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1)年龄 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 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胃镜检查 ①胃黏膜颜色变淡;②黏膜下血管透见;③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黏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⑤萎缩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⑥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4)病理检查 ①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②化生;③增生;④癌变。
(5)实验室检查 ①胃液分析 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②胃蛋白酶原测定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③血清胃泌素测定 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④免疫学检查 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消化道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
(一)浅表性胃 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二)萎缩性胃炎 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树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三)慢性糜烂性胃炎 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 镜 分 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实 验 室检查
(一)胃酸测定 浅表 性 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二)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 B 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 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恶 性 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三)幽站螺杆菌检查 可通过培养、涂片、尿素酶测定等方法检查。
(四)其他检查 萎缩性胃炎血甭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 泌 素 抗体。X 线钡 餐 检查对慢性胃 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我们在日常饮食方面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行为会引起我们身体的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进食有细菌类的食物对于我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控制消化道的检查,对于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
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并糜烂的检查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也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局限于胃窦的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是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按炎症部位分为三类(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中的一种。
1、X线钡餐——X线钡餐造影在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无异常表现。萎缩性胃炎通过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粘膜萎缩,胃皱壁相对平坦、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分泌低下。
2、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可通过胃镜取胃粘膜组织检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门旋杆菌的抗体。另外还可以在慢性胃炎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前后检查,作为追查指标之一。
3、胃泌素测定——血清壁细胞抗体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可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及分型的参考指标。用五肽胃泌素刺激,测定每小时基础胃泌酸量(BAO),最大泌酸量(MAO),高峰泌酸量(PAO),有助于诊断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鉴别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萎缩性胃炎怎么检测最好
萎缩性胃炎包括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和非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其特点为粘膜正常腺体的减少。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技术已开始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但仍很难高度准确地检测萎缩性胃炎。
为此,来自中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姜泊等对共聚焦显微内镜(CLE)、窄带成像(NBI)与色素内镜(CE)检测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CLE可以实时评估,并对萎缩性胃炎进行分类。文章发表在近期的J Clin Gastroenterol杂志上。
研究分别对来自87例患者胃粘膜的253个部位使用NBI、CE和CLE进行检测并得出诊断。研究纳入标准为:患者之前或者现在有HP感染、胆汁反流、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长期使用史,或已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排除标准为:患者有凝血障碍未校正、怀孕或哺乳、荧光素过敏以及晚期胃癌。研究对每种内镜技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进行对比。
此外,化生性萎缩性胃炎与非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也不一样。非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为:小凹数量减少及腺体开口显著膨胀。然而,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为:出现杯状细胞、柱状吸收细胞与刷状缘以及绒毛状小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基于CLE确定的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其他情况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
研究结果显示,在对胃小凹分类方面NBI与CE具有相同的效能。在诊断萎缩性胃炎方面,CLE比CE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在诊断非化生性萎缩方面,C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6%和91.89%。在诊断化生性萎缩方面,CL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94%和96.86%。CLE用于预测组织病理学上的胃炎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0.938和0.895。
研究表明,CLE在萎缩性胃炎的实时评估中是可靠的,同时它也能够鉴别化生性萎缩与非化生性萎缩。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查
①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②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可通过胃镜取胃粘膜组织检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门旋杆菌的抗体。另外还可以在慢性胃炎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前后检查,作为追查指标之一。
③X线钡餐造影在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无异常表现。萎缩性胃炎通过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粘膜萎缩,胃皱壁相对平坦、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分泌低下。
④用五肽胃泌素刺激,测定每小时基础胃泌酸量(BAO),最大泌酸量(MAO),高峰泌酸量(PAO),有助于诊断萎缩性胃炎。
⑤血清壁细胞抗体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可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及分型的参考指标。
慢性胃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实验室诊断:
1、幽门螺旋菌检查:慢性胃炎的阳性率在40~60%之间,阳性发现与病变活动性有关。近年来幽门螺旋菌检查,已被作为治疗观察和研究慢性胃炎的重要内容之一。
2、胃分泌功能测定:胃分泌功能是由胃粘膜各种细胞分担分泌的生理作用,胃内腺体除主细胞、壁细胞、粘液细胞和被覆之上皮细胞均有分泌功能外,胃内泌酸腺区和幽门窦腺区至少还有7种内分泌细胞,散在于基底膜和上述外分泌细胞之间,对于调节胃粘膜外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最为重要。
(1)泌酸功能测定:胃酸是由壁细胞分泌,五肽胃泌素或加大组织胺试验,正常人BAO3.28+/-1.89mmo1/小时(不超过 5mmol/小时);PAO21.22+/- 9. 4mmol/小时(大于或小于此范围为高酸或低酸),浅表性胃炎一般正常,少数呈高酸,也可为低酸。
(2)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为主细胞所分泌,可以在胃液或尿液中测知其活力。胃蛋白酶原水平之高低基本和胃酸平行。在浅表性胃炎时常属正常(尿中水平757士 471U/24小时;胃液中水平,间接法每毫升含40~60U);而萎缩性胃炎患者,尿中及胃液中含量一般常降低(尿中水平526士360U/24小时)。近年来也可测定血中胃蛋白酶原I(由胃底腺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分泌,电泳为1~5带)和胃蛋白酶原II(由毛细胞和十二指肠腺分泌,电泳为6~7 带),发现浅表性胃炎正常或偏高;而萎缩性胃炎则下降,尤其是伴肠化明显者,胃蛋白酶原I下降更明显,I/II之比值也明显下降。
(3)内因子测定: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物质,胃液中正常含量平均为7700u/小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尤以体部病变明显者则明显降低,病变严重而伴有恶性贫血者,内因子缺如或降至微量。
(4)胃粘液分泌功能-组织己糖胺(hexosamine)含量测定:胃粘膜表面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己糖胺是构成粘液的主要成分,胃粘膜中己糖胺的升高或降低与胃粘液合成和分泌的增力,或降解加速有密切关系。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组织中含量据我们测定为:15.933+/-7.2927~16.5714+/-15.0934ug/mgDW之间,治疗后不但粘液厚度增加,己糖胺也上升到23.8172土 8.1837~23.6154+/-10.6017ug/mgDW,说明慢性胃炎患者粘液分泌功能低下。
(5)血清胃泌素测定:胃泌素是胃窦部G细胞和胰腺内D细胞分泌,两者均属胃肠胰系统激素分泌细胞;G细胞即是胃粘膜内分泌细胞,也有腔分泌型式。因此,在血液及胃液中均可查得,空腹血清正常值 30~120pg/m1(多数人认为<100pg/m1),浅表性胃炎患者正常或偏高;在萎缩性胃炎患者,窦部炎症重者正常或偏低;窦部炎症较轻或正常者水平偏高。
影像诊断:
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轻度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检查,对中、重度病例诊断优于一般钡餐,主要表现为异常皱褶、锯齿状边缘或切迹等,约70%的胃底部萎缩性胃炎可发现直径1~1.5mm以上的胃小区病变。适用于定期随诊及初步了解治疗中的发展情况。
免疫学检查:
有关的抗体检测:
(1)壁细胞抗体(parietal cell antibodv,PCA)壁细胞抗体存在于胃体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对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其胃体部萎缩病变很轻、散在或局限,且血中不存在此抗体者称之为B型萎缩性胃炎。据认为A型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和壁细胞抗体有关;而B型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可能和胃泌素细胞抗体有关。 经研究壁细胞抗体并非壁细胞特异性高的抗体,在其他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也可存在。
(2)内因子抗体(intrinsic factor antibody)内因子系壁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物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中常存在有对抗此因子的物质,称为内因子抗体。抗体又分两型:I型是阻断性抗体,能阻断VitB12与内因子结合,以致VitB12不能吸收,此型抗体在一般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阳性率低,而伴有恶性贫血之萎缩性胃炎的阳性率,可达 6%;II型是结合性抗体,能与内因子--VitB12复合物结合,阻碍其吸收,在伴有恶性贫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阳性率为30%。在我国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罕见。
(3)胃泌素细胞抗体(gastrin producing cel1 aniibody, GCA):1979年Vandelli报告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壁细胞抗体阴性,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细胞抗体,而认为这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胃泌素细胞自身抗体有关。我国1组胃窦部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细胞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25.64%,而胃体部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尚未有发现阳性的报道。有人认为壁细胞抗体和胃泌素细胞抗体同时测定,可以对病变的部位有诊断价值。
组织学检查:
胃粘膜活检组织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由于胃粘膜病变之程度和性质,在胃镜下与病理组织检查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其符合率约为60%~80%。因此,依据胃镜检查临床上可诊断慢性胃炎,而活组织检查则是确诊慢性胃炎,并作为分型、分度的根据。由于萎缩性病变往往呈灶性分布,故在活检时,应在胃分区的不同部位及病变区的同一部位做多点多块活检,一般认为以3~6块为宜,并要求尽可能深达粘膜肌层。在复查时尽可能在原病变部位钳取组织。
如何正确认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同时存在糜烂、出血或胆汁反流等征象时,则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则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胃炎的检查
胃炎的检查方式,包括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孕妇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并咨询医生意见,选择合适的诊查方法。
胃镜检查:
1、浅表性胃炎: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2、萎缩性胃炎: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树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粘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3、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实验室检查:
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B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可通过培养、涂片、尿素酶测定等方法检查。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甭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胃炎的诊断与鉴别
胃炎从病的急慢来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有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等。慢性胃炎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其他的还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这种分类和急性慢性没有关系。
急性胃炎在发病前常有致病因素,诊断不难,总体特征是发病急骤、迅速,无明显性的征兆。慢性胃炎的特征是发病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合并其他并发症。
急性胃炎诊断主要有赖于胃镜检查和粘膜活组织检查。在胃镜下,慢性浅表性胃炎表现为红白相间或花斑状外观,有时尚见灰白色渗出物和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粘膜色泽灰白,树枝状小血管显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粘膜固有膜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腺体形态和数目都属正常;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腺体缩小,腺体数目减少和粘膜变薄,常见有肠腺化生(胃腺体变为肠腺体)和假幽门腺化生(胃底腺变为幽门腺)。
【诊断方法】
1、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此项检查对溃疡病及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该检查仅能观察胃的形态改变,而不能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因此有局限性。
2、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最好方法,胃镜检查能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变情况,综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3、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非常密切。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可在内镜检查时再多取1块活组织做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
【鉴别方法】
1、胃癌:
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
2、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
3、慢性胆道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
4、急性胃炎:
应和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
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基本可以确诊。
关于胃炎的诊断
诊断正确是治疗和康复的关键,只有在诊断正确的前提下,患者们才能清楚自己的病情,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此,胃炎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有关胃炎诊断方面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腹胀腹痛:胃炎多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上腹部撑胀感感,上腹部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消瘦等,少数可有出血,也有无症状者。本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情绪波动、生气、精神压力或恐惧恶变症的紧张心理可使症状加剧。
2、引发胃恶变:胃炎是发生于胃窦部的慢性炎症,一般可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类。观察研究发现胃恶变与萎缩性胃窦炎、胃窦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萎缩性胃窦炎恶变的危险性大于正常人20倍,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在胃恶变高发区明显增高。
3、导致精神紊乱:胃炎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情绪波动或恐惧紧张时,可使症状加剧。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也易发作。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胃炎的诊断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在诊断的过程中应该要细心推敲,除了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外,必要时还要进行相关的身体检查,以此来确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