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

主要症状表现: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

如何预防心脏猝死 夏季为啥猝死高发

夏季气温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快,当气温达到35℃时,人体主要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为了排汗,心脏会加大工作量以促进汗腺代谢,人体全身血管随之扩张。

而大量出汗后,血液黏稠度会升高,当排汗达到一定量时会诱发血液电解质紊乱,可能引发心脏病。夏季心源性猝死约占75%,这其中冠心病患者占心源性猝死的80%。

除上述原因外,夏季很多人喜欢通过运动减肥,但如果运动过量,而又缺乏休息,容易使心脏不规律跳动,此时心脏没有能力有效收缩以排出血液,从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猝死。

另外,夏季天气潮湿,空气闷热,容易引发情绪波动,使人情绪烦躁,这些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心肌炎患者预防心源性猝死注意事项

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心肌炎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也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家人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因此,如果一旦发现有心肌炎患者,就要及时治疗,做好防范,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1、及时治疗:患上心肌炎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心肌炎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的心脏会在受到病毒等致病因子的伤害后,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等后遗症,严重者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但多数心肌炎患者在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病情都能在数周至数月内趋于稳定。

2、流感来袭,一定要做好防范:心肌炎多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夏季是流感多发季节,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都很容易导致心肌炎的发生。患者一旦发现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做到心肌炎早防范早治疗,以防导致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运动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运动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而又以前者居多。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心源性疾病是造成运动猝死的第一位死因。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高血压等疾病也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青年人发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有关,而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 其它诱因

精神或外界刺激、运动及劳累、便秘或用力排便、饱餐、睡眠中、饮酒、发热、轻度损伤、电解质紊乱、输液速度快等均可使心率增快、心脏负荷增加而加重心肌缺血和氧耗,诱发心绞痛、发生明显心肌缺血造成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猝死。

心源性猝死原因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而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是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室性早搏的治疗

1、缓解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

2、预防心源性猝死: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此时,医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猝死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本身,因为这种心律失常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一、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

二、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三、原发性心肌病: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四、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

五、QT间期延长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聋,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

六、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七、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

八、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九、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

猝死原因

猝死是指自然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看为猝死。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而心脏病的猝死有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专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中遇到大喜大悲之事,或遭遇恶劣天气,没有严重的病理基础也不足以危及生命。

1、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2、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4、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聋,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 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 %以上,而且是20~60 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 . 5 / 10 万,女性为3 . 6 / 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 %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 %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 %~15 % ,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 35 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冠脉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 ,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研究还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夹层分离、心肌桥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也与心脏性猝死有关。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包括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终机制尚无定论。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心脏结构性异常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常见以下四种改变:① 急性或/和陈旧性心肌梗死② 原发或继发性心室肌肥厚③ 心肌病变(扩张、纤维化、浸润性病变、炎症等)④ 结构性心电异常。功能性因素也可影响心肌的电稳定性,常常是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包括:冠状动脉血流的暂时性改变(冠脉内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导致急性缺血、缺血后再灌注等)、全身性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神经生理性因素、毒性作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脏毒性反应等)等。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一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 EMD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室性早搏如何预防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此时,医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猝死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本身,因为这种心律失常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过劳易患心脏病吗

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这就好比很少有患了病的人还生龙活虎,很多疾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甚至可作为就诊的参考症状。人如果经常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好,处于紧张、压力较大的状态下,就会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反应中,引发人体心脏、大脑、肺脏、肾脏等疾病的发生而导致死亡。而在过度疲劳引发的死亡中,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病占主导地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量的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都会引发心脏猝死。

"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许多疾病也是'累'出来的。当人类基本上控制了烈性传染病之后,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的体质下降与疾病就成为现代人的首要敌人了"。曾有医学专家这样说过。

在人们印象里,心脏病突发一般只会发生在那些原本就发现有心脏病的人身上,实际上不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几十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而室颤可能发生在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心脏正常的人身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天气寒冷等,都可能使原有心脏病急剧加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就会引起死亡。此外,心功能本身就存在问题的患者猝死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5--10 倍,尤其在过度疲劳等因素刺激下更容易猝死。

猝死的发生都很突然,但并非无法预防,我院专家提醒人们应定期体检。老年人及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中青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喝酒者,都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除了心电图检查外,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64排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

颈椎病也会诱发猝死

一、多与过度劳累密切相关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心梗目前已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会有2300万心肌梗死患者。专家表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医学知识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也避免不了猝死的发生吗?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介绍,在疾病面前,医务工作者并没有特殊豁免权。一些重点科室、重点领域甚至已经成为过劳死的重灾区。

体力的疲劳和情绪的紧张会造成人体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加快,久而久之就会使心脏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再加上现代人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会进一步使心脏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堵塞。除此以外,过度的疲劳和压力还会使人体抵抗力下降,给病毒可乘之机,出现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等,都可能引发猝死。

专家还介绍,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约占猝死的多数。其中,冠心病是最主要病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0%以上。婴幼儿猝死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老年人多猝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

二、颈椎病也会引发心脏病

此外,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篇文章,称银监会非银部主任表面看是心梗,实际上是颈椎病所致,颈椎病也能引发猝死吗?

专家表示,颈椎病除了头痛头晕、上肢麻木疼痛等一些常见症状外,还常常可以累及心血管系统。由颈椎病引发的心脏不适症状,医学上称为颈心综合征或颈源性心脏病,“当颈椎出现病变时,会压迫到交感神经,从而影响到支配心脏的神经继而引发心脏疾病。但从现实案例来看,颈椎病引发的猝死还比较少见”。

三、猝死并非猝不及防

很多人觉得猝死防不胜防。专家表示,猝死并不是不能预防,发生猝死的很多危险因素都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应该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控制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长期熬夜、高盐高油饮食、吸烟、不运动、不恰当减肥、长期腹泻等,都可以成为猝死的诱发因素。”

专家还提醒,原本就有基础性的疾病,如心脏病、颈椎病的患者,在职场拼搏的同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每年做全面的体检,控制好自己的血压和体重。

专家提醒,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例如危险性最大的心源性猝死就是室颤,一旦室颤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就可能发生猝死。在这个情况下,在120到来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病人平躺、安静,不要接受刺激。尽量安抚病人,如果有可能要吸氧,没有氧气的地方要开窗让病人得到氧气的供应。

专家还指出,目前有些宾馆、机场专门配置了用于急救的自动除颤仪,但基本都被锁起来,有时辗转拿到钥匙后,已经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专家表示,看电视剧要有节制,无休止的追剧,会加重心脏负担,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介绍,特别是对原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紧张的电视剧情,很容易让心情跟着大起大落,心血管处在危险边缘,甚至诱发猝死。此外,看电视太投入,身体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久坐不动,也容易引起颈椎发僵、肢体麻木等,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

专家指出,追剧也要有节制。每次看电视以两小时左右为宜,不要通宵达旦。看电视时不要目不转睛,每看半小时到1小时节目后,应站起来活动10分钟左右。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不适合太过惊险恐怖的片子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

相关推荐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心律失常 毒性心肌炎90%的患者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占70%,严重者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室速、室颤。 2、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炎由于心肌受病毒侵害的范围广。心肌细胞损害严重,常常出现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有时快速型心律失常也可导致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致死(10%~20%)。 3、心脏性猝死 毒性心肌炎所致的心脏性猝死,病因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很多猝死的患者生前并没有明显的心肌炎表现,只是在尸检时发现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存在。国内报道病毒性心肌

年轻人猝死前兆是什么

我国平均每天有上千人因各种原因猝死。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是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在心源性猝死里,80%左右由冠心病引发。此外,约1/5的人是因为"慢性疲劳",也就是过劳死。 为什么年纪轻轻会发生猝死的悲剧呢?60%年轻人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时心脏跳动过快,突然加速收缩,脑部及身体其它器官缺氧,最终心脏停顿死亡。此外,猝死的主要成因是冠心病、遗传性心脏病和心脏衰竭。 此外,“过劳死”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已然成了现代上班族十大健康杀手之一。“过劳死”是指劳动者较长时期内,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会出现哪些明显症状

晕厥: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晕厥主要原是心脏排出量减少(主动脉瓣病变)或心脏停搏(传导阻滞),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大量的主动脉瓣返流)或脑血管的普遍性暂时性闭塞(血栓脱落)。心源性晕厥的严重者称为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风湿性心脏病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呼吸困难是因心脏瓣膜病导致长期或快速的肺淤血、肺泡弹性减退、通气功能障碍、心排量减低、血流速度减

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的原因

1、外界因素风湿性心脏病多发于青少年,潮湿环境,南方地区发病率高。 2、扁桃体发炎,尤其是女性常常表现为自身免疫性反应,如大关节游走性疼痛,主要有膝关节、肩关节等,与类风湿不同,主要表现在全身的小关节上。关节疼痛不固定,主要是链球菌感染进入血液循环以后在膜部(关节滑膜、心脏瓣膜)起到一个类似炎症反应,之后导致坏死细胞粘连在一起,慢慢的粘连导致瓣膜轻度狭窄、直至重度狭窄。这是一个重要的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 3、遗传方面:目前来讲,风湿性心脏病的产生主要跟病人本身的体制有关系,同样的感染,有的病人自身会发生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症状-晕厥

晕厥是风湿性心脏病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主要原因:心脏排出量减少(主动脉瓣病变)或心脏停搏(传导阻滞),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大量的主动脉瓣返流)或脑血管的普遍性暂时性闭塞(血栓脱落)。心源性晕厥的严重者称为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症(Adams-stokesSyndrome)。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1.发病原因 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发病至摔死时限愈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愈高。统计学资料显示24 h内猝死,心源性占50%~60%;l h内猝死,心源性占80%~90%。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成人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①冠心病;②冠状动脉栓塞;③冠状动脉畸形;④冠状动脉瘤破裂;⑤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冠心病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原来心脏正常的患者,大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在导致心肌梗死的一瞬间就发生室颤,这些情况较为多见;另一方面,陈旧

室性早搏的预防

1、缓解症状,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2、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 3、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

心脏骤停的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

如何治疗频繁性早搏

治疗室性早搏依赖于是否有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及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负作用较小而作为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如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干脆放弃药物治疗.对于少数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早搏在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根本无需治疗. 治疗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 一、无心脏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

动脉栓塞的病因有哪些

一、 心源性许多报道说明周围动脉栓塞最常病因是心源性。动脉硬化性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壁动脉瘤约占60%,风湿性心脏病占20%。风湿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者都有左心内的血栓形成。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二、医源性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心脏人工瓣膜转换和人造血管移植,安置心脏起搏器、动脉造影、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