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你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是多少

你的心脑血管病风险是多少

轻度高血压也会引发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之所以可怕,主要因为它是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或者说致命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但还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很多其它危险因素作为帮凶。通俗地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可由两方面的危险因素造成,一是高血压;二是其它危险因素。二者可以排列组合出来;四种情况,即一是血压很高,其它危险因素很多;二是血压很高,其它危险因素不多;三是血压不很高,其它危险因素很多;四是血压不很高,其它危险因素不多。那么哪种情况更危险?

单从病情上来看,大家一目了然能看出来第四种情况最好,第一种最差。但更危险不仅仅在于病情,因为高血压诊疗技术不算太难,医疗成本不算太高,更危险还在于态度,比如第一种可能患者最重视,可能有效治疗和控制,第二种也会重视,而第三种、第四种可能就不重视了,尤其第三种,血压不是很高,就忽视了其它危险因素很多,就很危险。

专家指出,轻度高血压患者如果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其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比如一个高压在140 mmHg,低压在90 mmHg的患者,虽然单从血压上看,并不是太危险,但是如果他合并了糖尿病,他就属于很高危的人群,10年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将显著升高;又如某个患者有家族卒中史,那么他发生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大升高,对于这部分患者应该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以药物治疗,绝不能掉以轻心。

风险加倍

吸烟、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脏病家族史和男性年龄大于55岁、女性年龄大于65岁,这6种情况都是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中,有94.2%的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危险因素数目增多,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倍增:高血压合并1-2个危险因素,患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增加15%-20%;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患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症事件的风险增加20%-30%;若高血压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患者的心血管症风险与没有危险因素患者相比最高可增高达40倍之多。

专家指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和更早期的风险干预。

如何控制好胆固醇

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2014年5月15日,北京——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第四届“5·18血管健康日”宣布,今年的主题为“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来自心血管、脑血管和糖尿病三大治疗领域的专家与会指出:人体是由血管组成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各不相同:第一步,要积极检查胆固醇;第二步,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来确定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人群各自对应的胆固醇控制目标;第三步,对于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切实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胆固醇升高: 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报告数据: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罪魁祸首。

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只有三分之一的胆固醇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人体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了,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因为,另外三分之二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

胆固醇也分“好坏”。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胆固醇(LDL)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坏胆固醇”危害极大。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介绍说: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中风,危及生命。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死亡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BMI等其他多个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除冠心病患者外,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同样受到“坏胆固醇”危害

“坏胆固醇”不仅仅是冠心病患者心脏部位的血管堵塞,也同样可能造成脑部血管的堵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密切相关。由于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过多时沉积在脑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变得狭窄或完全堵塞,阻挡血液通过就会引发缺血性中风。目前,中风已经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因此通过控制胆固醇来预防中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冠心病患者、脑卒中患者外,“坏胆固醇”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的巨大健康威胁往往被很多患者所忽视。

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IDF首位华人副主席、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作为冠心病和卒中两大疾病的庞大潜在人群,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糖尿病大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6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水平是为目前的最薄弱环节。

控制胆固醇,我们如何行动?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介绍说,健康是有颜色的: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不相同。国际上普遍用“赤橙黄绿”来标示血管健康程度:红色表示极高危;橙色表示高危;黄色表示中危;绿色表示低危。赤橙黄绿,分别代表了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警示我们关注胆固醇从现在开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人体由上亿血管组成,怎么才能控制住血管里的胆固醇?

胡大一教授介绍说, 首先,要积极检查胆固醇。 根据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1次血脂。

赤橙黄绿血脂危险分层

其次,要根据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确定胆固醇治疗目标。胆固醇正常值因人而异,临床证据和《指南》均强调,要依据危险分层干预胆固醇,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决定胆固醇的达标值,目前,我国很多医院使用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以正常人标准为参考值,“一刀切”的参考范围让很多心血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的血脂水平正常,延误就医时机。

极高危患者,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2.07mmol/L(80mg/dL) ;高危人群, 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2.59mmol/L(100mg/dL) ;中危人群则应将LDL-C目标值控制在<3.37mmol/L(130mg/dL) ;低危人群的LDL-C目标值可<4.14mmol/L(160mg/dL) 。

三位专家一致建议,我们不但要知晓胆固醇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应该了解自身血脂水平,从而了解自己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胆固醇控制目标,尽早评估,尽早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或中风的风险。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

第三步,积极使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临床大夫经常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正常了,我可以停药了吧?”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

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

对此,胡大一教授指出: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降低LDL-C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他汀类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首选药物,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处理方面,能够减少主要血管事件,例如死亡、心肌梗死和中风的疗效已超越所有其他类调脂药物。

遗憾地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的使用率很低,仅有1.7%。因此,心血管医生应该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对尚未发生冠心病的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他汀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到治疗目标值。

而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经验显示:控制胆固醇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减少高达24%。对此纪立农教授也特别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鼓励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小心脑血管病

老年人大多有脑动脉硬化。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形成脑梗塞,以致局部脑供血不足,造成血管周围的脑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萎缩,脑功能衰退。久而久之,出现老年性痴呆。

发病前,大多数病人有“小中风”史。本病起病缓慢,在病的早期有情绪易波动、好发怒、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以后出现记忆减退。这种记忆减退的特点是近时记忆减退,远时记忆保存。

血管性痴呆的记忆减退,在病的初期阶段有明显的波动性,可出人意外地记忆“恢复”,但好景不长,没多久,记忆又减退,而且减退程度较前更严重。几次波动后,终成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一旦得了血管性痴呆后,要想恢复到病前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觉家人朋友有性格反常或记忆异常减退的现象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保护心脏的注意事项

1、清晨一骨碌爬起床

上午6时―11时被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人的心血管壁在清晨时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2、蹲便后猛起身

研究显示,用力屏气排便时,腹壁肌和隔肌强烈收缩,血压下降可能引起脑溢血,心肌耗氧量增加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两者都可能造成猝死。

3、雾天长时间在户外晨练

雾天,大量的粉尘、细菌等有害物质会随着户外体育锻炼的进行进入到体内,加重血液污染的机会,阻断血液中氧的供应,诱发心脏病。

4、过度疲劳后桑拿

身体感觉到极度疲劳时蒸个桑拿,是不少中老年男性热衷的休闲方式。实际上,桑拿房里过高的温度会使人体皮下血管迅速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着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5、堵车时开车窗

堵车时开窗很可能让你心脏受损。德国一项研究表明,人们陷于交通堵塞后一小时,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加3。2倍。驾车时高度紧张会促使心跳加快、心肌疲劳,容易诱发冠心病。

吃葡萄有什么好处 葡萄颜色越深越好

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每天食用适量的鲜葡萄,不仅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特别有益于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鲜葡萄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清洗”血液,防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葡萄越呈黑色,含黄酮类物质越多,但若将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佳。

心血管疾病吃什么好 葡萄

葡萄比阿司匹林能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每天食用适量的鲜葡萄,不仅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还特别有益于那些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健康。鲜葡萄中的黄酮类物质,能“清洗”血液,防止胆固醇斑块的形成。

老年人抑郁症的表现有哪些

老年抑郁症是指年龄在55或60岁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狭义的也可以是指首次起病年龄在55或60岁之上的抑郁症患者,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诸多老年期的特点。 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重者痛不欲生、生活悲观无望、感觉无助,生不如死、无用感和无价值感比较严重。还有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甚至幻觉的都有导致精神分裂的危险。 在临床上常见为轻度抑郁,但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心身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等严重后果。

血管钙化与心脑血管病

研究表明,钙剂在进入人体后,有两种不同的沉积途径,一种是沉积到正确的部位,比如骨骼和牙齿;二是沉积到不该去的部位,比如动脉血管、心脏瓣膜和关节软骨,这就很危险了。

血管钙化与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被认为是强有力的心血管病死率和总死亡率预测因素。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他们在面对动脉硬化的同时,又患有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后者则需要大量补钙,而补钙则有可能造成血管钙化。那么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既要改善骨质疏松又不造成或加重动脉硬化?

现代的医学研究证实,具有生物活性的胶原蛋白是人体骨骼组织的主要成分,占骨骼总重量的80%,钙镁等无机离子只占骨骼重量的20%。因此,骨质疏松患者丢失的主要是骨胶原蛋白,所以骨质疏松患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补充足量骨胶原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既可改善骨质疏松,又可避免因过量补充钙剂造成的血管钙化和关节软骨钙化,降低了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和关节疾病的风险。

那么,已经出现血管钙化的患者应采取什么方法控制血管钙化的继续进展?1、不要过量服用钙剂。正常食物中的钙含量已经基本满足人体需要,切忌盲目补充钙剂;2、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血管钙化患者大多同时伴有血管的脂肪和胆固醇沉积,沉积物可造成血管损伤,进而激发血管钙化过程;3、定期进行血管钙化检查。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监测病情进展,有时需要作一些深度的检查,才能查出血管是否钙化。

糖尿病患者容易中风是真的吗

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据《印度时报》3月26日报道,3月24-26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芝加哥科学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男糖友中风危险更大。无心血管病史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重大心血管疾病问题(如死亡、心脏病发作及中风)的危险,比有心血管病史的男性患者更大。

美国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研究人员利用环球REACH(减少动脉血栓以延续健康状态)注册数据,测量了男女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些测量排除了患者年龄、种族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在64000名REACH患者中,那些只接受饮食控制治疗、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4年期间发生死亡、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危险明显增加。其中,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没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危险最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女性糖尿病患者更高。

同时,研究人员还指出,与得过心血管疾病的男性旧病复发危险相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首次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70%。而且,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男糖友的此类疾病危险比女糖友高40%。

新研究负责人雅各布·乌戴尔博士表示,在危险较低的患者(没有接受胰岛素的糖友)和危险很高的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相关推荐

女人太瘦的十大坏处 坏处八:心脑血管疾病

有人认为瘦的人就不会有高血压,高血糖,这类疾病了,带上瘦人,不仅有这些疾病的风险,同时还有低血压,低血糖,低血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美国的研究人员就证实了,那些偏瘦的关节炎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危险正常人的三倍。

手术全身麻醉的副作用

高血压 全身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药作用的消退、疼痛不适,以及吸痰、拔除气管内导管的刺激等原因极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尤其先前有高血压病史者,且多始于手术结束后30分钟内。如果在术前突然停用抗高血压药物,则发生高血压情况更呈严重。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包括:疼痛、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术中补充液体超荷和升压药应用不当、吸痰的刺激、和其他如术后寒战,尿潴留膀胱高度膨胀等。 脑血管意外 患者先前多存在有脑血管病,而在麻醉手术过程(围手术期)中,意外地发生了脑卒中,其中约有80%因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流太少),称为缺血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吃什么好 1、玉米:玉米富含脂肪,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2、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3、苹果: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体内的脂肪分解,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4、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

心脑血管病人夏季应该如何防暑

1、心脑血管病人要主动补水, 不要等口干舌燥再猛灌冷饮。夏天出 汗比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血 液容易浓缩而导致黏稠度增高,使得 发生上述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因此,身边多备些凉白开或温茶水, 多吃瓜果蔬菜。心血管病人最好能自 己冲泡中药茶,比如用山楂、莲心、 菊花、荷叶等泡水喝,不仅能解暑、 安神,还能降低血压. 2、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不可 骤然进入,要先缓上1分钟再进;空调 温度要慢慢调低,温度定在25—26度 左右,以室外温差不要超过8度为宜 。如果去商场、饭店等冷气很足的室 内时,要提前备

打呼噜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睡觉打呼噜对于很多人来说常事,而且在不少人眼中更“睡得好”的证明。但事实上,睡觉时打得震天响的呼噜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却一个“险兆”,不仅会加重高血压和冠心病,还有夺命的危险。 专家解释说,病人夜间反复发生呼吸停止和缺氧,经神经和体液因素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出现夜间及早晨血压增高。有报道称,中度以上的打鼾憋气患者4年后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正常人的3倍。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38000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都与睡眠呼吸暂停有关。打鼾憋气对心血管系统有着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它

胆固醇高的人还能吃鸡蛋吗

血脂和胆固醇高的人要少吃鸡蛋——对于这条不成文的律例大家似乎早就习以为常,更有甚者视鸡蛋如“炸弹”敬而远之!美国最新饮食指导准则的出台打破了这一格局,咨询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声称:“人们摄取多少胆固醇,与罹患心脏病可能没有明显的关系,无须规定人们少吃蛋黄和海鲜等。”也就说,我们无需通过控制鸡蛋摄入来预防心脑血管病。 值得一提的,美国指南虽然表示饮食中的胆固醇与心脏病无关,却也不否认血液中胆固醇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利害关系。 一个普通大小的鸡蛋约含有200 毫克胆固醇,占了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3,所以正常的

心脑血管病怎么调养

一、饮食调养 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的均衡搭配,以改善血管状况。血稠血黏,平时易疲劳的人,宜多食山药、莲子、黑木耳、胡萝卜、芹菜、香菇等健脾益气、通络降脂、降糖的食物;肉类宜以鱼、海蛤等淡水、咸水动物为主,少吃猪牛羊鸡肉等。 每日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有规律。主食、蔬菜、肉类的比例大约7﹕5﹕1,即吃7口米饭或面条、馒头,可以配上5口的蔬菜,1小口的肉类,以彻底拔除血管内多余的营养,而将正气充入人的体内,养护身体的各个角落。 二、起居调养 心脏血管

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

第一,年龄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不管否有遗传背景,也不管否存在其他因素,高龄的人一定比低龄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往强调45岁,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要警惕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每年体检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空腹血糖。 第二,遗传背景。凡有糖尿病家族背景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最新的调查发现,父母为糖尿病患者,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糖尿病家族史的了解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本次调查统计还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或心肌梗死家族史者患糖尿病的几

老年人血脂咋看呢

在血脂的化验单上,总胆固醇(CHO)参考范围往往

心脑血管病饮食切记

老年人的心脑心脑血管病一般难以完全治愈的,只能靠长期的吃一些控制类药物和一些软化血管的药物来加以控制,让病情不要进行再度过于严重的发展。但长期吃药也会有一定副作用的,尤其对我们的胃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病人如果实在需要服用治疗心脑血管类药物,建议最好在饭后再吃药,不要在饭前吃药,切记不要空腹吃药,尤其早晨空腹吃药最伤脾胃了,而且最好长期这样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相信长期坚持会有效果的。 如果坚持长期饭后吃药还不行的话,只能采取另一种办法了,就在吃心脑血管药物之前先吃点能保护胃黏膜的药,然后在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