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勿入误区

单亲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勿入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

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常见心理困扰的辅导

青春期是完美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如小毛虫先要变成蛹、再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但这条蜕变道路不是平坦的、有些学生常常由于生理的变化而产生种种的心理困扰。

(一)增强学生对月经初潮的适应力

月经初潮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她来的无声无息、如果没有一定卫生知识的话、肯定会措手不及。现在的女孩子月经初潮的时间普遍提前、所以我们学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对女同学进行有关初潮和月经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在有相当心理准备下迎接初潮的来临。实践证明、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的确是必要的、有益的、学生的承受能力普遍提高。一位六年级女学生还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这样写道:来了、来了、我终于来月经了。我憧憬着、想象着、今天终于成真了。今天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今天起我就是大人了、我为自己终于长大了而感到自豪!

虽然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教育、但这种身体上的剧烈变化对有些学生还是很难适应的。于是、就会产生恐惧、害羞、焦虑不安、厌恶等心理变化。对于这种学生、较常用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把这部分学生集中请至心理辅导室。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请对月经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现身说法来增强初潮女生对月经的适应力。另外一种方法是伙伴辅导、就是请班级里发育较快的学生做指导、一方面、她们会积极主动的帮助那些生理、心理上有问题的小同学;另一方面、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把她们做为倾诉的对象。这些小指导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她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培训所得的知识为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如果碰到超出她们能力范围的问题、则会请教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伙伴辅导、即可以增加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青春期心理困扰的了解、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又可以避免学生因直接接触老师而可能引起的尴尬不适、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降低学生对心理性痛经的敏感性

有人形容、痛经是女生每月都要受的一次罪。的确、由于少女生理上的某些因素、很容易引起痛经。但是、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痛经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有些女学生在最初几次来月经时过分紧张、惊恐、怕痛、对月经期间的身体不适过份敏感。久而久之、形成了牢固的条件反射、要来月经就会觉得疼痛不适。对月经不正确的认识、错误地认为月经是不干净的、来月经都要痛、也是导致痛经的另一原因。神经质的个性、暗示和自我暗示可以加重痛经。对于这种情况、在积极的宣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们一般采取个别心理辅导:用认知疗法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用放松训练来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用暗示疗法来转移学生对疼痛不适的注意。并指导她们注意调剂生活节奏、避免过多的精神刺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适量的营养和睡眠、以综合的方法降低心理性痛经学生的敏感性。

(三)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男孩、课上回答问题、由于正处变声期、怪怪的声音惹的全班哄堂大笑、自己羞的满脸通红、从此很少与同学交谈;一个女孩、即使大热天、衬衣里面还穿着厚厚的背心。这些都是由于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而引起的心理不适。一般我们在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悦纳自己的性身份、增强学生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自豪感、培养学生追求与自己性身份相符合的言谈举止、追求与性身份相符合的健康美;并且配合伙伴辅导、通过与伙伴的交往、来实现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同时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使身心和谐的发展、信心百倍的步入青春期。

二、特殊心理困扰的辅导

我们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由于自身的弱小和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缺乏、特别容易被坏人欺负、诱骗甚至残害。当学生遭遇某种危难时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易为她们所能排解、也经常为大人们所忽视。这提醒我们、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工作中、我们曾经碰到两个较典型的性骚扰的案例。案例1:一女同学在某饭店上厕所时、被一男子动手动脚。案例2:一同学出于好奇、拨打了"168"交友热线、遭到了穷追不舍的电话骚扰。这两件事、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从此、她们的情绪变得跌宕起伏、夜里睡不着觉、恐惧、羞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总以为别人在议论她、但她们均不敢告诉父母、只能通过与班主任的"谈心周记"、学校的"悄悄话信箱"来寻求帮助。班主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于是马上将其转介入本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使学生走出了心理的阴影。

对于这种由特殊事件引发的特殊青春期性心理困扰、我们应本着尊重、保密、热情的原则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我们的做法是:

1、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消除学生紧张、戒备的心理、建立起对辅导老师信任情感、激发求治的愿望、增强治愈的信心。

2、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宣泄、将自己的烦恼、苦闷毫无保留的倾诉出来、以释放心理负荷。此时、辅导老师应给于适当的鼓励、劝慰和帮助。

3、进行放松训练、松弛紧张的心绪。

4、使学生认识到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的危害:如果长期消沉下去的话、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利、对学习不利、会影响同学间的友谊、阻碍自己人格的健康发展。不止这样、还会影响父母的工作、生活和健康。

5、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程度、建立对自身身体的安全感和躯体印象的完美感。

6、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除悲观、自卑、多疑的不良情绪体验。

7、指导学生及时适当的把自己的情感、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及其它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解苦闷、陶冶性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得到抚慰。

8、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9、学校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一个安静、祥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忘却伤痛、幸福快乐的成长。

经过心理辅导老师、学生、班主任、父母的共同努力、这两位同学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青春期是学生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小学青春期教育是整个青春期教育的第一步、这就显的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校方的努力、还需要父母的配合。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在青春期前、就应该向学生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措施。当青春期到来时、家长应及时发现、给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帮助。学校常常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们讲述孩子们在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及相应的指导方法、还请市、区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专家做专题讲座。学校还利用广播、黑板报、《晨晓报》、学科渗透等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运用热线电话、"相约星期三"、"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等形式了解和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

学生为什么会患上胃痛

1、饮食不节/洁。 据调查,中专一年级学生懂得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等健康知识的不到30%。中小学时期饮食卫生注意不够,零食代替主食,随便吃不卫生的食品,吃饭狼吞虎咽,饱一顿,饥一顿,暴饮暴食等,以及受现代减肥热的影响,部分女生盲目追求苗条,以饥饿限制进食和饮食不规律,无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原因。

2、情绪不稳定。 青少年人生经历少,对挫折、失败缺乏心理准备,容易出现悲观、失望、愤恨、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造成发病。

3、家庭溺爱。 现代家庭对子女的娇纵、溺爱,形成了年轻一代自私、任性、娇气、缺乏勇气、缺乏毅力、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这些不良心理同样可刺激大脑皮层,影响胃酸的分泌,造成胃功能紊乱,诱发胃病。

4、教育的误区。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受升学率的影响,对卫生课及传播健康教育的课程重视不够。繁重的文化课,做不完的练习更是令人生畏,它不仅影响学生的生理健康,而且引起众多的心理问题。学生常见病已不仪仅局限在近视、沙眼等。青少年胃病、胃溃疡国外报道占7%~58%,国内也有28%。另外,青少年抑郁症、躁狂症及心理障碍也屡见不鲜,从理论上讲,青少年胃病与课业负担之间不无直接关系。

切莫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最终自杀,一个花季女孩因沉溺网络而走向堕落……一篇篇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个事件发人深思,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拯救沉迷网络的孩子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带给大家极大的方便,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必备工具,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游戏的产生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成了人们消遣的新宠。然而网络世界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网上暴力游戏等。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思想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不愿与人沟通等弱点,很容易被网络吸引,整天沉迷在虚拟世界里。这就要求广大师生和家长极力配合,对那些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转变思想,正确认识网络,真正戒除网隐。而打骂、嘲讽他们以及人为禁止上网等方法都有悖常理。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与他们进行沟通,使其从思想上真正转变过来。

纵观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然而我们现阶段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那种添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确实很重,他们已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玩儿的时间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单一,若是遇到庞大丰富的网络世界,很容易沉迷其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广泛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其认识到除了上网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老师不仅要向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他了解社会知识,关注公益事业,使其明辨事非,分清善恶,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作为家长也不能过分溺爱孩子。

古人说:“习劳而知感恩”。要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让他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让他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他的自控能力也会很强,长大后也会更加孝顺父母,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也就不会为上网而随便花钱。

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生理急剧变化,心理动荡发展,学业紧张繁重,他们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的压力巨大。加之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的负面影响,导致在物质生活上日趋丰富的今天,学生精神世界却走上另一种不健康的轨道。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保定市世纪阳光心理咨询中心李军旗老师提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标准:

1.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 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 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 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又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方面脱不了关系。

1、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学,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比如,①厌学问题;②学习压力问题;③学习困难问题;④注意力不集中问题;⑤考试焦虑症等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中学生人际关系源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异性关系等方面。①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平等意识,教育方法有失妥当;②亲子关系主要问题是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教育方法不当,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③同伴关系上主要是部分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交往,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3、“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改进。

①自我评价问题,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一般女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偏低,男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成绩优秀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上出问题,于是不少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上出现问题;

②自我体验问题,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新任务充满了兴趣。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具有饱满的热情,情绪稳定。而在学校中,不少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情感激荡,消极体验过多;

③自制力问题。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坚定,自制力强,耐挫力强。中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意志较薄弱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青少年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心理健康的介绍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那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谐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没有家庭和谐,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国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仅因情绪致病就占74-76%。”“亲密的关系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如果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郁闷忧愁,使神经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和新陈代谢障碍等疾病。”这就说明,家庭和谐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密诀。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影响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言行上,给老人以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作为老年人,也要有个豁达乐观的心态,要能冷静地对待一切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要向前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支持晚辈的发展,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学会协调、谅解,和睦相处。在家庭中,特别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经济命脉,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年迈父母的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老人的生活习性要有所了解,对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对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唠叨,要善于倾听,并耐心加以引导。不要嫌弃,不要有逆反心理。对待父母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与父母意见不同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经过多年来参加现代医学、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孝”的教育,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风气难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难以实现。老人问题异常突出,农村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超半数家庭对老人精神赡养不尽人意。”从而产生家庭不和谐,两代人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相当数量的老人长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静、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长期累计的结果,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正是老人们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主因。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结果影响着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使家庭和谐而促进心理健康呢。人与人之间、家庭的和谐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来维系。普及现代“孝育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孝道”入手,从而加快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健康。

第一,子女对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也就是对父母要有颗纯真的爱。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天之阔,海之深,十月怀胎不用说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呕心沥血,艰苦备尝,将儿女养大。成人后又为他(她)们成家立业,操劳一生。可是当子女长大后,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泽,忘了人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和做人起码的道德。还有不少子女对老人尽孝往往在物质上考虑的多,从精神安慰考虑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关怀上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孝适应科技知识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这一提升道德水平的珍宝,决不能因封建社会不合科学的“愚孝”对孝的扭曲,而影响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发自肺腑,永恒而无私,子女对父母能爱,才能孝,这是对父母恩译的报答。就这样 ,人们有了“爱”“感谢”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组合,也就有了和谐的密诀。人们都感受到爱,人体的白血球也会增加,特殊的荷尔蒙也会释放出来,帮助对抗压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个情况也都会因此而改观。从而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爱这一最大的永恒的“良药”,让每个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会都要注意现代“孝”的教育,注意进行亲情教育。要对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孝育”教育,可以一举多得,会大大推动“大家庭”的文明和谐。。用亲情教育,焕发亲情的亲密感,促使孩子从小就爱 父母,年青的父母会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都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使其让父母情绪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打开心扉的亲情关系,去关爱需要关爱的人,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相爱,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也随之达到 。

第三,人际间心理沟通的主要渠道是用语言表达。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听了不顺心的话,心理就不痛快。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药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话”疗,得到顺气丸,从而就冰化雪消,话到病除,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而家庭和谐,人际之间和谐,则为“话疗”提供了降低医疗开支关键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给家庭的健康投资,给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气氛,保持亲密关系,子女应该特别要注意安排相互沟通的时间、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共度美好时光。面对我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种慢性病”,我们应普及人人学点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养老保健常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仅能使家家越来越和谐幸福,整个社会亿万家庭也就和谐幸福了。

讲究代际和谐,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求。普及孝亲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扬“孝”这一民族万古长存的美德,使儿女尽到自己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家和才能万事兴。动员亿万人民都参与社会和谐建设,就会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上一个新台阶!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孩子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快乐是幼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快乐可增进亲子、同伴及师生之间的社会情感。微笑是情感的催化剂,爱笑的幼儿常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欢乐,被视为快乐的天使。快乐能释放紧张,减少各种压力带来的焦虑,有助于心理健康,能让幼儿在紧张中得到松弛,从而保持心理和谐,平衡心态。因此,幼儿幸福生活的情绪基础是快乐,如何才能让幼儿获得快乐呢?快乐不是模仿他人的产物,也不是努力追求就能有的结果。快乐来源于生活中追求的成功和各种需要的满足。快乐的人格基础是自信和自尊。为此,首先要给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利,才能获得快乐,并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条件。幼儿体验活动中的成功是快乐的本源。

反之,心理压力就是痛苦的根源,幼儿获得快乐的同时必须消除其压力。幼儿心理压力多半来源于父母的过度控制和高度的期望。家长不能让一个对画画没有任何兴趣的孩子成为画家,整天在画室里进行强化训练,这会阻碍孩子获得快乐,最终带给孩子的只有烦恼,为孩子注入快乐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幼稚是幼儿的生活本色,情感教育要尽量避免污染幼儿幼小的心灵,必须以保护为主。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污染源,会威胁到幼儿纯洁的心灵。一系列困难也在迫使着人们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幼儿纯洁的心灵。心理学家早在1951年就在给世卫组织提供的报告中说到:“可以确信,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要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的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在他看来,母亲的情感取向以及母亲的关心和爱是幼儿情感生活幸福的基础。不可否认,逐渐增多的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是减少幼儿快乐的来源。幼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整天面对的是成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幼儿成为社会性早熟,变得老练,过早的失去天真,养成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情感生活方式。

男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

心理健康的简介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男性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

1、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生活中可能会遭遇到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了解自己

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死亡诅咒

从漫画《死亡笔记》到现实的“死亡笔记”,从虚幻世界中的“正义”到现实社会中的“诅咒”,青少年为什么对此心态开放,甚至乐此不疲?

他们希望从这样的日记本里得到什么?

在笔记本中得到“让某人死”的虚幻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到底是诅咒还是宣泄?是自我欺骗还是自我调节?

从人的本性来看,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研究生祝卓宏。

内心树立虚幻的正义感,从而得到心理满足

漫画《死亡笔记》中标榜的“除暴安良”,使得漫画的主人公成为正义的化身,由此演化出“死亡笔记本”。祝博士认为,它会潜移默化地暗示使用者———虽然让别人去死,但自己是正义的,是通过“正义的力量”整治“邪恶的力量”。

据报道,那些使用死亡日记的青少年,大多是填上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目的是为了“报复”。祝博士分析说,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甚至发生暴力的时候,受欺负的孩子会有两种表现,一是以牙还牙,报之以谩骂、殴打。二是,有一种阿q精神,通过暗地诅咒,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别人的命运,而对方已经受到报应,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自欺欺人的“成功报复”,无法带来真正的宣泄

当一个人希望但又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愿意通过靠对虚拟世界的想象来实现,并从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填写“死亡笔记”就是在自己无法让对方受到损失的情况下,希望神的力量来帮助。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的力量,现实中并不存在。有学生表示,这样可以获得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这完全不同于正常的宣泄方式。真正的宣泄,是要最终把身体里的能量释放出来,达到放松的效果。但是,死亡笔记上写名字,就如同古代给小人扎针,仇恨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放在内心更深处,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即使得到了安慰,也只是一时的快感。”

追求“死亡”,体现了人的“避害的本性”

单亲家庭的简介

单亲家庭,又称单亲,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1]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

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更多的是随时光流逝,母子关系愈加恶化。这个问题希望离婚的父母多加注意。

有些人认为,进入重组家庭,孩子生活会有显著改善,作为重组家庭的一员,生活中顿时增加了更多

单亲 的兄弟姐妹,更多的亲戚,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着必然的优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孩子面临的其它问题却抵消了这个优越性,对单身父母来讲,再婚会带来爱与幸福的新希望,而对孩子,同样事情却会诱发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也有调查显示,重组家庭的孩子更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和自卑。同时家长花在儿童身上的精力和时间,比原先家庭甚至单亲家庭都少得多。又因这些家长很少参加学校活动,所以不能很好协助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单亲妈妈的数量一直高于单亲爸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爸爸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在美国,3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不参与孩子的接生,但是现在90%多的父亲都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这样有助于男性对如何做一个父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分析认为家长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多关心,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 。应及早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最终影响子女的终生幸福。

相关推荐

八健康隐患让剩女很烦恼

隐患一: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医师余志书指出,剩女长期单身,导致心理、生理问题频发,疾病隐患重重。调查发现,剩女心理状态中,比较容易产生孤独寂寞、平淡、焦虑、压抑感、挫折感、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等。 隐患二:负面情绪。 婚姻作为人生中的一项大事,是一个必经过程。长期单身的人需要承受来自经济、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对心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比如,容易产生焦虑、缺乏自信心等问题。但如果有美满和谐的婚姻,则更能促进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隐患三:过度晚孕影响宝宝健康 女性生育的

家长勿入误区

误区一:家长是迟长高的,孩子也一样会迟长高。 小徐已经15岁了,身高才1.6米,已经开始变声了。爸爸说自己也是很晚才长高的,孩子有遗传,没什么可担心的。妈妈却很担心,坚持带孩子过来看医生,一拍骨片,孩子大约只能再往上长1厘米。意思即是说,孩子的终极身高是1.61米。爸爸很懊悔,说我们两夫妻都很高,孩子的奶奶也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孩子反而这么矮呢? 专家介绍,临床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长“长后期”,以为孩子有遗传,也是“长后期”,其实,生长发育有个体发育,父母迟长,未必孩子迟长。很多小孩小时偏食,营养不均衡,

家庭教育存在4大误区

早期教育中的盲目性 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误认为开发智力越早越好,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盲目进行神童教育,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盲目进行超前教育,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半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只抓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特长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全

单亲家庭女孩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符合这么几个标准:内心有爱、能较好的接纳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几条评分下来,能打高分的孩子还是很少。 我起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学学得还不够好,背书本知识背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也曾理论上的以为父母和孩子组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的关系。改变我想法的是这几年来累积的经验,我接收的青少年个案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极少的分量。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单亲一定是有问题的,总觉得孩子缺了父亲或少了母亲的陪伴就会成长歪曲,也许正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陪伴孩

父母不该让孩子看到的恶习

父母是宝宝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亲子教育,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

为啥孩子青春期早恋了

1、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有的易被有钱人玩弄。 2、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3、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4、由于共同学习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 5、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

怎样让子宫内的宝宝更好的发育

古语有云,孕育新生命必须要经历过母体的子宫,然后是父母们的良好教育,最终把孩子抚养成人。那么,在孕育生命的同时,该怎样让子宫内的宝宝得到更好的发育环境呢? 我们说:子宫,顾名思义就是孕育孩子的宫殿。胎儿在子宫中通过脐带,胎盘,与母亲的血液相通,被动过接收母亲给与的一切,这一切包括营养---好的、坏的;一切情绪---好的、坏的。孕期母亲和胎儿共同存在于一个生物能量信息系统中,母亲是主动的,胎儿是被动的,因此母亲孕期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胎儿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以致影响终生,甚至代代相传。 我们的

幼儿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幼儿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中医育儿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孩子缺乏情商教育造成的。中国的孩子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特长,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绪、情感、人际、挫折、意志、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即情商教育。加强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深远,刻不容缓。做好情商教育,必须从正确认识情商教育开始。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定向思维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幼儿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幼儿情商教育的三个误区: 一、幼儿园重视不足 由于家长只注

健康养生勿入五大养生误区

养生误区一: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养生 对于养生,有些人认为:“现在工作太忙,没有功夫养生,养生保健等到退休以后再说!”专家对此分析说,不管什么人,生命过程大致都是相同的:人总是从健康变成亚健康,然后出现躯体的功能紊乱,再变成器质性病变,最后发生脏器损害、脏器衰竭,最终走向死亡……世界上有两件事情往往是一去不复返的:一个是青春,一个是健康。一个没有时间养生,或者不注意养生保健的人,终有一天要住院的。因此,养生应该从没有病的时候开始,因为有了病再养生就来不及了。就及时养生,对两性幸福也有保障。 养生误区二:爱

儿童产伤瘫痪疾病的健康教育有哪些

健康教育:1. 针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与护理任务长期性的特点,健康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2. 教会家长针对患儿所处的年龄阶段进行有重点的训练。婴儿期主要促进正常发育,幼儿期防治各种畸形,随年龄增长可结合功能训练并配置必要的支具。3. 嘱家长把握训练时机,尽量取得患儿合g。如在患儿情绪好、兴趣高时教一些新的动作并不断强化,但每次训练时间不可过长,内容避免单一。4. 嘱家长注意促进患儿心理健康。家庭应给患儿更多的关爱与照顾,耐心指导。积极鼓励,注意挖掘其自身潜力,使患儿有成就感并不断进步,切不可歧视或过于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