,引起冠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重者可导致心肌缺氧而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电图改变等。
2.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肝外胆管结石是指发生在肝总管及胆总管内的结石,最多见的是胆总管结石,约有15%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并存有胆总管结石,且随年龄的增加,二者并存的比例增高,反之,约9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并存有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者,其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下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当胆石引起胆总管梗阻即可产生典型症状与体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与胆道阻塞,胆管内压力增高,胆汁排泄受阻以及胆汁并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典型症状有胆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称之为胆总管结石的三联征,即charcot征。
(1)上腹疼痛或绞痛:约90%以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有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发生绞痛的原因是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后,胆总管梗阻并刺激Oddi括约肌和胆管平滑肌所致,绞痛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或体位改变,身体受到颠簸后诱发,重者可伴有冷汗,面色苍白,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2)寒战与高热:约75%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发作胆绞痛后,因并发胆道细菌感染而引起寒战与高热,体温可达40℃,寒战,高热的原因是感染向肝内逆行扩散,致病菌及其毒素经肝血窦,肝静脉至体循环而导致全身性感染的结果,少数胆总管结石者,如为急性胆管梗阻,同时伴严重胆管内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则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为重症急性胆管炎,可出现低血压,中毒性休克及败血症等全身中毒的临床表现。
(3)黄疸:约7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在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后的12~24h即可出现黄疸,发生黄疸的机制是因结石嵌顿于乏特壶腹部不能松动,胆总管梗阻不能缓解所致,常伴有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粪便色泽变淡或呈现陶土色,多数患者黄疸可呈波动性,在1周左右可有所缓解,系因胆管扩张以后,结石有所松动之故或系结石经松弛的括约肌而排入十二指肠的缘故,有学者认为黄疸呈间歇性出现或表现为时深时浅是胆总管结石的特征。
(4)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在剑突下和右上腹有深压痛,炎症重者常伴腹肌紧张,肝区可有叩击痛,如胆囊管通畅者,有时也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原发于左右肝管分叉处以上部位的结石,称为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散在于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发生在某一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大量资料表明,结石发生于左侧肝内胆管者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上腹部疼痛: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常不典型,散在于肝内胆管的较小结石通常不引起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和胸背部的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一般不发生绞痛。
(2)黄疸:一般的肝内胆管结石不出现黄疸,只有当双侧或左,右叶的胆管均被结石阻塞时才出现黄疸,此时多数可伴有胆绞痛或较剧烈的疼痛,如并发胆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寒战与高热,重者亦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上腹部压痛:体检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并有压痛,少数可有肝区叩击痛,多数资料表明,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胆总管结石并存,所以当患者有胆石症的典型症状(绞痛,寒战与高热,黄疸)时,常是胆总管结石的症状。
不明原因眩晕注意是不是耳石症
“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左侧翻身,都会眩晕心慌,我到处找医生。”周女士说,颈椎、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都做了,没有发现异常。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经过仔细问诊,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周女士的眩晕与体位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周女士的眩晕白天基本不发作,但晚上躺下、早上起床或翻身时经常发生,眩晕程度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与恐惧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或一两分钟旋转感就会消失。张医师有了大致的判断,之后的体位诱发试验结果证实了医生的诊断——是左后半管的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的病因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50-60岁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诊断治疗时,必须做诱发试验,确定受累的半规管,才能进行正确复位。复位治疗效果非常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才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失眠、感冒、外伤、骨折或手术卧床等情况下耳石症会复发,此外,平时起床或躺下、翻身动作不宜太快,洗头也尽量不要低头洗。
张医师提醒道:“理发店躺着洗头也容易诱发耳石症,比如周女士就常常去家门口的理发店洗头,这种应尽量避免。市民朋友在做家务的时候,低头抬头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一旦发生眩晕,首先停止动作,并尽快到开展耳石复位的医院就诊,进行复位治疗,减轻症状。”
同时,除了中老年患者,近年来,一些“低头族”出现耳石症的现象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张医师说:“这与工作、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疲劳、长期失眠、外伤、剧烈运动或生理变化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面对电脑时间过长导致疲劳的人,也易患‘耳石症’。”
张医师提醒,“低头族”如果上网和看手机时间超过40分钟,最好站起来活动一下四肢,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运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耳石症的发生。
低头族眩晕不仅是颈椎有病
虽然春节的假期已经结束,但是不少在过年抢红包者出现的后遗症却有增无减。比如市民金女士因为低头抢红包抢得头脑发晕,她以为是颈椎疲劳的问题,到按摩店按摩了一周也没有效果。后来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她的眩晕与耳内的问题有关。
眩晕不都是颈椎的事儿
医生检查后发现,金女士的眩晕并不是因为颈椎问题,而是耳石症所致。耳石症也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性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大部分患者发病的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像金女士一样的患者还有不少,以为自己的眩晕是颈椎疾患,但实际上是耳石症。
中老年女性易发生耳石症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双侧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只有20~30微米。因各种原因导致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就会引起眩晕。
50~60岁的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一般通过手法复位就能治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要找专科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复位。因为,如果复位方法不当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眩晕加重。
耳石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1、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2、手术治疗
耳石病诱发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囊斑脱落的耳石随着头位的运动而撞击半规管,而后产生刺激传至前庭中枢产生的位置感错觉。因此,其间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耳石漂移的流体动力学和耳石撞击半规管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基础。根据这种推论,可以将BPPV的手术治疗分为流体动力学和神经阻断两类,前者包括半规管阻塞术,后者为单孔神经或 前庭神经切断术。
半规管阻塞术正常情况下,半规管的内淋巴液处于膜迷路内,能够随着头部的运动而沿管腔的轴线发生流动,这种流动冲击壶腹端的嵴帽偏斜形成半规管感受器的刺激。由于膜性半规管位于骨半管内,所处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内淋巴液具有不可压缩的物理特征,因此,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必须形成流体的循环。
假如半规管存在阻塞的话,头部的运动就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流动,感受器也难以得到足够的刺激产生神经信号。根据这个原理,我们采用手术方法造成BPPV责任半规管的阻塞以破坏内淋巴液的有效流动,能够有效缓解这类患者的眩晕症状。
3、复位手法治疗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
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管石复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管石碎片通过总脚进入椭圆囊。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症状才能缓解,发作期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症状及体征,缓解 期可无任何不适。而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症状随即消失,快速为患者解除眩晕所带来的痛苦。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有人多个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
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
目前有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也可联系到大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