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百病的姜茶如何制作
可治百病的姜茶如何制作
1、蜂蜜姜茶
材料:生姜100克、菊花20克、蜂蜜100ml。
做法:将生姜洗净去皮之后切成大片放入锅内,加水没过3厘米,用大火烧开后再转小火煮半小时;煮出姜片的味道,汤水变黄之后放入菊花再用小火煮10分钟,关火冷却;最后在锅内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2、可乐姜汤
材料:可乐、生姜。
做法:先将可乐倒入锅内,再将姜片洗净切成片后放入可乐中,用大火煮开之后再转小火煮10分钟,最后关火。
功效:这款姜茶具有防寒去痰的功效,增加热量,暖胃,通常用来祛风散寒,治疗感冒。
3、生姜绿茶
材料:生姜、绿茶各5克。
做法:将生姜、绿茶各5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生姜绿茶具有防感冒的作用,有清热解毒、益气舒心的功效。
4、红糖姜茶
材料:红糖、金丝枣、姜。
做法:将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入到锅内,加入适量清水之后炖煮半个小时即可。
功效:红糖姜茶是常见的姜茶,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能改善体表循环,治疗伤风感冒。
2019三伏贴具体时间 三伏贴骗局
三伏贴本身是正经事情,可以用于冬病夏治和治未病,但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推广效果,将自己的三伏贴吹得包治百病,这是虚假宣传,看到有包治百病的要立即止步,不宜前往贴敷。
三伏贴是中医养生疗法,贴敷要去正规的中医院。
头部按摩治百病
(1)、穴位的寻找方法:
①骨度量法也叫做分寸折量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我们的身体各部分为若干等份,按每一等分取穴的方法。每一等份即为1寸。
②指量法:这种寻找穴位的方法也叫做指寸法,具体操作方法是以被按摩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
(2)、也可以结合人体经络模型查找我们身体头部的穴位。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缓解症状:头痛、失眠、昏迷、高血压
印堂穴: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缓解症状:头痛、头晕、失眠、鼻病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缓解症状:头痛、感冒、眼病
风池穴:枕骨下两侧,平耳垂凹陷处
缓解症状:头痛、头晕、颈痛
人中穴:鼻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缓解症状:昏迷、急性腰扭伤
缓解症状:面瘫、鼻病
攒竹穴:两眉内侧的眉端
缓解症状:头痛、近视
丝竹空穴:两眉外侧的眉端
缓解症状:眼疾、头痛
颊车穴:下颌角前0.5寸
缓解症状:牙痛、面疾
四白穴: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
缓解症状:眼疾、口眼歪斜
拍手能治百病
事实证明这确是真的,主要是通过长时间固定时的拍手,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激发人体的自愈力,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每天拍手的总量多少、拍手的力道、拍手的频率和拍手的时间都很重要,拍手的心态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按照杨弈老师的说法,人的手上有多种反射区,在传统的拍手治百病的思维模式下,经常不断地拍手刺激这些区域,激发人体的自治力和免疫力,能起到预防甚至治愈某些疫病的可能,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但拍手不是万能的,对重病和大病还是要上医院,这是应当肯定的。
关于拍手治百病,不是说今天拍了明天就能好,它是一个慢功,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也许三个月、五个月或者一年、二年,通过返回头来看时你的身体是不是比以前好些来判定,长期来看,确是效果显著。
艾灸疗法治百病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师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自我养生方法。
【祛病】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艾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灸,各3壮。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艾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石榴皮能治百病
口疮
①石榴皮,煅炭研末,搽口内,每日两次。亦可加青黛少许。②石榴果肉连籽捣烂,用开水浸泡,待凉后取水含漱,1日数次,可治口舌生疮和口腔溃疡。
腹泻
①石榴皮15克,水煎后加红糖或白糖饮服,每日服2次,餐前服用。②石榴皮15克,肉豆蔻(去油)10克,水煎服。③鲜石榴皮30克,捣烂如泥,敷于肚脐,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3次可愈。此方也适治小儿腹泻。④鲜石榴1个,连皮捣碎,加少量食盐,水煎服,可治久泻久痢。
痔疮
连皮石榴煅炭,研成细末,加适量白砂糖拌匀,每次用开水送服5-7克,每日2次。
便血
①石榴皮适量,炒干研末,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开水送服。②石榴煅炭存性,研细末,加红糖适量调匀,每次服9克,开水冲服,每日服3次。
脱肛
①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煎水洗患处。②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少许,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③石榴皮15克,水煎汤,先熏后洗。
鼻出血
①石榴花或石榴嫩叶,搓成小团塞入鼻孔,每日多次。②石榴皮30克,水煎服。
烧烫伤
①红石榴花,研细末,调香油搽伤处。②石榴皮适量研末,调麻油擦患处。
中耳炎
①石榴花放瓦上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许,吹入耳中。此方可治中耳炎脓水不干。②石榴皮15克,焙干,加冰片1克共研末备用。治疗时先用双氧水清洗耳内脓液,用消毒棉签拭干后,取药粉吹入耳内,每日1次或隔日1次。
早晨喝姜茶胜过喝参汤
喝姜茶暖胃驱寒还增强抵抗力
民间一直流传着“生姜治百病”之说,因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等油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具有缓解疲劳、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作用。
姜的做法也有很多,姜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喝姜茶,可以暖胃驱寒、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下面为大家推荐几款姜茶。
喝姜茶的好处
姜茶是传统的保健饮品,且具有降温、祛寒、健胃、活血、养颜、预防冻疮等功效,特别是产妇恢复元气、补血,快速恢复体型等的最佳良药。
体内易累积寒气,多喝姜茶就可以解表散寒、暖胃、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而一旦不小心患上感冒,喝一杯姜茶,既能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对于治疗外感风寒有很好的作用。
马生菜能多吃吗
马生菜含有大量的苹果酸、葡萄糖、钙、磷、铁,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而且清热解毒,消炎利尿,杀虫散血,是天然的抗生素,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特别对痢疾杆菌的作用很强,是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腹泻的良药,用煮过马生菜的水擦拭皮肤,能治疗皮肤病,把马生菜捣成汁,涂抹在蚊虫叮咬的地方,可消炎止痒,效果明显,它还能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糖分的代谢,降低血糖,富含的硒,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中医药学讲,马生菜有清热解毒、杀虫散血之功效,可治疗热毒引起的视物不清或生翳膜肿痛,以及热毒血痢。其民间方子更多,堪称神药,可治百病。水煮后,其汤水擦拭皮肤,可治皮肤病。马生菜捣成汁后,将汁液涂抹于蚊虫叮咬处,可消炎止痒,效果明显。常食砂锅水煮马生菜,还可治疗糖尿病
头顶的秘密:艾灸百会可治百病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灸该穴位,每次根据病人情况,艾灸3.5.7.9状,是头顶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防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一段时间的温灸,有醒脑明目,保健长寿的功效。
怎样巧喝水治百病
色斑。早上起来有的人喝盐水,喝蜂蜜水等等,其实喝白水是最好的,只有白开水能迅速冲刷肠胃,帮助排泄,达到排毒效果,自然色斑远离啦!
感冒。感冒时要喝更多的水。很多医生都这么嘱咐。感冒会使得身体降温,会容易出汗,皮肤水分散发快,更容易口渴,所以要多多喝水促进体温调节哦!
减肥。一般餐后半小时要喝水,可以帮助身体脂肪代谢,同时帮助消化,调节机体。想减肥的mm们一定不要忽略喔!
咳嗽喝热水。人体感冒后要多喝水,咳嗽了更要喝热水,稀释嗓子内的痰液,缓解支气管炎症,人会更加轻松。
胃疼。胃痛的人最好以喝粥的方式补充水分,不要喝过烫的粥,粥这种流食方便胃消化,同时稀饭中的水分可以润滑肠粘膜,同时清理胃。
失眠。失眠时经常洗个热水澡或泡脚后就有困意了,或者喝点热牛奶也能安神,其中的的原因实际上是热水的作用。热水所以不要忽视热水的吹眠功效喔!
便秘。便秘最常见了,很对人大鱼大肉后容易便秘。不要着急,大口大口的喝水可以刺激肠蠕动,治疗便秘。同时经常给肚脐部按摩和做抬腿运动。
恶心。如果吃了不良食物感到恶心,盐水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催吐。吐出来就好多了。
烦躁。有时候人的情绪容易反常和重复一定程度和体内激素相关,高频率喝水能缓解烦躁哦,可能你还没听说吧!经专家验证,烦躁时肾上腺素会上升,喝水可以帮助人体把它排出体外。
心脏病。睡前一杯水,像失眠一样可以有效果。一杯水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降低突发心脏病风险。救命水呀!
木瓜药膳可治百病
现将民间用木瓜治病疗疾的验方及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木瓜粥用木瓜30克,桑枝15克,加水煎煮后去渣留汁,将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放入药汁中,熬至米烂粥熟,加红糖适量,稍煮溶化即可。每日早晚服食,连服数日,可治小腿抽筋、脚气水肿。
木瓜汤取番木瓜100克切片,蜂蜜300毫升,生姜2克,加水适量共煮沸,改用文火再煮10分钟。吃瓜喝汤,主治银屑病。
木瓜羹用番木瓜100克,银耳15克,北杏10克,银杏12克,冰糖适量,共入锅炖煲,20分钟后即可食用。能养阴润肺、滋润皮肤、延缓衰老,还可治疗燥热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等症。
木瓜奶将一大片木瓜切成若干小片,再备半杯牛奶,共放入果汁(如柠檬汁)中,然后再掺入少量白开水、蜂蜜,搅拌均匀后即成木瓜奶。常服可美嫩容颜、消食减肥。
木瓜蜜用宣木瓜4个,蒸熟去皮捣烂成泥,兑入白沙蜜1 000克,和匀后装入瓷罐内备用。随时可开水冲服,每次1~2匙,每日3次,可治关节痛。
木瓜茶选用圆形未熟的雌果为佳,开水冲泡,频频代茶饮用。有解口渴、助消化之作用。
木瓜汁选用番木瓜榨汁,外用搽涂患处。可治湿疹、癣疥等皮肤病。
木瓜膏以木瓜为主药,配伍乳香、没药等,蒸熟制成膏,加入生地黄汁,用酒送服。可治项强筋急,不能转侧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