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艾灸的部位图解 头面部位
不能艾灸的部位图解 头面部位
一般而言头面部位不建议进行艾灸,特别是直接灸、瘢痕就是绝对禁止在头面部位进行的,因为这样很可能会留下疤痕影响美观。
荨麻疹艾灸哪个部位 荨麻疹艾灸部位图解
主治疾病: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取穴方法: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取穴方法: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炎,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高血压,精神病,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荨麻疹等。
取穴方法: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妇科病,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
取穴方法: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取穴方法: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内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等。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
取穴方法: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位图片
主治疾病:为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荨麻疹、皮肤病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位图片
鼻炎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鼻炎艾灸哪个部位
风池:在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绕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即两手户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凹陷处即是列缺。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足三里:屈膝,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风热犯表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头疼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脉濡。
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以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为宜,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施灸穴位:曲池,大椎,风池,列缺,合谷。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
甲亢艾灸灸部位示意图
艾灸部位:①风府、大椎、身柱、翳风(双)、肩井(双);②大杼(双)、风门(双)、肺俞(双)、天宗(双)。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两组穴交替,每日取一组。每穴灸7壮,每日灸1次,星期日停灸。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5例,经治6~8周,全部有效。其中1例临床基本治愈,其余4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艾灸部位:①风池、肝俞、肾俞、阴陵泉、太冲、神门;②风门、脾俞、命门、天突、内关、手三里、三阴交。
灸法:每用一组,交替使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若能配合方药内治,其效颇佳。具体方药可详见《秘方求真》一书。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肝阳上亢型头疼艾灸部位
症状:胁肋胀满,头疼眩晕,心烦易怒,面赤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施灸方法:宜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处施灸,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风池,太冲,中封,阳辅。
头疼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头疼艾灸管用吗
头疼艾灸是有治疗效果的。
通过艾火熏灸,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化痰祛湿,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从而对头疼起到缓解效果。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面瘫艾灸部位图片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上4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肚脐中旁2寸。
神厥:在腹中部,肚脐中央。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大敦:在足部大拇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三焦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俞:在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前臂正中,腕横纹上3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膏肓: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经期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月经不调艾灸哪个部位
月经先期又称“经早”,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甚至每月两次,如仅超前3-5天,或偶尔朝前1次,无其他明显症状,不作病论;若经行先期,量多色紫,质稠而粘,并伴随面红心烦,舌红口感,尿黄便结,为实热;量少色红,五心烦热为虚热;量或多或少,色紫有块,胸胁乳房胀痛,则为肝郁;量多色淡,经致清稀,神疲肢软,心悸气短,为气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气虚者加灸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隐白穴,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穴;肝俞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内关,地机,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次髎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月经后期指月经延后7日以上,甚至40-50天一次,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若经行后期,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喜暖畏寒,面白肢冷,苔薄白,脉沉紧,为血分实寒,若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腰酸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为血分虚寒,若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头晕眼花或心慌失眠,面色恍白,舌淡苔少,脉虚细,为血虚。若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发胀,脉玄涩,为气滞。
艾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子宫,气穴,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血分实寒者,与仰卧位加灸天枢,归来穴,于俯卧位加灸次髎穴;血分虚寒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地机,太溪穴,于俯卧位加灸明目穴,灸法同时;血虚者,于仰卧位加灸神门,足三里穴,与俯卧位加灸心俞,脾俞;气滞者于仰卧位加灸期门,四满,中极,蠡沟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益气活血。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的是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其中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经行不畅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小腹胀痛,精神郁闷,喜叹息者为肝郁;量少色淡,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多为肾虚。
艾灸疗法:灸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加减:肾虚者,于仰卧位加灸太溪,水泉穴,于俯卧位加灸命门,肾俞穴;肝郁者,与仰卧位加灸期门,蠡沟,太冲穴,于俯卧位加灸肝俞穴。
艾灸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益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