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蚜虫
香蕉蚜虫
香蕉交脉蚜又名蕉蚜、蕉黑蚜,属同翅目,蚜科,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地。该虫主要为害蕉属植物,并同时传播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对香蕉生产危害很大。
:成虫:可分为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类型。有翅蚜体长1.7毫米,褐至黑褐色。头两侧具角瘤,触角6节,约下体等长。前翅径脉与中脉有一段相交,径脉端部分叉为2支,后翅翅脉退化,只有一根斜脉。无翅蚜体长0.8-1.6毫米,卵圆形,红褐至黑褐色,触角比体稍长。若虫:体长0.7- 1.0毫米,1龄时触角4节,2龄时触角5节,3龄和睦龄时触角6节。
此虫以孤雌卵胎生方式繁殖,广西每年发生4代,整年或见,喜群集在香蕉心叶基部取食为害。每年4月左右和9-10月间为发生高峰期,夏季高温时,蚜虫转移到植株下部或周围杂草上,冬季则停留于叶柄内或根部。一般干旱年份虫害较重,有翅蚜出现亦多,而雨量充沛的年份则发生较少。蚜虫传病,主要是用口器刺吸病株后,通过飞行或随气流迁至异地取食而蔓延扩散。
:
①重点防止蚜虫传毒,发现病株应及时用药喷杀,并将病株连根挖起,埋于深坑,防止蚜虫再次吸毒传播。
②田间发生虫害时,应及时用药喷杀,可选用40%氧化乐果、80%敌敌畏、50%抗蚜威均1500培稀释液;2.5%功夫、2.5%敌杀死、10%灭百可均5000倍稀释液; 10.8%凯撒15000倍稀释液。
绿豆蚜虫
1、无翅胎生雌蚜:体长L 8~2.4毫米,体肥胖黑色、浓紫色、少数墨绿色,具光泽,体披均匀蜡粉。中额瘤和额瘤稍隆。触角6节,比体短,第一、第二节和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黑色,余黄白色。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有一大型灰色隆板,腹管黑色,长圆形,有瓦纹。尾片黑色,圆锥形,具微刺组成的瓦纹,两侧各具长毛3根。 2、有翅胎生雌蚜:体长L 5~1.8毫米,体黑绿色或黑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一、第二节黑褐色,第三至第六节黄白色,节间褐色,第三节有感觉圈4~7个,排列成行。其他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 3、若蚜,分4龄,呈灰紫色至黑褐色。
:苜蓿蚜一年发生数代至20余代。温度是影响蚜虫繁殖和活动的重要因素。苜蓿蚜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6—23℃,最适温度为19—22℃,低于15℃和高于25℃,繁殖受到抑制。耐低温能力较强,越冬无翅若蚜在-12℃—14℃下持续12小时,当天均温回升到-4℃时,又复活动。无翅成蚜在日均温-2.6℃时,少数个体仍能繁殖。大气湿度和降雨是决定蚜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大量繁殖,高于80%或低于50%时,对繁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
①用 2.5%敌百虫粉或1.5%乐果粉,对细砂土,在早晨或傍晚撒在绿豆植株基部。
②在无风的早晨或傍晚用下列药物喷洒:1.5% 不果粉,2.5%敌百虫粉,1.5%甲基1605,2%的杀螟松,25%的亚胺硫磷等;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25%的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2000倍液等
香蕉皮的妙用
1.淡化黑眼圈
2.美白牙齿
清洗一下香蕉皮,简单剪成适合放进你嘴巴的大小,拿香蕉皮内侧那一面摩擦牙齿。摩擦完以后静候10分钟,再进行正常刷牙步骤。将香蕉皮碎渣刷掉。每天在早起和睡前重复两次,很快就能看到成效。
香蕉皮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钾离子和镁离子含量较多,能被牙齿吸收,并发挥美白作用。香蕉皮也是一种天然的制酸剂,而且又不像美白剂那样具有腐蚀性,天然健康。
3.美容养颜
用一汤匙小苏打混合牛奶,加入切碎的香蕉皮,放到搅拌机里搅碎。打成糊状,像敷面膜一样均匀涂抹在脸上,等15-20分钟后洗掉,香蕉里的活性酶会让皮肤变得超级光滑。
4.减少瘙痒
如果被蚊虫叮咬了,瘙痒难耐,可以试试用香蕉皮涂抹患处,一会儿就不痒了。
5.清洁叶片
家里养的植物叶片沾染了水洗不掉的印迹,用香蕉皮涂抹一下就又鲜活回来啦。
6.植物肥料
将香蕉皮切成块/条丢进植物种植区,你就得到了宝贵的有机堆肥,而且香蕉皮还有驱除蚜虫的神奇能力哦。
7.擦拭皮鞋
家里没有鞋油鞋刷都不要紧,毕竟有香蕉皮就够了不是吗,可以长保衣物的光泽,延长皮制物品的寿命。
8.擦银器
小编亲测了用香蕉皮擦拭银器特别管用,刀子、勺子、叉子都变得锃光瓦亮。
9.擦除墨渍
手上不小心沾了墨水也不要慌,用香蕉皮在墨渍处摩擦,香蕉皮中的天然油脂和墨渍,结合后可以有效去除污渍。
花生的病虫防治方法有哪些
防治方法
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杜绝或减少初侵染源。无毒种子可采取隔离繁殖的方法获得。
选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等感病轻和种传率低的品种,并且选择大粒子仁作种子。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具有一定的驱蚜效果,可以减轻病毒病的为害。
及时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
搞好病害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
药剂治蚜,播种时采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盖种,每亩用药量为2.5千克-3千克,也可用25%的辛拌磷(812)盖种,每亩用药量0.5千克,花生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理蚜虫及时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喷洒,增强药效,以杜绝蚜虫传毒。[3]
瓢虫的种类
种类介绍
瓢虫[1] 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桔色或红色,我们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但识别它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它们身上的斑点,有些瓢虫有两个斑点,有些有9个,有些有12个,有些则一个也没有。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
其中,植食性的品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为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为害大豆。
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覆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覆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
蚜虫的生活习性
蚜虫英文名为aphid ,亦作plant louse、greenfly或antcow。体小而软,大小如针头。腹部有管状突起(腹管),蚜虫具有一对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成份为甘油三酸脂,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吸食植物汁液,为植物大害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生活史复杂,无翅雌虫(干母〔stem mother〕)在夏季营孤雌生殖,卵胎生,产幼蚜。植株上的蚜虫过密时,有的长出两对大型膜质翅,寻找新宿主。夏末出现雌蚜虫和雄蚜虫,交配后,雌蚜虫产卵,以卵越冬,最终产生干母。温地区可无卵期。蚜虫有蜡腺分泌物,所以许多蚜虫外表像白羊毛球。
可用农药或天敌(瓢虫、蚜狮、草蛉等)防治。蚁保护蚜虫免受气候和天敌危害,把蚜虫从枯萎植物转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轻拍蚜虫以得到蜜露(蚜虫分泌的甜味液体)。[1] 本科多数种类为寡食性或单食性,少数为多食性,部分种类是粮、棉、油、麻、茶、糖、菜、烟、果、药和树木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由于迁飞扩散寻找寄主植物时要反复转移尝食,所以可以传播许多种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中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岔蚜、棉蚜、桃蚜及萝卜蚜等重要害虫。
怎样预防蚜虫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蚜虫俗称腻虫、蜜虫,是无公害蔬菜中发生量最大、危害期最长的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蔬菜叶背、嫩茎等幼嫩部位,吸食蔬菜汁液,造成植株叶片变黄、卷缩变形、生长不良,幼叶畸形,植株矮小,直接影响蔬菜的健康生长。蚜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蜕皮及其排泄物会诱发煤烟病,污染叶面。降低了蔬菜的商品价值。此外,菜蚜还传播病毒病,引起蔬菜病毒病的发生,造成的损失甚至大于蚜害本身。
防治方法:由于蚜虫繁殖能力强、生育周期短以及容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所以生产上稍有疏忽就会诱发蚜虫大发生。因此,防治蚜虫必须结合农事管理,建立一种长效的防治措施,再配合药剂防治,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栽培管理方面,适当早播,可使蚜虫发生危害期在植株长大以后出现,从而减轻蚜虫的危害程度;
结合积肥清除杂草,蔬菜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败叶;结合中耕打去老叶、黄叶,去除病虫苗并带出田外加以处理。蔬菜收获后喷洒灭生性除草剂克无踪,结合清茬迅速杀死田间杂草,可以使杂草上的蚜虫自然死亡。减少后茬虫源。
蚜虫的光合作用
在美国一个报社发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中讲述: 科学研究找到昆虫光合作用首个证据,揭示蚜虫或具有一套基本的阳光捕获体系
能够捕获阳光中的能量的色素在豌豆蚜的代谢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蚜虫的生物学特性真是太奇特了——雌蚜虫生下来就可以繁殖而无需雄性,而雄蚜虫有时候竟然没有长嘴,致使它们在交配后不久便会死去。而上周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又为它们的特异功能名单添加了惊人的一笔:它们竟然也能够捕获阳光,并按照代谢的目的使用这些能量。
蚜虫是动物世界中唯一具有合成色素——类胡萝卜素——本领的成员。很多动物依赖这种色素完成一系列功能,例如保持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或合成某些维生素,然而所有其他动物必须通过它们的食物来获得这种色素。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昆虫学家Alain Robichon和同事在《科学报告》杂志上指出,在蚜虫中,这种色素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参与能量生产的细胞机制。
尽管这在动物界是前所未有的,但这种能力在其他的王国中却很普遍。植物和藻类,还有某些真菌及细菌也能够合成类胡萝卜素,并且在所有这些生物体中,这种色素形成了光合作用的一部分。
自从2010年发现线索表明蚜虫体内高水平的类胡萝卜素是“自产自销”的以来,Robichon和他的研究团队便开始着手调查,这种昆虫为什么要合成这种“昂贵”的代谢化学物质。
类胡萝卜素决定了蚜虫的色素沉着,而一只蚜虫的颜色又决定了能够看见它的捕食者的种类。Robichon实验室中的蚜虫颜色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寒冷有利于绿色蚜虫,最佳的条件会使蚜虫的身体变为橙色,而当种群很大且面对有限的资源时,蚜虫便会呈现出白色。
当研究人员测量了蚜虫体内的ATP(三磷酸腺苷,所有生物体中能量转移的“通货”)水平后,结果令人震撼。与几乎没有这种色素的白蚜虫相比,具有高水平类胡萝卜素的绿蚜虫体内携带了更多的ATP。此外,当把橙色蚜虫——拥有中间数量的类胡萝卜素——放置到阳光下时,其ATP生成将会增加,而当将其转移到黑暗中时,其ATP含量便会下降。
研究人员于是将橙色蚜虫碾碎并提纯了它们的类胡萝卜素,进而证明这些提取物能够吸收阳光并传递这种能量。
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索菲亚研究所的另一位昆虫学家Maria Capovilla强调,在科学家确认蚜虫真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工作,但是这些发现显然抛出了这种可能性。
胡萝卜素分子在动物体内的排列方式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假设。这种色素在昆虫角质层的深处形成了一个0到40微米的薄层,从而使其位于捕捉太阳光的一个完美的位置上。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汉文市耶鲁大学的昆虫遗传学家Nancy Moran最早发现了蚜虫具有与类胡萝卜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她指出这里依然有许多没有被回答的问题。Moran说:“能量生产对蚜虫而言似乎是个最小的问题——它们的食物承载了太多的糖,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
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蚜虫为什么还要进行光合作用。但Capovilla推断,一个电池一样的备份或许能够在环境压力面前为昆虫提供帮助,例如当它们迁徙到一株新的宿主植物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