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可以治疗心理问题
运动可以治疗心理问题
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对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运动者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1、缺陷类型:胆怯
此类人天性胆小,学习起来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
运动处方:建议参加游泳、溜冰、拳击、滑雪、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运动项目。
理由:这些活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种种心理畏惧,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方能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相信你的勇气会逐渐增加。
2、缺陷类型:紧张
此类人一遇重要场合或考试就惊慌失措,严重时大脑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运动处方:这些人要克服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
理由:赛场上风云变幻,紧张而激烈,只有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若能时常经受这种激烈对抗的考验,人在遇事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学习就会更加从容。
3、缺陷类型:孤僻
这种人天生不大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被社会孤立起来,一不小心就使学习和生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运动处方:建议少从事单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或是接力跑、拔河等团队性体育项目。
理由: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使运动者更加热爱集体,逐步适应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从而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缺陷类型:犹疑
犹疑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时常犹豫不决,办事缺乏果断,瞻前顾后,结果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做出错误抉择。
运动处方: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摩托、跳远、击剑、跨栏、角力等项目。
理由:以上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久练能帮助人培养果决的性格品质。
5、缺陷类型:急躁
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
运动处方: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
理由: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6、缺陷类型:自卑
此类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习惯于未上战场就先打退堂鼓,经常担心自己完不成学习任务,挨老师、父母的骂。
运动处方: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体育项目,譬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
理由:以上项目简单易行,有助于舒缓绷得过紧的“弦”,不断提醒自己“我还行”。坚持锻炼,自信心一定会逐步增强。
7、缺陷类型:自大
此类人凡事喜欢逞强,过于高估自己,轻视别人,易引起同伴反感。
运动处方:不妨有意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为复杂的运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项目,或者找一些实力水平远超过自己的高手进行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对垒。
理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体验运动的艰难,有助于克服自负、骄傲的毛病。
早泄多是心理问题
一、不要担心早泄会进度成为阳痿
早泄的男性多半会很焦虑,担心自己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为阳痿,甚至序幕避匿性生活,每次性生活的时候都很担心是否会浮现早泄,而这些心理累赘恰恰是导致早泄的首要因素。几次早泄并不代表着什么,疲软、过于激动都可以形成早泄,调整好自己的身躯,多数数早泄是可以防止的。
二、不要担心自己的性实力
早泄会使妻子的性要求得不到相中,所以早泄的男士会认为很负疚,万一延续露出几次早泄,不少男士就会开端担心自己的性才智。这种担心对于性生活的影响特征大,常常会导致精神性阳痿。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几次早泄并不说明你的性技术有问题,而是由于你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些问题是临时的。
三、不要担心自己的身躯
很陈年轻人一浮现早泄就猜疑自己肾虚,于是就各处采购各种补药,听信江湖游医的谎言,结局常常补得苯崾钓血,牙龈红肿,露出“上火”现象。其实绝很多多年轻人什么都“不虚”,根本没有需要进补,即便要进补,也要在中医师的指引下展开。
四、多与你的妻子交流
性生活是夫妻二人之间的事故,假如你浮现了早泄,你的妻子就是你最好的医生,她最理解你,也最能激励你,主如果你要准时和你的妻子交流,让她理解你的环境和体验,共同谈论解决问题的策划。很多穿过夫妻之间按摩来治疗早泄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性格上的变化。有些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家长会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了,什么事都不操心,变得心事重重的,变得敏感的,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有些报复的心理。这是属于性格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孩子有些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或者有的孩子暴饮暴食。最明显的有些问题是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连出门都不愿意出了,也有的孩子表现得他比过去显得过分地好动了,有的坐卧不安,以前学习挺好,挺认真的孩子,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下降过程。
关于运动膝关节扭伤的治疗问题
你好,膝关节积液多是由于外伤或者膝关节炎症导致的,像你这样的运动扭伤一般都会导致膝关节肌肉软骨或者软组织的伤害,大多当时拍X线片是看不出来的,2个月后做磁共振会看的比较清楚,像你所描述的看,你的损伤很轻,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损害,所以是不用害怕的。
指导意见:
治疗上应该主要是以修养为主,绝对禁止剧烈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平时也要尽量少走路,可以辅助性的吃些营养关节的氨基葡萄糖之类的药物,不要外用药物,可以适当地热敷一下,切记注意休息。
无氧运动心肺有问题慎做
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不是简单地以运动项目区分,而要依据运动时人体内物质代谢的方式来判断。通俗点儿说,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以上)、强度不大、氧气供应充足的是有氧运动。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而无氧运动则是指肌肉在严重“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长时间持续,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较为缓慢。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加速新陈代谢,而加速的代谢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人体的能量是通过体内的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得来的。在运动量不大时,比如慢跑、跳舞等情况下,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有氧代谢。若运动非常剧烈,或者是急速爆发的,例如摔跤、百米冲刺等,这时候机体在瞬间需要大量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有氧代谢是不能满足身体此时此刻需求的,于是糖就进行无氧代谢,以迅速产生大量能量,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就是无氧运动。举例来说,人们熟悉的短跑、举重、跳高、跳远、拔河、俯卧撑、潜水、肌力训练等都属于无氧运动。同样是跑步,慢跑1000米是有氧运动,短跑100米就属于无氧运动。健身房里一些通过哑铃、杠铃、拉力器等力量器械展开的训练也是无氧运动。
对健康人来说,适当的无氧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但人做无氧运动时经常需要憋气,这就会导致血压迅速上升。这种血压的快速增高对血管的冲击力特别大,对心肺功能欠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十分危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心肺功能有问题的人,最好在确立运动目标前,进行体质监测或到医院接受心肺运动实验测试,以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以避免心脏负荷加重带来“运动风险”。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育儿专家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心脏病反复可能是心理问题
临床观察发现,在心内科就诊的大量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和抑郁等。若不及时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躯体不适症状,所谓“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大多数心内科医生总是将眼光放在患者的躯体疾病上,对其合并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以致患者反复就医,但疗效不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门诊”的诊疗新模式,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双重诊疗服务。经数年推广与努力,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
心脏病患者的“双心”问题
近100年来,众多医学专家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后发现,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中缺少蔬果和精神应激8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目前,人们普遍对前7种危险因素比较了解,而对“精神应激”这一危险因素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应激,又称为精神心理问题,包括轻度抑郁、焦虑、紧张、悲观、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如果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二者互为因果。
2005年,一项针对3260名在北京10家医院心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的发生率为42.5%,抑郁的发生率为7.1%。
心理问题引发“心脏病症状”
焦虑、抑郁常伴发躯体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无力、出汗等。由于这些症状常与心脏病相关,故患者常首先且反复去心内科就诊。有调查显示,70%~80%的抑郁症患者因躯体症状到内科就诊。在因胸痛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40%,其中15%的患者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心理问题增加“心脏病风险”
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中,依据抑郁程度的轻重不同,心血管事件增加49%~1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在相同人群中,焦虑使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2%~81%。没有朋友、得不到社会认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4倍。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双心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许多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或其他躯体症状,反复就诊于心内科或其他内科门诊。另一方面,即使医生发现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患者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障碍”的诊断,拒绝到精神科就诊,辗转在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要解决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须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一批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心内科医生。20世纪90年代,胡大一教授将之命名为“双心医学”。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如何干预的医学。“双心门诊”是双心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双心门诊”设在心内科,由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出诊。这些医生均接受过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有能力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达到“双心兼治”的目的。
不良情绪也会导致口臭
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良的情绪也会导致口臭,这一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在心理门诊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不少有心理困扰的初诊病人来诊治时,心理医生能发现病人有一种特殊的口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当病人的心理问题有了好转,心境得以改善,口臭也随之明显减轻或消失。
关于口臭与情绪的关系,祖国医学中早有描述。如清代《杂病源流悄烛》中说:“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其中提到的“郁”和“劳心”都指的是人的不良情绪状态。
现代医学中口臭也被归类在心身疾病的范围中,认为心理因素,尤其是不良的心境可导致口臭。
防治口臭除了要注意饭后和睡前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用芳香爽口剂之外,根本方法是去除病因。我们不仅要治疗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同时也要重视治疗心理障碍,努力改善情绪,把心境调整到良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