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人格
1、对爱和被赞许的神经症性需求:活着就是为了得到爱和赞扬;
2、对求助于伙伴的神经症性需求:依附于一个能保护自己的伙伴,以免遭受伤害;
3、对囿于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神经症性需求:为避免失败而无所事事;
4、对权力的神经症性需求:崇拜强权、蔑视弱小;
5、对剥削他人的神经症性需求:害怕别人占他(她)的便宜,但却认为自己从别人身上得到好处是理所应当的;
6、对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活着是为了得到认可,获取在别人心目中的威望;
7、对个人钦慕的神经症性需求:活着是为了被别人奉承和恭维;
8、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需求:不顾后果地追求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
9、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症性需求:极力避免对任何人承担责任,不愿为任何事和任何人所累;
10、对完美的神经症性需求:对任何批评都极为敏感,力图成为完美无缺的人。
胃肠神经官能症病因
1.心理因素
胃肠神经官能症在发病的时候会有比较多的心理因素,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后,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精神刺激,这也就是自我暗示行为。
2.环境因素
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发病得人,神经症常见于情绪不稳定和内向性人格的人,这类人具有多愁善感、焦虑不安、古板、严肃、悲观、保守、孤僻和安静等特点。
3.遗传
多数的家系调查均发现神经症的血缘亲属中患神经症的比率高于一般居民,也就是家庭环境和教养因素。
强迫症怎么回事
强迫症是除了抑郁症以外对人身心影响健康较大的神经症,强迫症由于带来的精神痛苦让人失去自控感、无法摆脱,因此久而久之,容易继发抑郁。过去强迫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现在许多专家和咨客认识到,强迫症的治疗靠药物效果并不好,强迫症究竟如何治疗,在探究治疗之前,我们先探究强迫症的病因,只有这样才能治标又治本。
强迫症和人格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生物因素(比如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75%的强迫症人格者会转化为强迫症,强迫症人格的特点:追求完美、注重细节、条条框框比较多、不苟言笑、不灵活、敏感、固执、多内向、把事情交给被人做不能放心,如果不按照规则做事,就会感到焦虑。家庭教养方式过于严苛、给孩子灵活变化的自由空间较少等容易让孩子形成限制太多的思维方式。此外,脑内的神经递质五羟色胺也会影响强迫症的发病。
通过认知治疗纠正患者对自身问题和自身人格特征的认识、系统脱敏方法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家庭治疗改善患者家庭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强迫症的症状进行较为有效的改善,也降低强迫症的复发率。
人格障碍和精神类的区别有哪些
精神病患者病前可能出现某些性格或行为的变化,类似于人格障碍表现,比如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等,有时相应两方的区别是困难的。下面将精神病中常见的神经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所致人格改变与人格障碍的区别简单作一介绍。
(1)神经症
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后发展起来的;而人格障碍一般从早年开始,恒定顽固,难以改变,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可以发生相应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而人格障碍者对其人格偏离正常缺乏自知。神经症病人环境适应能力尚可,而人格障碍者一般社会适应不良。
(2)躁狂抑郁症
轻型或不典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为易激动、好挑剔、惹事生非,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他人等行为异常,如果既往情况不详,往往误诊为人格障碍。但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兴奋性强等基本症状,如结合病史及病人以前的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的改变,如劳动纪律松懈、情绪不稳、态度恶劣、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越轨行为等,易与人格障碍混淆。但精神分裂症还同时伴有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以及思维活动的异常,且精神分裂症发病以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但除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不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不脱离现实,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如何区分神经官能症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它不是指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由于对神经症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各地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差别很大。我国1982年全国12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15~59岁的人口中,神经症的患病率为22.2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国外有资料报道在瑞典居民中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在综合性医院就医的病人中,约30-40%可诊断为神经症。
神经症有一些共同特征:患者的精神活动能力通常降低,常伴有焦虑和烦恼,因各种躯体不适所痛苦;体检时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一般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起病常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
神经症不同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不仅有主观症状,而且有客观体征或器质性病变存在,而神经症的躯体不适常为主观体验,查不出相应的客观病变。
神经症与精神应激引起的心因性障碍也不同。心因性障碍出现的症状常常是个体对精神应激的直接反应,致病因素常为重大的生活事件,其应对机制多有缺陷。这些患者往往能清晰地意识到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与重大生活事件有明显相关,病程大多短暂,急性者仅数小时或数天,一般不超过半年,而且较少有反复发作。而神经症性症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不完全取决于精神应激的程度,而是与患者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病程多迁延反复。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为从小人格发展偏离正常,患者本人亦感到因与社会格格不入、适应不良而痛苦,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分裂型人格表现
1:临床表现
A: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符合以上五项以上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术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同寻常的知觉或者身体幻觉
4:古怪的(比如:含糊的,琐碎的,隐喻的,过分推敲的或者刻板的)言语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
8: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B:并非发生于精神分裂症 ,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或者某种普遍性发育障碍。
1.神经症 在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联合王国的精神病学家,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强调“诊断为神经症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病态人格的特征,而在病态人格的人,也可发现神经症的特征。”“神经症的症状和病态人格的行为都可认为一种反应,一方面取决于素质的倾向,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中压力”;“从理论上无法把所谓病态人格与所谓神经症人格区分开来”。Tolle (1996)指出“人格障碍可表现出大量的神经症性反应,许多神经症病人也具有人格障碍。在人格障碍与神经症之间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线”。所谓“神经症人格”是来自心理分析理论,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是指那些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不正常的人,他们在剧烈的竞争中充满焦虑以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就是神经症人格。Jasper认为神经症症状是不正常人格的人对应激所发生的反应,即在寻常情况仅表现为行为(人格)不正常,而在遭遇应激时发生神经症反应,表现神经症症状。“性格神经症”是指那些与神经症病因相似的人格,其患者可以没有神经症症状。Freud推测决定人格发展过程的因素,就是神经症发生的原因。Kolb(1973)指出每一种神经症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结构,这种性格结构通常称之为性格神经症。目前认为,人格障碍与神经症间关系虽然密切,即人格障碍有助于神经症的发生,神经症也有助于人格障碍的形成,而且二者共患的机会较高,但在本质上二者属于不同的疾病范畴。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区别在于大多数神经症是在人格已形成才发展起来的,即具有病程特点,而人格障碍是由早年即开始的持续一生的。神经症病人适应环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碍则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临床上可见癔症与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性神经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并存。
2.躁狂抑郁症 轻型躁狂症可以主要表现易激动,好挑剔,惹是生非,与人争执,爱管闲事,无理取闹,攻击或侵犯周围等行为障碍,如果既往史不详,有时可能被误诊为人格障碍。躁狂症轻型或不典型的病例虽然可能有类似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仔细观察可发现情感高涨、兴奋性强、言语增多等症状,结合病程及既往性格特征不难区别。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早期或缓解不全病例易与人格障碍混淆,需注意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改变,如劳动纪律松弛,情绪不稳定,易与人争吵,对家人态度恶劣,责任心差,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等。Hoch和Donaif(1955)曾提出“假性病态人格型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床特征为反复发生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越轨行为,如犯罪或性变态等,这些早期或假性病态人格型病例如果仔细检查,可发现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以及不固定的妄想观念。
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可遗留人格缺陷,如缺乏既往精神病史(或表现轻症未被注意)则区别往往比较困难,可结合既往个性特征及家族史等加以诊断。精神分裂症缓解不全的病例,除表现人格改变外,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也有障碍,他们往往缺乏自发性和自然性,这是人格障碍所具备的。
轻型或处于静止状态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可误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但后者主要表现在过分敏感的基础上对日常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误解,从而产生一定的牵连观念,但一般不发生幻觉、妄想,可与精神分裂症进行区别。
4.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人格障碍需与脑器质性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老年性痴呆、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所引起的人格改变又称假性病态人格进行鉴别。脑器质性疾病患者大多有脑功能(包括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结合脑电图,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辅助检查,鉴别并不困难。
5.偏执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偏执性人格障碍不存在幻觉、妄想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因而与偏执性精神病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不难区别。偏执性人格障碍缺乏长时期反社会行为,借此可区别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型无自我伤害行为,也无不稳定特征,可以与边缘型加以鉴别。偏执型人格障碍似乎与偏执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包括晚发性妄想痴呆)有关。ΠonoB(1961)曾观察到由偏执型人格发展为偏执狂的病例。晚发性妄想痴呆患者约半数(45%)病前具有偏执型人格特点。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与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生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此类人与偏执性精神病不难区别,前者缺乏固定的妄想。偏执型人格不存在幻觉和妄想可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鉴别。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首先要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所伴随的人格改变,如果仔细了解了病史,是较容易区分的。此外,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使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罪犯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7.冲动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作鉴别,后者除了有冲动性这一特点外,往往还有对人冷酷无情及常常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8.焦虑性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与社交恐惧症鉴别。焦虑性人格障碍患者以持久、广泛的紧张及忧虑体验为特征。尽管患者也常有回避社交的行为,但无恐惧性回避。
9.依赖型人格障碍鉴别诊断 有学者认为这一类型提出似乎也是出于社会制度对妇女的偏见,不宜列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Gelder,1983)。其诊断要点是这类患者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笨拙,且情愿把自己处于从属地位。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妇女多处于从属地位,但并非出于其本愿。
人格障碍一旦形成不易矫正,故应贯彻预防原则,从幼儿开始教育,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具有健全理想的人格,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内心的和谐和人格的完整,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一。弗洛姆曾说“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为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们必须从幼年抓起,用以引导,教化,培养,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人格特征应为:
1.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它表现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信心。还肯定自我的特殊,“我之所以为我”,并强调自我实现,肯定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那些主体意识淡薄,对自己缺乏尊重,对他人也缺乏尊重的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培养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指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它是形成伟大的人格力量的基础”。
2.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也就是奉行自我认可的原则,不抬高夸大自我——自以为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过分贬低自己,而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义。他们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是一个人自卑,自信,自负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在此基础上,社会,家长能更清楚的了解青少年,青少年更能看清和认识自己,以便能更好地朝着确定的方向去实现自我。
3.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青少年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独立自主的认识处理事情,具有较强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才能,“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去选择个人成长的目标,独立地自由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武斌《现代中国人----从现在走向未来》第329页)。能通过积极的主体的活动,把各种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意识,并通过细致的鉴别吸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所接受的东西,开发自我能力与潜能,展示自我优点,用大无畏的创造精神去塑造新的自我,开创新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能自我尊重,且有能力感;能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并能自我承认和接受这种评价,这3个特征的具备,对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态度,能充分接受大量信息。这种开放不仅是对自身经验体会的开放,而且是对新的观察方法,新的存在方式,新的思想和概念的开放;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开放,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开放,而且还是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开放。青少年必须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吸收,并将其整合融化为自我信息,同时,青少年又必须能把这些经验体会及各类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加以利用。
5.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人是在不断地适应中完善成长的。适应现实就意味着你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各种因素相和谐,就意味着你可以完好的保持自己的角色并努力去实现自我。同时,社会生活还在一如既往的发生变化,青少年还必须具有敏锐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新的变化,能与变化的世界保持和谐的节拍。
6.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这些交际包括现实生活的亲身交际和有虚拟意味的网络交际。21世纪是信息和科技的社会,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才能更全面完好的塑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寄托的需要,并且还是青少年培养健康人格心理的需要。
7.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和他人,有较强的爱心和同情心,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他们强调自我而不失对社会,自然和他人的关怀,明确人是社会的人,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他们能理解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兴趣爱好广泛,交往频繁,对社会生活抱一种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特征是对“自我为中心”的反省,拓展与开放,它将人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人心怀世界,心怀天下。
8.不迷信自我,不迷信权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能较理智的分析问题,不感情用事,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能接受科学客观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信赖自我经验,能坚守自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判断,对权威不盲从,有时甚至持怀疑态度。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曲直观,对自己认为非正当的规范不盲目遵从。这个特征是对人格崇拜,偶像崇拜,尤其是对明星崇拜与自我崇拜反思后所确定的一种主体自我回归。
9.探寻精神生活,不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在世界日愈市场化的21世纪,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感观刺激,对物的顶礼膜拜造成了某些人追求的表层化和浅层化。看重物质的同时,探寻精神的憩居点,是对商业社会把人们的全部活动简化为生产和消费过程,把人们的追求导向单极方向的反思及对新价值确定的努力。这种人格追寻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对物质享受和虚荣不十分关心,其价值追求多样化,并且在努力寻找某种大于个人的意义和目的,希望能过一种内心和谐宁静的生活。
10.思路开阔,关注的空间地域,范围及点扩大,不局限于个人,集团,家国,而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把地球当作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加以关爱。这个特征同第7个特征相结合,更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心胸更加广阔。
11.初步掌握成人所具备的较强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掌握有关的工作技能,并且有承认义务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12.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态度,能有所侧重的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承继过去,看重现实,放眼未来。他们能明确地意识到生活是不断前进的,追求的方向应该适宜未来的目标和任务,并用未来的希望激励和引导现实的生活。
当然,并不是这些人格特征每个青少年都完全具备,但可以此为目标不断的自我塑造去努力和升华。来完善、健全适宜自己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判定健康人格,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达到健康人格,取决于个人的选择。社会,学校,家庭应针对青少年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特征与实际情况,引导青少年参照健康人格模式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选择变通确立适合于自己(群体或个体)的人格模式,并通过自我塑造和社会培养相结合来升华青少年理想健康人格。
神经衰弱和神经质是不是一样子的
不一样.神经质是一种具有某些神经症基调的人格特征,也可理解为神经过敏的特殊气质.神经质往往会对个体的事业,爱情,生活,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最终导致神经症或其它身心疾病的产生.
神经衰弱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脑力不足,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精神病从外在因素上看主要分为以下因素:
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如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和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等,是心理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但不是起病的单一致病因素。主要看心理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对患者反应的程度而定。即个体对心理因素所持的态度。
2、环境因素:是指社会上和环境上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杂声音、居房拥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人们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且发病率很高。
精神病从自身因素上看主要分为以下因素:
1、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病因中有一定地位。也是精神疾病病因中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某些类型等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2、体质和性格因素: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个体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个机体的机能状态和躯体状态。性格,是先天的禀赋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
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区别
(1)病因不同: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经症一般由现实或幼时创伤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发病的。
(2)分类不同:提起精神病,人们总认为有文武的两种,其实不然,精神病为数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说到神经症,人们就会把它与神经衰弱等同起来。实际上,神经症不是一个疾病单位而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职业性神经症(即知识分子的职业病—书写痉挛综合征。其特点是:凡是从事书写工作时手指发生功能障碍,而做其他工作时则完全正常。此症好发于作家、画家、教师、编辑、绘图员、秘书等长期用手做精细动作的人)。
(3)临床表现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异常没有认识,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而神经症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认识,因此有患病的感觉,主动求医。精神病的行为改变有时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如无故挤眉弄眼、作鬼脸,吃些不能吃的东西:肥皂、污水等。行为不可理解,不知道动机目的何在;而神经症的行为改变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如恐惧症患者对某种物体或处境,害怕和恐惧,常采取回避行为;强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床下是否藏着小偷;神经衰弱病人容易激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等。
(4) 治疗方法不同:精神病必须坚持精神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甲硫哒嗪、氯丙嗪、维思通、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启维等);抗抑郁药(百忧解、赛乐特、吗氯贝胺、马普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抗躁狂药(碳酸锂、卡马西平)抗焦虑药(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仑等)。神经症的治疗却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实施,正象外行人自作主张给亲友或自己服药,不能正当地称为药物治疗一样。求神拜佛也有可能对病人产生好的心理作用,但不能说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既然目前不知道精神病的病因,所以目前使用精神药物是很盲目的,产生的副作用非常大,治疗效果不明显,没有特效药。
儿童抑郁症的危害
1、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应急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尿急、颤抖等)。
2、轻度心理疾病,即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常见为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歇斯底里)、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
3、身心疾病,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如并发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神经性皮炎等。
4、严重精神疾病,儿童患者的心理机能完全瓦解,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5、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可延续终身。
如何鉴别精神病与神经症
一、病因不同: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实直到今天精神病学的研究仍认为大多数精神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的疾病。当然,某些精神病人发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与患者的内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数,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并无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发病诱因,而非发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经症一般由现实或幼时创伤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发病的。
二、分类不同:提起精神病,人们总认为有文武的两种,其实不然,精神病为数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说到神经症,人们就会把它与神经衰弱等同起来。实际上,神经症不是一个疾病单位而是一组精神障碍,它包括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和人格解体神经症、躯体化障碍、职业性神经症(即知识分子的职业病—书写痉挛综合征。其特点是:凡是从事书写工作时手指发生功能障碍,而做其他工作时则完全正常。此症好发于作家、画家、教师、编辑、绘图员、秘书等长期用手做精细动作的人)。
三、临床表现不同: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异常没有认识,因此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而神经症除癔症外,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对他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认识,因此有患病的感觉,主动求医。精神病的行为改变有时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如无故挤眉弄眼、作鬼脸,吃些不能吃的东西:肥皂、污水等。行为不可理解,不知道动机目的何在;而神经症的行为改变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如恐惧症患者对某种物体或处境,害怕和恐惧,常采取回避行为;强迫症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床下是否藏着小偷;神经衰弱病人容易激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气等。
癔症人格是什么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她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她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什么人容易得神经衰弱
1、从遗传角度看:家庭中两系三代成员中有神经症者易思神经症。这里谈到的遗传,并不是说神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是说易感素质可以遗传,至于是否发病,还受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谈的精神素质因素。
2、从生长发育环境、幼年经历看:缺乏母爱、缺乏安全感,经受过重大分离性焦虑者易患神经症。家庭关系松散、危机四伏、缺少亲情,甚至家庭破裂的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易患神经症。因为在上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出现人格问题,出现神经衰弱症状,表现为内倾型性格。
3、从年龄、生活阶段上看:青春期、婚恋期或涉及升学、恋爱、升迁、人际关系紧张等生活环境或处于重大转折时期易患神经症。
4、从职业特点看: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的人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症。不过癔症却是在落后的边远地区、文化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易发生流行。
引发神经官能症的4个因素
1.遗传因素:家庭中两系三代成员中有神经症者易思神经症。这里谈到的遗传,并不是说神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是说易感素质可以遗传,至于是否发病,还受很多后天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谈的精神素质因素。
2.心理社会因素: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 因。有一部分病人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作些检查,则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 疾病的信念。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
3、素质因素:易感素质也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已发现本病在同一家庭成员有类似发作。此类病人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分十美,男性患者病前具有强迫人格,女性则与癔症性格有关。
4、职业特点因素: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心理压力较大的职业的人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症。不过癔症却是在落后的边远地区、文化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易发生流行。
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一般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适和心理失调是较为普遍的,我们成年人都会时有体验。
例如,一段时间脾气暴躁、一段时间心情闷闷不乐、一段时间心理不安、一段时间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等等。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以包括5个方面: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行为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
1、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瘴病性神经症等。
2、人格障碍包括偏执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3、性心理障碍与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性厌恶、性高潮缺乏等心理问题。
性心理变态包括露阴癖、窥阴癖、施虐癖、受虐癖、摩擦癖、恋物癖、异装癖、恋尸癖等等。
4、行为障碍
它包括自杀行为、攻击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