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诱发急性重型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诱发急性重型肝炎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病因

急黄候之病因病机为火盛。

西医病因

引起急重肝有很多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药物诱导、代谢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在急重肝病因中以肝炎病毒为主,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以HBV为最常见。与HBV有关的急重肝中,可以是单独HBsAg阳性,也可以是HBsAg与抗-HB-cIgM同时阳性;可以是急性感染HBV,也可以是HBV慢性携带者发展而成。血清学检查证实,在急重肝发展过程中,同时HDV阳性率可达33.8%,而在非急重肝人群中仅4.4%,提示HBV、HDV重叠感染易引起急重肝。HBV基因突变与急重肝发生有明显联系,常为HBV-DNA前C区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停止产生HBeAg。HBeAg的缺失可提高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应答,引起急重肝,这种变异株可通过性传递导致急重肝。

HCV也是引起急重肝的重要病原。 HCV也可发生变异。其变异基因与病情加重有关。

HEV也可引起急重肝,特别是妊娠期妇女。感染HEV更易发展为急重肝。

HEV极少引起急重肝,但与HBV重叠感染时易发生急重肝。

在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疱疹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起急重肝。

在对急性重型肝炎病因认识后,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的时候,治疗方法选择都是不能随意的进行,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急性重型肝炎的时候,患者要注意的是,情绪一定要稳定,而且要保持好的心态,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帮助。

爆发性肝炎

常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点、呕血、便血等出血征象。患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水、水肿及少尿或无尿。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血清胆红素多在171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肝功能损害严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初期升高,后下降甚至正常,出现明显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或迅速下降至30%以下,部分患者血氨增高,并且血氨是决定肝昏迷程度的直接因素,血糖降低,病理改变为大块性肝坏死以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慢性肝炎引起,临床上多以慢+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或是直接以慢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尤其以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多见,因为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一定要在初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极大程度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制约因肝炎病毒复制而造成的病情恶化。一般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如有必要情况需要用干扰素,应以小剂量干扰素,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传染性肝炎都有啥表现

一、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阶段性比较明显,可分为三期。

1、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患者有发热、伴畏寒。此期重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性、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扣痛。部分肝炎患者有轻度肿大的症状表现。

3、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扣痛等症状。

二、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重的一种类型。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黄疸急剧加深,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炎坏死。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有脑病型、腹水型。亚急性重症肝炎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打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平衡失调。

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脏增厚等症状出现。

对于传染性肝炎,想要其治疗效果达到最佳,肝炎患者一定要抓紧时间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换回康健身体。

重症肝炎的并发症

1、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

肝性脑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电波异常程度分为4度:Ⅰ度,轻型肝性脑病,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性格行为改变,定时、定向、计算力等异常。Ⅱ度,中型肝性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脑电图有异常θ波,性格行为异常,属昏迷前期。Ⅲ度,重型肝性脑病,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脑电图见异常θ波和三相慢波,属昏迷期。Ⅳ度,深昏迷状态,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

2、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重型肝炎常用凝血因子下降所致胃粘膜广泛糜烂和溃疡出血,而亚重肝、慢重肝常因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腹水及腹腔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3、肝肾综合征: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4、腹水及自发性腹膜炎:重型肝炎低蛋白及醛固酮灭活减少而常发生腹水,又因免疫功能低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而出现细菌感染后,内毒素血症又是引起肝损害进一步加重的原因。

是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发病基础有: 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 携带史, 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丙种球蛋白升高, 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 ④肝穿检查支

持慢性肝炎; 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或慢性HBsAg 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应除外由甲型、

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

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

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

未发生明显的脑病, 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 有量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 凝血酶原活动度≤30%。

( 3) 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量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 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 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 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5.肝炎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爆发性肝炎的症状

常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点、呕血、便血等出血征象。患者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嗜睡或昏迷。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水、水肿及少尿或无尿。白细胞正常或稍增高,血清胆红素多在171微摩尔/升(10毫克%)以上,肝功能损害严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初期升高,后下降甚至正常,出现明显酶胆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逐渐或迅速下降至30%以下,部分患者血氨增高,并且血氨是决定肝昏迷程度的直接因素,血糖降低,病理改变为大块性肝坏死以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肝炎多数由慢性肝炎引起,临床上多以慢+急性重型肝炎与急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或是直接以慢性重型肝炎作为区分,尤其以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最为多见,因为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一定要在初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能极大程度的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及制约因肝炎病毒复制而造成的病情恶化。一般不主张应用干扰素,如有必要情况需要用干扰素,应以小剂量干扰素,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急性传染性肝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1、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浅表淋巴结肿大、尿色加深、继而巩膜及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病程进入黄疸期时消化道症状加重,黄疸日益加深,皮肤瘙痒,大便呈淡灰白色,尿如红茶色。黄疸期病程约2-6周,起病后1-1.5月时大多病人症状逐渐消退,精神和食欲明显好转,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正常。极少数病人黄疸可持续3-5个月后才消退。这是急性肝炎的危害之一。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患者大多起病缓慢,出现肝肿大、压痛、叩击痛,偶有脾大等症状,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著。一部分病人并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或HBV标志阳性等。病程长短不一,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人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尤见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3、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或急性肝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肝组织大块坏死所致,肝脏功能急速恶化,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高达70%-90%,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来看,对急性重型的肝炎的治疗率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这也是急性肝炎的危害。

以上就是关于急性肝炎的危害的介绍了,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在急性肝炎上还有什么疑问想要咨询的话,可以联系我们的在线专家,他们会为你们做详细解说的。

相关推荐

什么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1)急性黄疸型肝炎 该病程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个阶段。 ①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的还有关节痛、皮疹、心律失常,本期末黄疸开始出现。本期持续时间约5—7天。 ②黄疸期。发热减退,但巩膜、皮肤之黄疸及尿色加深,部分患者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表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疼,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本期持续约2—6周。 ③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大多1-3个月后可

小儿乙肝的五大征兆

潜伏期6周~6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1]: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此期持续2~6周。

b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b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b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见于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

怎样治丙肝

1、适当使用药物可缓解病情 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Virazole,Ribavirin) 当前国内外学者多数认为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能,抗病毒方面显示一定疗效,但这种作用停药后不能维持,可与IFN或免疫调节剂并用,以提高疗效。 2、肝移植可解决丙肝问题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

如何正确诊断肝炎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2、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二、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 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脂肪肝等。 三、慢性肝炎黄疸持续较久者 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相鉴别。 四、重型肝炎 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暴发性脂肪肝等进行鉴别。此外,在急性

治疗病毒性肝炎

定义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 西医病名 定义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为常见。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 病理生理 第一阶段病毒复制期,该阶段病毒经血液直接侵犯心肌,病毒直接作用,产生心肌细胞溶解作用。第二阶段免疫变态反应期。对于大多数病

慢性丙肝传播途径

1、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高危人群。 2、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不仅因输全血可以引起,而且仅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浓缩液、白蛋白等也有可能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受血次数越多,肝炎病毒感染率越高,如病人抵抗力弱,输血量大,而输入的血中肝炎病毒复制活跃,则受血者越容易患输血后急性重型肝炎或亚急重型肝炎,且预后差,死亡率很高。 3、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4

总胆固醇偏低什么原因

1、肝脏疾病: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可能会引起胆固醇合成所必须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的合成减少,从而引起血清总胆固醇降低。临床上常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中度、肝硬化合并肝坏死、急性中毒性肝细胞损伤等。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爱迪生病。 3、严重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等。 4、脂类代谢异常疾病:低胆固醇血症、α-脂蛋白缺乏症,低β-脂蛋白血症及无β-脂蛋白血症等。

四种不同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四种不同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一、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病人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肝大,质软,有叩痛及压痛,约有5%~10%的病人脾大,周围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稍低,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