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女同性恋的特征是什么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女同性者

女同性恋的特征是什么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女同性者

判断女同的最重要表现在于亲密行为的程度和是否获得快感。

在临床判断中,亲密行为与快感程度是最终依据。

一般来说,如果愿意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同性亲密接触容易出现身心双从快感,那么可以判定有一定的同性情结或者倾向;如果仅仅是刺激式感受而非愉悦感,那么还未达到同性恋的程度,但是不排出易感性。

亲密行为的程度,是判定同性恋程度的重要依据。最典型表现就是性行为的程度与频率。

关于性与爱男女认识的不同

1. 男性考虑性的时间较多

大部分6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每天至少有一次会想到性行为,女性中达到这个频率的只有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上了年纪后男女对性行为的兴趣都有所下降,但是男性考虑性的次数还是女性的两倍。

开展过一次调查,对比了男性和女性的性欲,他发现男性更容易临时兴起欲望,他们考虑性的时间更多,对性的幻想也更加多样。

2. 男性更热衷于进行性行为

在一段恋情开始时、进行中、乃至结束的多年后,男性都更想发生性行为。”不仅是异性恋群体如此,男同性恋在恋情的各个阶段做爱的次数都比女同性恋多。男性还希望一生中多几个性伴侣,偏爱一夜情。

即使是在被人看不起或违法的情况下,男性也更愿意尝试性行为。

劳曼说,约有三分之二的男性称自己会自慰,其中一半的人会因此感到羞耻但还是会做。相对而言,会自慰的女性只有40%左右,频率也比男性低。

在色情行业,主流仍是男性花钱找对象,女性花钱找对象的情况很少见。

修女也比神父更加忠贞。鲍迈斯特提及一项在数百名神职人员中进行的调查,62%的神父承认进行过性行为,而在修女中这个数值是49%。平均来说,男性有过的性伴侣数量多于女性。

3. 女性的性欲比男性复杂。

什么能引发女性的性欲?女性自己好像也没有答案。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梅雷迪思·奇弗斯(Meredith Chivers)及同事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给男同性恋、男异性恋、女性观看了色情电影,之后询问他们是否感觉有了性欲,与此同时他们用仪器检测了实验对象的性欲水平。

男性的情况不出所料:男异性恋说看到男女、女女的画面时性欲强烈,仪器检测到的数据也与此一致;男同性恋看到男男的画面时有性欲,也与仪器检测结果一致。而女性的情况就出人意料了,女异性恋称看到男女画面时欲望最强烈,然而仪器检测到的结果是她们对男女、男男、女女画面的反应大致相同。

奇弗斯的同事、性学专家J·迈克尔·贝利(J. Michael Bailey)说:“男性比较刻板,能让他们兴起欲望的对象比较确定,他们清楚地知道想和哪种人做爱、想和哪种人恋爱。”

女性则相反,她们更容易接受同性之间的恋情,因为让她们产生性欲的对象不确定。贝利说:“女性与同性恋爱、做爱的可能性也许要高于男性,她们不一定真的会这么做,但是她们能接受。”

多项研究支持贝利的观点,这些研究指出女同性恋群体的流动性大于男同性恋群体。鲍迈斯特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发现,很多女同性恋者也与男性做爱,而男同性恋基本上不与女性做爱。女性中双性恋者的数量也比男性多,很多人说她们选择性伴侣时不怎么在意性别。

同性恋为什么要分男女 同性恋中一定要分男女吗

同性恋中不一定要分男女。

由于我们文化的原因,当我们得知了对方是同性恋的时候,我们总会好奇的问对方:你是攻还是受呢?实际上,男女搭配,阴阳协调,这种模式已经植入到直人的意识深处,他们想不到还有其他模式的可能,所以一对同性恋人必定有一个要转换自己的属性,让自己嵌入这种模式之中。但其实,不用传统的二元论模式也是可行的。

同性恋分别有两种相关概念

一、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同性恋的两种种类,是指个体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现象。

二、同性性行为,是指非同性恋者和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

性取向和性愉悦有关,但不等同于性行为。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一定几率会把性欲发泄到同性身上;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完全不可靠,区分性取向、性愉悦、性行为是很重要的。

同性恋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长期以来,同性恋被当成是一个心理现象,即研究者往往站在异性恋的视角来判断,同性恋便成为心理患者。自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界对此一直有这样一种态度,但是,也有部分人在研究同性恋的过程中发现,同性恋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同性恋都不承认自己是病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性取向等,这些现象使研究者意识到,同性恋者可能存在生物学上的生理基础。如果这一立论成立,那么,同性恋就成了先天的。如果是先天的,那么,同性恋的伦理地位就应该与异性恋平等,同性恋的合法地位也就不证自立了。

一、关于心理方面的探索:认为同性恋者是后天造成的

弗洛伊德在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些矛盾,他首先并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在《性学三论》中,他说,同性恋者“并没有显示出和正常人不同的其它严重病态。……他们的功能未损;实际上,他们的智力发展和伦理文化都有很高的修养。”在《致一位美国母亲》的信中,他写道:“同性恋当然没有什么优点,但它也没有什么可耻之处;它不是罪恶,不是堕落,不能把它当作病态。我们认为它是由于某种性发展受阻所导致的一种功能形式。”

?但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某种性发展受阻”,是不是会导致病态或非正常状态呢?1993年2月28日美国心理学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在校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的决议》中说:“鉴于,许多男女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青少年更易于出现自卑和参与自我伤害的行为(包括自杀)”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同性恋者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当然,若从根源上来分析,这是由于同性恋本身遭受社会歧视而引发的心理疾病。

在当代社会中,即使是对同性恋有很深研究的西方社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变态的人仍然占大多数。研究同性恋问题最多的也是精神分析专家和心理动力学家(西蒙“波伏娃就是其中之一)。既然把同性恋当成一种病态,于是,心理学界讨论最集中的问题便是是否应该把同性恋归为一种病态而要采取各种精神病疗法来医治它。到了九十年代,对同性恋的态度宽容得多了,人们讨论的重心又成为:同性恋可能是正常心理生活的另—种方式,只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生活形态而已。

其实在这些讨论中,终极的问题始终被悬置,即我们究竟是要站在异性恋的角度还是应该站在同性恋的角度,甚至要站得更高,从整个生命现象的角度来判断。绝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和医生其实就是站在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下来判断的,那么,他们一定会坚持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病形式,他们的根据自然也来自传统的生命观:相对异性恋来说,同性恋是性发展紊乱的产物;他们偏离了正常的(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导致生育)生物学原则;他们都是深受折磨没有幸福的人们(他们在人群中始终是弱势群体,他们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这一说法自然要遭到人们的批评,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猛烈攻击。

但是,无论怎么说,社会要繁衍,人类要幸福,同性恋群体毕竟不是人类社会的主流,所以心理学家的一系列探索还是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对同性恋的宽容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对同性恋的研究更应该客观、深入,在这些研究中,绝不能因为同性恋者本身的一些意愿而违背了学术的价值。更何况,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社会的人,那么,从社会和心理学方面进行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同性恋的心理学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始终是一座不能绕道而过的山峰,弗洛伊德所说的“某种性发展受阻”给心理学家指出了一条心理上的暗道。有人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在青春期未能克服,他希望占有他的母亲,而结果却产生了“被阉割的恐惧”,因此产生了和异性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还有人说,在一个由过分强悍的飞扬跋扈的母亲和一个软弱、胆小怕事、被动的父亲构成的家庭中,容易造成男孩在男性气质的形成方面产生障碍,因此导致了同性恋。

从家庭入手,也就是从同性恋者早期的成长内在着手进行研究是很多心理学家的一个视角。贝勃曾对男性同性恋者的家庭背景进行研究,结论是:大多数同性恋男子的家庭,都有一位既占统治地位同时还富于异性诱惑力的母亲,其父亲往往是一位儒弱、冷酷、与孩子的情感上较为疏远的男人。父亲的影响力是微弱的,这样,在这个家庭中,母亲其实就承担了正常家庭父亲的一部分角色。也就是说,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社会里,这样一位母亲还同时是一位父亲。但事实上,这位“父亲”是虚拟的,她的文化仍然是阴性的,她使家庭气氛死板、刻薄、小气,她斤斤计较,她把孩子都教育成为举止文静、喜欢安静与独处的人,她还使孩子都喜欢她、孝顺她,甚至到老都忠于她。虽然她是无心的,甚至是无私的,但最终可能导致孩子在交往能力上的欠缺,使孩子多生活在一个内心的世界,而与外在的世界往往是对立的。

在这个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历史中,女性同性恋不仅古书上少有记载,就是当代的心理动力学学者们也很少探讨。有个别学者认为,女性同性恋是出于“对阴茎羡慕”而产生的变异,女人因为缺少阴茎而自认为不完全,所以就采用男人的性偏爱、兴趣和习惯进行性活动。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女人》一书中对女性同性恋有一种经典的解释:

女人的同性恋是许多尝试之中的一种促使她的自主身份与被动肉体获得妥协的尝试。而如果真要谈起“自然”,我们可以说女人全部都是天然的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的特点即拒绝男性而爱好女性肉体;但每个青春少女都害怕被戳入,被男性统治,并对男性身体感觉某种憎恶;另一方面,女性身体在她眼里,正如在男人眼里,同样是可欲之物。

在这位女性主义者面前,男人都成为可怕的专制者,独裁者,女人从本能上就有一种反抗欲,而这是女性在心理上关闭自己女性性别而趋向于男性的一种原因。

二、关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探索同性恋者为先天的人性

其实,只要与同性恋者有过接触,你就会产生一个矛盾:他们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他们对社会在表面上几乎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但为何历代宗教和政治都将他们打入死牢?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并非错的,所以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性取向方面的改变,如果不是先天的,他们为什么不改变呢?

于是,关于同性恋先天因素的研究开始了。当然最早的推测还是柏拉图。柏拉图在《飨宴篇》里借伊罗之口讲了同性恋的由来。他说,人类可分为“二重男性”、“二重女性”、“男女兼性”三性。即男与男一体,女与女一体,男与女一体,各有四手四脚,十分强悍,想征服造物主宙斯。宙斯大怒,把他们各割为二,并叫阿波罗扭转他们的头向被割的部分——前腹方面,使他们永久不忘那罪恶。阿波罗是医术神,治愈了那割断面,缝合皮肤作成囊一般,那便是腹,打的结便是脐。这样,一个人就分成两个半身,一个半身有一种向另一个半身合而为一的迫切愿望。所以,本来是“二重男性”而被分割成两个半身的男子,形成了男同性恋;同理,原来是从“二重女性”分割开来的女性,形成了女同性恋。

柏拉图的这一幻想从神学的角度似乎极为可能的,而且具有了某些形而上的意义。柏拉图的叙述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同性恋是天生的,与异性恋是平等的;二是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在没有获得爱情之前,是不完整的,是孤独的,所以都在寻求人的完整性;三是同性恋与异性恋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即生理上的性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性的结合,即爱情。

但是,无论柏拉图将此说得多么高尚,在科学时代,人们还是想寻找一种更为可信的原因,即科学上的根据。但实际上这种根据是否真的科学是有待以后的人类来判断的。

自从进化论产生以来,科学家对人类的研究往往类比于动物。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同性恋的研究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特别是雄性动物中会发生同性恋行为;偶尔还会发现—只公狗、公牛或雄猩猩甚至只采取单一的同性恋行为。

这一发现成了很多社会学家的“科学依据”,这是值得警惕的。疑问是:为什么动物中会产生同性恋行为?如果简单地因为动物中有同性恋行为,就认为人也应该有同性恋行为,那么,人与动物何异?它带来的是人类价值的丧失。事实上,就是因为人类可以产生高级的社会群体,并能自觉地反醒人类自身的罪恶,使产生善、公平、自由等理念来,动物界就没有。这使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原因。假如人类与有些动物一样,那么,只有那些强大的有性吸引力的男人才能存在下来,那些弱小的男人和丑陋的女人就不可能存在下来。他们在异性面前,不可能有性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向同类发展。这是同性恋产生的根源之一。关于这一点,后世的同性恋现象是一个明证。后世同性恋的产生地主要在宫廷里和禁欲的宗教界。但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公平、自由、善、同情、怜悯等精神,这使人类的群与动物的群的根本不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人类便有了同情弱者的道德精神,而婚姻制度的发展也证明了人类在性方面的分配是公平的,高尚的。因此,某些性学家和社会学家发现的这个所谓的“科学依据”其实是反人类的,它只能说明同性恋的产生可能具有先天性。如果从这样一种先天的可能出发,人类就应该同情和承认同性恋者,因为同情、宽容和价值是人类的特点,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

另一种研究也许更为科学一些,研究人员在观察中还发现,人类同卵双生子中同性恋的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由于男性和女性体内都存在雄激素和雌激素,可能由于胎儿期或青春期激素分泌的某些不平衡导致了同性恋行为的产生。激素在人类性发育中是有重要作用的,最初胚胎发生的原始性腺有双向发展的趋势,这取决于胎儿体内的雄激素水平,睾丸酮促使原始性腺向男性化方向发展,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缺少睾丸酮则使原始性腺向女性化发展,生长出女性的内、外生殖器来,而一旦决定了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之后,另一种性器官就逐渐退化,只是作为残迹存留下来。这是一种同性恋形成的生物学原因的假说。这种假说实际上是把柏拉图的假说变了个形式,但至少从现有的生物学和医学上有一定的可能性。

也有人试图通过对同性恋者体内激素的测定来寻找激素影响人类性行为的原因。这种研究的前提是,将同性恋界定在性行为内。1970年,一位名叫曼格里斯的研究工作者观察了身体健康的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24小时内的尿样品,结果发现,二者的睾丸酮及其衍生物的比例是不同的。这个发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后来又发现,有些患抑郁症和糖尿病的人尿中的甾酮类代谢物的比例和同性恋者很接近,这就使得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受到怀疑。后来又有人提出,男同性恋者的血睾丸酮水平比正常人低40%,但这项研究因为不能重复而失败。

走得更远一些的研究者也从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得到启示,他们想,如果在人的神经中枢大脑中发现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区别的话,那么同性恋的一系列行为就有了依据。这种研究是在综合了上述所有研究者无果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把人的心理与生理两方面都概括了起来。1991年,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说,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大脑细胞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西蒙“利维,他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尔特生物研究所的神经生理学家。他对41具男性尸体的大脑、其中包括19个男性同性恋者的大脑进行解剖研究,发现男同性恋者的下丘脑中的一组细胞比非同性恋者为小,下丘脑是大脑负责调节包括性活动在内的身体功能的器官。这个研究报告发表以后,引起有关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普遍认为利维教授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是,疑问也同样产生,人的后天行为会不会影响人的大脑组织呢?如果能,那么这种不同是否是由于后天的异常现象和心理活动导致的呢?

这就牵扯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一个人生下来时是否就已经决定了他是同性恋者。这是目前还无法把握的一件事,因为同性恋的认可到青春期才能判断。但是,循着这样一个思路,有研究者提出,同性恋在生理上是否具有遗传性?如果说,这一假设得到证明,那么,先天的因素就很好来判断了。1969年,罗宾提出这样一个事例:主人翁是个高智商的教授,45岁左右,他的儿子在家庭内部同性恋活动中患上了急性精神病,为此他非常懊丧和苦恼。这位教授已处于精神病晚期并进入精神分裂潜伏期,他明白,他过去的同性恋经历不仅给自己,而且也给儿子带来了灾难。儿子本来很聪明伶俐,可是他服用了精神病治疗药片而造成了植物型幻觉和四肢的坏死。教授的乱伦(家庭内部的男性性活动)是从和他父亲开始,接下去是兄弟、表兄弟一直到他儿子。明显地,他是生长在一个父系遗传的家庭中,在这家庭中祖父、父亲、儿子之间有着无限的性引力,而女人在这家庭中只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这一假说由于其特殊性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但是,他也给研究同性恋的专家带来一些疑问:那些从遗传学上不能得到证明的同性恋者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如果他们是后天形成的,人类又会面临怎样的艰难选择?

人类的这种先天性的研究到目前还在继续进行,希望早一天得到一个能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关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同性恋的形成是一个社会的原因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与动物不同的就是其社会属性,人类虽然有很多本能的行为,但由于后天的人的社会化,这些本能已经转化为一种习惯,或者说是文明行为,特别是人类的道德精神,基本都是后天获得的,而这些道德精神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所有行为,包括那些本能的行为。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同性恋,便与前面所说的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医学家的看法不同。在社会学家看来,社会的影响或者说教育、环境等的影响是形成同性恋的主要原因。社会学家不同意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生来便具有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两种倾向,而认为后来的性取向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而造成的。他们认为,人类并非生来就有同性恋或异性恋的倾向,而只有产生性反应的能力。

比如,在婴儿时期,所有的人都是“中性”的,你告诉他他是男孩他便是男性,你告诉他他是女孩他便是女孩。关于性别教育只是异性恋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教育,由于它的介入,使人们对性别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别。同时,也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便有了喜好或歧视。由于这种文化的影响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关于性的认识,它不仅仅影响人的心理发展,也影响到人的生理趋向。在传统的以性为生育为目的的文化形态下,使大部分人学会了对异性刺激产生性反应,而只有异性恋的倾向。同性恋的产生从本质上说与异性恋并无不同,只是同性恋者的个人经历使他们走向了另一条通向同性恋的“学习”途径。

在社会学家看来,这种所谓“学习”过程,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发生后,周围的环境对这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而引起行为者在心理方面的肯定或压抑的过程;广义地说,也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地潜移默化的适应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开始阶段,既与同性也与异性接触,如果和同性的交往以至性取向受到“奖励”,就会导致这种行为的强化,使人的性定向趋于同性恋:如果异性恋的尝试受到挫折,也会削弱异性恋的定向形成而使同性恋易于产生。反之,对同性恋行为的“惩罚”和对异性恋行为的“奖励”则使人的性定向趋向于异性恋。

这种“奖励”与“惩罚”有时并不是直接指向性行为,而是指向性心理气质的养成从而间接指向性行为。例如一个男孩的顽皮、好动经常受到父母的呵责,父母只是要求他像女孩那样“文静”;或是他生长在一个女孩众多的环境中,顽皮、好动使他感到离群、孤立,那么他就会逐渐女性化,长大后由于“互补”的作用而倾向于粗犷的男子,从而产生同性恋。中国过去扮演旦角的男演员,由于长期揣摩女性心理和女性动作,也容易使心理气质女性化从而倾向于同性恋。

但是,这种社会学家的观点很可能会遭受同性恋群体的攻击,在同性恋者看来,他们在性别上并没有与常人不同的地方,社会学家所说的女性气质是一种变性人的特点,与真正的同性恋是有差异的。同性恋者还是坚持自己是先天的,而非后天的。也就是说,他们否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他们寻找的一切理由。这确是研究者们的困扰。

同性恋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同性恋有遗传钙孩子的可能。

目前为止,关于同性恋是属于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改造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同性恋属于基因遗传所致,细胞内的同性恋基因得到了表达,导致体内激素异常出现性取向异常,两同性恋通过体外受精,有可能出现同性恋遗传。

同性恋为什么要分男女 同性恋之间的两性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同志摆脱了攻受的划分,不会特别在意对方是1(攻)还是0(受),只要感觉对了,怎样做都是好的。有些同志交友软件也很明智地修改了设定,在资料中的攻受属性那一项,除了“1、0、0.5”之外,还添加了一项“我不认同攻受划分”。

女同性恋的特征是什么 女同性恋的典型行为

1、对男性接触具有排斥性,严重的甚至害怕与男性产生肢体接触。

2、对女性的亲密接触容易产生快感,非常享受。

3、容易出现情侣中出现的情绪,表现明显,如占有欲、依赖、吃醋等。

4、异常亲密行为。如亲吻,亲密抚摸,性宣泄。

易性癖揭示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微妙关系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这座城市的易装皇后是蒂蒂·冯·特兰普(TittiVonTramp),人称“男爵夫人”。他一身古铜色,肌肤用蜡褪了毛,穿着细高跟,身高近7英尺(2.13米),望之俨然雕塑。他戴着彩色蛤蟆镜,一头银白色的长发。任何一个夜晚,你都能在城里的某家酒吧找到冯·特兰普——挺着丰满的胸部,噘着涂成紫红色的嘴唇,供众多仰慕者拍照。有时,他也会盯上个把阿尔斯特来的生意人,伸出一根修长有力的手指,划过他的面颊,一边看着对方面红耳赤,一边说着“收成不错”。

在许多人看来,“异装癖者”(trans-vestite)是极具个性的人物:他们带有娱乐性,大都是男同性恋者,生理上是男性,外表却极尽女性的妩媚。然而,像任何其他人类群体一样,异装癖者也多种多样,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将他们的少数派身份展现在易装表演上,并从中获取报酬。对于比较低调的易装癖者来说,镁光灯从来就不值得向往。此外,易装癖者之所以穿上异性的服装、模仿异性的举止,心理动机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易装,只是人类诸多性别倒错行为(crossgenderbehavior)中的一种。

研究人员观察了易性现象(transs-exuality,又称性别转换欲,指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反)的诸多形式,探讨了他们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对研究中呈现的个体差异感到震惊。许多科学家相信,这种惊人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有助于他们揭示生理性别(sex)、心理性别(gender)和性取向(sexorientation)之间的微妙关系。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三个特质在某些人身上并不像预期的那样相互匹配,科学家才充分意识到三者的相对独立性。

心理性别vs生理性别

心理性别、生理性别和性取向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三种变量。

这三个变量在易性现象的研究中处于核心位置,而生理性别或许是三者中最为简单直接的一个。我们体内都有一套性染色体,它决定我们是基因雄性(XY)还是基因雌性(XX)。当然,染色体性别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最近有传闻说,奥运长跑选手卡斯特尔·赛门亚(CasterSemenya)基因异常,虽然是女儿身,却有着堪比男性的力量。许多遗传性障碍能让性染色体出现“缺失”或者“冗余”的现象(比如,XYY的染色体),从而导致婴儿先天缺陷,出现外阴性别不明。但大体来说,科学家在研究性别认同障碍(genderidentitydisorder,也就是临床术语中“易性”)时,会排除染色体异常或身体异常的个体,像赛门亚这样的情况是不予考虑的。他们所谓的“易性人”,指的是染色体正常、在生理上具有明确性别、但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属于异性的个体。

说到这儿,我们就来看看“心理性别”的概念,它和“生理性别”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心理性别也叫“性别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理(遗传)上是男性的人,性别认同也是男性;生理上是女性的人,性别认同也是女性。然而,当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不相符时,当事人就会产生一种不安的“性别焦虑”(genderdysphoria)。而这种持续的负面情绪正是许多易性人接受变性手术(sexreassignmentsurgery)的原因之一。

与生理性别、心理性别相关的第三个变量是性取向。一般来说,生理上的男性会被生理上的女性所吸引,反之亦然。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同性恋和双性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类型非常广泛,完全打破了人们刻板的成见,其中既包含女人味十足的女同性恋者,也包含肌肉健硕的男同性恋者。这些事实说明,性取向是独立于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特质。在此,我们需要指出一点,即同性恋并非易性行为——一般来说,同性恋男子并不想变成女人。或者说,易性人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异性恋。

一旦区分了这三个相互关联却又相互独立的概念,科学家就能更好地理解易性现象了。美国心理学会将“易性”定义为“强烈"而持续的性别认同倒错,以及对自身生理性别的持续不适感”。研究显示,即便是在易性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拿男性易性人来说:一个生理上的男性感到性别焦虑,“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在性取向上,他既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异性恋。不仅如此,除了这三个变量的混合匹配之外,易性现象似乎还受到大量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对这些看似无穷多的因素,科学家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心理和性别

由于社会压力,大多数“女变男”易性人最后都成为了女同性恋者。

易性人的心理状态或许各不相同,但其中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感到了性别焦虑——他们为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之间的错位感到不快。查兹·波诺(ChazBono,下页图)就是典型。他原名查丝蒂蒂·波诺(ChastityBono),是艺人索尼(Sonny)和切尔(Cher)的儿子兼女儿。查丝蒂蒂自从成年之后,多数时间都以女同性恋者的身份示人;2008年中,她宣布自己是个易性人,并决定由女同性恋者“查丝蒂蒂”变身为男异性恋者“查兹”。变身之后的查兹对女友詹妮弗的爱一如既往,比起查丝蒂蒂来毫不逊色;不过,由于他的身体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是同性恋关系了。查兹是个“女变男”易性人(female-to-male,FtM),他先是切除了乳房,继而接受了睾丸激素治疗,这让他的嗓音低了整整一个八度,还在下巴上长出了胡茬。

波诺在2009年接受ABC“早安美国”节目的访问时说:“性别不在两腿之间,而在两耳之间。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男孩,很明确。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困惑了,因为突然之间出现了很多压力,他们要求你扮演你自己的性别角色。许多‘女变男’易性人最后都成了女同性恋者,只是因为这样显得比较合理。”

几乎所有女变男易性人的经历都差不多——她们都是绝对的同性恋者(都喜爱女性)。相比之下,“男变女”易性人(male-to-female,MtF)就更具有多样性,无论是在性取向方面,还是在易性行为的心理基础方面,都比女变男易性人丰富许多。

20世纪80年代末,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布兰查德(RayBlanchard)提出了“幻想变性性兴奋”(autogynephilia)理论。他认为,异性恋的男变女易性人(生理是男性,喜欢女性,希望自己也成为女性)的性欲源于自己是女人的想法。比如这个例子:有个男变女易性人名叫南希·亨特(NancyHunt),他在自传《镜像》(MirrorImage)中写道:“我从小就对女孩有种狂热的兴趣,我琢磨她们的发型、她们的衣服、她们的身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她们的差别越来越大,这让我闷闷不乐。我被嫉妒弄得心烦意乱,但同时又觉得性欲高涨。我想要拥有她们,又想要变成她们。到了晚上,在我自慰或者快要睡着的时候,这两种冲动就会相互融合,我在幻想中与自己做爱——这时,这个自己是女孩。”

艾滋病带套会传染吗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过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就会传播病毒。口交传播的机率非常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或者精液传染。

一般来说,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因为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精液里面的病毒就可能通过这些小伤口,进入未感染者体内繁殖。这就是为什么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者更加容易的艾滋病病毒的原因。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早期,被有些人误认为是同性恋特有的疾病。由于现在艾滋病病毒传播到全世界,艾滋病已经不在是同性恋的专有疾病了。

相关推荐

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

一位性专家说,他之所以要从事同性恋的研究,一个重要原因就要给同性恋“去污名化”,把那些本来不属于同性恋的阴影除去,还同性恋一个本来面目。 1、淫乱的污名 同性恋好像特别容易淫乱。我想在某些同性恋身上确实如此,但说整个群体都淫乱的人,那么就言过其实了,简直污蔑。 2、艾滋的污名 很多人一提到同性恋,就马上想起了艾滋。这也不事实。确实,同性恋感染艾滋,比率比异性恋大,但从整个群体而言,我相信更多的同志在性方面谨慎的、安全的。 3、滥情的污名 常常在论坛看到什么“同性恋没有真情”之类的发言。从个体

怎么判断自己的性取向 了解性取向的种类

目前,已有定义的性取向超过10种,但以群体数量来说,世界上比较常见的性取向,可以分为4大种: 就算不同的国家地区、文化差异,异性恋仍以压倒性优势成为主流的性取向,占据总人口的90%以上,因此异性恋也被称为“正常性取向”。 同性恋除异性恋之外最为常见的性取向。截至如今,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或地区,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和民事合法化。 双性恋作为特殊性取向最典型特征便“男女通杀”,对同性和异性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并且愿意与之在一起。另外,据美国调查发现,双性恋中女性占多数,达到双性恋总体的70%。 无性

同性恋基因决定的吗 该如何看待同性恋

1.同性恋很大部分属于遗传先天遗传,不其本人所能决定和改变的,因此,同性恋理应和异性恋一样,该平等对待。 2.同性恋人群更应该洁身自好,切忌不可乱性,避免感染艾滋、梅毒等性传播疾病。

同性恋天生的还后天的

现在一般认为同性恋天生的。 学界对于同性恋天生还后天的问题一直在探讨中,现在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同性恋的成因不心理现象而生物学现象。科学家对同性恋的大脑研究发现,同性恋的下丘脑与非同性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说明,同性恋的形成有生物学背景。

同性恋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同性恋的注意事项

1.同性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同性恋者应正确面对自己的性取向,而旁人也以平常心对待。 2.同性恋者应该洁身自好,切忌不可乱性,注意防范各种性病。

在临床医学上性心理障碍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露阴癖(exhibitionism) 主要表现反复、强烈的,涉及在异性生人面前暴露本人性器官的性渴求和性想象,并付诸行动于行为,一般至少持续半年,绝大多数见于男性。以这种露阴行为缓解性欲的紧张感和取得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来源,患者对受害者没有进一步的性接触。这与强奸犯以露阴作为性挑逗的一种手段,进而实行强奸行为时有明显区别的。露阴的频率因人而异,可有明显差别,少的可数月或一年仅发生数次,多则可数日、数周一次,有的患者可累积发生数百次露阴行为。大多数发生于青年早期。 2、窥阴癖(voyeurism,sc

同性恋为何容易得性病

美国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报告在男性同性恋者中发现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在美国,73%的艾滋病病人同性恋或两重性恋的男性。 对此,人们不解为什么同性恋(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容易发生性传播疾病。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什么同性恋同性恋者的性行为方式谈起。 人类正常的性关系,在异性之间通过外生殖器交媾的一种性行为。而同性恋在同性之间发生的此种交媾行为的关系,其中包括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目前,精神科医生把同性恋归为性变态症的一种表现。 男性同性恋主要通过手淫和肛交来发泄性欲,通常有主动和被

同性恋男的多女的多 同性恋病吗

同性恋病。 中国紧跟美国的步伐,在2001年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手册中删去了,现在普遍认为,同性恋并不病,应该平等对待。

同性恋心理变态 同性恋可以改变吗

同性恋基本上不可以改变。 从上面我们知道,同性恋一种先天性的,排除了后天的亲密关系之后,同性恋基本上不可以改变的,就如同异性恋一样,应该坦然接受。

自恋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癔症:癔症的患者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在诊断自恋癖时,要注意与同性恋、性厌恶、禁欲者相区别。自恋癖患者与同性恋患者的性对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