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
1、小儿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
(2)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2、成人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病邪的侵入。
(2)预防各种传染病,流行期前做好预防接种。
(3)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积极治疗。
(4)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可服用预防药。如每天食用生大蒜2瓣~5瓣,连食1周;或以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各30克,煎服,连服5日;或利福平,每日20毫克/公斤,服用4天。
(5)流行期间要加强预防宣传工作,少到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并用淡盐水漱口。
(6)积极治疗邻近部位化脓性病灶,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合理的抗炎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脑膜炎。保健品查询Breakline化脓性脑膜炎中医治疗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饮食
银耳红枣粥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食谱原料:
银耳30 克,红枣10 枚。
制作方法:
将银耳和红枣炖服,每日1 次。
健康提示:
对于脑炎恢复期的患儿,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协助患儿继续进行主动锻炼,更好康复。
核桃红枣汤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制作方法:
将银耳和红枣炖服,每日1 次。
健康提示:
对于脑炎恢复期的患儿,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协助患儿继续进行主动锻炼,更好康复。
莲花粳米粥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食谱原料:
莲花10 克,粳米100 克,蜂蜜适量。
银耳红枣粥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制作方法:
1. 莲花阴干,研末备用。
2.先将粳米煮作粥,将熟时放入花末,蜂蜜调匀,空腹食用。
健康提示:
脑膜炎最好不要吃糖,避免吃精制糖,含大量淀粉,能量堆积,使大脑氧化快。
核桃红枣汤的做法——脑膜炎食疗
食谱原料:
核桃仁100 克,红枣12 枚,冰糖适量。
绿豆薄荷汤的做法——猩红热食疗
制作方法:
将核桃仁和红枣加冰糖炖服,每日 1 剂,直至痊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应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如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 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 别。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败血症期播散至其他脏器 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以及脑膜炎本身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 害。继发感染以肺炎多见。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中耳炎、化脓性 关节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全眼炎、睾丸炎及附件炎 等。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有动眼神经麻 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 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 室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间脑膜间的桥梁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 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
流脑疫苗是什么
流脑疫苗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儿童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有效手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者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也可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淤血、瘀斑,脑膜炎会引起脑部损伤而遗留听力下降或耳聋、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病死率在5%—10%。
流脑冬春季节病例高发,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的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
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月龄—18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在流行区的2岁以下儿童可进行应急接种。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如何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鉴别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肺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脑脊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3),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菌学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
有关脑膜炎的认识误区
1、脑膜炎都有传染性:脑膜炎的种类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脑膜炎实际上是指脑膜炎中的流行性脑膜炎。除了经常提到的流行性脑膜炎以外,还有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真菌性脑膜炎等,而这些脑膜炎并不具有传染性。
2、脑膜炎只有儿童才得: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脑膜炎多见于儿童,但成人和老年人也会患脑膜炎。只是儿童的免疫力相对成人差,血脑屏障较弱,因此,细菌更容易从血液中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脑膜炎。只不过成人中的部分脑膜炎患者仅为阴性感染者,在出现疲倦、低热等初期症状后,很快便会自行康复。
3、得了脑膜炎非死即傻: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对脑膜炎的预防措施不力,治疗手段不先进等,致使流脑成为一种很难医治的传染病。虽然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发展到严重阶段,的确会使人出现失语、痴呆、瘫痪,以及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和治疗,流脑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化脓性脑膜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发热、头痛、脑膜刺激症以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性变化等,诊断不难。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非化脓性脑膜炎 因为不论是结核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其他病原体所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也会出现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所以应进行鉴别。非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反应多为淋巴细胞,而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中细胞增多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加上糖含量降低和乳酸脱氢酶增高可排除非化脓性脑膜炎。
2.机械、化学、中毒性脑膜损害以及癌性脑膜病 这些情况也会出现与化脓性脑膜炎类似的临床表现,但通常根据详细的病史、原发病的确定,对疾病转归的观察以及试验性治疗等可使诊断得以澄清。
3.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突然发病,也可有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症等,但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可证实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病因有哪些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以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为特点。化脓性脑膜炎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相伴存。
许多细菌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通常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茵有: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茵属、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卡他或黄色奈瑟氏菌、淋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如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如李司成氏茵;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如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其中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是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卤、大肠杆菌引起者较为少见。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免疫抑制邦6A抗代谢药物的广泛应用。某些罕见细菌和过去被认为小致病的寄生菌也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如沙雷氏菌、多形模仿杆菌、摩拉氏茵、各种厌氧菌等。细菌感染机体后.当抵抗力降低时,则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发生脑膜的急性炎症,产生大量的炎性渗出和沉积。病程后期则因脑膜粘连和增厚而压迫颅神经.并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等,儿童病人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等。
少数还可因脑膜的炎症累及脑实质而发生脑脓肿,脑血管的化脓炎症还可导致脑梗塞。显微镜检查可发现脑膜有炎症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蛛网膜下腔中充满脓性渗出物,多数小血管充血、闭塞,并有围管性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室管膜、脉络膜中血管充血和有炎症细胞浸润。
脑脊液生化怎么查
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正常值:
婴儿(0~20)×106/L
儿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
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化脓性脑膜炎怎样预防
小儿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
2、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成人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病邪的侵入。
2、预防各种传染病,流行期前做好预防接种。
3、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积极治疗。
4、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可服用预防药。如每天食用生大蒜2瓣~5瓣,连食1周;或以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各30克,煎服,连服5日;或利福平,每日20毫克/公斤,服用4天。
5、流行期间要加强预防宣传工作,少到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并用淡盐水漱口。
6、积极治疗邻近部位化脓性病灶,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合理的抗炎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