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在婴儿面前展示社交能力婴儿喜欢一些像是微笑和咕咕叫等社交反应的展示。
1、在这个阶段,他们只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2、和婴儿说话。当他们哭闹的时候,你要用平常的语言来回应他们。这能够鼓励婴儿尝试和你交谈。
3、鼓励去关心他人。通过你对婴儿的哭闹和需要的反应,能够教会他们要关心他人的需要。
4、给予关注和爱。亲吻和拥抱婴儿都是很重要的社交表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记住不要和过分溺爱混淆了。
5、冷静对待婴儿。当你半夜总是被婴儿的哭闹声吵醒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沮丧和疲惫。然而,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当你冷静下来之后抱着孩子,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象。
二.帮助儿童尊重别人以及所有权。
1、在学步阶段,孩子能够接触到一些单词和基本的句子。他们倾向于一个人玩耍,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和别人分享。
2、在家里创造一个社交环境。邀请其他父母和孩子过来玩,让孩子多接触他人。
3、教导孩子基本的规则。可以告诉他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孩子,当生气的时候要说出来,当抚摸别人活着宠物的时候要温柔等等。
4、对他们的好的表现给予奖励。当孩子表现出温柔和乐于分享的时候,鼓励他们。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济南五中团委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济南电台心理热线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自闭症的孩子可以上学吗 上学有助于自闭症的孩子康复吗
在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学习是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康复的。
在特殊学校,甚至是一般学校中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与除了家人之外的人进行沟通,这对于孩子社交,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孩子在哪里可以得到需要的帮助,比如同伴的支持,老师的鼓励,生活的帮助。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四步骤
“我们家孩子见了人就害羞,真不知怎么办好。”“我儿子在幼儿园里总爱打人,我都接到老师无数次投诉了,头疼啊。”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往往难以如愿。专家认为,家长应该更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才能实现帮助孩子的目的。
家长困惑:孩子不懂社交怎么办?
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
强强妈这几天很焦虑,他突然发现,和别的同龄小朋友相比,6岁的强强似乎完全不懂社交礼仪:不肯跟邻居阿姨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让自己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很没面子;他认生、害羞,甚至怯懦、自私、没有礼貌……这样下去,强强以后可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斗争”?
Anna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Anna就带儿子到小区花园去找小朋友。“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 ‘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不过别人总是误解他,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吗?
“菡菡怎么越大越小气呢?”谈起女儿,文琴有点苦恼:“想当初,菡菡从未满周岁开始直到快两岁,都那么大方那么好说话。手里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妈妈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她都毫无怨言地让妈妈拿走。拿着吃的,只要别人逗她‘给我吃一口’,她都会把小胖手伸到你嘴边。
在邻里中,菡菡得了一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让我很是自豪。可最近,菡菡越来越让我下不来台呢,该怎么办才能让她懂得分享呢?”
专家解析:引导孩子,从了解开始
孩子的良好社交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呢?育儿专家小巫认为,引导孩子,应该从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开始。
Tips1:打架未必全是坏事
如何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专家介绍,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并不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此外,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Tips2:不要强求孩子“礼貌”
孩子不喜欢和家长的朋友“Say Hello”,其实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这时候孩子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
专家认为,“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对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那我们才真是需要担心呢。”
Tips3:“分享”观念养成不易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而且因为幼儿尚未掌握“ 借”与“还”的概念,觉得东西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专家认为,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孩子“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孩子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不应该为此批评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应该理解、接纳孩子不希望分享私人物品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
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广州资优乐园教育专家罗文浩认为,“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小巫说:“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怕生人怎么办
孩子怕陌生人,与孩子个人的性格有关,主要是后天造成的,可以在环境和教育中向好的方面转化。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怕陌生人的心理呢?
第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许多孩子怕陌生人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家长管教过严,限制过多,打骂等等,导致孩子不愿接近生人,胆小、自卑。爸爸妈妈平时要注意不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比别的孩子差;要欣赏自己孩子的优点,经常鼓励孩子。
第二、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
比如爸爸妈妈短时间外出的时候,试着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呆一会儿;让孩子学会主动向别人问个好,说句话;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等等。通过这些事,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
第三、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要教会孩子平等待人,礼貌待人,和朋友相处真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让孩子在社交中提高胆识和能力,感受到与人相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自闭症的孩子会笑吗 笑对于自闭症的治疗有效果吗
两种笑的方式具有不同的基础,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而通过单纯表达喜悦的笑能够帮助自闭症孩子释放心理压力,给予抚养者正性反馈。而培养孩子有意识的笑,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相当多的“新贵”们,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体会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事业带来的巨大帮助。所以,他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小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自我意识过强,将来会孤傲独行,不能接好他们的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从童年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群体意识,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关心人、尊重人的观念,甚至在生活中刻意培养他们的协调力、组织力和号召力。
在教育选择上,小学首先要挑选懂得关怀孩子心灵的学校。 他们认为,关怀孩子的心灵,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健全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其次,再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英文教学水平。中学选择教学质量一流的学校。他们视名牌中学和有名望的私立中英文学校为自己的“子弟学校”。
在教育目标上,他们认为,孩子一定要到国外名牌大学深造,但不一定很小就送出去。很多家长主张孩子先在国内名牌大学读本科或大学一二年级,然后再出国,为的是先建立起国内的大学同学圈子,以便孩子将来有更完善的人际关系网。
28个教育好孩子的法宝
1.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平和相处和体贴别人的情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佳的瑰宝。
2.给孩子吃大量白果更不要吃发芽的马铃薯,否则容易引发食物中毒。
3.孩子的护牙习惯应从小培养,如每天早晚刷牙,睡前不吃零食等。
4.冲突是孩子必要的体验,孩子可在冲突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
5.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勿给孩子吃生鸡蛋。
6.多吃烧烤肉食容易影响视力,促成近视,儿童应以尽量不吃为好。
7.早餐吃一定量的蔬菜,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对儿童健康发育十分有益。
8.不能让孩子吃腐烂的水果,吃水果也不宜过量,以免影响肠胃健康。
9.孩子换牙时,家长发现恒牙不正要及时拨去活动的乳牙,以免恒牙错位。
10.香菇能够抑制口腔内致病菌的生长,阻止牙菌斑的形成,防止儿童龋齿。
11.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好方法是冷处理。
12.家长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个性。
13.儿童发烧时,应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不宜吃荤腥食物。
14.给孩子选用品应从性格出发,性格用品对性格塑造有辅助作用。
15.不要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
16.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章程的好习惯。
17.学会接受和拒绝是教孩子社交的重要一课。
18.冬季坚持体育煅炼可以磨练孩子的坚强意志。
19.常生病的孩子要多吃蔬菜,水果,谷物等植物性食品。
20.保护孩子的嗓子,避免孩子大声嚎叫,以免声带受伤。
21.儿童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孩子踏出家庭保护网的第一步。
22.警惕儿童衣着生活成人化,有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23.玩耍有助于儿童大脑智力开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
24.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成为责任感,肯热心助人的人。
25.冬天开窗户睡觉有益孩子健康更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26.儿童应该适量补充动物脂肪,有助于视觉的健康发育。
27.要求孩子“多问几个什么”可以促使孩子思维活动,使脑子灵活。
28.培养孩子早睡早起不赖床的好习惯重在坚持。
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产后抑郁对宝宝的危害
小芳是一个患有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她感到对女儿的情感平淡而枯竭,当女儿哭闹的时候,她经常会想到要逃走或者藏起来;她常常因为感受不到对女儿的爱而感到愧疚,不能很好的照顾女儿而加重了她的烦躁情绪。
产后抑郁的伤害性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此时,若果妈妈没有感受孩子的依恋、交流需求,宝宝的微笑、哭泣、各种姿态得不到回应时,宝宝会放弃努力而变得退缩,出现很多的消极的情绪。事实上患抑郁母亲的孩子还会出现类似“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如此不良的母婴互动关系会损害母亲和孩子之间关键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在孩子生长的早期。有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的2~6个月期间,是婴儿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与母亲及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是母亲的抑郁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会有致命性的伤害:孩子因而表现被动、安全感差、行为退缩,性格内向,很容易发生社交恐怖和其他的情绪问题。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记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玩这些超级游戏孩子的社交能力想不提高都难
马上又到了大团圆的时节,亲朋友好友相聚,只要提到孩子,说的无非是孩子成绩好与否,听话与否!大家更关心除了孩子身体健康以外,就是成绩好坏,把智商好看的别什么都重要,很少提及如何培养孩子情商的问题。其实,情商高的孩子,会更让家长放心,其中,好的社交能力,是情商高的其中一个表现。
提到如何培养孩子好的社交能力,很多家长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己懂事了,自然会知道怎么做,其实不然,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做父母的从小慢慢引导和培养的,被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的社交能力,肯定要比一般孩子高!这个是毋容置疑的!
从3岁起,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一个重中之重了。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游戏一直都是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下面是从社交能力的不同侧面设计的游戏,可供父母陪孩子在家里互动玩。都是很有意思的游戏,也很棒,分享给大家。
1.传递表情
爸爸妈妈和宝宝围坐成一个圈儿,让宝宝注意观察妈妈的表情,然后把妈妈的表情状态用语言描述出来,并再次模仿给爸爸看。
同样,宝宝再做一个表情,由爸爸描述并模仿给妈妈看。依此轮转。
Tip:此游戏可引导孩子留心观察他人,同时学习认识情绪。认识情绪是管理情绪、提升社交智慧的前提。
2.我们都是机器人
假装爸爸和宝宝是机器人,妈妈手里有“遥控器”。妈妈嘴里发出一个命令/指示,两个机器人要按照指示做相应的动作。每次妈妈喊停,“机器人”就要听令定住,且维持此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不变。
Tip:可以轮流做拿“遥控器”的那个人。如此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并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动作。
3.小刺猬来跳舞
在地上划定一个范围,爸爸、妈妈和宝宝都站进去,假装大家都是刺猬,不能靠得太近,因为身上有刺,会刺疼对方。放一首曲子,大家开始手舞足蹈地跳起来,但是同时又要留心保持距离,否则就会“刺疼”、“流血”,累计多少次,出局。
Tip:学习群体中人际交往的合适距离。
4.咆哮的动物们
找一些动物咆哮、吼叫、发怒的图片。让宝宝识别里头是什么动物,他们的情绪怎样。并且挑出一个觉得最像自己生气时的动物,讲一讲愤怒、发脾气时候的感觉,以及告诉孩子处理愤怒的正确方法(独自冷静、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等)。
Tip:教会孩子理解愤怒的情绪。学习处理愤怒。
5.“最爱的绘本”角色扮演
对于一直坚持亲子阅读的父母,可以让孩子挑选一本他最喜欢的社交主题的绘本,选一个片段,来进行角色扮演(本周一的绘本推荐,就是关注这个主题的,详情可点击本文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四字进行查看)。
Tip: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灵活处理社交矛盾、冲突问题。
6.真人版“找不同”
一些启蒙书中会设置有“找不同”的益智小游戏,但其实不用书,这个游戏更好玩。妈妈带宝宝一起,让爸爸躲进屋子,改变身上的一样东西,比如脱掉鞋子,或者出去围巾、一块手表,再或者解开一粒扣子、挽起一只袖子等。爸爸重新出来后,让宝宝找不同。
Tip: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他人,试着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
7.我们一起来画画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来画一幅画,每个人画一部分,轮流来。爸爸画完妈妈画,妈妈画完宝宝画。
Tip:教孩子学会等待,体会团队合作。
8.猜猜我怎么了?
爸爸、妈妈或者宝宝,说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比如“这不是我的”,但每次都用不同的声调、带不同的情绪:开心、惊讶、生气等,让宝宝猜这语言背后是什么情绪。一家人轮流来做“带着情绪说话的那个人”。大人可以先演示,孩子学会了再来说。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庭大小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大胆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和谐交往带来的种种乐趣。
2、做好宝宝的第一任朋友
父母在宝宝逐渐建立真正的友谊的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友谊意味着关心他人、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反应,而父母是最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对宝宝的需求反应敏捷、处理耐心,常与宝宝“交谈”,这样做对宝宝以后交朋友很有帮助。
3、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尤其是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比如,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导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当孩子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
4、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
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行吗”、“你先玩,我后玩”等语言,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5、创设情境,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多种社交机会和条件。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比如,家里来了客,要让孩子参与接待。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购物时,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他人正确地相处。
6、及时赞美,巩固社交能力
赞美如同阳光。面对孩子正确、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时,我们要充满激情地给予赞美。如果能够加上肢体语言就更棒了。亲一亲,摸一摸,抱一抱等。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并不断加以巩固和延续。
在交往中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
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面闯祸,就吓唬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在外受欺负、吃亏、学坏,常常把孩子关在家中。
然而,要想让孩子懂得社交,作为父母就应该为孩子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在交往中自然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教专家建议,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大胆和小朋友交往,孩子会在交往中消除害羞、胆怯的心理。另外,父母要带孩子多出去,让他了解和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交往的自信。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一些家长喜欢为自己的孩子“讨说法”,这样做反而会阻挠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因此建议在孩子之间发生无所谓的“冲突”时,家长要以旁观者的姿态,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孩子不喜欢与人打招呼、不喜欢与人交往时,家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比如教孩子怎样问路、怎样买东西、怎样接电话,当孩子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良好的回馈,这会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当孩子不愿意参加活动、不愿意与人交往时,家长可以尝试和他一起活动,让他亲身体会到参与活动的快乐,培养他大胆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自信。
自闭症可以针灸吗,针灸对自闭症有效果吗 怎么与自闭症儿童沟通
1..细致观察:在生活中应当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喜爱与偏好,对孩子的气质类型有一个了解。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平等看待:所谓平等看待就是把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看待,避免自闭症儿童产生自卑感,加重自闭症状。
3.积极关心:患自闭症的孩子并非是没感觉,他们只是不善表达,所以我们要主动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意,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无条件的接受与爱,帮助其打开心门。
4.兴趣爱好: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借由孩子的兴趣爱好温柔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既有助于孩子提高自信,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