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别怕孩子吃苦

父母别怕孩子吃苦

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父母吃多大苦都心甘情愿,这是我国绝大多数父母的心态。父母们的共同想法是,让孩子将来生活得好,能够出人头地。父母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剥夺了孩子实际锻炼的机会,没有锻炼孩子就永远也不能长大,也就不能成熟。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吗?不能。由于孩子缺乏锻炼,就等于将来缺乏生存本领,表面上看是爱护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父母们错就错在要避免孩子遭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因为父母们把孩子读书看作学习,把做其它事情没有看作学习,作为孩子来说,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是在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有机会,父母怕孩子吃苦,把机会自己占去了,就等于孩子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本来孩子的衣服脏了,应该有孩子自己去洗,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自立能力,但父母却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怕孩子吃苦。仔细想想,父母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爱护孩子。

这里所说的让孩子吃苦,绝不是没有苦而让父母们为孩子创造点苦吃,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通过亲自做,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这对于它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一位大学生曾对我说,某大学新生报到处,父母们忙前忙后为子女办理报道手续,而孩子却在树荫下看书、听音乐。办完手续后,来到宿熟舍,父母为孩子放好各种物品,母亲为孩子铺好了床,然后,还要叮嘱一番。据调查,某初中1200名学生,有72﹪的学生每天父母代为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每次换下的脏衣服由母亲洗;有10﹪的学生能在休息日,偶尔帮助祖父母做一点简单的家务劳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说,不是他们不做,看父母劳累的样子真不忍心,尤其是父母下岗了,给人打工,很晚才回家,没有办法,父母不让做,你要是做了,父母会埋怨你没有出息,不好好学习,将来准像父母一样给人打工。这些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活的原因,是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能够使孩子自己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包括只是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意志方面的、思想方面的等。强调让孩子多吃苦,绝不是说孩子吃的苦越多越好,也不是说吃的苦越多就能学习好。父母让孩子做事,孩子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更能增强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孩子本身也需要在生活中锻炼,只是他们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感到现实生活的珍贵,幸福生活的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拚搏才能得到,而不是坐在那里靠父母的双手送来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实现理想的目标创造条件。"帮助或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是我们带给他们的最好礼物,以为再也没有笔这里更为强大力量,能规范和引导他们如何过自己的生活。"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话很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就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父母教育孩子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你现在让孩子吃的苦少,一切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很可能吃的苦就多。因为他们在应该学习生存本领的时候,父母们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不让他们学习。任何一个父母都不能终生跟随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但是父母们完全可以为孩子学会生存本领创造条件。他们学到生存本领后,会自己独立生活。因此,现在不让孩子吃苦,或者,怕孩子吃苦的观点,又可能导致孩子将来多吃苦。父母别怕孩子多吃苦的观点,强调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该让孩子做的事情,就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去做,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不怕孩子多吃苦,首先是父母不怕,其次,是教育孩子不怕吃苦。只有孩子不怕吃苦,孩子的理想才能在吃苦中得以实现,或者说促进理想的实现。

让孩子学会吃苦也要讲究科学。就是有危险的事情不应该叫孩子去做,不适合孩子做的事情也不应该叫孩子做。

十种错误爱子方式很影响孩子的性格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么事

父母吵架

曾有项心理状况调查题目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答案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孩子虽小,但他们会把父母的一切言行记在心里。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会给孩子的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有些父母,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朋友相聚,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一些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如感叹自己孩子学习不行,交际不行,长相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 累,一些父母只顾自己倾诉,殊不知孩子听到这些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人的认同感是双向的。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倾诉就会多么改变自己,而是不管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与父母都会逐步疏远。

父母发脾气

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其实太过听话的孩子长大了还真的不一定就有出息。有些父母碰到孩子不听话,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当你应该想想你的行为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乖乖地听你指挥,以后做事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学你的样子,也喜欢发火。试想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我还见过这样父母,喜欢发脾气,发脾气后又很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这样看什么事,要是孩子犯错了,该教训的还要教训,该坚持的还得坚持。

父母偏心

《唐山大地震》有这样一段剧情: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32年。

不管男孩女孩,父母对他们都应该一视同仁。你的偏心伤害的不是被冷落的孩子一个人,受到偏爱的孩子同样会招致别人嫉妒憎恨。而且这种不公会影响他们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

不能耐心回答孩子提问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虽小,但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切忌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 大了想改回来就难了。所以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你要是自己也不清楚你可以上网查查确定后在耐心

父母失信、撒谎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做某件事,会对孩子做口头承诺,比喻你要是考试考了班上第一名我给你买台电脑。本来家长认为孩子是不可能靠大第一的,谁知自己孩子真的一努力就考到第一了,这下他们又怕电脑影响孩子学习,就要食言了。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和朋友,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但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有其他缺点而不喜欢,也就干预自己孩子交友。人无完人,包括你自己的孩子,要是你的孩子能交个对他很有益的朋友那是一种幸运,要是交个普通的朋友你也别太担心,对孩子该放手时还是要放手。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有些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主要还是望子成龙心切,对别人家的孩子可能仅仅道听途说到他的一些优点,还有人们聊天多数聊的都是那些很优秀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我们不能仅凭长相、成绩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多赞美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做父母的都不认同自己的孩子,你还怎么奢求以后你的孩子得到别人的认可。

父母必知:亲子沟通禁语

1、“我不要吃饭,我要吃薯条”

妈妈刚预备了午饭,但珊珊却没精打采地伏在餐桌上,不肯提起筷子进餐。 妈妈以为珊珊不舒服,谁知她却嘟着小嘴儿说我不吃饭,我要吃汉堡包、薯条!

禁言“现在是你烦人还是我烦人?我叫你吃什么便吃什么,不吃饭就什么都不准吃,饿死你。”“很多小朋友想吃都没得吃,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不吃饭,我就给街边的小朋友吃。”

妙语“你乖乖地吃了午餐,到下午吃茶点时,妈妈再带你去吃汉堡包。”

专家指路:

孩子钟情于美味可口的零食是无可厚非的,而汉堡包及薯条等食品又特别为小朋友所喜爱。虽然如此,但父母总不能让孩子以此作为三餐的主要食粮,否则,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营养吸收,也容易使孩子养成偏食习惯,到发觉时要把这坏习惯改掉也很难了。

这些快餐小食对孩子来说是既美味又简单,而且这类快餐厅的设计气氛也迎合小朋友的喜好,加上随餐附送的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要改变珊珊这种想法和偏食倾向,短时间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妈妈在下厨时便要多花一点心思,设计多些色香味美、配搭新鲜的食物款式,例如孩子喜欢吃薯条,可煮些西餐如汉堡牛扒加薯条,又或做个番茄生菜牛肉三文治,慢慢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

2、“为什么只有我没有零花钱?”

丁杰的父母皆是劳工阶层,每月赚取的薪水只够该月开支,所以也没有余钱给儿子作零用。丁杰眼见同学们有新波鞋、新书包上学,而自己的波鞋与书包已非常残旧,课间休息时想喝瓶汽水也没有钱买,越发感到自卑。他开始讨厌父母,讨厌这个家庭。有天晚饭,他看着桌上仅有的青菜和炒蛋,突然向父母大发雷霆:“最终错的是你们,为什么要生我出来受苦?”父母听后很伤心。

“你真没良心,生你出来养大你,还说这些话。”

“有饭吃、有屋住,你算受什么苦?”

“现在我们是穷,但只要乐观面对,总会渡过这个困境。”

这个社会最怕是互相比较。贫穷不是罪过,但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生活条件、物质享受都比自己好,便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心理障碍。要消除这个心理障碍,父母便要灌输贫亦乐的意识给孩子,让孩子明白获得欢乐并不一定是用钱买玩具或电子游戏机。

父母可在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或者到沙滩玩水,这些活动都不需要花太多钱,而孩子又可以在伙伴间有话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裨益。

这是个自卑感颇重的孩子,他认为自己生存在这个世上是在受苦,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在父母身上。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份鼓励,告诉他困境是暂时性的,只要父母努力工作,“总会渡过这个困境”。

然后引导孩子从正面去看整个家庭状况,例如,虽不算是丰衣足食,但相比一些农村的小朋友好,而父母努力工作都是想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孩子理解父母这份心意,从而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

父母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胆小过分保护是在父母怕孩子吃苦受累的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过于小心,不让孩子干这做那,让孩子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把孩子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让他们接触、认识、熟悉更广阔的世界。带孩子去走亲访友,或去外地旅行,开阔他们的视野,并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和大家一起参加文娱表演活动。

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限时间完成。在完成中遇到困难,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给他们讲一些歌颂、赞美勇敢的故事和童话,对孩子进行勇敢者光荣和只有勇敢才会成功的教育。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胆小鬼是什么大事也做不成的,让孩子鄙视胆小怕事的行为。

针对孩子存在的具体弱点,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和诱导。

焦虑症是如何分类的

素质性焦虑

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具有焦虑的表现,给孩子“模仿性”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出焦虑的反应,造成恶性循环。

境遇性焦虑

境遇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灾害等,儿童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然不可终日。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延往往会自然消失。

分离性焦虑

什么是焦虑症?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独生子女的父母出差,孩子既担心父母,也害怕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一个人睡觉,心烦意乱,无心学习。

期待性焦虑

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受责怪而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的设计、作业的布置超越了儿童的承受能力,儿童担心完成不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而受惩罚,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

环境性焦虑

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长辈们把孩子作为倾诉自己心中不满的知心人,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易于产生焦虑情绪。

培养宝宝吃苦看看日本怎么做

看电视,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家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但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知心姐姐卢勤也曾说过:“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是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不仅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毅力、意志的较量。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总结思考了以下几点,和朋友们分享讨论。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2、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日本的孩子从小家长就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所以日本孩子出外自己背包,再重也要自己背,如要别人来帮忙,那是别人看不起的。有的男孩从小就洗冷浴,一年四季洗冷水,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在教育观念上,日本也从小灌输孩子,自己国家资源稀薄,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

3、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比如,天气很冷,孩子今天不打算去幼儿园。父母不迁就孩子,顶着寒风带着孩子去幼儿园。烈日炎炎,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会和孩子像平常一样去冲凉,而不是倒头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4、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

其实,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父母抓住一点一滴,不在一件件小事上让步,这都是必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难以完成一件手工制作的时候;当孩子跳绳跳到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刻;当孩子正在完成份内的家务活,小伙伴来找他出去玩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都是锻炼吃苦的场合。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家人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要求孩子坚持与困难作斗争。实际上,吃苦的精神就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我觉得“虎妈”、“狼爸”、“鹰爸”不足学。父母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后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愿而不强迫命令;需身体力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而不能只动嘴不动手。需持之以恒而不可一曝十寒。

人生漫长的路要靠他(她)自己走,困难也得靠他(她)自己解决。尤其是男孩,对一个未来的男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注定难以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竞争。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折腾,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父母是孩子最可怕的敌人

一个女子做了母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教育家马卡连柯却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对孩子来说,他们习惯了风和日丽的天气,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风骤雨的时候,在不测风云的挫折和挑战里,惊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气和智慧该从哪而来。

对很多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人财产,他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们年老时,同样渴望得到全部的关爱,儿女就像风箏,他们想要永远拽住那根线,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里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亲以后的胡适先生,写过一篇《我的儿子》,里面说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我曾经遇到一位母亲,在女儿7岁的时候和丈夫离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强、生活能力很好,但却非常担心独生女儿的种种,开口闭口都是女儿。我问她:你的生命有何意义和价值?她回答: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是要我的女儿正常。

她女儿已经17岁了,不疯不痴不傻,而且长得很漂亮,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国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

我再问她:那你自己的生命呢?她说: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儿好,我已经把自己放弃了。

一个槁木死灰的妈妈一心一意想让自己的女儿快乐、幸福。这是最大的问题: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础放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上,交在别人手里!

这母亲每一天都像监狱里的狱卒,把女儿当犯人看,甚么都要通过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儿不知道会不会偷跑出去。因为她对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无法沟通,压力越来越大,女儿岂受得了母亲的监视,非逃不可。

有不太好的事发生,华人的父母总是替孩子选择,但选择之后谁要负责?这位母亲以为自己很对,因为她是出于爱心,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以爱之名,做一件与爱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

我们家长自己活得快乐,这才是给你女儿最好的东西:身教,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避免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 推荐4种方法

1、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2、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3、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父母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4、引导孩子购物。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10种溺爱养成无能宝宝

1、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2、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3、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4、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5、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6、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7、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8、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9、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轻易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10、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10种溺爱行为伤害BB身心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女性为何更易患焦虑症

女性是生来就容易焦虑的吗 有几个原因。一种是因为体质,易激动体质对新奇和抑制感到害怕,这也是易患病的体质。其他一些人是对焦虑特别敏感。因为她们从心底里认为这是失控的表现,这让她们觉得非常可怕。一个人是否对焦虑敏感,和她在儿童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儿童期,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往往喜欢与父母唱反调。有时候父母,特别是母亲,容易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传达给孩子孩子总是在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充当一个让父母和解的角色,这就让孩子习惯于以顺应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第一目的,女孩子就更要求她们顺从、听话,但结果

怎样有效解决儿童挑食、厌食

第一、受父母饮食偏好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挑剔食物,或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另外,如果父母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家里往往就很少买这种食物,这也会使孩子很少吃到这种食物,从而间接造成孩子的偏食。 第二、日常饮食比较单调。如果父母不注意烹调方法,不注意颜色搭配和形状的多样化,或饮食比较单调,也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比如,有的父母天天给孩子吃“蒸蛋”,很少换花色品种,孩子自然不爱吃。 第三、父母过于迁就和纵容孩子。有些父母生怕孩子营养不够,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

孩子吃苦有益处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做为父母家家就一个更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头,让孩子成了风不能吹,雨不能淋娇滴滴的植物。 “孩子,你的袜子谁洗?” 有一位记者曾到一所中学进行采访,对其中的孩子问道:“你们平时自己洗袜子吗?” “不洗。” “袜子脏了怎么办呢?” 孩子们有的回答说:“我奶奶给我洗。”有的回答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好几双新的,能穿好长时间。” 记者很是吃惊,继续追问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妈妈采洗。” 记者对另一个孩子问道:“如果新袜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着,等穿完了一遍,妈妈一块洗。” “以

孩子说谎话该怎样教育最好 降低对孩子要求

孩子说谎,大多因为”怕“字引起,怕自己表现不好,做错事,家长责罚;有些孩子,说谎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对说谎的孩子切忌打骂,应分析辨别孩子说谎的动机。对孩子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不仅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孩子挑食的原因是什么

一、父母饮食的偏好引起孩子对某种食物的反感 “终于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从来不挑食了,因为他们买菜的时候从来不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这句话源自网上的一句笑谈,但不能否认,他真实的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假如孩子父母都有挑食的习惯,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够好,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养成挑剔的习惯。此外,如果父母不喜欢吃某种食物,的确会出现段子里的情况,家里基本很少会去采购这种食物,直接导致孩子也很少会去摄入这类型的食物,间接地造成了孩子的偏食挑食。 二、

孩子爬行好处多

但由于孩子到处乱爬,不分好歹地把碰到的东西往嘴里塞,致使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爬行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又苦于住房紧张,而不让孩子充分爬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应采取如下办法 : 1当孩子满屋子乱爬时,应把屋子打 扫干净,每隔几天对家里所有的东西,犄角旮旯的地方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 ,防止孩子把硬币、别针、扣子放入嘴里。 2不要怕屋子乱。孩子的运动能力增强后,好奇心驱使他探索世界,他最大限度地接近所生活的区域,到处乱抓,到处乱动,把整洁的屋子搞得杂乱无章。此时父母要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发育良好的表现。

送宝宝上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父母把3岁的华华送入幼儿园。但这里跟家并不一样,不知道上厕所往哪里走?不知道肚子饿了怎么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呆在教室里不让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规矩是为什么?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华华心里感到某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一些孩子则会出现极端的恐惧,会大哭大吵大闹地不肯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

老人带小孙儿的利弊分析

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

孩子怕生要怎么办

父母淡定。对待孩子的怕生问题,我们一定要“泰然处之,置之不理”,千万不要挂着嘴上整天叨叨。要知道,你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怕生,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觉得自己就是个怕人的孩子。 不要事后说孩子,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孩子见到生人时候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假装不知道他怕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带他去哪儿就带他去哪儿。 接受孩子的怕生情绪。在遭遇他怕生哭闹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要拿出博大的胸怀来接受孩子。要淡定坦然的接受,不批评、不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各位父母一定要记住。往往在我们坚持一

孩子哭闹就这样哄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出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 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