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现在很多疾病大多数人都采用 中医的治疗方式,针对于痛经这种疾病来讲作为妇科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好像因为这种疾病而就医的人很少,但是这也是一种疾病,我们在临床上应该怎么做才能治疗这种疾病呢?专家在这里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介绍几种治疗方式。

  点穴疗法治疗痛经

  (1)在腹部选择与其相关的痛点,由轻到重进行按压,至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为佳,同时按压脐中、关元、脐旁、沟中穴。

  (2)取腑卧位,按压腰眼、臀外穴。

  足底反射区按摩疗法

  选取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3次。

  刮痧疗法

  刮拭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合谷、章门、曲泉、肾俞、膏肓、膀胱俞穴,每日刮拭1次。

  以上就是专家针对于痛经这种疾病治疗的阐述,我们也许不知道以上专家说的穴位,但是我们可以像按摩师请教一些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多按摩,时间久了自然会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您痛经比较厉害的话可以用西医治疗的方式。

中医怎样治疗痛经

中医穴位按摩

小腿部的三阴交是缓解痛经的常用穴位。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在足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左右各一。经本人临床实践,对缓解痛经效果比较明显。

取穴时用并拢的四指沿腿在足内踝向上量取,以用手可摸到一个痛点为宜。一般按压3—5分钟疼痛就会缓解。

功效: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助眠等保健功效。

关元穴

下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是治疗痛经等妇科病的有效穴位,关元穴在肚脐下3寸,气海穴在肚脐下约1.5寸。痛经的时候可以用两手拇指点按这两个穴位,也可以用家里的备用热水袋或电热宝进行热敷来缓解疼痛。

合谷穴

手上的合谷穴是缓解痛经的有效穴位。特别适合在学习、开会和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使用。合谷穴是止痛第一穴位,痛经的时候这里按起来会痛。取穴时一手拇指和其它四指并拢,在大拇指和食指掌背部肌肉隆起的部位(轻按时会有痛感)。按摩时用另一手的拇指点按20下,左右手共40下,以感觉酸痛能难受为度。注意体质差者刺激不宜强,孕妇不宜按摩。

三七可以治痛经吗

三七可以治痛经吗?中医治疗痛经常用中药——“三七”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及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在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在《医学衷中西录》记载:“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

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所以,中医在治疗女性痛经中会经常用到三七这位理血“妙品”。

痛经中医治疗

(1) 气滞血淤: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淤斑淤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淤止痛。方药:枳壳、元胡、乌药、制香附、当归、川芎、红花、丹皮、炒五灵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调经姐妹丸。

2)寒凝血淤: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元胡、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中医治疗痛经可以有几种类型呢

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症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

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此外,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对妇女身体虚弱、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都有较好的功效。

可以利用上面的一些中医治疗措施,确实是很不错的,因为中医治疗痛经呢确实是很不错的,而且类型也是有几种的,只有详细的了解一下类型,知道治疗的方法,那么对于痛经确实是很有缓解功效的。

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

【适应证】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红藤,败酱草,川楝子,炒五灵脂,炙乳香、没药。

【适应证】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血竭末(另吞),生蒲黄(包煎),五灵脂,生山楂,刘寄奴,青皮,赤芍,大黄炭、炮姜炭,参三七末(分吞)。

【适应证】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后下),广木香,延胡索,川断、杜仲,益母草,茯苓。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甘草,枸杞子。

【适应证】少女痛经。

针灸推拿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刺激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刺激为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手法:刺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4.灸法

取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5.针灸合用

(1)选穴: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

(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照海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

6.推拿

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

药物穴位注射

1.取三阴交(双),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气滞血瘀可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内关。

2.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一次,每次每穴位注射5%当归注射液一毫升,共4毫升。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适用于血虚、血瘀型痛经。

耳穴疗法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白芍,甘草、桂枝,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生姜。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延胡,桂枝,官桂,木,鸡血藤。气滞血瘀型加桃仁,赤芍;寒湿凝滞型加茴香,蒲黄。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食盐。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女性痛经中西医疗法

优势一、检查更准确

中西医内外结合疗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检测手段,并配合中医望、闻、问、切等特点,确立科学、完善的诊治标准,使检查更准确,能找出导致痛经的真正原因。

优势二、治疗更彻底,不留后遗症

对于引起痛经的妇科疾病予以最新技术治疗,能彻底根治痛经,并且不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术后不留后遗症。

优势三、专人专治、疗程短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使治疗一步见效,并且能缩短治疗疗程。

优势四、中西医结合,避免单一治疗法的局限性

中西医内外结合疗法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既克服了中医治疗时间长的缺点,又克服了西医治疗不彻底的瓶颈,使治疗更有效,帮助患者节时省金地治疗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

1.韭汁红糖饮(温经,补气之功效,皮肤红润光洁)

材料:鲜韭菜300克,红糖100克。

作法: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入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菜汁内,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温经、补气之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之痛经,并可使皮肤红润光洁。

2.天麻绍酒炖大鱼头(祛风开窍,安神滋养之功效)

材料:天麻12克(中药店有售)、大鱼头1个、绍酒30毫升(1~2汤匙)、生姜3片。

烹制:天麻洗净;大鱼头对边,去鳃,洗净,与生姜、绍酒一起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500毫升(6碗量)及少许油,加盖隔水炖3小时便可。进饮时方调入适量食盐,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中医认为大鱼头性温味甘,能暖胃养血,所以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和产后头痛、眉棱骨痛、头晕及风邪所致的头晕目眩等,都可以用它配药材来作食疗用。

3.山楂桂枝红糖汤(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

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克。

作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

4.姜枣红糖水(特别适用于寒性痛经以及黄褐斑)

材料: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

作法: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碎末,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

功效: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以及黄褐斑。

5.当归羊肉汤(此汤温中补血,调经祛风的作用)

材料:羊肉400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当归25克,姜6片,盐少许

烹制方法:(1)羊肉洗净,切成块;将黄芪、党参和当归用纱布扎紧,姜切成片。(2)烧热1汤匙油,爆香姜片,放入羊肉快爆炒至血水干,盛入砂锅内。(3)往砂锅内注入适量清水,放入黄芪、党参、当归和姜片,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炖煮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有温中补血、调经祛风的作用,可治妇女月经不调、血虚经少、血枯经闭、痛经、经期头痛,产后腹痛、血虚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风偏方

1、痛风患者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

用药: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2、痛风患者寒湿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用药: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3、痛风患者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

用药: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4、 痛风患者湿热痹阻型: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

用药: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痛风病看什么科

1、患者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话,应该到风湿科就诊,

2、患者仅仅是血尿酸升高的话,应到内分泌科或风湿科就诊,

3、患者的关节已经毁损,并形成溃疡或瘘管时候,需要到骨科和外科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治疗痛风病,推荐“三位一体中医平衡疗法”此疗法对于治疗痛风还是有不错的效果的

治疗效果好:该疗法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相结合,快速发挥中医的功效,避免了传统中医治疗痛风见效慢,时间长的弊端,中医治疗痛风让患者告别了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临床治愈率高达80%。

此外,痛风患者的饮食需要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该卧床休息,可用水冷敷,缓解痛处。

相关推荐

中医教你如何治疗痛经

痛经是因为女人身体发虚,寒气比较多。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者腹痛剧烈,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昏厥,称为“痛经”,亦称“行经腹痛”。 当痛经发作时,你会痛苦不堪,那么痛经怎么办快速解决有什么办法呢,然而发作过后,你是否因太忙而忽略,或因别人的某些“经验”而不在意?下面几介绍几个妙方让你远离痛经: 一、要自信:要相信痛经是完全可以治好的。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不用凉水洗头、洗脚。 二、益母枣茶:用益母草15克、大枣30克加红糖适量煎煮后服用,每日一剂,早晚服。 三、按摩法:病人仰卧

中医解决痛经治疗方法先进

中医解决痛经治疗方法先进,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情,很多女性在好朋友来的这几天都不舒服,很多女性还会因为痛经影响了工作、生活,甚至有呕吐问题发生。既然痛经有这么多的麻烦我们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痛经问题,利用中医方法来缓解痛经,达到止痛的有效效果来。 中医治疗痛经分症状 1.气滞血瘀的痛经问题,患者痛经的同时还有月经量少的问题,有血块,同时伴有胸部胀痛问题,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的痛经我们就要通过活血化瘀、补气血的方法来治疗了。 2.寒湿凝滞的痛经问题,患者经常感觉到经血少,经血发暗有血块,还有寒冷的症状,中

痛经吃中药的禁忌有哪些呢

1、选择中药治疗痛经,需要在月经来之前一周开始用药,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所以,建议选择吃中药治疗痛经的患者,可在月经来之7~8天就到医院找医生诊治。中医讲“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果是已经发生痛经,吃中药不能马上止痛,除了使用止痛药,可以选择针灸、中药贴敷的方法进行治疗。 2、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优于中成药。因为中药汤剂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的,而且药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依病用药针对性强。 喝治疗痛经中药的禁忌 禁忌1、忌吃酸涩食物。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

痛风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痛风之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中医治疗痛风之脾虚湿阻型 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

痛风脚肿的治疗措施介绍

(1)中医治疗痛风之寒湿痹阻型 寒湿痹阻型痛风的症状主要有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中医治疗痛风之湿热痹阻型 此类型的痛风主要症状有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

痛风怎么治疗效果好

1、食疗治疗痛风: 对于痛风的治疗,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能吃,什么是禁忌,比如肉、鱼、海鲜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宜多吃、酒精饮品要戒除,控制每天总热能的摄入,少吃碳水化合物、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这样才能对痛风的治疗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 2、西医治疗痛风: 西医进行痛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来消炎和降低血尿酸,而对于晚期的痛风石,多采取手术的方法来切除。但是也不是根除的办法,痛风石还会继续沉积的,患者可以试试超导可视拔针微创疗法,这种疗法是结合局部痛点介入治疗,椎旁阻塞、侧隐窝注射、Z型针等治疗方法。 3、中医

中医痛经治疗

1.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沉紧。[治法]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3.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4.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中医治疗痛风的偏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痛风好预防但是不好治疗,用西医的方法治疗痛风真的很难治愈,这让许多人又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流传了几千年的老中医身上,经过中医们的不懈努力,也确实是研究出来了几个小偏方,下面将一一说来。 第一种比较好的治疗的方法就是草乌饮,究竟是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我们来看。配药:草乌5g,车前子40g,黄桂15g,十亦10g,盛土10g,蚯蚓 15g,全蝎30g,何首乌12g。服用方法:将上药磨碎后加入适量的水煮服,每天三次饭前后均可服用。其次,红花茶也是比较好的痛风的治疗的偏方。配药:大红花12g,黑蝎子

加重痛经的行为有哪些呢

1.服用止痛药:因为构成女性痛经的原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痛经,其解决的方法也会不同,滥用药还可能加重痛经或产生一种依赖性。 2.以为会自动痊愈:很多女性在以前发生过原发性痛经,婚后自然好转甚至消失了。当她们再次遭遇痛经袭击,就认为这无关紧要,忍一忍就过去了,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会好。事实上,原发性痛经没有器质性病变,大部分可能会自然好转、消失。而继发性痛经一般是婚后发生,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不医治原发疾病,痛经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逐渐加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热敷:有些女性

推拿如何治疗痛经

痛经是一种困扰广大女性朋友的症状。有时候,我们要想对痛经进行有效治疗,就必须要寻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中医上的很多方法对于痛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推拿。那么,推拿如何治疗痛经呢? (一)取穴 (1)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 (2)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 (二)治法 先是按摩背腰部,再按摩腹部,后按摩下肢。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