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电视声音过大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孩子看电视声音过大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传导性耳聋常被家长所忽视,也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说孩子最近看电视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是喊他的时候经常都听不到,或者总是“啊?啊?”地听不清别人的话,带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发现原来是“分泌性中耳炎”惹的祸。
早期的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听力都还是可以得到迅速恢复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的下降,给患儿的终身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呢?家长或老师当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存在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的时候,最好还是能带孩子去耳鼻喉科,请专业的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等,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没有太大的创伤性,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
另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目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最好都能常规地进行声导抗测试。
一旦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时,对于一些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因其常有自愈性,可以观察3个月,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若治疗后仍是无明显效果,或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的,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保守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要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以免引起患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变成听力永久性受损,造成终生的遗憾。
医生提醒感冒患儿莫忽视中耳炎
儿童中耳炎多由感冒引起
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或阻塞,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造成的。由于宝宝耳部结构尚未发育完善,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的咽鼓管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短、宽、平,而且位置低,当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时,导致病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医生指出,一般情况下,宝宝如表现出以下三类症状,就应当心患上中耳炎了:多数宝宝会搔耳、搓耳,甚至摇头、哭闹不安等;有的宝宝也常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有的甚至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鼓膜穿孔,宝宝的耳内会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脓性液体。由于中耳炎对宝宝的听力影响不可小视,建议妈妈孩子感冒后如有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症状消失不等于痊愈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孩子化脓、耳朵疼痛等症状消失了,就表明孩子的中耳炎已经痊愈了。医生提醒,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误区,因为如果宝宝患急性中耳炎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发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急性症状消失,也可能会发展成神经性耳聋。多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无明显症状,尤其是单侧耳朵患病的孩子常常要通过体检中才能发现。如果家长发现小孩看电视声音开很大,或者对家人呼唤反应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时,应该尽早检查。
警惕中耳炎的危害
1、影响中耳对声音的传导和放大作用,导致传导性耳聋。如分泌型中耳炎影响儿童听力导致学习障碍,常常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发现时往往由于多次呼叫不应答或看电视声音放的很大!
2、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的慢性炎症会损害内耳,从而导致混合性耳聋,听力减退早起比较轻微,后期加重,年龄越大越明显。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包括颅内并发症和颅外并发症;如脑脓肿,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4、面瘫,面神经经过中耳走形支配面部运动,中耳炎有导致面瘫的风险,表现为闭眼不能,口角歪斜,舌部味觉减弱。
5、导致鼓膜穿孔和长期的流脓。
6、长期中耳炎并有血丝要警惕中耳癌的可能,尤其发现流脓为有血性液体或伴有持久不能减轻的疼痛!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伤听力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王某10岁听力消失应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说,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家长发现儿童特别是经常有鼻塞症状的儿童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医院排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镜等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宝宝睡觉打呼噜会影响听力吗
“呼噜呼噜”,宝宝睡着后竟然发出同大人一般的鼾声,父母觉得宝宝憨态可爱,想着或许是睡得香甜的缘故,也就没当回事,直到出现了听力下降、反应迟钝,这才慌了神,一查竟是腺样体肥大所致。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记者在江苏省中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因腺样体肥大引起听力下降的患儿有明显上升趋势。
听力下降跟宝宝打呼有关
彤彤的父母最近有点烦心,刚上幼儿园的彤彤平时睡觉安稳,然而一个月前突然打起呼来。刚开始他们以为只是孩子睡得香,也就没放在心上,直到孩子看电视声音调得很大,跟她讲话反应迟钝,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睡觉打呼噜难道会影响听力?彤彤父母带着疑惑来到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宝宝听力下降是因为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这和睡觉打呼噜一样,都是因腺样体肥大所致。
罪魁祸首竟是腺样体肥大
据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史军介绍,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是小儿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史军解释说,平时家长司空见惯的受凉感冒、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都容易诱发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阻碍了鼻腔的引流,也阻塞了与中耳腔相通的咽鼓管咽口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体弱过敏体质儿童要当心
如今儿童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过敏性鼻炎高发,再加上空气污染严重,这些因素都会诱发腺样体肥大。虽然分泌性中耳炎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史主任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鼻子不通,耳朵闷气,感觉听力轻微下降,或者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但出现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对声源反应迟钝,晚上睡觉打鼾等情况,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腺样体肥大还影响面部发育
腺样体肥大更可怕的是会导致“腺样体面容”,即面骨发育发生障碍,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面容缺乏表情。通常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引起鼻塞,孩子只能靠嘴来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对儿童面部生长发育及牙列的咬合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夜晚睡眠的时候,呼吸的气流不断冲击硬腭,就会使硬腭变形,向上高出来,久而久之,就影响了面部的发育。
分泌型中耳炎怎么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
宝宝睡觉打呼噜会影响听力吗
听力下降跟宝宝打呼有关
彤彤的父母最近有点烦心,刚上幼儿园的彤彤平时睡觉安稳,然而一个月前突然打起呼来。刚开始他们以为只是孩子睡得香,也就没放在心上,直到孩子看电视声音调得很大,跟她讲话反应迟钝,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睡觉打呼噜难道会影响听力?彤彤父母带着疑惑来到医院,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宝宝听力下降是因为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这和睡觉打呼噜一样,都是因腺样体肥大所致。
罪魁祸首竟是腺样体肥大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是小儿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史军解释说,平时家长司空见惯的受凉感冒、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都容易诱发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阻碍了鼻腔的引流,也阻塞了与中耳腔相通的咽鼓管咽口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体弱过敏体质儿童要当心
如今儿童的身体抵抗力下降,过敏性鼻炎高发,再加上空气污染严重,这些因素都会诱发腺样体肥大。虽然分泌性中耳炎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史主任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鼻子不通,耳朵闷气,感觉听力轻微下降,或者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但出现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对声源反应迟钝,晚上睡觉打鼾等情况,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腺样体肥大还影响面部发育
腺样体肥大更可怕的是会导致“腺样体面容”,即面骨发育发生障碍,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面容缺乏表情。通常是因为腺样体肥大引起鼻塞,孩子只能靠嘴来呼吸,长期张口呼吸对儿童面部生长发育及牙列的咬合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夜晚睡眠的时候,呼吸的气流不断冲击硬腭,就会使硬腭变形,向上高出来,久而久之,就影响了面部的发育。
警惕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凭借一软骨管腔即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阻塞就会是中耳产生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耳闷胀感,隐约的耳痛,耳鸣,急性期的耳部间歇性的跳痛,不会诉说的孩子会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据报道5%~60%不等,多见于10岁一下的孩子。
咽鼓管的阻塞、细菌、病毒的感染、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的孩子,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的孩子,肥大的腺样体也会阻塞咽鼓管;过敏性体质患儿因为变态反应,咽鼓管粘膜水肿,阻塞咽鼓管;反复的“感冒”,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生感染;常常有感冒快好的孩子夜里突然耳疼得不能入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用几天药后耳痛缓解了,家长也就不管了,等发现孩子听力下降才引起重视,所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疗程不够而导致炎症迁延性存在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小儿咽鼓管呈水平位,鼻咽部炎症易经其倾入中耳,小儿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而狭窄,影响通气引流,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基础之一。
渗出性中耳炎诊断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婴儿对周围的声音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则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持续的分泌性中耳炎;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