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节后要提防空巢老人心理失落

节后要提防空巢老人心理失落

假期后老人情绪易低落需防范

一般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说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很等。一般来讲,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比如说,我们为一件事感受到非常紧张,当这件事情度过后,便进入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对父母来讲,儿孙们回到家很容易让父母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

如何帮助父母减轻节后心理失落感

给父母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住得近的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对父母说“我们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应该暗示“我们要走了”,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会儿回家后还要做些什么事情,比如说:“我想一会儿回家后把明天的早饭准备一下。”这些行为和言语都在为你一会儿的抽身离去做铺垫,让父母有一个心理准备。

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

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情绪,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新的一周准备做些什么等。同时,也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心里感到一种慰藉,比如说:“下个周末我们一定还来。”

有意识地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

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可以有意识在自己离开后的一段时间里给父母安排一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如让父母去逛逛街,留心哪里有健康讲座,告诉父母让他们去听……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冲心理上的落差。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史阿姨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两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却充斥着孤独寂寞。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正在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

北京市西城区招聘了21名为老服务巡视员,起初目的是每天看看老人有什么需求,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帮忙解决。时间长了,空巢老人接受了巡视员,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他们的主要任务变成陪老人聊天。做了两年半巡视员的吴家伟说:“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现在每天都盼着我来解解闷。”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格局基本形成,4—2—1时代(4个老人、2个中年人和1个小孩)正式到来,独生子女往往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他说,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政府应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

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今年被列入全国人大12个重点提案,也是涉及代表人数最多的提案。

吴玉韶指出,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什么人容易心理不平衡 脱离社会

长期脱离社会,缺乏正常的社交,人的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群也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比如说空巢老人,特别是在农村中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在外面打工,缺乏应有的精神关怀,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国大多数自杀的案例都发生在农村。

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现代每个家庭有只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不得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这就导致与老人聚少离多。

由于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的不同,为了避免与子女发生代沟问题的冲突,老人选择独自生活,追求自己的自由生活。

老人深知子女的工作不易,宁愿选择自己生活来减轻子女负担。

2、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代际分局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对于那些经济能够独立、身体较好的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住。另一方面,因为老人与现在居住环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不舍离开。这就促使空巢老人的逐渐增多。

3、社会因素

到了老年时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子女在身边,安享晚年。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社会中,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子女选择在外就业、出国留学不断提升自己。空巢老人也由此产生。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什么原因诱发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

原因篇·老人养儿防老回收孤独

子女不在身边是老人孤独的直接诱因,而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是造成空巢老人内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且当代的这批老年人,基本上都比较传统,年轻的时候为子女付出了许多精力、金钱,事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有些还为孩子的孩子(第三代)作出贡献。他们曾经为子女承担了一切困难,当他们年老体弱,不再具备保护子女的能力时,就非常希望得到子女的回报,期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常陪伴身旁。

“退休综合征”在延长

“退休综合征”是指退休后的老人由于被安排好的、规律性的生活突然改变,而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它会给老人自己乃至整个家庭带来苦恼和纠纷。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正呈不断延长趋势,价值感的丧失是空巢老人的又一大心理危机。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当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后,老年人难免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但有些人心态较积极,可以很快适应新生活,而一些应对不良的老人,则会因为缺乏强加性的活动安排、不再被外界需求而感觉浑身不自在。

健康丧失引发恐慌

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心脑血管疾病、胃、肝脏疾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各种疾病开始频频“光顾”老人,这使他们产生深重的危机感。从心理学角度,丧失与抑郁直接相关,对空巢老人而言,这意味着子女陪伴的丧失、个人价值的丧失、健康的丧失,部分老人因为腿脚不方便,还丧失了与社会、与周围人的交流。这种老年性抑郁,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对前景黯然、消极,甚至出现失眠。

什么是空巢综合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老人养生 需注意的四大威胁

丧偶提高死亡率

人到老年失去配偶的痛苦成了不少人必须直面的残酷事实。据资料统计,老人因丧偶导致心理失衡直至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憾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

“空巢”成为都市老人通病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要使自己有一个快乐的晚年生活,老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重要。首先要学会关爱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例如多接触外界,在社会上释放余热等。另外,学会自我调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会有一定的失落感。这时如果不能够调整心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人可以多陪老人们参加文体活动,借此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一些如垂钓、种花、养鸟等集体活动。

抑郁成为“另类杀手”

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功能性心理障碍之一,抑郁情绪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而老年人的自杀通常与抑郁心理有关。所以若发现老人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调节或就诊,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

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

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

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近年来,各地关于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的悲剧不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北方新报》报道,赤峰市一位古稀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用热得快烧水引发火灾,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将老人救出。

我们理解老人的处境,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城市谋生,子女围绕的传统养老方式已很难维系。空巢老人的隐忧凸显出社会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些空巢老人究竟该由谁来关心和照顾?百孝善为先,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常回家看看,但从长远看,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涵盖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基层的帮扶通道,不但能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能安慰老人孤寂的心灵。人人都会老,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从儿女、邻居、社区,再到整个社会,都可以为空巢老人献上关爱。

相关推荐

为什么会出现营养不良

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危害更大,所以查出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显得十分必了。导致中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是摄入量少。由于人年龄大了,牙齿便会脱落,味蕾退化,再加上唾液分泌减少、咀嚼功能差等原因,导致胃口变差。即使再美味的佳肴摆在桌子上也味同嚼蜡,越吃越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二是吸收能力差。中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往往不是很好,食物吃进去,不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就是直接穿肠而过,这让营养成分的吸收大打折扣。再者,老年人容易便秘,消化功能变差。 四是偏食问题

老人养生保健的最佳四个时段

老年人需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无论身体或心理,老年人都比年轻人脆弱许多。《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他们指出,一天中,老年人需提防4个危险时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专家提出了详细对策,有助于老年人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 1、6~10点:脑卒中高发 晨起后到上午的时间段,常被认为是心梗的“魔鬼时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心肌梗死28%发生在早上6~10点。专家说,不只心梗,脑卒中的急性发作也容易出现在此时段,主因为清晨时分,身体会出现固有的节律变化,如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对本就身体脆弱,且患有心脑血管疾

老人心理情绪如何安抚

1、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文化娱乐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2、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饮食调理 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多数是因为思想受限,多疑及身体功能退化造成的心情起伏,可以给老年人适当补充些增强体质

怎样预防空巢老人的抑郁症

1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意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当然,作为子女也实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行为疗法:老年朋友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为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活动。一

空巢老人患癔症

夜半醒来,坚信家里有贼,连续三天报警求警察上门捉贼。东西湖一独居老人患上“被窃妄想症”,昨日被儿女接到身边。 陈盛开老人今年81岁,家住东西湖走马岭东方东社区。昨晨1时许,陈爹爹电话报警,称有贼进屋。走马岭派出所值班民警赶到陈家检查,然后告诉老人家里没有贼,老人才安心睡下。 警方称,陈盛开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独自居住。老人之前曾连续两天报警,称有人潜入家中,偷走他的钱袋,警察赶到现场,发现一切安好。 昨日,民警通知陈爹爹子女,建议子女把老人接到身边同住。 市优抚医院心理学专家霍云

空巢老人适合养什么宠物

一、博美 体型娇小,个性聪明机警,所以在作为陪伴犬的同时也可作为警戒看门犬,但不具有威胁性的攻击力。因其身材娇小,所需活动量也不是很大,适宜在室内饲养。 博美毛色亮丽,多以棕色为主,也有纯白,因其毛发较长需经常梳理。 二、吉娃娃 小型犬种,优雅、警惕、动作迅速,以匀称的体格和娇小的体型广受人们的喜爱。该犬虽体型娇小,但对其他狗不胆怯,十分勇敢,能在大犬面前自卫,对主人极有独占心,排斥外来同种犬。 三、波斯猫 天资聪颖,温文尔雅,反应灵敏,善解人意。性情属外静内动,表面安静懒动,却隐匿了内心的喜怒哀乐,而且

空巢老人抑郁怎么办

1、首先,做好心理调节。老年人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还父母照顾,这反而是家庭的不幸,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高兴。 2、子女离巢后,由于各种原因回家探望父母少了,父母也应体谅。毕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老人应想方设法自己顾料好自己,让自己身体健健康康,少让子女操心、担心。通过逆向思维,老人心理就可以得到平衡,心情

空巢老人自找快乐

从目前来看,造成老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主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低”与“高”的矛盾,即社会群体对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低”,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高”;二是“强”与“弱”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心理帮助预期的求“强”,当前涉老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弱”;三是“实”与“虚”的矛盾,即老年群体对于社会服务需求“实”,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有效帮助“虚”。正因为如此,老年群体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由于文化生活单调,物质生活贫乏,我国许多老年人还抱有消极的养老观念。他们把自己归纳为:革命

老人用药空巢老人最堪忧

独居老人因视力不佳,看不清药品说明书,也未能发现自己长期便血,导致严重贫血才发现是药物引起。昨日,70多岁的毛爹爹就诊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因严重胃出血引发重度贫血,病因就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据介绍,毛爹爹的子女都在外地,中秋回家团圆时,家人才发现爹爹浑身无力,胃口很差。昨日,他女儿搀扶着他来到医院求诊,到医院时,爹爹已经四肢发软,几乎快昏厥。医生为毛爹爹检查后,发现是重度贫血。询问病史结合检查,医生才知道原来毛爹爹曾突发脑梗塞,几年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 医生介绍,肠溶阿司匹林片是一种价廉

别让父母患上“节后空巢症”

 过完农历十五元宵节,2018年春节小长假终于正式落下帷幕。可事实上,虞城的大部分上班族早在初七、初八就重返工作岗位,一些远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也都已陆陆续续的离乡返程,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打拼。 从闲适的放假状态转入到紧张的工作模式,经过几天的适应期,上班族很快就能调整好生活节奏。但对于很多留守家中的老人来说,眼看着好不容易盼来的儿女又一次离家奔波,空荡荡的屋子不复春节期间的热闹喜庆,心里空落落的感觉通常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其实,这种状态也叫“节后空巢症”,主是春节期间,亲友、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