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警惕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也有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等不同名称。因其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好发,发病率很高,为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发病期其症状比较隐蔽,多数除听力部分减退外,其它症状如耳痛等不明显,加之儿童由于表达交流的原因,经常主诉不清,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而被忽视。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婴幼儿往往不会表现出任何行为异常,学龄前儿童最经常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但家长往往误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予重视;学龄儿童则以上课时听不清讲课内容,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等为主要表现。在其听力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由此引起的主诉多为耳闷胀和闭塞感、耳鸣,摇头可听见水声,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极少数人可以伴有轻微的耳痛。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降低,鼓膜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有时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听力学检查典型的听力图呈存在气导和骨导差的传导性耳聋,鼓室压图为B型。
成年人可以主诉耳闷或听力下降,但儿童往往不会这样主诉,尤其是尚不会讲话的婴幼儿。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反复抓耳,易激惹。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可能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可以迁延转化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痛减轻或消失后会出现耳流脓等症状,可以伴有如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不明显,甚至根本无耳痛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为有一定的自愈率,婴幼儿的自愈率更高。在给予有创治疗前患儿应该严密观察随访,保守治疗至少3个月。对于非高危患儿,一段时间的观察随访对其并无害处,并告知家长患儿应定期复查,复查时进行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即可。而迁延不愈的分泌性中耳炎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永久性传导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可采取吸除鼓室内的积液、鼓膜置管等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方法。同时要注意对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进行治疗,如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咽部肿瘤等。
防治中耳炎切勿走入误区
防治中耳炎的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脓
专家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类型。耳道溢脓,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等问 题。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也可无耳道流脓症状。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轻微,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故易被漏诊、误诊。值得注意的 是,儿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较平直,鼻咽腔较小,鼻炎鼻窦炎较多见,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肿,继发咽鼓管 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由于儿童一般不会主诉症状,故更易延误治疗。家长若发现孩子在看电视时将声音开得过响,或者在与人交谈时,要求别人讲得响 一些等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误区二: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低、危害小
专家观点: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亚于化脓性中耳炎
专家分析:非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不明显,常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 害,与“显而易见”的化脓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诊率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隐匿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还会引起面瘫、脑 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误区三: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耳道“出水、流脓”,原因很多
专家分析: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伴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肿破溃、外耳道肿瘤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
误区四: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专家观点:耳道流脓时手术不影响手术效果
专家分析: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 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若确实需要手术,必须在停止流脓半年以上才能实施,否则会影响手术效果。如今,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即 使在化脓期也可以接受手术,不必顾虑流脓是否会影响手术效果这个问题。
儿童听力下降是怎么回事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很容易被忽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主任许政敏教授说:“儿童通常对耳朵的疾病不很敏感,因为年纪小,难表达不适感,这就要求家长做个有心人!如果发现婴儿晚上反复哭闹不能入睡;近期孩子说话声音又比较响;看电视时音量开得比较大;与孩子交流时他(她)总要‘啊、啊、啊’重复好多次,才能听清楚……这些症状很可能就是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
此外,如果孩子觉得耳朵有水、感觉闷闷的,或者最近一段时间反复感冒,也容易得中耳炎。据研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高峰年龄在2至4岁,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往往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耳朵的病症。因此家长稍不注意,就可能忽视孩子的疾病。时间一长,拖延诊治时间的后果就是孩子很可能已患上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甚至为粘连性中耳炎。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可能造成孩子言语发育障碍。
许政敏主任提醒,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上异常表现,不妨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会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听力学检查进行治疗。
感冒发热易引发中耳炎
记者在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室看到,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骆绎不绝。他们讲述着孩子种种的中耳炎症状。
事实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占到儿童耳部疾病首位。数据统计显示,在感冒发热的孩子中,有10%至15%左右伴有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尤其是小儿的耳咽管较成人的短且宽,因此儿童口腔、鼻腔的液体很容易返流到中耳腔,以致引起中耳感染;再加上,儿童的抵抗力低下,也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导致急生化脓性中耳炎。
多运动、常保暖,预防中耳炎
在儿童期应重视饮食营养,增加一定量的维生素C摄入;适当活动,注意保暖,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避免到过于嘈杂和众多人群的场所,减少发生感冒疾病。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在春秋季节,应及时预防。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十大疑问
第一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吗?
是的。虽然,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高达96%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多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极少数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由于婴幼儿及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转归不同于成人,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临床特点。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听力对儿童认知能力和智力的综合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慢性分泌性[uw1] 中耳炎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作为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二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名字?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内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临床医生可能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对病人而言,并无太大差别,现在多统称为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问
为什么儿童会患这样的疾病呢?
目前医学研究结果虽然没有彻底查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但已发现其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主要原因。
在儿童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极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最后,由于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在儿童期尚未发育成熟,这也是儿童易患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问
咽鼓管是干什么的?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的一个肌性管道,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致使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持续,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趋正常。胶耳多出现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后期。
第五问
家长应如何关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蛛丝马迹?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较大的儿童会告诉家长,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耳内有响声等。多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第六问
为什么一定要做听力检查?
声导抗测试是最常进行的基本听力学诊断测试,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同时是判断疾病恢复程度的重要依据,所以,医生会经常要求做这样的检查。
第七问
医生是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
根据临床听力下降的症状,检查发现鼓膜内陷、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等表现,听力学检查发现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第八问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方法呢?
改善中耳通气法:可用含麻黄素和激素的滴鼻液滴鼻。较大的儿童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或导管吹张法。
清除中耳积液法:。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一旦鼓膜置管,多需在半年左右咽鼓管功能康复后拔管。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对于腺样体肥大者,多需要行腺样体切除术。当然,在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第九问
儿童分泌型中耳炎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吗?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发病3个月内的需要密切观察。建议2~4周随访一次,酌情对症处理。期间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合并鼻炎、鼻阻塞的患儿可使用滴鼻剂,使鼻腔通畅,利于咽鼓管的功能恢复。对患有打呼噜、睡眠憋气的儿童,则应积极的考虑腺样体和扁桃体的手术问题。
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多需要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鼻咽阻塞或慢性腺样体炎时行腺样体切除术。
如鼓膜置管脱出或取管后复发,可以进行再次手术。再次置管时,一并行腺样体切除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
第十问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患病期间注意减少或避免感冒的发生,带患儿进行定期复诊尤为必要。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原发的感染,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的前驱期。好发于冬春季节。病原体主要为病毒,亦可支原体及细菌引起。轻症者表现为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喷嚏、轻度咳嗽和咽部不适,可有发热。重症者起病时即有高热,可达40摄氏度,持续 1周左右,在高热初期可出现惊厥,患儿全身乏力,不愿吃东西,流大量鼻涕,咳嗽频繁。
警惕宝宝听力的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基本原因,而感染因素已越来受到重视,另外,免疫因素也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口径相对较大,鼻腔、咽喉炎症均可引起咽鼓管黏膜炎症肿胀,导致咽鼓管阻塞或开放不良,鼓室通气与排泄受阻,中耳形成负压,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这样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家长注意: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随着接触外界机会增多,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亦增多,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明显升高
尤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初发患儿症状多不明显,很难引起医生,家长注意,当发现患儿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时,甚至出现语言障碍时才引起重视,可长期不被觉察。 儿童持续分泌性中耳炎可产生生理或行为的改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前庭功能降低和大动作的准确性降低。如分泌性中耳炎持续存在,日久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形成胆固醇肉芽肿,形成不可逆损害。
因此,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率有着重要意义。 声导抗测试是一种客观测定中耳功能的方法,可弥补耳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对诊断鼓室积液的不足,是减少分泌性中耳炎误诊的有效措施,是儿童五官保健门诊常规开展的检查项目。
哪些疾病需要与分泌性中耳炎区别
分泌性中耳炎与许多病症比较相似,治疗起来不同,需要鉴别: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尤其是处于早期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首先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因此对于单侧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此种情况下中耳内产生胆脂瘤样物质,可以导致松弛部穿孔被胆脂瘤痂皮覆盖,耳内镜检查有时不易区别,此时可行颞骨的高分辨率 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5)外淋巴漏
内耳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传入大脑的过程可以分两步,外耳中耳里有像喇叭、鼓、鼓锤这样的结构,内耳则是像电话线的神经传导声音,里面的电话线路部分有问题就是神经性耳聋。包括产生听觉电位的听觉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觉中枢出现异常)。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 CT 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其他少见疾病如鼻部恶性肉芽肿、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浆液性中耳炎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儿童多见。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
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鼻咽部及其周围间隙的占位性肿瘤,尽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当患有了浆液性中耳炎的时候,患者必须要及时进行治疗。由于患者多是年纪较小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病情也无法表达清楚,所以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异常的话,一定要认真的询问孩子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不要不当一回事,发现病情的时候要及时的去送医就诊。
分泌性中耳炎的类型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或迁延不愈可转换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耳部症状先于上述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对于单耳分泌性中耳炎,特殊地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松弛部穿孔被痂皮覆盖,耳鼓膜紧张部显示鼓室积液,此类患者应仔细检查松弛部,必要时行颞骨的高分辨率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粘连性中耳炎
主诉为听力减退和闷胀感,检查鼓膜与鼓岬粘连以资鉴别。
5.鼓室硬化
属慢性中耳炎的后遗病变。主诉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一般病史较长,有中耳炎病史。鼓膜可以完整,鼓室内大量硬化症包裹听骨链,影响声能传导。颞骨CT或手术探查可以明确诊断。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科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CT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
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8.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可主诉患侧反复发生脑膜炎,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年轻患者,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9.外淋巴漏
两窗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图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10.Wergerner肉芽肿
虽然属于少见病,但疾病初期容易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双耳发病,病程迁延和顽固,伴有全身发热、肺部及肾脏病变,ANCA等抗体阳性,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应高度警惕该病。
11.其他
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耳硬化症,听力曲线为传导性聋,另外,内耳的病变如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可表现为耳闷胀感,尤其是听力曲线上显示有骨气导间距时则容易混淆。但鼓膜检查无积液征,声导抗图显示为A型图或C型图,而非B型图;内耳病变以感音神经性聋为其主要特征,以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