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哪种类型的息肉最容易癌变

说到底,息肉还是良性肿瘤,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依此类推。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为“多发性息肉”。通常,体积较小、带蒂的炎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处理就可以了;一旦超过2厘米,及时切除则是防止其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定期随访对于防止其恶变也非常重要。一般认为,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一次,若没有问题,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厘米伴有不典型增生,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但是很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结肠息肉最麻烦的地方还不在于反复发作上,更多的是其具有极高的癌变危险。因此专家提醒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不要以为手术就是完全一劳永逸了,术后的饮食生活习惯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

什么情况下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专家指出,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结肠息肉需注意生活饮食

很多患有大肠癌的患者,早期都是由于对于结肠息肉不重视,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所致。

现代人大多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不注意休息,自然癌变就出现了。

除了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需要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之外,健康的人群最好也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

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可分为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肠息肉久拖不治的话有许多危害,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如果已经被确诊患有肠息肉,建议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结肠息肉容易引起癌变

结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结肠息肉最麻烦的地方还……

结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结肠息肉最麻烦的地方还不在于反复发作上,更多的是其具有极高的癌变危险。因此专家提醒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不要以为手术就是完全一劳永逸了,术后的饮食生活习惯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

什么情况下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专家指出,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胆囊息肉合理治疗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B超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胆囊息肉的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已成为肝胆外科门诊的常见病。但由于种种原因,临床上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存在分歧,甚至有些混乱。有的认为,胆囊息肉只需进行药物治疗,有的认为该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全面。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凸起性病变的总称,它包含着不同的病变类型。目前临床上将胆囊息肉分为两大类型:①真性肿瘤:例如,胆囊部位的腺瘤、腺癌、平滑肌瘤及脂肪瘤等。其中,胆囊腺瘤通常呈多发性,发生部位不固定,多数还长有蒂,容易癌变。对该类胆囊息肉应高度重视。②假性肿瘤:例如,胆囊部位的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多见,约占所有胆囊假性肿瘤的53.7%~62%。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好发于胆囊颈部,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该类胆囊息肉患者通常也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有三大临床特点:一是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多样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二是该病的隐蔽性强。胆囊息肉患者多无症状。85%以上的该病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病变的。而3毫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即使经做CT和磁共振检查也难以被发现,因此这类患者极易漏诊。三是真性肿瘤的癌变率高。胆囊息肉的致命之处在于其可突发癌变。据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胆囊息肉的癌变率便逐年增高。而在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过程中,许多患者并没有不适的感觉,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可怕的一个方面。目前,做B超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病变的最佳手段。

一般来说,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直径小于10毫米的胆囊息肉患者,原则上不必进行手术治疗,可服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但该类患者一定要解除思想顾虑,而且应每隔4~6个月复查一次,一旦发现息肉有增长的趋势,可适当地缩短复查的间期。当胆囊息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时,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①胆囊息肉的直径已大于或等于10毫米;②胆囊息肉呈广基(指息肉的底部宽)或单发,且直径已大于或等于8毫米;③经B超动态观察胆囊息肉体积的增长速度较快;④合并有胆囊结石;⑤合并有较重的慢性胆囊炎(其症状符合B超检查的结果)。

在临床上,治疗胆囊息肉的手术方式主要是胆囊切除。需要注意的是,怀疑胆囊息肉已发生恶变者不宜使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而应采取直接开腹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该类患者极有可能需通过实施扩大切除术(如部分肝脏切除或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切除等)进行治疗。

哪些原因导致直肠息肉出现癌变

1、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息肉的直肠息肉;

2、高位直肠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3、腺瘤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4、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就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5、家族性直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直肠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的来说,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

通常的来说,形成直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的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与此同时,它的形成还可能与饮食有关,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由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引起,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结肠炎能癌变吗

炎症性肠病是否为直肠、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直倍受关注,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年龄:少年和青年期患结肠炎者、癌变机率较高。

②病程:结肠炎病程较长者易癌变,病程在10年以内者极少癌变,而病程在10年以后癌变率逐年增加。

③病变范围:病变仅限于直肠者、直肠癌的发生率与一般自然人群无差别,而病变范围很广或全结肠者,癌变的危险性比自然人群高10-30倍。

④病变的活动度:各种不同活动度的结肠炎类型中,以慢性持续性的危险性最大,反复发作型次之,维持治疗能稳定患者病变活动行者,其癌变率并不增高。

⑤临床表现:当结肠炎患者长期持续或发覆发作的症状发生改变或出现新的症状,特别是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常预示可能癌变。

⑥病变的肉形态:癌变多发生于增生性病变的基础之上,最易发生于肠狭窄处,其次市息肉,最多见乙壮结肠处。

⑦组织学特征:当炎性息日发生腺瘤样变后即可视为癌前病变,组织学检查发现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也是有高度癌变危险信号。

相关推荐

胃的癌前期状态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粘膜

谁知道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呢

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息肉病等,可分为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肠息肉久拖不治的话有许多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中包括它的并发症: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

声带息肉危害大

1.隐蔽攻击性强 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皆是慢性喉炎的一种类型,其病因与慢性喉炎相同。小结位于双侧声带前、中1/3汇合处灰白色点状突起。息肉多为一侧单发多发,有蒂广基,常呈灰白色半透明样,为红色小突起,有蒂者常随呼吸上下移动,大者阻塞声门发生呼吸困难,影响发音。 2.癌变率高 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声带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癌变后,许多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息肉最怕的特点。 3.发病率逐渐增高 声带息肉多为发声不当过

息肉怎么检查呢

1、电子结肠镜:这是对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结肠镜从肛门置入,可以检查全部结肠以及终末端的小肠(末端回肠)。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肠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肠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肠息肉都能够发现。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结肠肠息肉,而且可以发现肠息肉,而且能够对肠息肉类型进行初步判断。对于结肠肠息肉,最重要的是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肠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肠息肉。在结肠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肠息肉的病理性质。结肠镜检查不仅仅可以诊断肠道息肉,而且是治疗肠道息肉的重要

正确鉴别直肠息肉的方法

怎样鉴别直肠息肉?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 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

胃炎胃息肉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

肠子长息肉怎么办

肠子长息肉怎么办?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 肠息肉的危害 专家提醒:肠息肉的危害大——患者万万不可轻敌! 肠息肉久治不愈的危害非常大,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具体危害如下: 1、肠息肉容易造成肠套叠,有时较大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肠息肉病人排

怎么诊断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 区分结肠息肉的性质,是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保证。 ① 脆性:在检查时,以窥器或器械触及时极易出血者,多为恶性息肉。反之则为良性。 ② 溃疡:息肉一般情况下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溃疡,一旦发生溃疡,则表明其有恶性改变。 ③ 活动性: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易恶变;而带蒂具有活动性

为什么有些人会患胃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

胃痉挛有哪些危害呢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痉挛的发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痉挛,胃痉挛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巨大胃粘膜皱襞症--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癌变.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痉挛.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发生率显着上升. 5、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