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分类
感染性腹泻的分类
感染性腹泻的种类是比较多的。
第一种属于侵袭性病源引起的腹泻,这一种像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第二类就是肠毒素性的腹泻,也就是说主要致病是通过肠的毒素,这一类病人当中,最重要的是霍乱;
第三类是病毒性感染,病毒性在儿童比较多见。
夏秋季节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肠病毒、柯萨克病毒,脊灰病毒,还有到秋天时的轮状病毒比较多见,在儿童时期,特别是轮状病毒,全国都比较多发;第四种主要是抗生素相关性的腹泻,也就是说夏季发生腹泻,或者是其它疾病以后,用的抗生素过多了,过多、过滥引起均衡失调,均衡失调以后,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造成腹泻感染性腹泻。是夏秋季节主要的传染病。
腹泻的介绍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腹泻也可危及健康和生命
怎样才算是腹泻?有的人可能一天排便一到三次,有的人可能一周只排便三次,也就是隔天一次,在这个范围内都认为是比较正常的。这种大便含水量在60%~80%。如果粪便特别稀薄,超过正常的含水量,或次数大于每天3次,排便的量超过每天200克时,可定义为腹泻。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呢?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分泌到胃肠腔内的液体总量为9升,其中2升来自食物,另外7升主要来自整个消化道的各个腺体分泌的 液体。这么多液体会在不同部位被吸收,其中约5升的液体都是在小肠的空肠吸收的,有2升是在小肠的回肠段吸收的,结肠再吸收1.5升,最后到达直肠部位时 就只有0.1升了。这也就形成了整个肠道的液体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大量的水分就会被排出来,引起腹泻。
腹泻的分类。从腹泻的病因来讲,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是感染病毒、细菌等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因吃的东西不合适、食物中毒或腹部受凉等引起的。
从病程上来说,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腹泻是指从拉肚子开始,到去就医整个病程小于两周时间的。慢性腹泻是指整个病程超过了2个月的。引起急性腹 泻的病因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进食生冷、食物中毒等,比如食用没有煮熟的扁豆可能引起急性中毒性疾病,吃变质的食品、喝污染的水源等都可能导致急性腹 泻。
出现腹泻怎么办?1。采取药物治疗,建议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找专业大夫治疗。2。口服补液盐,大量液体丢失时,除了补糖还要补盐,维持血压,可在家口 服补液盐。3。有一个新观点,就是在补液的同时补锌。因为补锌能明显缩短腹泻的时间,减轻症状。具体用量建议咨询专业医生。4。注意饮食健康。要适量摄取 富含纤维的食物,补充水分,保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少吃油腻的食物。5。加强个人卫生,肛门局部要进行清洁。6。适时休息,放松精神,避免熬夜。7。每 天要进行规律的运动。
严防“病从手入”。对于感染性腹泻,应严防“病从手入”。我们常说“病从口入”,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病从手入”,手沾染了被污染的东西,然后又接 触口鼻,会导致病原体从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所以,必须注意手部卫生,接触了任何可疑的污染物品后,一定要洗手,将病 菌拒之门外。勤洗手、洗对手,可预防80%的疾病,降低50%以上的腹泻,以及1/3的呼吸道疾病,还对预防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都有重要作用。
小儿腹泻分类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1)轻型腹泻 有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重型腹泻 此型除有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伴有重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2.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腹泻 病程<2周。
(2)迁延性腹泻 病程2周~2月
(3)慢性腹泻 病程>2月。
3.根据病因分类
(1)感染性腹泻 霍乱、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除霍乱弧菌和志贺氏菌外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2)非感染性腹泻 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炎症性肠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
防腹泻的方法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的致病因素分为染性因素和非染性因素两种:
1. 染性因素,包括:
①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经煮沸、奶具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
②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等等。而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确的原发灶。
2. 非染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4个方面:
①饮食不当: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腹泻。
②不良刺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③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④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预防腹泻,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卫生。总结了下面几点预防腹泻的方法: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
3、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
4、注意手的卫生,平时常洗手,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5、清洁环境,灭蝇、灭蟑,避免污染食物。
6、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预防感冒和中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7、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饮用具。
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分类
为了便于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地进行,1982年全国小儿腹泻协作组会议提出将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和鼠伤寒地原有固定诊断名称继续延用外,其他细菌性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病毒性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真菌及一些原因不明地感染性腹泻,一律称为小儿肠炎。对病原明确者要加以说明,如轮状病毒引起地小儿肠炎称为轮状病毒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地肠炎称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腹泻病因分类
1 肠道内感染:
(1)病毒性: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诺沃克病毒等。
(2)细菌性:产毒素性细菌:产毒素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
侵袭性细菌:痢疾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耶耳森肠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寄生虫性:肠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蛲虫、钩虫等。
(4)真菌性:白色念珠菌等。
2 肠道外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
3 非感染性腹泻:喂养、护理不当,气候骤变,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腹泻是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排出原始未消化食物成分,体内大量液体由身体内转移到肠道中,出现水样便,肠道活跃,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加。它和发热、咳嗽一样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
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黏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并不多;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容易出现脱水。
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食源性因素。消化不良,会表现为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不伴发热,偶有呕吐。过敏性腹泻,在进食一定食物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会有反复,与进食明显相关。气候原因,往往与变天、换环境等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大便检查往往正常,调整饮食或改变环境即可纠正。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黏膜都会受到损伤,非感染性因素损伤相对较轻,但大便检查也可能发现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若白细胞小于10~15个/高倍视野,不能确定为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时,大便检测除了较多白细胞外,还有红细胞。若以红细胞为主,很可能与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家长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止泻药!
如何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黏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并不多;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容易出现脱水。
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食源性因素。消化不良,会表现为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不伴发热,偶有呕吐。过敏性腹泻,在进食一定食物数小时至 1~2天内出现,会有反复,与进食明显相关。气候原因,往往与变天、换环境等有关。非感染性腹泻,大便检查往往正常,调整饮食或改变环境即可纠正。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黏膜都会受到损伤,非感染性因素损伤相对较轻,但大便检查也可能发现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若白细胞小于10~15个/ 高倍视野,不能确定为细菌感染。感染性腹泻时,大便检测除了较多白细胞外,还有红细胞。若以红细胞为主,很可能与食物过敏等非感染性因素有关。家长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止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