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表现症状:咳嗽,吐痰色黄戮稠,不易咳出,喉燥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艾灸什么穴位: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列缺,合谷。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鼻塞加上星。

艾灸方法:解表清热止咳。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疱疹性咽峡炎艾灸哪里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艾灸哪里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主治咳嗽、喘息;脊背强痛;癫狂、小儿风痫。

艾灸方法:身柱穴为起始点上下循经往返灸。

位置: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艾灸风门穴即可起到祛风寒的作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属膀胱经。

功效: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大椎是不是不能晚上灸 祛风散寒

艾灸大椎穴以温热手法刺激穴位,可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能治疗因受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如类风湿、肩颈椎病、感冒咳嗽等,如患有感冒咳嗽、颈椎疼痛的人群,可经常艾灸大椎穴来祛风散寒、温通经脉、大补阳气。

发烧可以艾灸吗

发烧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常见有感冒,感染性疾病等,感受外邪,如风热,暑热,疫毒引起的发热,可用穴位艾灸法治疗,而阴虚发热所致长时间低烧一般不宜使用艾灸方法治疗。


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

风热感冒症状:咽喉肿痛,发烧咳嗽,四肢酸楚,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施灸穴位: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如有咽痛加少商。


温热内侵引起发烧

温热内侵症状:面红耳赤,高热汗出,口渴饮冷,咳嗽胸痛,大便干燥,舌苔黄燥,脉洪数;若温热内侵营血,则见高热,烦躁不安,渴而不欲饮;或身起斑疹,便血,吐血,舌红绛,脉细数。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内庭,委中,商阳,曲泽,神志昏迷者加点按人中,斑疹加血海;便秘加天枢。

暑热犯内引起发烧

暑热犯内症状:高烧发汗,口渴喜饮,心烦不安,肌肤灼热,神志昏迷,舌红干,脉洪数。

艾灸穴位:大椎,曲池,曲泽,十二井穴。神昏加人中,百会,劳工,涌泉;头晕恶心加内关,太阳,风池。

疫毒熏蒸引起发烧

疫毒薰蒸症状:高烧,头面红肿热痛,烦躁不安,甚至红斑密布肌肤,咽喉发炎疼痛溃烂,舌红苔黄。

艾灸穴位:曲池,合谷,外关,委中,陷谷。

小孩咳嗽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小孩咳嗽艾灸有用吗

小孩咳嗽艾灸是有用的。

艾灸有消炎,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好处,小孩咳嗽时间长,得不到缓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病气瘀集在气管或肺部,通过艾灸可以起到体表给药,脏腑手受益的好处,有效缓解小儿咳嗽症状。小孩咳嗽一般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艾灸。

艾灸能治咳嗽吗 外感咳嗽艾灸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艾灸治咳嗽灸哪些地方

风寒袭肺
主要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咙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灸大椎,风门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每穴灸10-15分钟,5-10次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的方法,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采用隔蒜灸的方法,每灸3-4壮后换一次蒜片,以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为宜,每穴5-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重症每日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所选穴位进行无瘢痕灸,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待灸穴位皮肤表面,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位上,每穴3-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功效:解表散寒止咳。

风热犯肺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喉燥咽痛,常伴随恶风身热,头痛,鼻流黄体,口渴等表热症,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艾灸取穴:患者取俯卧位,取列缺穴,合谷穴,肺俞穴,大椎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

主要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感,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艾灸取穴:患者俯卧位取定喘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施灸。用艾条温和灸,以温热连续刺激,每次灸5-10分钟。或者采用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根据穴区部位,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施灸,待施灸部位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疏风润燥,宣肺止咳。

治疗顽固性咳嗽的偏方

1、好的饮食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

1.1、地龙煲鹧鸪

材料:地龙20克,鹧鸪1只,南杏10克,北杏10克; 制法:将材料洗干净放入砂煲,慢火煲至鹧鸪熟烂后加少量调味品,喝汤吃肉; 针对人群: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的咳嗽、过敏性咳嗽以及其他咳嗽时间较久、体质偏寒的患儿。

1.2、川贝炖雪梨

材料:川贝10~ 15克,雪梨(连皮)1~2只,银耳30 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材料洗干净,加适量水隔水炖服; 针对人群:适用于秋季咳嗽、干燥性鼻炎等燥热咳嗽患儿,体质虚寒者不宜。

1.3、淮山芝麻糊

材料:淮山30克,黑芝麻30克,白果1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 制法:材料洗净、晒干后磨成粉,加适量水煮成糊状当早餐; 针对人群:适用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过敏性咳嗽以及因脾肾虚弱所致的咳嗽。

2、艾条温法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

取肺俞、脾俞、太渊、合谷、丰隆等穴位,按照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施灸者点燃艾条,站在患者身体一侧,手拿艾条,让火头对准穴位皮肤,距离皮肤3~5厘米高度施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为宜。建议患者自己灸可以灸到的穴位,方便控制温度。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以患者穴位皮肤潮红为度。这样的治疗每日1次,5-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7天。此种灸法最适宜于谈事咳嗽。

3、艾条温和灸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

取大椎、身柱、肺俞、脾俞、肾俞、气海、丰隆等穴位,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上部穴位再灸下部穴位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施灸者点燃艾条的一端,火头对准穴位皮肤,距离皮肤3~5厘米高度施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宜。

相关推荐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

肺结核感冒了怎么办 艾灸

穴位:肺俞穴、膏肓穴、大椎穴、关元穴、脾俞穴、肾俞穴、足三里。 做法:找到上述穴位,然后把艾条悬放于以上穴位的正上方3--5厘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艾灸30分钟即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功效:艾灸有滋阴润肺、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等功效,对肺结核感冒所导致的发热、咳嗽、咯血、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治疗顽固性咳嗽的偏方

治疗顽固性咳嗽的偏方 1、好的饮食可以治疗顽固性咳嗽 1.1、地龙煲鹧鸪 材料:地龙20克,鹧鸪1只,南杏10克,北杏10克; 制法:将材料洗干净放入砂煲,慢火煲至鹧鸪熟烂后加少量调味品,喝汤吃肉; 针对人群: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后的咳嗽、过敏性咳嗽以及其他咳嗽时间较久、体质偏寒的患儿。 1.2、川贝炖雪梨 材料:川贝10~ 15克,雪梨(连皮)1~2只,银耳30 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材料洗干净,加适量水隔水炖服; 针对人群:适用于秋季咳嗽、干燥性鼻炎等燥热咳嗽患儿,体质虚寒者不宜。 1.3、淮山芝麻糊

咽喉肿痛艾灸哪里 风热外袭致咽喉肿痛

主要症状: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吞咽或咳嗽时加剧,伴随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 艾灸疗法:灸天容,曲池,尺泽,扶突,大椎,外关,合谷,少商穴。 操作手法: 用艾条温和灸,将一支艾卷点燃,施灸者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以至微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

补肾艾灸哪里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前脚掌中心凹陷处,艾灸穴位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主治头晕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咽痛失音,口疮,二便不利,肾结石,足心有热,高热不退,咳嗽,肺热等症。 艾灸方法:一般可温和灸15-30分钟。

宝宝9个月咳嗽有痰怎么办 艾灸治疗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很多家长们通过艾灸治愈了宝宝的不思饮食、咳嗽、发烧、感冒等病症。下面是宝宝咳嗽有痰时艾灸的取穴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功效:调补肺气,补虚清热,止咳化痰。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伤风感冒、止咳化痰、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位置:人

头疼艾灸管用吗 风寒袭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怕寒,肩背发冷,遇风加重,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施灸方法:宜选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一般灸3-10壮。 施灸穴位:风池,风门,外关,合谷。

横推大椎穴是否能赶跑小感冒呢

在脊柱的最顶端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大椎穴。大椎穴是一个万能穴位,当有感冒发烧、头疼、咳嗽、哮喘、肩背痛、腰脊僵硬、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黄疸、风疹等种种病症时,通过对大椎六进行按摩或艾灸,都可以对病症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大椎穴位于颈椎后面,在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把头略微低下,保持肩膀不动,头部轻轻左右摇晃,此时用手可以在后颈部位摸到一个突起且会随着摇头而移动的地方,此处即为大椎穴。大椎穴是身体手足三阳之脉和督脉的会合处,即人体共有七条脉络经过于此。手足三阳的热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

艾灸哪里治疗咳嗽 肝火犯肺型咳嗽

主证:气逆作咳,咳嗽时胸胁引痛,咽喉干燥,烦咳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施灸方法:泻肝清肺。取手太阴,足厥阴经穴为主,艾炷或艾条灸灸穴位,火力可较大,使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清淤消解。 施灸穴位:列缺,鱼际,尺泽,内关,阳陵泉,行间。

你知道艾灸如何治疗滑膜炎呢

材料 艾条(为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用无烟艾条更好)数支;盛有约300毫升水的杯子或碗1个(用来抖落艾灰)。 取穴 主穴:阿是穴(即病变部位用手按压时感觉有明显酸麻、疼痛处)。 配穴:可在与病变对应的部位或病变周围部位取穴,如环跳穴(侧卧屈腿,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骰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风市穴(直立垂手,中指指尖所指处)、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 操作方法 让患儿侧卧,健康的一条腿在下,伸直,患病的腿在上,弯曲,充分暴露病变部位。施灸者坐于患儿一侧,左手固定其肢体,以防止其晃动,右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