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的作用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之功,主要作用于治疗各种胃腑疾患,包括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反胃,肠鸣,泄泻,胃炎,胃溃疡,胃扩张等症。具体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艾灸中脘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中脘的功效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效,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胃疼针灸哪个位置 胃疼经验选穴治疗

主穴:足三里,中脘。

配穴:肝气犯胃加内关,公孙;脾胃虚寒加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针法:亳针直刺,留针20分钟,肝气犯胃证用泻法;脾胃虚寒证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2周为一个疗程。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弱,气滞胃痛。

主穴:胃俞,中脘,梁丘。

配穴:胁痛加阳陵泉;急性胃炎加公孙。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五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止痛止呕,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胃疼。

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法: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利于患者1侧,按上述先后顺序揉按,逐渐加压,使有酸麻胀痛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针刺合谷,足三里,中脘穴,得气后留针40分钟,并加艾条温和灸,每隔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在脾俞,胃俞穴拔罐15-20分钟,除罐后按揉脾俞,胃俞穴片刻。

作用:缓急止痛,用于胃寒或脾胃虚之胃痛。

取穴:内庭,足三里,中脘,行间。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适宜于肝胃郁热型的胃疼。

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针法:快速进针,用泻法,每隔5分钟捻针1次,以增强针感。

作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适用于肝胃气滞型的胃疼。

中脘按压痛是什么原因 中脘的作用

中脘胃的募穴,有健脾利湿、和胃降逆、制酸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痛,胃胀,反酸,嗳气,胃腹泻,呕吐,黄疸等消化系统的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下垂,急慢性肠炎等。

中脘穴还有平肝镇惊、安神定志之功效,可以用于癫狂,失眠等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常与神门,三阴交等穴配伍。

中脘怎么找 中脘艾灸操作手法

将艾条燃着一端,在中脘穴上熏灸,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作为保健可隔日或3日1次,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钟,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肠炎等一切肠胃病症,以及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按摩中脘的功效

按摩中脘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化湿降逆之功效,主治胃疾,经常刺激中脘穴,对于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小儿脾胃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伏贴位置详细图是怎么样的

暑湿症对应穴位

问题描述: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腹泻对应穴位

有些人经常腹泻,这是脾胃虚弱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引起的,三伏天可以好好调理,此穴位也适用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人群。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慢性咳嗽对应穴位

适宜人群: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按摩中脘的作用

中脘穴属任脉,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故本穴可用于治一切腑病。

小儿推拿中脘的作用 小儿中脘临床应用

1.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2.推胃脘自上而下主治胃气上逆,嗳气呕恶;自下向上直推有使小儿吐的记载,临床少用。

按摩中脘的作用 中脘主治疾病

中脘主治腹痛腹胀,胃脘痛,反胃吞酸,呕吐,呃逆,完谷不化,肠鸣,泄泻,赤白痢疾,便秘,黄疸,疳积,中暑,癫狂,头痛,喘息不止,月经不调,经闭,妊娠恶阻等症。

相关推荐

艾灸中脘的最佳时间 中脘穴位释义

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该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中脘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可灸,散寒除湿,理气和中,如配足三里,梁丘,合谷,胃俞,治疗寒积胃痛;配足三里,大横,公孙,合谷,治疗寒积腹痛;配脾俞,胆俞,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寒湿阴黄;配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治疗寒湿霍乱;配大椎,外关,合谷,治疗外感风寒之呕吐。 2.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调理肠胃,消积导滞,如配天枢,内庭,治疗饮食停滞之纳呆,泄泻,便秘;配足三里,内关,治疗饮食停滞,胃气上逆之嗳气,恶心,呕吐;配丰隆,内庭,神门,通里,治疗宿食停滞,胃气不和之失眠,心烦。 3.本穴

上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上脘的作用机制

上脘属任脉,位于上腹部,内应于胃,为中焦所在地,接近贲门,为任脉与足阳明经,手太阳经的交会穴,故可健脾和胃,理气降逆,利膈化痰,临床可治疗中焦气滞的胃脘胀满,疼痛,胃气上逆的反胃,呕吐,膈气不利的呃逆,脾失健运的腹胀纳呆,中焦湿热,胆气不疏,胆汁外溢的黄疸。加之足阳明经别上通心,手太阳经络心,其经别通心,故该穴除治胃腑疾病外,还可用于中焦痰热上扰心神的癫痫,癫狂,起到清胃热,除痰涎,开心窍,宁心神的作用。注意孕妇慎用。

艾灸中脘有什么功效作用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任脉之上,它是胃之募穴,也就是胃之精气反应至胸腹的特殊穴位,艾灸该穴位具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通腑降气之功效。艾灸该穴位能够治疗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泄泻等症。

小儿推拿中脘作用是什么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推拿中脘具有健脾养胃,降逆利水的作用,主治小儿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嗳气,食积等病症。 推拿时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中脘,又称推胃脘。 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穴位按摩法

宣肺祛痰治打鼾 中脘是腑的会穴,凡是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都可以用中脘治疗。肺脏病变的咳嗽、哮喘等以及脾虚引起的痰多等问题,用 中脘都有极好的效果。中脘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所以中脘是治疗打鼾的理想穴位。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上4寸。 中脘等 天枢在腹中部,离肚脐眼正中2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眼正中向左或者右量2横指即是。天枢属于胃经,又靠近胃部,所以它调理胃肠、补虚化湿的 作用很好,湿生痰,用它与中脘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治疗打鼾的功效。 阴陵泉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

下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如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璇玑,梁门,腹结,足三里,治疗食不化,伤食呕吐。 2.配天枢,水分,神阙,阴陵泉,针刺补法,灸神阙,水分,温阳散寒,和中止痛,治疗寒邪客胃之腹痛,腹胀,腹内痞块,呕吐,泄泻等。 3.配天枢,阴陵泉,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利湿热,治疗胃肠湿热之泄泻,便秘,痢疾等。 4.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木郁乘土之胃痛,腹痛,泄泻等。 5.配中脘,天枢,脾俞,关元,足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7-9壮,或温和灸15-20分钟。 功能:和胃健脾,消积化滞。 主治:腹痛肠鸣,食物不化,呕吐反胃。

三伏灸灸哪里

妇科疾病对应穴位 有些女性具有经期痛经;小腹冰凉;怕冷;经血血量少、颜色暗沉;腰部疼痛;还伴有性冷淡;头发稀少等症状,可以适应此穴位。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美容养颜对应穴位 有些女性上了年纪或者皮肤不好,有皱纹、色斑、面色发黄并且松弛的情况,并伴有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等问题人群,可以适应此穴位。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陪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美容的目的。 腹泻对应穴位 有些人经常腹泻,这是脾胃虚弱或贪

什么是三伏灸 美容养颜对应穴位

有些女性上了年纪或者皮肤不好,有皱纹、色斑、面色发黄并且松弛的情况,并伴有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等问题人群,可以适应此穴位。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陪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美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