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常用配伍疗法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气海针灸几寸 气海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重灸关元,神阙,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如配关元,神阙,肾俞,涌泉,治疗中风脱证;配关元,神阙,三阴交,足三里治疗血虚气脱产后血晕。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重灸关元,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如配长强,足三里,百会,关元,治疗中气下陷之脱肛;配子宫,足三里,关元,治疗脾虚气陷之阴挺;配足三里,关元,太冲,治疗中气下陷之狐疝;配足三里,合谷,关元,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之胃下垂。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补益气血,如配脾俞,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归来,治疗气血 亏虚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不孕等;配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治疗虚劳羸瘦;配百会,关元,三阴交,治疗气血不足之头痛,眩晕;配膀胱俞,中极,水道,阴陵泉,治疗气虚淋证。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灸神阙,温阳补气,如配神阙,支沟,足三里,治疗虚寒便秘;配神阙,肾俞,三阴交,太溪,治疗中焦气虚,下焦温化失常之遗尿,癃闭,淋证。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补益脾气,如配脾俞,中脘,足三里,天枢,治疗脾虚泄泻,虚寒痢,休息痢;配带脉,脾俞,三阴交,次髎,治疗脾虚带下;配膀胱俞,太渊,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遗尿。

中医治白带异常选穴很重要

白带异常中医称为“带下病”。中医认为,“带下病”是因患者肝脾不和,肾气素虚,又受到湿热之邪侵袭胞宫、阴器,导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引起的。治疗上可采用艾灸方法,辨证取穴,疗效较好。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在治疗时,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点燃一端的艾头对准穴位处,相距约1寸左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泛红为度。每天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

白带发黄的治疗方法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归然艾罐灸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温灸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温灸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在治疗时,将艾灸罐点燃后,固定在相应的腧穴上每天灸一次,组穴每穴施灸30分钟,连续7天为一疗程。

西医治疗

正常情况下女性阴道内常有少量分泌物,主要由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分泌物混合而成,称为白带。正常白带呈蛋清样或白色糊状,无腥臭味,量少。在乳酸杆菌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多在3.8-4.4)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菌受到抑制的一种女性的自身自然防御功能。这就是阴道自净作用.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针刺肾俞注意事项 肾俞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肾气,调理冲任,如配关元,三阴交,水泉,太溪,治疗肾虚月经不调;配气穴,然谷,太溪,治疗肾虚不孕;配关元,带脉,次髎,照海,治疗肾虚带下;配白环俞,志室,关元,三阴交,太溪,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

2.配肺俞,太渊,膏肓,气海,太溪,针刺补法,补肾纳气,治疗肾虚哮喘。

3.配三焦俞,气海,中极,阴谷,针刺补泻兼施,补益肾气,利水除湿,治疗肾虚小便不利,癃闭。

4.配太溪,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精血,益肾壮腰,治疗肾虚腰痛。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宜灸,温补肾阳,固摄下元,如配气海,命门,交信,复溜,治疗肾阳虚之崩漏;配膀胱俞,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肾阳虚之遗尿,小便频数。

6.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滋阴补肾,如配关元,太溪,复溜,治疗肾阴亏虚之下消,虚劳;配风池,肝俞,行间,太溪,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心俞,肝俞,神门,治疗阴虚火旺之不寐,健忘。

7.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肾精,如配心俞,肝俞,太溪,治疗肾精亏耗之健忘,痴呆;配翳风,听会,关元,太溪,治疗肾精不足之耳聋,耳鸣;配命门,腰阳关,委中,阳陵泉,治疗肾精亏虚,经脉失养之腰腿痛,腰膝酸软。

8.配大肠俞,关元,气海,支沟,足三里,针刺补泻兼施,温阳通便,治疗阳虚便秘。

针灸带脉进针多少 带脉穴穴位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9,10,11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9,10,11胸神经浅支的肌支和相应的动,静脉。

针刺关元能治什么病 关元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大补元气,益气摄血,如配气海,隐白,治疗肾虚崩漏;配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治疗气虚恶露不止;配足三里,太白,会阳,治疗气虚便血。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宜灸,温肾暖宫,如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肾虚寒凝之痛经;配肾俞,子宫,气户,三阴交,太溪,治疗肾虚宫寒不孕症。

3.配血海,三阴交,太溪,水泉,针刺补法,调补冲任,治疗肾虚冲任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等。

4.配次髎,肾俞,中极,带脉,三阴交,针刺补法,灸关元,补肾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5.配气海,归来,三阴交,太冲,针刺补法,调气行血,治疗气滞血瘀之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

白带发黄的中医疗法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归然艾罐灸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温灸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温灸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在治疗时,将艾灸罐点燃后,固定在相应的腧穴上每天灸一次,组穴每穴施灸30分钟,连续7天为一疗程。

白带发黄的中医疗法

脾虚型: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归然艾罐灸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温灸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温灸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在治疗时,将艾灸罐点燃后,固定在相应的腧穴上每天灸一次,组穴每穴施灸30分钟,连续7天为一疗程。

艾灸带脉可以减肥吗

可以。

中医认为,人体腰腹赘肉增多往往是由于带脉堵塞导致,要消除腰腹部的赘肉,一定要打通带脉。带脉是位于腰腹之间那条带状经脉,是人体唯一一条带状的横向经络,可以束缚腰腹部赘肉,艾灸带脉可以促进腰腹脂肪代谢,减少腰腹部赘肉;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有效排出体内毒素,从而避免腰腹部脂肪堆积。

相关推荐

足通谷的功效与作用 足通谷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深度: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通经气,安神益智。 主治:头像痛,目眩,鼻衄,癫病。 配伍:配攒竹,眉冲治疗目眩,头痛;配少商,隐白,申脉治疗癫病。

仆参的功效与作用 仆参穴刺灸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仰卧位。 深度:0.2-0.3寸,留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消肿止痛,醒神清脑。 主治:眩晕,头痛,腰骶痛,外髁肿痛,足跟痛,腿痛转筋。 配伍:配太溪,昆仑,治疗头痛,眩晕;配申脉治疗足跟痛。

腰阳关怎么

腰阳关的刺方法 简易取穴: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深度:1.0-2.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服向周围,如捣则放射至两侧。 刺腰阳关功能主治 功能:补益阳气,强壮腰肾,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 1.肾阳虚衰之遗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腰骶痛,下肢痿痹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肾俞,志室,关元,八髎,三阴交,刺补法,补益肾经,治疗肾虚遗精,白浊

艾灸哪里治妇科病 带下

取穴: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湿热下注导致带下色黄粘腻,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等穴位施灸;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质地稀薄,连绵不断,伴随腰重酸痛,小腹冷感,食欲不振,舌苔淡,苔白滑,脉沉迟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改善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下行导致的带下症状;或因肾气不足,肾阳不能温化水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形成的带下症。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可灸。(对受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散刺,蜂直刺,蜂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

拔罐疗法配合可有效治疗带下

带下症,古有五色带之名,尤以白带为多见。 多因脾虚湿热,或寒湿困脾而致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 临床表现以阴道分泌物量多为主,带下色白、质稀、味腥,或色黄、质稠如涕如脓,且连绵不断。 治疗方法一 肾俞、白环俞、次髎、带脉、归来。湿热型配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寒湿型配关元、足三里、气海、阳陵泉。 方法:湿热型用刺络拔罐法,或刺后拔罐法;寒湿型用单纯拔罐法,或留拔罐法、姜汁罐法,罐后加温灸。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方法二 带脉、三阴交。白带配关元、阴陵泉、隐白、丘骨;黄

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液门刺方向 简易取法: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凹陷中。 操作方法:俯掌开指或自然握拳取穴。 深度:直刺,0.2-0.3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该经荥穴。 作用: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疾病: 1.上焦风热,少阳火邪上攻之耳鸣,耳聋,耳痛,目赤,喉痹,头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3.咽喉肿痛,上牙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热病汗不出,疟疾寒热。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

​子宫息肉的治疗方法 中医教你怎么治疗

1:在临床治疗中,实证用清热利湿法,可选择止带方加减。药如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各15克。血带加白茅根、炒槐花各20克。虚证则用滋阴清热、利湿止带法,可选择知柏地黄汤加减。 2:药如五味子、麦冬、熟地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泽泻、丹皮、黄柏、知母各15克。带中挟血丝的,加生地榆、仙鹤草各20克。 在给予内服药的同时,还应配合外治法以加强疗效。 还可以配合疗法取穴足三里(双)、中极、带脉(双)、少冲(双)。手法用毫带脉向斜下刺,2~2.5寸(同身寸,下同);中

艾灸带脉可以减肥吗 艾灸带脉穴的配伍作用

治带下病∶带脉,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作用。 治痛经,经闭∶带脉,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治月经不调∶带脉,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作用。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可灸。(对受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散刺,蜂直刺,蜂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