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留守儿童易患城市孤独
城市留守儿童易患城市孤独
城市留守孩子的“城市孤独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留守城市孩子们的家长多是忙于工作或生意,长期在外忙碌而将孩子托交给长辈或者保姆、邻居代管。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逐渐庞大,也带来了这个群体较为普遍的问题:城市孤独症。
症状一:不善沟通少朋友,与游戏机为伴
就读于市胜利小学的小华(化名)是名城市留守儿童。虽然家在城市,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多年来,小华在城市里由爷爷奶奶抚育成长,虽然家庭条件殷实,但孩子却因为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这一度让他的班主任全桂芬感到很为难。
刚进班里,小华的奇怪脾气就引起了全桂芬的注意。“不爱和同学玩,不参加集体活动,成绩很差,上课无精打采想睡觉,老师的话完全听不进去。”全桂芬主动与小华的家长联系,发现小华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不在家,小华每天晚上都看电视、玩电脑到深夜12点,第二天上课就睡觉。
全桂芬联系上了小华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但妈妈打电话回家,在和孩子简单交流后,来电很快就变成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购物电话”:为孩子买一个游戏机、换新电脑……
症状二:性格易极端,以自我为中心
11岁的阿明(化名)是拱极小学的学生。因为父母均在外地求职,阿明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读书,由亲戚照看。
“阿明的亲戚一家对教育很重视,在低年级时,阿明的成绩都还不错。”因为阿明的特殊情况,阿明的班主任一直对孩子的成长很关心,但老师发现,随着阿明年纪的增长,孩子因远离父母而产生的问题也慢慢显现。
“最突出的一点是性格暴躁。”阿明的班主任发现:阿明不喜欢和同龄孩子在一起,而是更倾向于和社会上比他年龄大的孩子玩;在班里,阿明喜欢学社会“大哥”说话,在同学间“找茬”,稍不顺心,就会在班里挑起事端……这让老师们很头痛。因为阿明父母不在身边督促,亲戚的教育责罚对阿明也是“蜻蜓点水”无法到位,不听老师、长辈们的话逐渐成为阿明的“常态”,这也让阿明的性格问题越来越突出。
很多老师都观察到了城市留守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胜利小学教导处主任刘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此感触很深“有的孩子会在上课进行到一半时突然站起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上课一直低头玩手机,对外界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问。”
城市孤独症是什么
孤独症,典型的特征是自我封闭,内心孤独,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交流圈子又比较小,这样略显密闭的生活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人就将这种现象称为城市孤独症。
说起城市孤独症,你是否有些代入感?对于单身独居的筒子来说,即使前一秒刚聚会完,但回家后还是得一个人独自面对四面墙,一些社交能力较弱的筒子,可能除了上班和同事交流一下,平时连个说话的伴的没有,于是孤寂感慢慢袭来。
但即便身旁没有可以对话交流的人,有网络就足够了,上上网看看电影,和一些网友聊聊天,打发一下时间,自然也就没什么了,有了网络起码日子不会太难过。
交朋友能预防城市孤独症吗
城市孤独症的预防很简单,就是多交友,多和人交流。不和外界交流迟早会被这个世界淘汰,而这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但即使你停滞不前,有人仍然会奋斗不止,慢慢的,别人都赚钱、娶妻、炒股、旅游、生子,走上人生巅峰,而你却逐渐被淘汰,而且这些精英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加快这个淘汰的过程。
不想被时代淘汰,你需要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热,没有朋友,内心孤寂,你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阳关、乐观起来,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当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只能去适应它。
其实或许你也不缺乏朋友,或许只是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每天忙成狗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你没有人生的目标。其实至少你在前进,你想要过得比昨天更好一些,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城市孤独症各方观点
1、网络科技发达了,在网上可解决一切。“离开谁都能过,没有必要见面。”他就有许多这样的朋友,从事网上业务,整天呆在家里,不用出去工作。“大家交流多是通过QQ聊天,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但是电脑一关,感觉空落落的,有些孤独,还是希望与朋友见面聊聊天。”
2、人们为了生存而聚集于城市,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这句话说明了城市的魅力所在。社会学家也认为,交往是城市文明的核心要素。可现在,冷漠和孤独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不要说陌生人之间,就是邻居之间,陌生程度也让人瞠目结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日益增多。
3、越是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冷漠度”就会越高——太多的“陌生人”长期聚集在一起,大家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久而久之产生习惯性冷漠。
4、现代都市熙熙攘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发的冷漠,生活在闹市中的个体又是多么孤独,由此可见“城市孤独症”是多么可怕的。
网络社交对会造成城市孤独症吗
1、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社交网络对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的改变,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轻轻点击鼠标就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生活中,他最好的朋友在起诉他。[1]
2、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拥有成千上万的“好友”,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变得肤浅而低质。社交网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毁灭着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从自己的世界中彻底消失。
3、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样的预言。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是18岁到34岁的人群,感到孤独的人占六成,远远超过55岁以上人群35%。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3的人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农村留守老人很伤心
“白天出门一把锁,晚上进门一盏灯”。随着大量青壮年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正在日益凸显,需要各方关注。因笔者在基层工作多年,对留守老人的感受比较了解,具体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孤独感”。过去孩子们整天围着自己“转”,可以“天天见”,现在不仅自己“远走高飞”,有的还把“小孙孙”也一同带走。老人感到家里“空”了,自然产生“没儿没女、膝下无人”的孤独感。
“寂寞感”。其实,老人寂寞,也是源于孤独。家里没有“说话”的人,出门没有晚辈来“陪伴”,晚上更是“无声无息”,基本没有“欢声笑语”,觉得家庭生活没有“活力”。尤其是“单身”老人,更是“萎靡不振”,有的脾气都变得古怪起来。
“遗弃感”。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扎根城市,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老人留守老房子。平时儿女们难得回乡看望老人,大多只能“捎俩钱”或打个电话。虽然也有的想把长辈接去一起住,但不少老人到了城里又确实“难服水土”,只能无奈地选择回家继续守空宅,心生被儿女遗弃之感。
怎样才能让农村的留守老人充实起来?笔者建议:首先要加强道德文明教育,让晚辈自觉履行赡养义务、责任。特别是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以外,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二是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哪怕经常用电话与父母交流,说说自己在外的情况。三是要发挥社会保障服务功能。除了邻里和亲友互帮互助,基层部门更多组织老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活跃老人生活。四是对符合定期救助或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救助对象。五是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城市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或工作繁忙,以致于要么与保姆为伴,要么在爷爷奶奶的隔代抚育下成长,要么小小年纪就寄宿在学校或者其他一些辅导机构,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城市儿童,就是所谓的城市留守儿童。
与农村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生活并不贫困,有的还很富裕。他们有的用着最新款的手机,有的有着数不清的高级玩具、多得吓人的零花钱,有的上最贵的补习班,但他们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缺乏心灵的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1.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2.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觉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一些小村小镇会开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留守儿童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甚至通过赌博来转去钱财再到网吧进项消费。
真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高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
注意留守儿童易得人格障碍
随着农民工患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但是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人格障碍要特别注意。
有一个10岁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外祖父、外祖母家中。有一天,他向外祖母索要10元钱,外祖母只有5元钱给他,他哭着说:“不给我10元钱,我就死给你看!”外祖父、外祖母不以为然,他们正常下地干活,等他们回来之后,他们的外甥子吃了老鼠药,“躺在床上”,早已韶华名灭,命归黄泉了。这是留守儿童人格障碍血的教训!
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要重视。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呢?
1、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脱离社会和在与人交往中表情明显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很少报以微笑、点头和肢体动作。
2、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希望遵循一种他所熟悉的常规,认为万无一失,无法适应新的变更。缺乏想象,不会利用时机,做事过分谨慎与刻板,事先反复计划,事后反复检查,不厌其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其特点之一。
3、悖德型人格障碍
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漠视他人权利和侵犯他人权利(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4、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表现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惕与防卫;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解释为 “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咎于他人;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际关系不良。
5、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和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对喜事缺乏愉快感,对人冷淡,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孤独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与人来往,因此也较少与人发生冲突。
6、边缘型人格障碍
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发作之后能认识不对,间歇期一般表现正常。
7、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平时出风头,喜欢别人的注意和称赞。好“拔尖”,只注意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自己的义务。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要求旁人都得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不择手段地占人家的便宜,而不考虑对自己的名声有何影响。这种人缺乏同情心,理解不了别人的感情。
8、回避型人格障碍
以社交抑制、情感不适当和对负面评价过分敏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人格障碍,显著特征是社会退缩。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关心,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城市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因为长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城市留守儿童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等性格特点。
另外,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自卑的特点不同,城市留守儿童更多地呈现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关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为了不少城市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不断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作比较,越发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从而导致焦虑、自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