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有哪些饮食误区
营养不良有哪些饮食误区
主食越少吃越好
糖友们都知道饮食控制相当关键,有的却误以为主食越少吃越好。把原来的主食摄入量缩减一半,甚至不吃主食。这样造成的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渐渐消瘦并出现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从而使每日的总热量超标过多,加上脂肪过量摄入,如此易引起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这种饮食控制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糖友应该保证吃够量,因为主食中含有较多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升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不甜就随便吃
有些糖友认为,糖尿病就意味着与甜的食物绝缘,所以平时就选择一些成面包、成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因为这些不含糖,在感到饿的时候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实际上。市面上各种面包饼干都以粮食为原料,同主食一样,吃下去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即使吃的食物不含糖,也需要计算进食的总热量,从而才能全面统一的达到饮食控制的效果。
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没事
糖友都知道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对植物油就来者不拒。但无论动物油还是植物油,都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果不控制,每日的总热量就会超标。因此,植物油的摄入量也需加强控制。
吃多了加药就行
人在饥饿时都会胃口大增,糖友也不例外。有的糖友觉得,只要把原来服用的降糖药加大剂量就可以把多吃的热量抵消掉。而事实上这样做不但影响了平日饮食控制的效果,而且还加重了胰岛的负担,进而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对于病情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控制正餐零食不限
有部分糖友三餐控制一直较为理想,但由于饥饿或者其他原因有吃零食的习惯,如花生、瓜子、各类休闲食品等,虽然在三餐间吃些零食有助于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但很多零食含油脂量或热量偏高,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从而破坏了饮食的控制,对病情不利。
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粗粮的功效在于降糖、降脂、通大便,因为它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等,对糖友身体很有好处。但是若吃过多的粗粮,则可能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失衡。所以提倡细、粗粮搭配,适度摄入。
少吃一顿就少一顿药
有时糖友为了控制好血糖就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特别是早餐。因为这样可以少吃一颗药,其实这个做法相当不可取。吃药不仅是为了对抗进食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激素所致的高血糖,此外,不按时吃饭也容易诱发餐前低血糖。而且一顿不吃或少吃,有时会导致下一顿食量的增大,引起血糖较大幅度的波动,更不利于病情控制。因此,按时、有规律地用药和吃饭对糖友来说都非常重要。
打上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
有的糖友因为病情原因改服降糖药为打胰岛素治疗,并且错误的以为打胰岛素就意味着不需要再进行饮食控制。其实胰岛素治疗只是为了血糖控制更加平稳,而胰岛素的使用量,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同样会不稳定。所以,胰岛素治疗的同时不但需要配合营养治疗,而且非常必要。
${FDPageBreak}
用尿糖试纸评估食物
糖友向来谈高糖色变,为了监测所吃的食物尤其是甜味剂食品是否高糖,有的糖友甚至将食物溶液滴到尿糖纸上看是否变色。其实凡是含糖的食物溶解后都会产生葡萄糖,而无糖食品中只是没有蔗糖,使试纸变色的是其他形式的糖,这些糖分并不会使血糖上升太快或太高,用尿糖试纸来评估食物的高糖与否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
有时糖友发现,自己会饿得慌,乏力。这就是糖友细胞缺乏营养的症状,细胞长时间缺乏能量和营养供给,就会枯萎、衰老,甚至发生病变。很多糖友都知道,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石,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友更应该按照医生开的饮食处方吃东西,不能盲目地节食,否则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导致身体病情恶化。所以我们除了要绕开饮食上的误区外,还必须掌握以下预防营养不良的技巧。
主副食总量适当控制
主食的总量控制因人而异,一般在每日250~400g,具体视糖友的身体状况和体力活动而定。肉蛋奶适量,除奶蛋各1份外,一般每天食用100~150g瘦肉,以鱼虾为优选,其次可选用鸡鸭肉、牛羊肉等。此外糖友应保证足量新鲜蔬菜的摄入,因蔬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非水果所能替代,且最好三餐都有食用。日常菜肴的烹饪方法应多样结合,蒸、炖、烩、炒等,注意每日平均烹调用油的适度控制,人均不宜超过每日25g。
巧选水果巧控糖
糖友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量食用水果,应以选择含糖量10%以下的水果最佳,如苹果、草莓、桃子、鸭梨、西瓜等;对于一些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山楂、香蕉、鲜枣等要相应减量;而个别含糖更高的水果,如鲜桂圆、鲜荔枝、甘蔗则最好不吃。水果进食量同样要记入每日的总能量,安排在两餐间食为好,这样可避免与正餐同食引发的血糖升幅过高过快。
聪明计热量轻松抗血糖
糖友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了解符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病情、并发症等的营养需求及相应各类食物的进食量,并以体重、血糖等平稳情况来进行调整。所以定期检测体重、血糖、血压等有助于科学地管理健康。
黄金搭配粗细均衡
饮食控制中粗细合理搭配是关键,所谓粗细不单是主食的粗粮细粮,还泛指食物种类的荤素搭配。若能餐餐做到“粗细搭配”、“五彩缤纷”、“食物多样化”好,结合定时活动等良好生活习惯,糖友则不必再为控制饮食而烦恼。
健康生活,不仅是糖友,也是每一位朋友的心愿。对于糖尿病和其它一些常见病的防治来说,及早从饮食上合理安排、从生活方式上加以预防,才是追求健康的根本保证。
老年人常见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呢
老人饮食误区一:长期吃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牙齿缺损者常见,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长年吃粥,也有少数讲究药膳的人用吃药粥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治疗。
事实上,长期吃粥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首先,粥虽然是一种比较软烂的食物,但是吃的太多,同样不会很好消化。另外,吃粥吃的再多,也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而长期营养不良对于老年人的伤害可是非常大的哦!
长期吃粥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吃粥和吃药粥虽是养生一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体很虚弱,或是治病需要。老年人患牙病应积极治疗,应镶牙补牙。饭不妨烧得烂些,也可吃面条,长期吃粥并不适宜。
老人饮食误区二:吃的菜煮太烂
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先将蔬菜焯一遍,然后就放水里长时间煮,做成菠菜汤,白菜汤什么的。其实这就将蔬菜中不少水溶性的维生素都给煮没了,吃到最后就是吃了点纤维,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所以,老人们最好别用“烂菜汤”式做法。“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多吃凉拌,品种多样,颜色选深。”是老人做蔬菜的20字要诀。
老人饮食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过度补钙只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威胁,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补钙应该补得越多才越好。事实上,如果你摄入的钙质远超过了身体的需要的话,那么这些钙质就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甚至会引发疾病哦!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
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比如肾结石、血管钙化 等。
过度补钙只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老人饮食误区四:经常吃不加热、或热不透的剩饭剩菜
饭菜里的各种营养素都会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逐渐损失,时间越长,损失越多。
相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而言,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损失相对少些,但长时间存放的饭菜,还是要防止蛋白质发生变质,脂肪发生酸败,碳水化合物发生霉变。
另外,剩饭菜产生亚硝胺几率也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果吃时再不热透,还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引发胃肠疾玻柳鹏提醒,老年人肠胃功能比较脆弱,尽量不吃剩饭菜。
老人饮食误区五:吃饭越清淡越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也患上了富贵病,因此也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饮食清淡。这样的想法虽然没有错,但是也不能太过极端,吃素也不能一点荤菜都不吃,也是需要适当的吃一些荤菜的。
肌营养不良有哪些治疗误区
对肌营养不良症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一旦陷入其中,不仅会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而且使治疗难度加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肌营养不良的治疗误区了解,那么治疗误区是什么呢?我们一同看看下文介绍。
肌营养不良治疗的误区
1、缺钙所致:有些家长对肌营养不良缺乏认识,认为软、瘫、抽筋就是缺钙引起的,一味地补钙,给患儿开大量钙制剂,结果钙补得不少,患儿仍抬不起头,到该坐、站、走的年龄仍不能坐、站、走,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不可治:治疗肌营养不良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棘手的。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肌营养不良是不可治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践已证实只要尽早进行合理干预,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康复治疗还是大有希望的。
3、愚昧、迷信:不少家长为患儿烧香拜佛,钱白花了事小,可小孩年龄大了,治疗起来已非常困难。
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常有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消瘦型,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水肿型,由蛋白质严重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位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和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1.体格测量
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2.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1)病史有较长期的膳食摄入不足,喂养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低出生体重史。
(2)分型表现能量营养不良者以消瘦为特征,蛋白质营养不良者以水肿为特征,既有体重明显下降又有水肿者为混合型。
(3)临床分为三度Ⅰ度体重减低15%~25%,腹部皮褶厚度为0.8cm~0.4cm;Ⅱ度体重减低25%~40%,腹部皮褶厚度《0.4cm;Ⅲ度体重减低》40%,腹部皮褶消失。
(4)合并症常合并贫血、维生素A、B族和C缺乏及锌缺乏;重者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脏器和免疫功能紊乱。
营养不良有哪些表现
情绪变化:儿科医生的大量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当宝宝情绪不佳、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考虑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
1.宝宝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提示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应多给宝宝吃一点水产品、肉类、奶制品、畜禽血、蛋黄等高铁、高蛋白质的食品。
2.宝宝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表明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给宝宝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土豆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益处。
3.宝宝情绪多变,爱发脾气则与吃甜食过多有关,家长除了减少甜食摄入外,多补充点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也是必要的。宝宝固执、胆小怕事,多因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钙质摄取不足所致,所以应多吃一些动物肝、鱼、虾、奶类、蔬菜、水果等食物。
有问必答网专家提示:营养不良可引起儿童行为反常,主要表现在: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多为体内维生素C缺乏的结果。在食物中添加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如蕃茄、橘子、苹果等食疗食物,这些食物含丰富的酸类和维生素,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儿童糖尿病饮食护理有四个误区
儿童糖尿病饮食护理莫入四误区
饮食护理在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儿童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一些饮食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引发一些儿童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饮食误区一: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专家表示,糖尿病人主要不能吃含蔗糖和葡萄糖的食物,对于用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摄入的。
饮食误区二:细粮含糖高,粗粮含糖低,专家提醒说,粗、细粮的含糖量差不多,面粉是75%、大米是74%、小米是74%、玉米是76%,而提倡糖尿病人吃粗粮是因为粗粮含植物纤维丰富,而植物纤维可抑制肠道葡萄糖的吸收。
饮食误区三:再有,坚果类含糖量很低,吃了也没关系。这是糖尿病人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是错误的,瓜子、花生含糖低,但含脂肪高,100克花生所含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馒头,而脂肪在体内可变成糖。
饮食误区四:最后,不吃主食也是不行的。这是很多糖尿病人都容易出现的饮食误区,糖尿病饮食首先是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可能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发生酸中毒。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主食量一般不宜少于150-200克
糖尿病患者饮食的误区有什么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之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糖尿病患者比较重要的事就是要维持自己体重,保证在健康的范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重过高的人就要饿着,饿肚子是会加重病情的。糖尿病患者维持标准体重同时,如果经常去饿肚子的话,会导致体重下降的过快,从而引起身体的代谢紊乱。长时间下去,甚至会导致营养失衡,这样不但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反而易造成血糖波动,加重您的病情。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之“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现在有很多的食品都打着无糖的幌子来进行贩卖,但是其实这些商品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这些所谓的“无糖食品”或者“糖尿病食品”实质上只是未加蔗糖的食品,某些食品用甜味剂代替蔗糖,其中一些成分通过消化吸收,最终还会变成葡萄糖。不少此类食品脂肪含量高,多吃无益。因此,食用量应与普通食品相当,不可“肆无忌惮”。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之主食吃太少
很多的人认为吃很多的主食会升高血糖,所以吃很多的副食,但是这样也会使血糖升高,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如果摄入不足,机体就会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从而引起代谢紊乱,甚至诱发低血糖。如果主食吃得少,而摄入较多的副食,如瓜子、核桃、杏仁、饼干、桃酥等,其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照样也会变成血糖,还可能使血脂升高,反而不利。糖友每天应吃5~6两主食,运动量大的话可适当增加。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之只吃素,不吃肉
糖尿病患者为了降低血糖只吃素不吃肉,这样很容易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出现,肉食摄入减少,势必使机体蛋白质不足,容易导致患者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感染。不吃肉只吃素,没有了脂肪的饱腹感,患者饿得更快,这种饮食结构想要长期坚持也很难。文章导读
糖尿病患者饮食误区之不敢吃水果
因为水果当中含有的糖分比较多,所以糖友们都不敢吃水果,但是其实适量的吃一些合适的水果也是可以的,吃完水果血糖就上升,让很多糖友心有余悸。其实,水果能补充大量维生素、果酸和矿物质。只要适量,糖友是完全可以吃水果。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吃,并将水果的热量计算在总热量之内,可选择含糖量、升糖指数均较低的水果,如猕猴桃、草莓等,而在食用香蕉、菠萝、葡萄等升糖指数较高的水果时,需要更加控制好量。
营养不良有哪些症状
1.病史 应掌握小儿的膳食摄入情况,饮食习惯,进行膳食调查以评价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情况,有无影响消化、吸收、慢性消耗性疾病存在,并了解家庭的一般状况,家属的生长模式、家长的身高、体重和对孩子的关心程度。
2.临床症状 常有两种典型症状。消瘦型(marasmus),由于热能严重不足引起,小儿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推动弹性,头发干燥易脱落、体弱乏力、萎靡不振。另一种为浮肿型(kwashiorkor)由严重蛋白质缺乏引起,周身水肿,眼睑和身体低垂部水肿,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无食欲,肝大、常有腹泻和水样便。也有混合型,介于两者之间。并都可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的表现。
3.体格测量 体格测量是评估营养不良最可靠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对评价营养不良的测量指标有较大变更,它包括三部分。
(1)体重低下 儿童的年龄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 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 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