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 、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 。(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情绪问题,青少年时期情绪会不稳定很容易误会一些事从而表现失落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3、早恋问题
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
4、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理想和信念 ,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从孩子到“成人” 自我评价成熟
青少年心理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自我评价的标准上。青少年开始能够独立的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从单纯的根据事物的结果转为根据行为的动机来评价,从依据外界标准到依据自己内心的原则来评价,这都是青少年心理独立的表现。
青少年身心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青少年的的体质健康状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提高。根据每5年一次的全国6~22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20世纪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的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指标10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1]。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亦表明:与1985年相比,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特别是肺活量、肌力、耐力、柔韧性等多项指标下降幅度较大[2]。
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更反映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国学生的部分体能指标如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各个年龄组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青少年肥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近视已成为青少年的顽疾。监测结果显示,7岁至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我国近视眼发病率在2000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二位,青少年因近视致盲的人数已达30万人[3]。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青少年“身高及身高增长速度低于日本”实在让人吃惊!从近几年各地高考学生的体检结果来看,身体完全合格的不足20%。从以上数据报道看出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危机已不是“狼来了”的骇人警告,而是触目惊心的现实情况。
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由心理问题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危害家庭的安宁,也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致残的原因。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更令人担忧。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情绪失控、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对挫折、说谎、厌学、逃学、社会适应性差、性心理偏差等等方面,严重的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集中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有关资料初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并呈上升趋势。有抑郁症这一世纪十大疾病之一的学生占18~ 44%。
自杀是全球性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15岁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仅在2005年有报道的大中学生自杀者就有十余例,有的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实在令人痛心。2004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一份由上海市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在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危险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自杀心理行为普遍存在于上海市中小学生中,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且发生率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多,高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达到了37.93%[4]。目前日益突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正在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在这些数字面前,我们不仅要反问孩子们怎么了,我们更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二 、原因分析
1.体质下降、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分析
体质与人的遗传、营养、体育锻炼有密切关系。其中,体育锻炼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活动和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的日益增大,中小学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一天十余小时埋头学习、做作业,那有时间去进行体育活动。而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如何,很少过问孩子是否进行体育活动,更有甚者,认为体育活动是“玩儿”,会耽误学习时间。而在节假日许多家长又让孩子参加奥数、英语、书画等各种辅导、补习班。一项目调查显示,“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只占10%左右”。营养过剩、体育活动减少,肥胖悄然而生,胖了既影响身体活动,而且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体质下降。
青春期少男少女怎样才算心理健康
孩子的个性和思维符合青春期特点
思想行为符合年龄特点,这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最具标志性的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青少年思想发育接近成熟,性格上活泼好动、积极向上,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
乐观开朗,不识愁滋味,这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明显特征。青少年正值花季,对世界正充满了好奇和美好的想象。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会积极进取,即使遭遇挫折也会很快重新适应。
能够理性客观的接受现实,这是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突出特点。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反应不会太过偏激,都能面对现实,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
心理专家在线义诊 免费解答各类抑郁症心理问题
符合社会大环境下的青春期标准
与一般青少年相似。这是家长辨别自己的孩子青春期心理健康与否最为直观的方法。孩子与孩子之间都彼此类似。如果一个青少年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其他孩子相差太大,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生中总会有一定的交际范围。青春期孩子受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吸引,社交范围不断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相反,如果总是喜欢孤僻独处,心理上不能算是健康的。
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保持青春期心理健康直到真正成人,是保障青少年人格、个性、道德观念等正常发展定型,避免孩子出现青春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延续到成人期心理疾病的重要环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月8日上午,安徽省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开幕,会议间隙,来自淮北市梅苑学校的王承华委员,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
“目前,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数量的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占了八成。此外,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王承华向记者分享了这么一组数据。
王承华是一位英语教师,兼任淮北市梅苑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她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工作,“种种数据表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我今年带来的议案就是‘加快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王承华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省里就按照国家的要求下发了《安徽省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意见》,各地市也分别根据实施意见做了相关的工作。然而,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但没有正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些学校,虽然建起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且在思想上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大量投入成为摆设。
就加快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王承华给出三点建议:建议安徽省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活动室并轨纳入到民生工程中,通过省财政资金的投入,带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配套;建议省教育厅进一步规范各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制定考核、验收的办法。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型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我建议,编制不足的地区可以配置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超编制的地区,可以在原教师队伍中选拨一批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转岗。”王承华说。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诅咒
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它会潜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虽然让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义的,是通过“正义的力量”整治“邪恶的力量”。
据报道,那些使用死亡日记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报复”。祝博士分析说,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暴力的时候,受欺负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以牙还牙,报之以谩骂、殴打。二是,有一种阿q精神,通过暗地诅咒,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而对方已经受到报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自欺欺人的“成功报复”,无法带来真正的宣泄
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靠对虚拟世界的想象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填写“死亡笔记”就是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的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有学生表示,这样可以获得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泄方式。真正的宣泄,是要最终把身体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放松的效果。但是,死亡笔记上写名字,就如同古代给小人扎针,仇恨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处,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只是一时的快感。”
追求“死亡”,体现了人的“避害的本性”
解开青少年心理枷锁使其茁壮成长
延边州“心理健康快车”通过独特、有趣、专业、实用的心理学,使青少年心理充满阳光,弥补种种原因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疑似精神分裂症的22岁典型宅男,化名为金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欢乐幸福。12岁时,父母离婚,他被寄养在奶奶家生活。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金星升入初中后,结识了不良朋友,逃学、吸烟、喝酒、打架、吸毒,无恶不作。进入高中后,依然恶习不改,经常打架斗殴,多次被公安机关管教,成为远近出名的“恶棍”,最终被开除学籍,浪迹社会。
因为后来母亲出国,父亲又不管,金星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开始讨厌母亲、仇视父亲、厌恶自己,出现严重的厌世情绪,还多次策划与父母同归于尽。随后,金星开始抑郁、焦虑、恐惧、怕人、怕事,逐渐封闭自己,冷漠无情、喜激易怒,不出门、不出户长达三年之久,花去医药费上万元。所幸,今年4月份,金星从媒体上得知我州开展了“心理健康快车”活动,产生了一丝希望。
了解这一情况后,“心理健康快车”活动组便组织专家采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金星进行心理调解,缓解压力,收到明显实效。金星现在已经能够独自出屋,自由活动,与社会上的人可以正常沟通交流。
据了解,其实像金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延边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李明善说:“大部分青少年都能适应我们这个社会,适应这个环境。也有一部分人群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出现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与同伴相处,走入网吧,引发一些刑事案件和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评判标准认为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学习跟不上就得不到各方面的关爱和关注,他们的心里要求和欲望不能得到班主任老师、社会、家长的认可和指导。其实青少年中五分之一有的人群真的需要心理辅导和干预,特别像留守青少年问题就更加严重。”
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们用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对面对压力、面对挫折。
李明善会长说:“我们应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我们“心理健康快车”在这方面也在做一些努力,争取与教育系统、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合起来,通过社会,还有家庭通过社区的扩展能够形成系统化,形成一个体系,教育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会,使我们延边能够创造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能够在创造经济稳定方面,为各民族干部群众做一些贡献。”
老是遗精有什么危害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未对遗精有过多认识时,初次遗精会出现惊奇、精神焦虑、恐惧、自责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最终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生理发育。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对青少年予以性教育和引导。
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痘不足取
目前,在很多青少年男女中,流行一种治疗青春痘的另类方法,即是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痘。让他们惊喜的是,那些依靠涂抹化妆品甚至吃药都无法清除的青春痘,居然依靠吃避孕药“治好”了。殊不知,青少年中流行的这种“战痘”法是不科学的,它虽然能暂时抑制青春痘的生长,却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危害。
青春痘的产生主要跟我们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失衡相关,吃避孕药的确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正是因此,青春痘才被避孕药“制服”。然而,通过吃避孕药来维持人体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是扰乱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做法,尽管能在短时间内控制青春痘的生长,但是一旦停服药物,人体内的激素随即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青春痘会呈现“爆发”态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剧烈,还会造成生长黄褐斑等症状。
另外,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假如长时间口服避孕药,生理周期就会被打乱,对正在发育的生理、心理都非常不利。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盲目地口服避孕药,还有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同时,吃避孕药还会给青少年心理上带来严重负担,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等。
当然,放任青春痘生长的做法也不足取,因为青春痘是一种顽固的皮肤病,不注意控制会越长越多,这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都不利,同时,非常影响青少年的美观,而且,绝大部分的青春痘并不会因为青春期结束而消失,只能依靠食物调节及药物手段来治疗。譬如在饮食上注意不吃油脂性食物与辣椒、大蒜、葱等刺激性的食物等,注意摄取足够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粗纤维等,还可以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消肿化脓、活血化瘀类的药物。
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认知能力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首先表现在认识能力上,由于青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
概括化是观察力向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组织、调节和指导观察活动,以提高观察的概括性。
2、获得成熟的记忆力
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而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进入了记忆最佳时期。
3、形成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理论思维发展得不是很好。
二、个性的成熟
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青年对世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青年中后期生活道路给青年的锤炼是青年期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1、 青少年异常变化或是心理求助
核心提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
“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都会有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做青少年心理求助信号。”李知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逐年上升。
据介绍,家长和老师都要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知识,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有更全面了解,不盲目攀比、模仿,根据孩子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
其次,对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员,尽快解决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是关键
“以前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导致后果C。因此当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现心理失常行为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考试不及格。但实际上考试不及格的人多着呢,为什么就是他自杀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卢家楣教授的问题一抛出,不少学生立刻困惑起来。
“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人跟人不一样吧?”一个女生小声对同伴说。
“这个传统观念要改变。其实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应行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对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挫折事件错误的认知评价,才是导致消极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导致观念B,最后才是后果C。”卢教授揭开了谜底。
卢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因高考失利而导致人生失败的例子――
某地农村一个高中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渴望走进大学殿堂,几经努力,他却屡战屡败。心中的梦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的思维方式进入误区,以致精神崩溃,成了一名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了防止他出手伤人,无奈的父母只好用铁链将他锁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锁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邻居发现,大家出钱才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尚未完整,所以对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卢教授介绍说。
第一个误区是绝对化。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第二个误区是概括化。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调。
第三个误区是夸大化。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有这种思维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自寻绝路。
青少年心理健康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拋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