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是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是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 [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oocyst),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无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囊合子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合子被猫舔食后,在其肠中,囊内的子孢子逸出,侵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囊合子,后者落入肠腔,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endodyogeny)进行增殖,在细胞内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囊内的个体即滋体或速殖子,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呈陷性感染状态)。
研究发现养猫或会影响孩子的记忆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期科学家研究发现,养猫会导致孩子记忆力和阅读能力的下降,影响孩子在校成绩,主要原因是受到猫身上携带的寄生虫的感染,同时科学家指出,维生素E也许能减轻这种寄生虫的负面影响。
据了解,这种潜藏在猫身上的寄生虫称为弓形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会引发轻微的流感,进而进入潜伏期并慢慢在脑细胞中形成囊肿。弓形虫生长在猫的肠道内,可以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大脑。
全世界30%的人都会携带有寄生虫,在一些国家寄生虫感染率甚至高达70%。寄生虫的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未清洗的水果蔬菜,清理猫的粪便等等。寄生虫在大多数人身上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
在研究中,寄生虫阳性的儿童在认知测试中的阅读和记忆能力相对较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弓形虫的儿童往往来自贫困的家庭或者没有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家庭。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安吉利科•曼迪(Angelico Mendy)和其同事们还发现维生素E似乎能减轻这种寄生虫的影响,可以修复寄生虫给言语记忆带来的损伤。专家称未来的研究实验会进一步对维生素E的这种改善效果进行确认。
目前,芝加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疗法来对抗弓形虫,他们已经发现一种可以粘附到弓形虫囊肿内细胞的分子能释放药物来杀死弓形虫。这种疗法将会非常有效,但仍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研究。
艾滋病的诊断
1、急性期诊断标准
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诊断标准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非典病毒流行病学
SARS病毒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SARS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SARS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如今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毒的分离工作难度很大,需用人肝脏细胞、气管及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SARS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SARS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
怀孕十周要注意什么 不要接触宠物
弓形虫寄生在小猫小狗等宠物身上,通过消化道传染进入人体,会导致孕妇因弓形虫流产,同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胎儿畸形,如脑积水,小头畸形,耳聋,眼瞎,精神障碍等。
注意:家里养有小猫小狗等宠物的孕妇,为了自己跟宝宝的健康可以暂时把宠物寄养一段时间。
钩形虫的流行病学
弓形虫病是由一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和动物的感染。弓形虫属于形体最小、结构简单的一类叫作原虫的寄生虫。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它寄生在这些动物的小肠上皮细胞内,形成囊合子(许多文章称作“囊合子”,不够准确)随粪便排出,其他哺乳动物和鸟吃进去发生感染,在它们身体的组织内发育成为包囊。囊合子和包囊是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虽然弓形虫并不“挑剔”,但是除了终宿主以外,在其他动物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繁殖,不能向外界散播它的后代。[2]
弓形虫属顶端复合物亚门(subphylum Apicomplexa),孢子虫纲(clss sporozoasida),真球虫目(order Eucoccidiorida),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中出现5种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tachyzoite);包囊(可长期存活于组织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0μm,破裂后可释出缓殖子,(bradyzoite);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oocyst),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弓形虫生活史的完成需双宿主:在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体内,上述5种形成俱存;在中间宿主(包括禽类,哺乳类动物和人)体内则仅有无性生殖而无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常可造成全身感染,有性生殖仅在终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囊合子由猫粪排出,发育成熟后含二个孢子囊(sporocyst),各含4个子孢子(sporozoite),在电镜下子孢子的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合子被猫舔食后,在其肠中,囊内的子孢子逸出,侵入回肠末端粘膜上皮细胞进行裂体增殖,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细胞,继续裂体增殖,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增殖,形成囊合子,后者落入肠腔,在适宜温度(24℃)和湿度环境中,约经2~4天发育成熟,抵抗力强,可存活1年以上,如被中间宿主吞入,则进入小肠后子孢子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播散全身各组织细胞内以纵二分裂法(endodyogeny)进行增殖,在细胞内可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囊内的个体即滋体或速殖子,为急性期病例的常见形态,宿主细胞破裂后,滋养体散出再侵犯其他组织细胞,如此反复增殖,可致宿主死亡,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宿主产生免疫力,使原虫繁殖减慢,其外有囊壁形成,称包囊,囊内原虫称缓殖子,包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呈陷性感染状态)。
龋齿的流行病学
龋齿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恒牙患龋率约在15岁左右。
根据上海市1981年调查材料,在15059名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学生中乳牙患龋人数为8523人,乳牙患龋率为56.62%。4岁时患龋率达65.92%,9岁为83.57%。
据1983年北京地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城郊区7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平均为48.88%,12岁为67.29%,17岁为73.61%。一般农村较城市人口恒牙患龋为低。
中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
2013年2月,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66%,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也达到29%。5岁组儿童97%的龋齿未经治疗,12岁组为89%。
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恒牙患龋率平均为63.65%,平均龋牙数为1.67颗;农业人口患龋率为55.67%,平均龋牙数1.27颗。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有别,患龋情况也有差别。因此,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脑瘫儿和正常儿的区别
脑瘫的病因复杂多样,可分为产前、产时、产后和未知因素四类,但存在这些病因的患儿并未全部发生脑瘫,只能将这些因素视为脑瘫发生的危险因素。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80%的脑瘫与产前因素有关,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均可视为脑瘫的危险因素。宫内感染、多胎妊娠、宫内发育迟缓、孕期母亲因素是引起脑瘫的重要原因。
宫内感染是引起胎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原因,常见的有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等,如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常伴有脑瘫、癫痫、弱智等中枢神经后遗症,CT表现以颅内钙化常见,大部分弓形虫感染的患儿出生时无症状,感染数月到数年后才出现异常。在脑瘫、癫痫、神经性耳聋患儿中,弓形虫IgG检出率显著增高。
众所周知,多胎妊娠时早产及低体重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儿,故脑瘫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由于多胎妊娠时胎盘功能相对不足,特别是某些双胎胎盘所特有的病理情况,如胎儿间输血综合征,则会出现供血胎儿贫血、低体重,受血胎儿血容量过高、水肿、心力衰竭等。
宫内发育迟缓、孕期母亲各种危害因素可能引起大脑发育受到损害,头颅发育障碍导致小脑畸形,进一步制约了脑组织发育,容易造成脑瘫。
先天性脑积水病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35%):
脑积水畸胎的病因较为复杂,迄今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提示本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因子疾病。脑积水畸胎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自60年代以来,环境因素中的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和弓形体原虫的宫内感染,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感染对孕妇本身所致的症状虽较轻,但对胚胎的发育影响较大,可导致胎儿流产,死胎,死产和多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其中弓形虫感染,可致胎儿产生导水管狭窄的脑积水畸胎,弓形虫宫内感染致4例胎儿发生脑积水畸胎,并从患儿脑脊液涂片中找到弓形体原虫的滋养体及假包囊。
出血和肿瘤(15%):
颅内出血后引起的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产伤后颅内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儿脑积水常见原因。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
其他因素(15%):
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及闭塞、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为主要病因。
狼疮肾炎的流行病学
SLE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各国家地区报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一般认为不同种族发病率有显著差异,黑种人及亚裔人群发病率高白种人最低有报道国外发病人数约占50/10万,中国约为70/10万其确切发病率随地区种族、性别和年龄而异。性别以女性明显多见,男女之比为1∶8~1∶9,以青壮年发病为主,50%发病者在20~40岁经临床检查发现肾脏受累约占70%,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高达90%,若进一步作免疫荧光或组化检查及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肾脏病变。而LN也是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重要的疾病。
艾滋病流行病学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相关公益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弓形虫病的诊断与研究进展
弓形虫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除配子体外, 其余各期均有感染性。人和某些脊椎动物为其中间宿主, 而猫和其他猫科动物则为终宿主(同时也是中间宿主)。卵囊在终宿主体内形成, 随粪便排出体外, 人吃了被弓形虫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 或食入含弓形虫的未熟脊椎动物肉和禽蛋类而感染; 妇女在怀孕过程中, 尤其是在妊娠的最初三、四个月内感染弓形虫,不仅对胎儿致畸率高, 而且还常导致流产。因此, 当弓形虫感染者就诊时, 首先应了解其:①职业; ②有无生食肉类或蛋类的病史; ③是否喂养猫、犬等宠物; ④在家族及当地是否存在弓形虫病流行情况。如为女性, 尚须询问其孕产史;如存在畸形或弱智等残缺, 更要详细追溯其有关病史。若就诊者被初步诊断为弓形虫病, 则应进一步作相关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若了解到当地有较多类似患者, 还应与疾控部门取得联系, 开展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往往可反过来作为对弓形虫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耳鸣的流行病学
耳鸣的发病率统计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作者分析了1453例耳鸣患后提出了有关耳鸣的发病率,根据随访资料发现耳鸣患病率为17.8%,其中49.1%的患者偶有耳鸣。据报道听力下降的患者中至少有70%伴有耳鸣症状。如将耳鸣不足5分钟者也计算在内,则大约6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有过耳鸣的症状。以耳鸣为主诉的病人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0-20%。美国和欧洲有17%的人体验过5分钟以上的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因耳鸣而犹如残疾,65岁以上33%的人有过耳鸣。据此保守估计,中国分别有10%的人体验过耳鸣,5%耳鸣者医药治疗,2%患者的耳鸣严重影响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等因素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工业、环境噪声的增加,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耳鸣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孕妇孕期应该要远离猫狗
孕妇染上弓形体病可致流产、早产、胎死宫内、胎儿出生缺陷。那么,什么是弓形体病,又该怎样预防?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人体多为隐性感染,但抵抗力低时可出现严重症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侵犯淋巴结、眼和脑等处。弓形体病在流行病学上有以下一些特点:人感染弓形体较普遍,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兽医、屠宰职业者高于其他职业者。在疑难杂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者、肿瘤患者、老人中单独或合并出现的机会较多。
弓形体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先天性系胎儿在子宫内获得母体感染。继发性感染主要为吃了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囊的生肉,或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与猫、狗等动物密切接触也是不可忽视的感染途径,如养猫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常明显高于不养猫地区者。弓形体通过黏膜侵入机体后即在局部增殖并侵入局部淋巴结,以后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各器官,引起病变。由于原虫侵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有的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可出现轻微不适,乏力、低热、头痛、肌肉酸痛、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由于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易被忽略。弓形体是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弓形体有关的畸形儿不断发生,至今报告的已有38个病种,而且多半是远期的后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眼部病变。目前它也是艾滋病人死亡的一个重要机会感染病因,估计人类艾滋病毒机会感染约有1/5~4/5合并弓形体感染。
弓形虫病的流行特点
1.流行概况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类动物,人群感染也相当普遍。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个别地区高达90%。估计全球约有10亿人被弓形虫感染,多数属隐性感染。国内在1985~1996年报告采用iha方法的调查结果统计,全国有26省(市、区)在257个县(市)中共调查了102935人,发现阳性5066人,平均阳性率4.922%。弓形虫病与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性别关系不大,但常与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及其来源产品等因素有关。在职业分布上,动物饲养员、屠宰工、猎人、剥兽皮工人、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兽医等,接触弓形虫的机会较多而容易受感染。弓形虫感染率与养猫呈正比。本病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ids)患者关系密切,约有5%~10%的aids患者合并弓形虫感染。有人报告脑弓形虫病85例,其中70例合并aids,并发率为82.35%。易感家畜有猪、猫、牛、羊、犬、马、兔等;野生动物有猩猩、浣熊、狼、狐狸、野猪等至少32种以上;曾在52种啮齿类体内发现弓形虫。家畜的阳性率可达10%~50%,可食用的肉类感染相当普遍,常形成局部暴发流行,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亦威胁人类健康。
造成广泛流行的原因很多:① 滋养体、包囊以及卵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滋养体对温度敏感,对化学药品抵抗力低,但对寒冷有抵抗力,在低温冷冻下可保持较长时间不丧失毒力。猪肉中的包囊在冰冻状态可活35天,在-196℃的甘油保存液中,可长期存活。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室温下活3个月,在潮湿的泥土中活117天,在粪中于室外6~36℃的日光下活46天,阴天(5.5~35.5℃)活76天,在自然界常温常湿条件下可存活l~1.5年。②多种生活史期都具感染性;③中间宿主广泛,可感染140余种哺乳动物;④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⑤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⑥卵囊排放量大。猫吞食包囊后约3~10天,吞食假包囊或卵囊后约需20天就能排出卵囊。被感染的猫,一般每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天,其间排出卵囊数量的高峰时间为5~8天,是传播的重要阶段。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人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具有传染源的意义。
(2)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垂直传播、经消化道、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食入未熟的含各个发育期弓形虫的肉制品、蛋品、奶类或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可致感染;肉类加工人员、弓形虫实验室工作人员有可能经口、鼻、眼结合膜或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能引起感染。节肢动物携带卵囊也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
(3)易感人群:人类对弓形虫普遍易感。胎儿和婴幼儿的易感性比成人高,肿瘤和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损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感。人通常无性别上的易感差异,但有随接触机会增多而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