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3岁前父母应做的4件事

孩子3岁前父母应做的4件事

策略1:及时关注

【宝宝年龄】新生儿

【理由】孩子都希望从父母身上得到认可,再小也是如此。宝宝哭的目的,不完全是因为饿了或者尿湿了,吸引父母注意也是重要的因素。

【方法】一旦小宝宝开始大哭,父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排除不舒服的可能后,要正视他的眼睛,抚摸并冲他微笑。

策略2:制订作息表

【宝宝年龄】3—6个月

【理由】哄宝宝入睡和给小家伙洗脸洗屁股,通常是件挺费劲的事。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就会简单得多。有规律的生活会给孩子安全感。

【方法】给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时,父母自己应该完全能够坚持,比如每晚7点准时上床睡觉,睡前一定要洗脸等。

策略3:转移视线

【宝宝年龄】6—24个月

【理由】当孩子开始学着到处爬和到处抓东西的时候,父母们口中的“不要”便会多起来。宝宝的行为可能会令人烦恼,但小家伙只是表现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已。

【方法】如果发现宝宝抓台灯,可以喊他的名字,然后做鬼脸或者发出滑稽的声音,转移其注意力,而不要一味禁止他的行为。

策略4:多解释

【宝宝年龄】1—3岁

【理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掌握“对”与“错”的区别。这时给孩子指令时必须说出“原因”,让他理解为什么这种行为比那种行为更好。

【方法】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应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当孩子开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父母不应该情绪失控并大声吼叫“不要!”。而是应该解释画画很好,但不应该在墙壁上画,并给他拿来一张白纸。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孩子叛逆期的“不听话”该如何应对

孩子在成长中一般都会经历叛逆期的三个阶段,大致时间如下:

第一阶段:宝宝叛逆期2-3岁

第二阶段:儿童叛逆期6-8岁

第三阶段:青春叛逆期 14-16岁

也有个别孩子会提前和推后。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叛逆期的具体表现为:父母

1.破坏性强: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2.偏执: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

3.和父母对立:父母的话首先否定,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但又爱抢别人玩具,严重时甚至打人父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叛逆期的行为呢?其实你的孩子并不是不听话,只是也许你的方法不对,你所谓的“不听话”是不听你的话,因为可能你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最起码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在家不说话,淘气,但是在外人眼里却是给好孩子,懂礼貌。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这是什么原因呢?

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很多父母身上都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对父母什么都反对,在外却是好孩子的情况。所以父母在这个时期跟孩子的沟通很重要,具体这样做。

第一:父母在对待叛逆期孩子时的态度不应该是“孩子到叛逆期了,没办法,只能慢慢熬”——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现,对孩子来说,这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同其他阶段相比没有任何不同,反而因为其重要性而应当特别重视。“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表现,绝对不能用“熬”的心态,消极被动的等待时间自然过去,反而应当积极参与,帮助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够学到更多,成长更快。

第二:孩子还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对是错,都会去尝试,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识“我”的概念,“我的”东西“我”有决定权,“我的”事情“我”自己做;“我”有权利提要求,但可能无法实现。明确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规范必须遵从,不讲条件。无条件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认识伤心、快乐、嫉妒、害怕等各种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宣泄。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吵闹、叛逆和错误恐吓威胁孩子,给孩子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

第三:了解孩子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动机,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和父母最为亲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无法假手他人,只有平时注意观察,多学习儿童教育的知识,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

第四:原则问题不迁就,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断挑战规则,另一方面又不断追求规则。倘若规则混乱,孩子也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慎重科学,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抓大放小,要有重点。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坚决不能做之外,其余鼓励孩子尝试,多数时候宽松,该严格的地方说不就不。

第五: 孩子的负面情绪平静耐心对待,孩子情绪激动时,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抱着孩子或者到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听孩子哭一会,让孩子平静。帮助孩子搞清楚为什么哭,是哪一种情绪,伤心还是愤怒。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提出新的办法转移注意力。

第六:无论何种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对孩子打骂,以暴制暴,只会适得其反。也不能语言威胁孩子, “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不要你了”的语言惩罚,孩子心里会记仇的,只会更加叛逆。不要老拿孩子跟其他人作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妹妹都会XX了,你怎么还不会”的比较行为,孩子回想他那么好,你要他好了,管我干嘛。

以上种种都是提醒父母要重视孩子叛逆期的教育和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不以为然但长期如此放任不管的话,孩子会越来越难管,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以开放、包容、平和、耐心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度过“叛逆期”!

培养孩子耐性的两大秘诀

方法1: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专家点评: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她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方法2: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宝宝几岁应该和大人分开睡

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专家提醒,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公仔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上学后分房睡:成年后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同样,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曾经有过的一个男孩患了社交恐惧症,都读高中了,每晚都还要妈妈陪他睡才能睡得着。“每天晚上,他的父亲都要等他们母子睡了以后,才去把孩子的母亲抱回自己的房间。”

专家同时指出,有些女孩也会有恋母行为。“现在这种现象好像还越来越多,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和父亲地位过低的家庭,更应重视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5岁左右较适合分房睡

建议孩子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分房最适合,“如果上小学以后还没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

为什么5岁左右分房睡最适合呢?4~6岁是性蕾期,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不过,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在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从此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

小贴士:跟孩子分房睡有技巧

1、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的房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于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

2、刚开始分房睡时,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拥抱孩子;

3、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准备;

4、孩子入睡前尽量不要太兴奋,不要看电视,不在睡前批评、斥责孩子;

5、临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尽量不起夜;

6、告诉孩子,你的房门不会锁门,只要他需要帮助,一定可以得到帮助;

7、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待孩子康复后再让其独自睡。

​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

一、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我的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六、不要无所不问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被别人看做是小孩子。这种矛盾就让很多的父母与孩子产生不快。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与家长处于同一个位置层面。

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自立自强应该从儿童时期培养,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呢?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曾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开展了一项有关幼儿独立性的调查。调查选择了4464名3~7岁幼儿的父母,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状况、父母教育观念与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家庭教育基础及环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3~6岁,四大城市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比例由25%增长到45%,而不愿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从3岁的21%下降到6岁的11%。从数据来看,能自己穿衣服的孩子随年龄的长大而明显增加。但是实际上,幼儿在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可以独立穿衣服了。从调查结果看,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例的幼儿不自己穿衣服,无论是什么因素,都不利幼儿成长。

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6岁的孩子,有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依然如此。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幼儿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独立能力培养的关键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慢速分解动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点

1、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4、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很多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在劳动中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2岁的若岩自我意识空前庞大,他会认为所有别人能做的事他都可以胜任。像穿衣服、开门、按电梯等。如果你去帮他做,他还会生气发脾气。于是每当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她都会同样给若岩一件小工具,让他也一起做。比如妈妈拿大拖把,若岩就拿小拖把,妈妈拿抹布,若岩就拿尘刷。而一些他已经可以做好的事情,妈妈干脆直接分配他去完成,像每天晚上擦凉席之类的工作,妈妈都交给若岩去做。最多在他做完后妈妈再偷偷地重擦一遍。每当若岩做完一件家务,都会受到一句热情的赞美。于是若岩的劳动积极性更加高涨,而且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责任感。

专家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

很多妈妈常常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没有责任心的表现,并为之感到头疼。其实,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就都曾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等,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

妈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为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时制定不同的劳动任务。这样不仅让孩子得到了劳动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和愿意承担所有属于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前提,社会不会接纳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应对策略:

3~4岁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刷牙、协助父母把干净的衣物叠好、放好。

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

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房。

4~5岁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给家里的植物浇水。

在不打烂餐具的情况下协助大人摆放和清洁饭桌。

在父母的注视下拿邮件和报纸。

清洗并干燥塑料碗碟。

喂宠物。

协助父母把各种不易打烂的餐具放进洗碗机。

5~6岁的孩子可以胜任的工作:

料理大部分的个人卫生。

整理和打扫自己的房间。

协助父母叠好衣服并给衣服分类放置。

负责倒垃圾。

清洗和干燥碗碟。

摆放和清洁饭桌。

放好各种杂物。

整理自己的床铺。

宝宝几岁应该和大人分开睡

没能和孩子及时分房睡,原因通常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或是父母潜意识也有心结。

专家提醒说,太早分房睡和太晚分房睡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3岁以后可开始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最适合,但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就有些晚。当然,具体情况也要因人而异,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以及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

3岁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什么时候跟孩子分房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太早太晚都不好。专家提醒,至少要等到孩子满3岁后才考虑分房睡。孩子太小时跟父母分房睡会损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心灵。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东西,如一个公仔或一条毛巾,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公仔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上学后分房睡:成年后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同样,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曾经有过的一个男孩患了社交恐惧症,都读高中了,每晚都还要妈妈陪他睡才能睡得着。“每天晚上,他的父亲都要等他们母子睡了以后,才去把孩子的母亲抱回自己的房间。”

专家同时指出,有些女孩也会有恋母行为。“现在这种现象好像还越来越多,尤其是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和父亲地位过低的家庭,更应重视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5岁左右较适合分房睡

建议孩子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分房最适合,“如果上小学以后还没有跟父母分房睡,就有些晚了”。

为什么5岁左右分房睡最适合呢?4~6岁是性蕾期,孩子在5岁左右,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不过,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在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从此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

小贴士:跟孩子分房睡有技巧

1、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孩子的房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于随时观察孩子的情况;

2、刚开始分房睡时,一定要在睡前陪伴孩子,拥抱孩子;

3、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跟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做好自己入睡的心理准备;

4、孩子入睡前尽量不要太兴奋,不要看电视,不在睡前批评、斥责孩子;

5、临睡前让孩子排空小便,尽量不起夜;

6、告诉孩子,你的房门不会锁门,只要他需要帮助,一定可以得到帮助;

7、当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待孩子康复后再让其独自睡。

家长应该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呢

一、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

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

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我的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

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六、不要无所不问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

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被别人看做是小孩子。这种矛盾就让很多的父母与孩子产生不快。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与家长处于同一个位置层面。

怎么帮助自闭症患者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症

近年来,儿童忧郁症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话题。据统计,我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此类病患者至少在1%以上。忧郁症又称心灵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感知、语言、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心智性疾病,其表现为精神呆滞、孤独无言、疑虑烦躁、生活不能自理等。该病多发在2岁前后。对于病因,目前尚无权威性定论,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压抑、生活封闭有关,父母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以下几方面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1、创造欢愉的家庭气氛 幼儿期的生活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间的亲密和谐会使孩子感到温馨和愉悦。相反,父母的不和与争吵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

2、培养广泛的兴趣 父母应引导孩子发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听故事、做游戏、画画、唱歌跳舞等,父母尽量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心智,而且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交流。

3、让孩子多结交小朋友 对儿童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快活自在的事,能联络感情、增长见识、提高应变和活动能力。另外,儿童有类同的思维和爱好,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在群体中相处,有助于身心健康,避免性格孤僻。

4、增加新鲜刺激 每一种声音和色彩对儿童都是一种诱惑,他们的感官和眼睛需要新鲜东西的刺激。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外出,让他们融入大自然,开阔胸襟。

5、树立榜样 父母自己应表现得坚定自信,切不可精神沮丧和怨天尤人,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当孩子胆怯和失望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相关推荐

正确表扬孩子的诀窍

1.表扬要具体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父母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2.表扬要及时 对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3.表扬要适度 过

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脱离自闭症

1 父母引导孩子发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听故游戏、画画、唱歌跳舞等,父母尽量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心智,而且可以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感情交流。 2 幼儿期的生活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间的亲密和谐会使孩子感到温馨和愉悦。相反,父母的不和与争吵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 3 对儿童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快活自在的,能联络感情、增长见识、提高变和活动能力。另外,儿童有类同的思维和爱好,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在群体中相处,有助于身心健康,避免性格孤僻。

性格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

1 消极型孩子:肯定他的积极行为 个性描述:这类孩子平时表现沉默、孤僻、害怕生人。他们看上去很讨人喜欢,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这要那,更不会对某些新奇的物提出问题。 建议:平时个性比较消极的孩子,通常身体比较虚弱。这类孩子常会因小而情绪紧张,在孩子每一次情绪紧张过后,父母要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放松心情。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即使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父母也要谨慎行使惩罚手段。 转型法:在生活中,如果孩子有积极主动的表现,父母都要用温柔关切的语气表扬他。父母的还可以经常问孩子

这样教育孩子才能成才

1。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2。对孩子的行为,五件中三件夸奖,两件批评,他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3。与其给他知识,不如让他感动,与其让他感动,不如让他去实践。 4。最开始教孩子学习时,一定要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师,再有才智,学历,而人品恶劣的老师,不能孩子学习的典范。 5。了解世间之的人,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贪恋酒色与金钱之。 6。人过了20岁,父母老师的意见就像过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样无效。所以矫正孩子的恶习要趁小。 7。朋友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孩子的年龄性别之差都制约着父

不同年龄段儿童如何学电脑

对于2-3岁孩子,他们还很小,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观看自己用电脑。如果是4岁以上的孩子,这个时候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方面的软件,当然有兴趣也可以学一些初步的电脑知识。在到6-7岁时,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上网,访问网上的儿童站点,但不要让孩子独自上网。 儿童学习电脑,首先要打好基础,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是电脑启蒙教育的目的,而绝不是技能训练。 具体来讲,可从绘画类软件、益智类游戏着手,既能培养孩子的兴趣,也能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她认

怎么让BB拥有好睡眠

规矩一:与孩子分床睡 理由:当小儿长到2~3岁,睡觉的场所从婴儿床换成了小床(或者仍睡在婴儿床上,但已经能爬出婴儿床,婴儿床的栏杆已经不能限制儿童的活动了)。这类儿童往往会在每天晚上就寝时向父母提出许多要求,如要喝牛奶、要父母讲故给他听、要看电视等。总之,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会想尽办法拒绝留在床上,造成就寝困难。 实施办法: 1、尽量使孩子父母分开睡,因为父母孩子离得越近,就越难拒绝孩子的要求。 2、住宅条件好的,可以与孩子分室而居;住宅条件较差,无法提供给孩子单独一间房的,可以用一个低矮的“小

亲子鉴定需要什么

因为亲子鉴定不是一个普遍都要的项目,所以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亲子鉴定需要什么条件?那么赶紧围观一下吧! 首先,要好人员的准备: 1、成年被鉴定人均自愿同意鉴定,14岁以上的青少年适当征求其对鉴定的意见; 2、被鉴定人由母-子-可疑父亲或父母-子组成,只要求父子或母子二人鉴定者一般要求说明鉴定理由; 3、被鉴定人了解自己或近亲属有无遗传病史,为鉴定提供参考(有遗传病史的易于基因变异); 4、被鉴定人年龄在半岁以上; 除此之外,还要好资料的准备: 1、司法鉴定。需当面采样,所有提供材料必须真实可靠

精神健康始于婴幼儿期

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就会有选择性地微笑。8个月时会害怕陌生人,与母亲的短暂分离会引起焦躁不安,这表示婴儿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动。婴幼儿对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赖贯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在的影响。一周岁的幼儿已与母亲建立了紧密而牢固的联系。与父亲及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也有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雏型。对物好奇心增强,模仿能力迅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在此期间幼儿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对物也没有对错的辨别能力。这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

家庭教育对孩子很重要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欲语说“百善孝为先”,但廖天野件在社会上弄得沸沸扬扬。他作为一个公务员,不仅家庭不合,而且打骂父母。心理专家解说:父母在学龄前的不当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种。孩子潜意识里仇恨、埋怨父母,平时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受到某些情的触发后才会爆发出来。 父母要想培养出自己的孝顺儿子,就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不能打骂孩子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其次,父母不能过于罗嗦,父母的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