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瘫的临床症状类型

脑瘫的临床症状类型

1.痉挛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60%~70%。主要以锥体系受损为主,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脑瘫患者的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趾屈。坐位时双下肢向前伸直困难,站立时足尖着地,行走时呈剪刀腿。腱反射亢进或活跃,踝阵挛常呈阳性,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脑瘫患者的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紧张时不自主运动增加,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

3.共济失调型主要以小脑受损为主,表现为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亢进。

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脑瘫患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自主运动很少,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瘫痪松软。

丘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丘脑出血按照头部CT的表现可分为三型,对丘脑不同类型的出血要相互鉴别。

(1)局限型:出血量一般<10ml,局限于丘脑症状较轻,多无意识障碍,无并发症,常有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2)丘脑基底节型:血肿由外侧侵入基底节,患者瘫痪症状较重,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出血量一般>15ml,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3)丘脑脑室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出血量一般>20ml,多有意识障碍,严重的出现中线移位,引起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肺水肿等并发症。

2、丘脑出血还需要和其他不同的脑出血症状相互鉴别。

(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烟雾病临床表现4种类型

起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平均约4、5岁。日本病例以女孩多见,我国报道未见性别差异。特发性病例的起病多为突然,主要症状是反复的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运动感觉障碍(一过性偏瘫或左右交替性偏瘫)、癫痫发作(多为部分性,可为半身惊厥继以偏瘫,即HHE)、头痛、脑梗塞、智力缺陷。TIA症状可起始于生后数月至10岁间,偏瘫约起于3岁,惊厥常始于l岁以内,头痛开始于5岁以后。智力落后见于65%的病例,主要见于病程在5年以上者。

Fukuvama等(1985)和/maizunfi等(1998)认为本病可分为4个临床型,其中TIA型占绝大多数,

而癫痫型常伴梗塞型,出血型主要见于成人。TIA型起病较晚,平均5.5岁,预后较好;癫痫型或梗塞型平均在1.5~2岁间起病,预后较差。

①TIA型:最多见,约见于全部特发性烟雾病的70%。临床特点是反复发生一过性瘫痪或力弱,多为偏瘫,亦可为左右交替性偏瘫或双偏瘫。发作后运动功能完全恢复。病程多为良性,有自发缓解或发作完全停止的倾向。极少数病例伴有半身惊厥发作、头痛或偏头痛。罕见一过性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或智力障碍。

②梗塞型:急性脑卒中,导致永久型瘫痪、失语、视觉障碍和智力障碍。

③癫痫型:频发的癫痫发作,部分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伴脑电图痫样放电。

④出血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出血,见于年长儿和成人病例。

以上临床分型的后三型合称为“非TIA型”,病程复杂多变,预后较差,多表现为混合型,如癫痫型加梗塞型,癫痫型加TIA型等。如为单纯癫痫发作,预后不一定很差。无论何种类型,4岁以前起病者预后较差。此外,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决定于侧支循环的代偿效果,如果能够维持足够的脑血流灌注,则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只有短暂的TIA发作,或头痛。如果不能保持脑血流灌注,则症状严重,引起广泛脑损伤。

临床脑瘫五种类型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瘫分为五种类型:

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2、手足徐动型;

3、弛缓型;

4、共济失调型;

5、混合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济失调的表现。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6个月以内多见以下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和叫名无反应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的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小儿脑瘫临床分型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没有一个各国公认的临床分型分类方法。最常用的分类通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涉及的部位进行。

1.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⑴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⑵不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婴幼儿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年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检查时呈“齿轮状”。

⑶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⑷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⑸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2.根据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分型

⑴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此型较少见

⑵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通常上肢障碍重于下肢障碍

⑶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临床较少见

⑷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四肢严重程度相似

⑸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较重,此型最多见

脑囊虫病有哪些症状

一、病史及症状:

常有食用米猪肉或被绦虫节片污染食物史,根据侵入神经组织的囊虫数目,部位不同而出现炎性反应和中毒刺激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类型:

1.脑膜脑炎型:较多见,常于一次大量感染后导致弥漫脑水肿,反应性炎症,临床表现为精神症状。

2.癫痫型:囊虫位于皮层运动区,癫痫发作为突出症状,形式可为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3.颅压型:囊虫寄生于脑室系统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高颅压症状。

二、体检发现:

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体检中可有不同的临床体征。

1.皮下结节,多数病人可触0.5-1.5cm质地坚实,皮可自由移动,无压痛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皮下结节,活检可确诊。

2.局灶体征,脑实质内的囊虫由于周围炎性反应,可出现病灶局部脑功能障碍的相应体征,如单瘫,偏瘫,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高颅压型可见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脑瘫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运动自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生长发育障碍矮小。

(7)牙齿发育障碍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情绪和行为障碍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

(9)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脑梗塞主要临床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对于人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疾病,而脑梗塞属于内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很多患者都不知道患上脑梗塞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症状,那样的话就会影响患者的治疗,那么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脑梗塞的症状表现吧。

1、主要临床脑梗塞的症状,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明显的脑梗塞的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5种类型。

3.早期临床分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脑梗塞的症状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脑瘫宝宝会笑吗

很多人由於不清楚脑瘫的具体症状,因此对於脑瘫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和忽略,从而导致了脑瘫治疗不及时而造成了严重的後果出现,因此,生活中,对脑瘫症状的了解很有必要,

脑瘫宝宝会笑吗

很多父母都在谘询这一问题,专家表示:『脑瘫儿会笑吗』是要针对孩子的成长阶段来分析的,如果说三个月左右的脑瘫儿不笑是正常的,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於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

专家指出,一般脑瘫的症状主要有1、肌张力异常:脑瘫小儿在不同年(月)龄时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时期除个别严重的时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2、姿势异常:脑瘫忠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3、反射异常: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动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念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反应迟钝: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

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高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脑瘫。

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 4个月时反应迟钝, 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 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不笑:如果 2个月不能微笑、 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手握拳:如果 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得了小儿脑瘫怎么办

孩子走路不协调,应该是痉挛型脑瘫.该种类型采用“微创矫形手术”,效果最好.但,要3岁以后才能做的.现在,可考虑先康复治疗,等到3岁再考虑手术,或者是考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神经干细胞移植在降低肌张力方面,改善言语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如竖颈,坐立,手的抓持,行走),协调功能等方面效果非常明显.您的孩子康复希望还是很大的,考虑一下,趁早治疗.

脑瘫出现运动障碍有几种类型

痉挛型:本型是脑瘫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类型,约能占到脑瘫患儿的60﹪~70﹪。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异常痉挛。牵张反射亢进是痉挛型的特点,临床检查表现为锥体束征。

强直型:本型四肢呈僵硬状态,牵张反射呈特殊亢进,做被动运动时四肢屈伸均有抵抗,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一种表现。

手足徐动症:本型又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20﹪左右。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四肢、躯干或颜面舞蹈样和徐动样的不随意运动。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小脑齿状核等锥体外系。

共济失调型:本型约占脑瘫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肌肉收缩不协调、步态不稳等。

震颤型:此型临床较少见,在手足徐动型患儿中偶可见到。

弛缓型:本型又称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躯干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

混合型:如脑瘫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多数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症状的混合。或者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特征症状混同导致的脑瘫。

脑发育迟缓是不是脑瘫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脑发育迟缓,脑发育缓慢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脑发育速率放慢或是发育顺序异常等现象,主要表现为智力落后,患者会经常出现无意识的表情和动作并且会突然的尖叫或哭闹,两眼无神,不能有意识地注视事物。还有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差,并且还会有运动、视力、听力障碍等症状。

而我们说的脑瘫大多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者出生之后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脑发育迟缓,脑部出现进行性脑毁伤的综合症。而脑瘫临床症状主要有哺乳困难,婴儿出生之后不会吸吮奶水或者出现拒乳。脑瘫患儿大多肌张力低下,身体发硬,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并且十分容易受惊。

从形成的原因上说,脑发育缓慢主要是由于遗传或者母亲在怀孕期间缺乏营养,滥用药物或者受到辐射等情况对胎儿的生长起到不好的作用,引起脑发育迟缓。而脑瘫则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出现缺氧缺血现象,临产的时候出现问题等原因导致的。

所以说,虽然其中存在着交叉现象,但是脑发育缓慢并不是脑瘫。但是这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疾病如果不早日治疗都会对儿童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发现孩子有异常状况就要及时送医,不要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开始后悔。

婴儿脑瘫分型

强直型脑瘫

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震颤型脑瘫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混合型脑瘫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相关推荐

脑梗塞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1、主要临床脑梗塞的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明显的脑梗塞的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5种类型。3、早期临床分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脑梗塞的症状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

新生儿脑瘫有哪些类型

1.痉挛型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 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 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 运动障碍和 肌张

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脑出血的分类决定了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对患者的治疗、康复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分类方法较多,诊断疾病的时候需要考虑各种分类方法,明确疾病的性质。脑出血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临床上多根据出血部位分类,介绍如下: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

脊髓灰质炎四大类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 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 倍增长。 2.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

灰指甲的临床症状类型

1:甲癣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2:甲面凹凸不平:甲下角质堆积导致甲板破坏。3:甲板翘起:甲下角质物脱落,甲板只有根部与甲床相连。4:肥厚:甲下角质物堆积。5:混浊:甲板不透明,呈云雾状或污溃状,失去光泽。6:甲板脱落:甲板被完全破坏,只有少量残留在甲床上。7:变色:病甲呈白色、黄色、灰色、褐色、甚至黑色。

副肿瘤性脊髓病有哪些表现

1.坏死性脊髓病 此病的原发肿瘤病无特定的类型,但易发生在肺癌,其次为淋巴瘤、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小腿巨细胞肉瘤、皮肤鳞状上皮癌以及肾细胞癌。虽然癌变的种类较多,但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 病程为亚急性起病,逐渐的发展为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伤。患者首发的临床症状为不对称的双下肢无力,随后临床症状可有截瘫、大小便失禁、感觉障碍、但无疼痛发生。在病程中受损的平面可不断的上升,且在数天或数周内因影响呼吸肌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有受损的感觉平面,胸段损伤较为常见,可见有四肢软瘫。临床症状的出现与肿瘤的病程并

脑瘫的两种分型

(1) 共同之处:①简化了分型,不再将“震颤型”和“不可分类型”单独分类,保留了临床最常见的“双瘫”,取消了难以见到的“截瘫”;本着简易、实用的原则,取消了“重复偏瘫”,统称为“四肢瘫”;②在新的分型中,“不随意运动型”包括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和震颤等。 (2) 不同之处:后两种分型的唯一差别是,2006年的分型中保留了“强直型”,以强调正确区别锥体外系损伤与锥体系损伤所致痉挛的不同,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由于脑瘫是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原因复杂,损伤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分型存在一定困难

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小儿,又称“小儿麻痹症”。病情轻重差异很大,临床表现不同程度肌肉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有什么临床表现?专家介绍说临床表型差异很大,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轻型脊髓灰质炎占临床感染的80%~90%,主要发生于小儿。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重型常在轻型的过程后平稳几天,然后突然发病,更常见的是发病无前驱症状,特别在年

脑瘫不同发病时期的原因是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 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

脑瘫的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其实,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不难被发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识别。 早期症状: 太闹人:易激惹、持续哭闹、睡眠不安等。太安静:对外界不理不睬,过分安静。 太难喂:吸吮困难,呕吐频繁。 太难带:护理困难,肢体僵硬,翻动如滚木样。 太难看:握拳头、“飞机手”、“芭蕾脚”等。 临床表现: 脑瘫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乱动;喂奶时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