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是妇科疾病当中常见的一个多发病,它的病因很多,病机很复杂,这个病多半发生在年轻女性,特别是原发性闭经。一般都是少女月经来了以后,就开始痛经,它表现为经期或者是月经前月经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如果是痛的比较剧烈,甚至可以晕厥,有些女性还会伴随全身的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还有呕吐,甚至腹泻,肛门坠痛,以上这些一般都叫痛经。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编辑:何佳敏)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有哪些
《灵枢贼风》篇记载了中医对痛风的最早认识,李东垣、朱丹溪首先提出 "痛风"一词。痛风的病因、诱因的初步探讨最早见于《灵枢》,认识到痛风患者可 不因外感风寒之邪或其他邪气而突然发病。《金匮要略》认为痛风的形成,主要在 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等酿生湿浊、痰浊流注 关节、肌肉、骨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失畅,瘀血凝滞,痰瘀交结而致关节肿 大畸形。痛风的病位初期表现在肌肤、关节之经脉,继而侵蚀筋骨,内损脏腑。病 的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睥运失调,脏腑蕴热为,在出现症状之前即有先 天脾肾功能失调。以湿浊、毒邪、痰瘀为标,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 浊阴毒邪内蕴,发为"关格"之变。
痛经中医治疗
(1) 气滞血淤: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坐卧不宁,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平时烦躁易怒,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或舌边有淤斑淤点,脉弦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淤止痛。方药:枳壳、元胡、乌药、制香附、当归、川芎、红花、丹皮、炒五灵脂各,O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调经姐妹丸。
2)寒凝血淤: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白滑,脉沉弦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炒小茴香、干姜、肉桂、川芎、生蒲黄(包)、五灵脂、元胡、制没药各10克,当归、赤芍各15克。
认识癌症 中医教你正确认识癌症
一、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1、病机基础
关于癌症的病因病机,历来说法较多,但多不外乎内虚外邪。痰、瘀、热、毒、虚等因素均与癌症有关,因此癌症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甚至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机体内出现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而厥阴经为两阴交尽之经,具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特点。中医认为,癌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正与厥阴病的特征不谋而合,进而认为癌症的病位在厥阴,病机基础在于“阴阳气不相顺接”。
2、病机转化关键
专家认为,“癌”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人体的一种状态,体现的是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在“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基础上,人体正气会逐渐亏耗,而癌毒也会因之而生。但癌毒的产生与正气的亏耗并不是必然出现癌症。
当人体正气尚能遏制癌毒时,人体就不会出现癌变,若相反,癌变就会发生。因此正气耗散与癌毒扩散趋势的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是癌症进展、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
3、病机的外在表现
在“癌”这种状态下,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如气滞、血瘀、痰凝等,这些病理表现与癌毒一起耗伤正气,使正常的气血转化为“恶气”、“恶血”,最终导致“癌瘤”的出现。
二、中医治疗癌症的关键点
1、癌毒的根源
铲除毒根即消除肿瘤,这是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
2、人体内环境
气滞、血瘀、痰凝等为肿瘤发病提供了土壤环境。放疗、化疗之后,癌细胞的生长、扩散速度反而加快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正是由于放疗和化疗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扩散,却也破坏了人体的内环境,反而更利于癌细胞的生长。
3、“种子”
当正气耗散,不能制癌毒时,癌毒会逐渐扩散,在病态的人体内环境的帮助下,把正常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肿瘤就会扩散。这个过程中,正常细胞就充当了癌变的“种子”。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结肠炎属于慢性的肠道疾病,对结肠炎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困扰,因此及时的进行治疗才能早日摆脱此病的困扰。而关于慢性结肠炎的认识分为西医和中医,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希望可以提高患者对此病的认识程度。
(1)腹泻型:
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
(2)便秘型:
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
(3)腹泻便秘交替型:
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
中医对结肠炎的认识: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上主要是上述的三种类型,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症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另外,慢性结肠炎患者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加快身体的康复
中医对颈椎压迫神经性头痛的认识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4.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人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中医对禽流感的认识
当前家禽防治疾病上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所有的疾病都看成有病毒参与,或者把一般的家禽感冒也看做流感,大量使用抗病毒西药或者消炎药、解热止痛药。其结果会导致,鸡群症状有所改善,但抗病力大为降低,食欲降低,发病率提高;鸡群症状不能改善,停药后自动恢复,但时间较长,生产性能降低。这个误区其实是大家并没有仔细观察家禽发病规律,结合家禽机体发育和环境、饲养特点等,做综合分析的结果;更是中国死板教育,陷入西方思维模式,而又中国特色的结果。现将用中医的观点,结合当前鸡群发病规律,谈谈对禽流感防治的认识。
禽流感的概念:所谓的流感指流行性感冒呈区域流行,且发病症状、发病规律相差不大。西医的概念是,由禽流感病毒(AIV)所引起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高致病力毒株可致禽类突发死亡,国际兽医局把该病列为A类传染病。目前兽医指的流感大部分是弱毒致病力不强的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使用抗病毒西药和解热止痛药的效果有多大?使用抗菌消炎药的效果有多大?我个人认为其意义并不大。至于高致病力毒株,我想更没有治疗意义,因为你根本来不及治疗。至于鸡群稍微有点呼吸道、拉稀、腹泻或者眼珠发红、眼睛拉长,肿头肿脸就认为有病毒感染,添加病毒性西药和解热药,那是有点风声鹤唳的感觉了。
中医对感冒的认识:感冒系机体虚弱,正气不足,六淫之邪侵犯机体而发病。尤其是当鸡舍空气质量下降(浊气污染、饲养密度大、舍内温度变化、舍内与舍外温度变化明显)时,发病率迅速提高。因此,中医提出:“正气存内、邪不相干,避其毒气”的防治原则。中医又把感冒分成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对于目前家禽的普通感冒我认为,就是我们所指的弱毒流感,他符合中医讲的普通感冒的全部特征。病情轻,机体正气足或者环境变化平稳,基本不表现症状。而当这些条件出现变化,机体虚弱或者环境变化激烈,表现如呼吸道、黄绿色粪便、肝脏肿大、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不对证或者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我经常对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讲“百病多从感冒起,感冒不治便做劳”。所谓的劳,就是机体虚,导致多种疾病,且难治疗。而流行性感冒,一般指气候反常,比如该暖不暖,该寒不寒等季节反常,呈地区流行,且随季风的方向传播,发病症状和规律疾病相同。这种感冒一般不分机体强弱,甚至出现机体健康强壮的反而最先感染的现象。流行性感冒由于正邪斗争激烈,邪气较强,而出现发高热、疾病传变速度快、心肾衰竭等现象,较难治疗。因此中医对这种感冒的防治原则就是强化机体,避其毒气,尤其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疏肝理气(人的精神快乐)。
中医对弱毒流感的防治:当前大部分兽医诊疗疾病时,喜欢谈病毒病,并且治疗时有意无意的添加病毒性西药,见鸡精神不振、发热或者死亡率高时,喜欢添加解表止痛剂。其实这未免有些盲目。说体内有病毒,这是现实。别说鸡,就是人仔细的做做检查,95%以上的人都有癌症。但弱毒流感其实并不需要去治疗,甚至用大剂量的西药治疗。平时养鸡只需要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即可,记住是扶正祛邪,而不是祛邪扶正。扶正即培养机体的正气。如何培养机体的正气呢?首先需要搞清楚,正气培养是保持机体动态的体内平衡,而非刻意的提出哪个器官最重要。有的老师讲,肾脏重要,那是因为他销售肾脏的药;有的老师讲肝脏重要,因为他手里有肝脏的药。所以在机体中,五脏六腑同等重要。而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每个脏腑的重要性又有所不同。比如,鸡的育雏阶段,脾胃和肾脏的功能相当重要。一定要采用温补的方式,补气益气。气足则血行,脾胃肾气足了,才能推动着物质的转化运输,保持体内的平衡健康;而到了快速生长阶段,那么肝胆的功能相对重要了。这个阶段,舍内空气污浊,体内毒素增加,环境变化,或者在前期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寒凉药物,鸡苗长途运输受凉等导致脾胃虚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肝郁,甚至致使肝肾(下焦)湿热,影响脾胃功能的虚弱。因此,防治弱毒流感,扶正很重要。但扶正的同时不能忘记祛邪。因为弱毒流感对机体功能的伤害,导致体内器官功能的失常,会出现如湿热、痰饮、出血、郁滞等证。这些病理症状的出现,我们称之为他是由弱毒流感这以邪气产生的。因此,这些邪气不除,则正气不能稳定。当弱毒流感引起其他的病证比较严重时,我们称之为邪盛正衰,那么需要祛邪扶正了。正所谓邪去则正安,正存则邪不侵。读到这里,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当前所谓的上呼吸道感染、肿头肿脸、肝脏肿大等等的疾病该怎么防治了。比如鸡的育雏期,你可以选择使用“脾胃康”,以保护脾胃和温补肾脏;当认为机体有弱毒流感、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疾病存在时,那么“清瘟康”不愧为一剂良药了。脾胃康纯温补脾胃,培养脾胃肾气。而“清瘟康”则采用了扶正祛邪的方法了。如果邪盛出现,则根据季节选用却邪的方剂了。比如现在春温,肝阳升发,出现眼睛发红,或者粪便黄,时间长了会引起采食不好,这个时候需要“肝肾舒”上了。记住一点的是,肝肾舒这种产品,治疗疾病的速度很快,但只需要用2-3天,时间长了不行。 我曾用肝肾舒治疗一位客户长期的阴囊潮湿证。这位朋友阴囊潮湿,大概有一月有余,食欲特差,为此天天苦不堪言。用了很多抗生素和抗真菌的药物无效。我让他服用肝肾舒,他以为是开玩笑。直到我告诉他,2天即可,他才服用。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天2次,一天1瓶以后,第二天症状大为改善,两天以后症状消失。然后我又让他喝了10天的清瘟康,然后身体状况比以前更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我研究学习中医16年了,越来越感觉中医的优点,他集合了西医的环境医学、生态医学、气候医学、预防医学等,并且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失为养鸡的朋友提供了说新其实是旧的观念。中医把机体看成一个独立而开放的生态系统,心肝脾肺肾以及他的六腑以及肌肤骨骼大脑等集合成了一个生态,这个生态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而机体独立的生态通过眼、鼻、口、肌肤、汗腺等于大自然的生态紧密相连,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和制约。从而组成了生态和气候、环境医学、预防医学等。
养鸡一定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总是陷入治病和防病,甚至非要搞清楚什么病的复杂理念中。而把机体健康和气候、环境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根据鸡群的状况做好管理工作,这个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机体状况随时调整。
中医对尿崩症认识
中医学虽无“尿崩症”之命名,但是古代医学典籍《外台秘要》引《古今尿验》中有类似此症的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皮甘者,皆是消渴病也。”《诸病源侯论》说:“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寒,不能约水故也。”临证中,此类病人多无“尿甘”之征象,只是饮多、溲多。因此,认为此病乃是属于下焦虚寒,膀胱不能制约,肾关门不利之尿崩症。
《内经》指出“肾为胃之关”,脾阳有赖肾阳之熏蒸而腐水谷。故患者多神疲畏寒,主要为精血不衰虚,阳气不得温养之故。肾阳虚弱,下焦虚惫,肾之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而见小便频繁,饮多溲多。形体衰弱、头晕腰酸、两足无力为肾气疲惫,外不能充盈肌肤,内不能输步气血,舌质多淡、脉沉细,尺脉尤甚,均为肾气虚弱之症。《仁斋直指方》云“下焦虚寒,不能温制水液,则苗出不紧”。此病乃属肾阳虚衰,下脚虚寒。
所以,在治疗终以《景岳全书》中的“巩堤丸”治疗。因为本药丸中以大量的温肾固涩药,治肾阳虚衰关门不利之症颇为合拍。因此,在采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山药、党参以补原方不足,加以益气健脾之功。脾气健旺,命门火足,肾气充盈,膀胱自藏,小水的制,故堤围既固,洪水无以泛滥成灾。
尿崩症一烦渴狂饮、尿频量多为主要特征,病程久者可伴体形消瘦、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皮肤干燥、毛发枯黄、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耳聋、腰膝酸痛、肢体麻木、心悸怔仲、大便秘结或五心烦热,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甚者神昏谵语、昏睡不醒等临床表现。辨证当分为阴虚燥热,但应区别孰轻孰重,治疗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固肾缩尿为为法,若阴伤及阳者,鉴于益气温阳。
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健脾补肾、补气生津、滋阴助阳、益气固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