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在煎药前,要先用清水把药材浸泡20~30分钟。这是因为,中药材大都是晒干了的植物的根茎、果实等,要想把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首先就要让干巴巴的药材吸足水分,其有效成分才可能通过水这个媒介释出。
一般情况下,中医师还会交代病人,药物要翻煎,早晚各喝一次。只是,很多人虽然知道中药要翻渣煎煮多一次,但往往没有操作正确。煎中药,并不是煎一次,喝一碗,翻煎一次,再喝第二碗。
正确的煎药方法,应该是先煎一次,然后马上翻煎第二次,接着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再分成两碗,早晚各喝一次。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服药食忌
如水肿病、心肾病患者应少吃盐;糖尿病患者忌糖;腹泻的患者应少吃油腻食物;哮喘病人忌发物(鸡鸭鱼虾葱蒜等);肝病患者忌辛辣;肺病患者忌煎炒之物;胃肠病患者忌生冷油腻的食物等。
如服含有地黄的中药应不吃萝卜;服含有土茯苓的中药应忌茶叶;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时不吃大蒜;服用含薄荷的中药不吃蟹肉等。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病在上焦,宜饭后一小时服;病在下焦,宜饭前一小时服;急性重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定时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中医教你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前不要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因为水洗可能会使有些中药的水溶性成分丢失,会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会使部分药材的辅料丢失,影响药物疗效。
中医教你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
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
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掌握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煮谓之“武火”,慢火煎煮谓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为文火。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头煎煮沸15-20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头煎药慢煎20-30分钟,二煎药慢煎30-4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焦糊的药不宜服用。
自来水可以熬中药吗
我们知道,为了消毒杀菌达到饮用安全,自来水中一般都要加用漂白粉等,并使其含有一定量的余氯(大于0.3毫克/升)。而氯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同许多有机物可发生氧化反应。若是用这种水来煎中药,必然会对中药有效成分有所影响,使药效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去除生自来水中的余氯呢?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将水烧沸即可——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其中的余氯会随水汽逐渐蒸发掉。但要注意,刚烧开的水(包括温水)煎中药也不好。这是因为用开水煎中药不利于水分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有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特别是含有淀粉的中药,如山药、芡实、薏苡仁等更易使淀粉凝结,导致有效成分无法煎出。正确的做法是:先把开水放凉,再加入药物中,浸泡一阵子(约30分钟),然后置于火上煎煮,这样才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从而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注意特殊煎法
贝壳和矿石类药物,因为质地坚实,药力难于煎出,应该先打碎先煎,煎煮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比如龟板、生牡蛎、生龙骨、生石膏等。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则需先煎时间长些,煎煮6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物。某些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夏枯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药汁代替水煎其余的药,处方注明“煎汤代水”。
气味芳香的药物,以其挥发油为有效成分的,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对所有后下药物,也应该先浸泡后再煎。
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比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某些贵重或芳香类药物不宜加热煎煮的,应研为细末,调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如牛黄、麝香等。散剂、药物的粉末和鲜品的自然汁也需要冲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有些药物对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锅,如辛夷、车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有些贵重药物,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参、羚羊角。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要多长时间
煎中药所需时间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 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 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只煎两次。
怎样正确煎煮中药 煎药水位选择
由于饮片均为失水后的干品,一旦加水引起药材细胞膨胀时,会吸收大量的水份,因此煎药时需要加够水量,不能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每剂药一般煎2-3次,第一煎水量可多些,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三煎水量可略少,每次煎得药量100-200mL左右,一般一日服用一剂,将两次或者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
如何正确煎煮、服用中药
1、煎药工具怎么选?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因为铝铁铜等金属器皿会与中药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中药饮片是否需清洗?
一般不需要。虽然很多中药饮片看起来表面会有些灰黑,其实在供货前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以及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冲走流失。
3、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煎煮前用凉水浸泡饮片约半小时左右,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药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二、煎煮中
1、煎药需要多少水量?
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2、煎药应掌握什么样的火候?
煎药时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以防中药很快熬干,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未能溶解出来而影响药效。
3、煎药应需要多长时间?
各不相同。治疗外感的药煎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头煎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三煎沸后再煎15分钟即可。慢性病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大约40-60分钟。
4、处方中单包的药如何煎熬?
后下: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如薄荷、藿香、玫瑰花等。②久煎容易降低效果的药物也应后下,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
包煎: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
1、煎好的药液最好经过过滤,每剂大约50-200亳升,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再次煎熬,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
2、煎煮后如何服用?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温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少量分服。
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势大力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此外,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3.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最全的熬中药正确方法
中药的药效和煎煮有很大的关系,煎煮的方式不对,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容易丢失。在煎煮中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煎煮的用具,煎煮之前是否有浸泡一段时间,以及我们用什么样的水煎煮中药,水加了多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效。
用具
煎煮中药的用具最好是砂锅。砂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更重要的是砂锅为硅酸盐成分,化学性能稳定。煎煮中药忌用铁、铜、铝等容器。因为这些容器的金属化学性质较为活泼,易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中药成分的含量,使中药的效应减低或消失。
水质
煎煮中药,取什么样的水非常重要。古代医家的经验是,肢体的病变取长流水,二便不通的取急流水,痰饮郁滞的取逆流水,发热阳证的取雪水,中气不足的取春雨水。但现在很难依次法取水,多是用自来水,偏远地方还有用井水的,如果用矿泉水更好。
水量
用水量直接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度。原则上第一煎加水要超过药面3~5厘米,第二煎超过2~3厘米即可。但也要看药物是否吸水,如植物的枝叶花茎等容易吸水,可以多加一些水;而植物的根、矿物质、动物甲壳等,不易吸水,可以少加水。
浸泡
煎煮用水,一般以生水为主,冬季也可以用常温水,但不可用沸水;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但具体浸泡时间也要依据药材而定。如植物的根、茎、果、矿物药、动物内脏等,浸泡时间可以长一些。而花、叶等,浸泡时间短一些。
时间
现在煎煮中药一般是天然气,掌握火候非常重要。一般火候是“先武后文”,即煎开前用较强火力,煎开后用较弱火力。要做到武而不烈,文而不缓。按照常规,第一煎煮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第二煎煮时间以15~20分钟。煎好后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一般分2~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