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误区有哪些
心脏病的误区有哪些
一: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郭兰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二: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三: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四: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
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常见的肾脏病误区
1) 小便有泡泡或溷浊,肾脏不好?
A:有蛋白尿,尿液会有泡泡;但尿裡有泡泡,却不一定是蛋白尿。这和「人是动物,但动物不等于人」的道理相同。
尿中有泡泡,通常是因为尿液裡的有机溶质,最主要成分是尿素,改变了尿液的表面张力活性。解尿时由于膀胱内外压力的改变,加上尿液冲激到马桶而产生泡沫,当尿液的尿素浓度愈高,表面张力活性愈高时,产生的泡沫愈多。
这种情形最明显、也最常出现在早晨第一泡尿。因为经过一整晚睡眠没有喝水,尿液浓缩导致尿液浓度增加;另外因为肾脏是排除蛋白质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当摄取较多蛋白质的时候,尿液裡的尿素增加,小便也容易出现泡泡。
当尿液有泡泡时,如何分辨正常现象还是异常蛋白尿?
一般人不容易判断。但大致上以肉眼观察可区隔的是:若是蛋白尿,泡泡比较细且黏稠,不会马上化开;若因溶质较多造成的泡泡比较大、较容易化开。
若有疑问,建议最好至肾脏科门灾J询,临床检验只要检查单次尿液的蛋白质与肌酸酐浓度的比值,就能分辨。因为尿液浓缩或蛋白质摄取较多所产生的泡泡尿,其比值通常<0.15.0.20,而且尿液的渗透压或比重也比较高。
小便溷浊,俗称「下消」,台湾人常把这现象当成是「肾亏」而紧张不已。
其实,小便溷浊常见的原因有乳糜尿、细菌感染,以及尿液中磷酸盐及尿酸沉淀过多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因为摄取较多蛋白质,造成小便中的磷酸盐及尿酸排泄增加,特别会发生在早晨第一泡尿,因为尿液浓缩而更加明显。是否异常,只需做一般尿液常规检查即可分辨。
2) 「频尿」是肾脏病症状?
A:肾脏病早期确实会因肾脏浓缩能力下降,会需较多水分才能将溶质、也就是身体代谢废物排出,因此会有多尿、夜尿次数增加的状况。频尿代表解尿次数变多,的确可能是肾脏出问题,但亦有可能是下列因素所引起:
.喝水太多、紧张压力造成的心理性频尿;
.膀胱炎或尿道炎局部刺激导致频尿;
.压力性尿失禁(好发于女性)或男性摄护腺肥大,是因解尿时膀胱无法完全排空;
.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糖分排至尿液,造成渗透性利尿等。
心理性频尿大多数发生在白天,晚上入眠后会消失,应与肾脏病无关。若出现夜尿、多尿,应就医灾巍
帮您走出心脏病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专家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误区八:心脏病的用药误区
(1)贯叶连翘:通常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但研究证明,贯叶连翘会减少心律失常药、降血压降胆固醇药物的有效性。
(2)当使用广泛处方的抗凝血药华福林的心脏病患者合并用草药苜蓿、当归、山桑子、葫芦巴、大蒜、生姜、银杏叶都会增加出血的危险,人参、绿茶已被认定有降低华福林的抗凝血作用。
(3)禁用的草药产品麻黄已被证明与中风、心脏病发作、癫痫和心律失常死亡有关。
(4)葡萄汁:通过抑制肠道内某种分解药物的关键酶使药物低剂量时也会中毒。心脏病患者服用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时喝葡萄汁,会使血液中他汀类药物浓度比预期高出3至4倍。
人们对高血脂的误区有哪些
1.疾病误区--血脂达标后可以停药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没有坚持服用调脂药,使得血脂反弹,影响治疗效果。专家指出,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最小维持剂量,对血脂达标值的保持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只要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停药。
2.疾病误区--调脂药副作用大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调脂药的耐受性都很好,只有少数人对他汀类药物有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还有少部分人会出现肌病,比如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等,这类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换药治疗,但是只要初次服药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就可以继续服用,不用过多担心副作用的问题。
3.疾病误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
除了吃药以外,非药物治疗对于高血脂的康复也很重要。即使患者坚持服药,但常食用高脂肪食物,会降低药物作用。同时,嗜烟酗酒对于高血脂的康复也有害。
4.疾病误区--只要是降血脂药就行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得了高血脂后,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服用降脂药。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不能轻视。调脂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服用,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反而耽误治疗。
冠心病和心脏病有啥区别
冠心病和心脏病都有一个心字,难道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吗?或者是大同小异的病?由于这两种病都是现在的高发疾病,所以说我们有必要来进行详细的了解。什么是冠心病呢?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目前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心脏疾病。
那么什么又是心脏病呢?它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也就是说心脏病包括了冠心病,而冠心病只是心脏病中的一种。那么怎么知道有没有得冠心病呢,可以从症状来看。
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和濒死感等感觉,这些都在向你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可能被冠心病缠身了。
这种病有典型的发病人群:40岁以上中年人、49岁以后发展速度更快。比较青睐于暴饮暴食、糖尿病、经常坐着不动和吸烟的人,所以说这些人要注意了,要特别留个神,以免疾病侵害了你还不知道,从而加重病情,有异常症状应该立即就医检查和治疗。
心脏病饮食误区
对于心脏病,许多人并不陌生,但是,不陌生就代表熟悉了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为了提醒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下面特意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心脏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视鸡蛋而色变?
为了防胆固醇、预防心脏病,有些人闻鸡蛋而色变,很多人的观念是,每个人一天大约需要300mg的胆固醇,一个蛋就含有约250mg的胆固醇,因此轻易不敢吃鸡蛋。
鸡蛋有那么可怕吗?鸡蛋营养丰富不在话下,同时,蛋黄里面含的卵磷脂有健脑等保健功能,还有降脂的功效。他建议,成年人每星期可以吃三四个鸡蛋。尤其是小孩处于发育阶段,需要鸡蛋所含丰富蛋白质。
误区二:总胆固醇水平低就不会得心脏病?
有些人以为,总胆固醇水平很低就不会得心脏病。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总胆固醇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因为从总胆固醇水平中,看不出低密度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胆固醇的水平,但这却是关键所在。因为LDL含量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反的,如果HDL含量高,就能降低这种风险。
胆固醇又分为所谓的“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能帮助收集及运送血管内的坏胆固醇回到肝脏,避免血管阻塞,所以称为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容易囤积在血管内壁中,造成血管堵塞,所以称为“坏胆固醇”。在总胆固醇水平之外,还必须再进行更仔细的检验,以确定“好胆固醇”高于“坏胆固醇”,而不是“坏胆固醇”高于“好胆固醇”。
误区三:吃人造黄油无忧?
有些人对人造黄油十分放心,认为吃人造黄油可高枕无忧,因为不含胆固醇。
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因为人造黄油其实含了不少反式脂肪。因为人造黄油中的植物油脂经过氢化加工后,成分被破坏了,产生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
对心脏有益的食物包括鱼、核桃、大蒜等,尤其是鱼,对心脏有很大好处,不少研究显示,鱼肉中的OMEGA-3脂肪酸能使人体中的HDL含量增加,让 LDL含量降低。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鱼类的omega-3脂肪酸含量不同,一般来说,鲑鱼、鲔鱼、三文鱼等深海鱼类,脂肪厚,鱼油多,omega-3脂肪酸含量较高。而淡水鱼的omega-3脂肪酸一般含量较低。同时,在鱼的吃法方面,选择清蒸最利于保存脂肪酸。至于核桃,常吃也可防心脏病。核桃中的脂肪酸可使坏胆固醇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自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误区四:植物性食物一定无害?
目前许多人为了预防疾病,宁可少吃肉,多吃植物性食物,但是,植物性食物一定无害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些植物性食物例如炸薯条由于吸收了很多反式脂肪,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反式脂肪会提高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对人体的危害甚至比一般饱和脂肪来得高。
误区五:橄榄油可大量食用?
目前有许多人偏爱摄取橄榄油,认为橄榄油可大量食用,因为橄榄油除了不含胆固醇外,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作用。橄榄油可以大量吃吗?橄榄油的确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人体营养需求的食用油。但是,这两种油都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不能吃的太多。
你是不是也犯了以上的错误?如果有,就应该立即改掉,若患者出现不适,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一下全面检查,确定身体状况,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的,就算目前没有,也该注意一下。
治疗胃病误区
误区一:胃溃疡当成普通胃炎治。
误区二:胃痛乱吃药病易加重。
本身有胃肠病的患者更应谨慎吃药,像阿斯匹林、伤风胶囊、感冒通等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加重病情。吃药时应再加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用温开水送服。另外,患者一旦遇到突发剧烈腹痛,不应马上服止痛药,因为部分消炎、止痛药,比如非甾体类消炎药能引起胃、肠不良反应,甚至会发生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的危险。
误区三:喝牛奶可以缓解胃痛。
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有的缺乏乳酸酶,喝牛奶容易引起腹泻、饱胀、嗳气等情况出现。另外,胃溃疡患者饮用牛奶有可能令病情恶化,因为牛奶会促使更多胃酸分泌,令胃壁受到进一步侵袭。
心脏病常见误区知多少
误区一: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医生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医生说,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因此,如果人们长期地、反复地、持久地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极易触发冠心病的发生和使冠心病的病情加重。从预防角度来说,应该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心血管高危因素。
误区三:“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医生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她说,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医生说,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家长担心他是“心脏病”,但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多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医生说,“反复突发胸痛、到医院检查却没事的患者,要考虑胸痛可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大而又紧张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可以到医院的双心门诊和心理咨询科就诊。
误区四: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郭兰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五:速效救心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她说,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六:心肌梗塞患者要减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需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医生说,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误区八、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误区九、不吃肉就不会得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人们常见的风湿病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所以不单是老年人,儿童也是风湿病的高发人群,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而青壮年人群常常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误区二:风湿病的分类
风湿病的病因主要以是一种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疾病,风湿病会影响患者的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风湿病的发病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百余种疾病。不仅局限于人们了解的风湿热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误区三:风湿病是治不好的
由于风湿病的病因错综复杂,多数风湿病是难以根治的,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风湿病情仍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合理的使用药物,风湿病患者是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延误病情,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误区四:风湿病是因为潮湿所致
风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寒冷和潮湿只是风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能够导致风湿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使患者全身的各个脏器受损。很容易发生感染现象。
细数心脏病七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 50 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梗患者要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误区六:速效丸可以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
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 CT 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茯苓山药片
华燕吟医生说从茯苓山药片所含有的四种西药成分可以找到答案。“格列苯脲、盐酸吡格列酮、盐酸二甲双胍、盐酸苯乙双胍,都是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所以服用后有效果也是正常的。”
而问题隐患也就在这里面,华燕吟说,这四种降血糖西药在使用时有严格的条件要求,而且往往最多是两种同时用,不会同时服用四种。“比如格列苯脲属于强效的降血糖药,它的副作用是造成低血糖,而盐酸吡格列酮不能用于心衰病人,二甲双胍对胃有刺激,用这些药都要求医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西药在用量上有严格的要求,而茯苓山药片没有标明含量,四种降糖药同时大剂量服用,短时间内有效果,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却是长远的,由此引发的低血糖或会致命:“类似的糖尿病误区有很多,很多人私下购买这种所谓的特效药。其实,糖尿病患者科学用药记牢遵照医嘱就可以了。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样,用药用量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心脏病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 “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郭兰主任医师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她说,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郭兰说,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郭兰说,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郭兰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梗患者要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郭兰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她说,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
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郭兰说,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