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觉得安全宝宝却会害怕的事情
大人觉得安全宝宝却会害怕的事情
怕打针
打针是大多数人都害怕的事情,不仅是宝宝,有些成年人也害怕这项挨痛的事情。所以几乎所有宝宝碰到打针都会大哭大闹,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痛苦事。连带着,当宝宝看到枕头、穿白大褂的医生,甚至一进入医院那个似曾相识的环境就开始感到恐惧了。
其实,宝宝这些恐惧都来源收到针扎的肉体疼痛,所以害怕打针很正常,妈妈要做的是帮宝宝减少对打针的恐惧,比如给宝宝买一套有体温计、针头、针管、听诊器的医疗玩具,然后让宝宝给心爱的玩具娃娃打针、量体温,让宝宝降低对这些医疗器械的恐惧感。
分离恐惧
当妈妈离开宝宝去上班时,宝宝便开始哭闹,产生分离焦虑,显然这是因为宝宝还不适应跟妈妈短暂的分离,小宝贝的心里可能在想“妈妈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宝宝,妈妈不应该偷偷的离开宝宝,这样只会增加宝宝的恐惧感,让宝宝更粘着妈妈,害怕妈妈又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的“消失”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妈妈每次要离开之前都要跟宝宝说明自己的去处并跟宝宝开心的道别,告诉宝宝自己什么时候会回家。有的宝宝可能太小听不懂妈妈的意思,但还是得坚持,或者跟宝宝玩一些分离的游戏,比如再出现在宝宝面前时带给宝宝一个玩具,让宝宝对妈妈离去后再出现感到兴趣,期待妈妈会有玩具或其他惊喜给他。
怕陌生人
很多妈妈都反映自家小宝宝在家里跟个“小霸王”似的活蹦乱跳,童言童语非常多,但是一出家门看到陌生人就变“斯文”了,当有叔叔阿姨想抱他时还躲到妈妈身后,甚至看到陌生人就哭了。
宝宝2岁左右都有一个怕生的阶段,对于怕生的宝宝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斥责宝宝“不懂事”、“没礼貌”之类的话,要尊重宝宝的选择,等到他适应陌生人的面孔,自己愿意主动接近陌生人为止。为了减少宝宝这种恐惧,父母业余时间要多带宝宝出门玩耍,每次碰到熟人都主动打招呼,让宝宝接触更多陌生人,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怕黑
宝宝怕黑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3岁左右的宝宝,他们有一种“泛灵心理”,对黑暗的环境会产生很多联想比如鬼怪、猛兽的形象,然后产生恐惧心理。有的家长对不听话的宝宝还会威胁说“晚上抓到黑漆漆的地方让鬼怪抓去”这种话,增加宝宝对黑暗的恐惧。
宝宝如果非常怕黑,妈妈晚上时间就应该尽量陪在宝宝身边,并且在宝宝睡觉的房间亮一盏小夜灯,等宝宝稍微长大些,再锻炼宝宝克服怕黑的心理,比如和宝宝在黑暗的房间玩找东西游戏,让宝宝忘记怕黑的情绪。
宝宝怕这怕那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会害怕?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感觉害怕很正常,而且,忧虑是人的天性,有助于我们应付新情况,避免危险。有些三四岁的宝宝会害怕非常具体的东西,如虫子、狗、黑暗或小丑。还有一些孩子则害怕新环境或怕见陌生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某些事物有恐惧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可能会对虚构的东西、他(和你)的健康问题、死亡、灾难和疼痛等感到很担心。宝宝普遍都害怕受伤,所以他会想把身上哪怕是很小的伤口盖住。随着宝宝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感逐渐增强,他对大部分事物的恐惧也都会消失。
宝宝觉得害怕时,你该怎么办?
承认他的恐惧感。宝宝害怕的东西在你看起来可能很傻,也没有道理,但对他来说,却非常真实、严重。在宝宝告诉你他害怕的东西时,比如邻居的狮子狗或床底下的妖怪时,你尽量不要笑,要让他知道你明白那种害怕某个东西的感觉。如果你表现得让他非常放心和安慰,他会明白感到害怕没有什么,但最好是去战胜它。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行为儿科医生威廉•科尔曼指出,要让孩子说出他的恐惧或他害怕的东西,并客观地处理他的恐惧感。科尔曼认为,如果你忽视宝宝的恐惧感,那他的恐惧就无法消除了。
试图让宝宝相信没有什么可怕的,只会火上浇油。如果你说:“好啦,小狗不会咬你的,没什么好怕的。”那很可能会让他更加心烦。相反,你不妨告诉他:“我知道你害怕小狗。我们一起从它旁边走过去,好不好?要是你不想从它旁边走,等小狗过来,妈妈就把你抱起来。”
如果你认为孩子害怕是因为生气的感觉或新环境(比如家里新添了一个小宝宝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带来的焦虑,就要想办法让孩子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或者用一种不强调对错的方式猜测一下他的想法,假如你家里真的添了小宝宝,你不妨告诉他:“我知道你有时候希望这个小宝宝离开我们家,不过,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和你玩了。”
利用宝宝喜欢的东西。有些孩子会从那些玩旧了的玩具或一直盖的小毯子中获得很大的安慰。这些东西能给一个焦虑的孩子持续的安全感,特别是在过渡时期,比如你把他送到幼儿园或晚上让他睡觉的时候。
这些“喜欢的东西”还可以让一些宝宝更有勇气去做那些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怕的事,比如见陌生人、去幼儿园或看医生,所以要允许你的孩子粘着他的特殊玩具或毯子。不要让他觉得粘着这些东西“小孩子气”,或者坚持让他把这些东西留在家里。等宝宝到4岁时,可能就不会再拿着他脏兮兮的玩具到处走了。到时候,他将学会其他克服恐惧的方法。
宝宝打针不哭正常吗 宝宝为什么会怕打针
针头扎进身体,当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这种感觉别说是对宝宝,即使大人也不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宝宝会害怕、会抗拒,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预防针的环境跟平时的生活场景有巨大的差异:来往的人群、哭泣的宝宝们、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消毒水的味道。这种氛围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无论多么勇敢的人,即使是大人,到了陌生的环境,也一定会变得比平时更敏感。更何况,宝宝在医院是体验过疼痛这种糟糕的感觉的。
有的大人带宝宝打针前就各种担心,其实,情绪是会传染的,朝夕相对的宝宝,也会感知到大人的紧张和担忧。如果大人都不能淡定,宝宝怎么可能泰然处之。宝宝面对种种压力无处释放,一到医院就哭闹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怕生的性格要如何改变
●容忍宝宝怕生
宝宝怕生是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当父母发现宝宝怕生时,一定要采取比较平静的态度面对这件事。对于那些怕生怕得厉害的宝宝,在未熟悉前,尽量不让陌生人尤其是那些外表看来比较可怕的陌生人突然接近宝宝,以免宝宝受到惊吓而更加畏缩。
在宝宝接触陌生人之前,给他一些适应的时间。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必一定要勉强怕生的宝宝向客人打招呼,或者非让宝宝为客人表演节目,更不要觉得宝宝怕生有损自己的面子而呵斥宝宝,不然宝宝会更加感到不安和焦虑,对于克服宝宝怕生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宝宝愿意,可以让他试着给客人拿些点心,展示一下他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做些别的宝宝愿意做的事情等等。
●多关心宝宝
拥抱和亲吻能够给宝宝带来安全感。父母要尽可能多利用一些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让宝宝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比如每晚睡前习惯性地亲亲宝宝或者搂抱一下宝宝,给宝宝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早晨起床时和宝宝在床上玩耍一番等等。亲子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使他的内心充满爱和快乐。
●为宝宝提供表现的机会
如果宝宝在某一方面比较有天赋,可以适时地称赞一下宝宝,并鼓励宝宝当众表演。当然,如果宝宝不愿意,千万不要勉强。当宝宝表演结束时,不论表演好坏都要给予最热烈的掌声。也许这样一次愉快地表现自己的机会,就可能彻底改变宝宝怕生的习性。
●适时鼓励宝宝
不论宝宝表现如何,父母的态度都对宝宝影响十分深刻。如果宝宝有怕生、害羞的情况时,父母切勿当场指责,而要理智地找出宝宝怕生、害羞的潜在原因,并耐心诱导他慢慢地做出改变。如果宝宝有一点点进步,妈咪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
●培养宝宝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
鼓励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宝宝做这些事时,妈咪可以在旁边适时地做些指导,但绝对不要过多地干涉宝宝。多给宝宝一些自主的权力,这对提高宝宝的自信心很有好处。宝宝做得好要及时表扬,做得不好则尽可能避免批评宝宝,只要教会他下次如何做就可以了。
小婴儿最怕这8件事
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二.怕打针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恐惧背后: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三.怕水
“妈妈,我要你温暖的怀抱,别把我放到冰冷的地方,别不要我……”
恐惧背后:怕水是较小的婴儿会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特点。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经验,即每当给婴儿洗澡时,他会挣扎,会哭泣。这是因为,虽然宝宝出生前是生活在子宫羊水的环境里,但是出生以后,他已经习惯了成人的拥抱和温暖的床,对水难免会感到不习惯和陌生。
尤其是妈妈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犹如是对宝宝做一件他根本不熟悉的事情。宝宝害怕失去妈妈的怀抱,这种环境对他来说是不安全的。但是等宝宝稍大些,他可以意识到这不是和母亲分离,而只是一项活动,那么便可以慢慢地把兴趣转移到在水中玩乐的乐趣中了。
赶走恐惧:不要对婴儿的怕水做出过度反应,要知道,你的大惊小怪和惊惶失措都会增强婴儿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时不要强制婴儿接触他恐惧的事物,这样会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宝宝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里游戏一番,表现出对水的兴趣。
重要的是,在给宝宝洗澡时边抚摸宝宝,边用温和的语言跟宝宝说话,或者让宝宝感觉你是紧紧跟随在他(她)左右的。如果宝宝长大一些仍然表现出对水的恐惧和排斥,那么可以让宝宝先从站在盆边玩水开始,逐渐让宝宝到盆里去玩,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里吸引宝宝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惧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绪。
四.怕高
“好高啊,我会不会掉下去摔死?摔破头也很疼的……”
恐惧背后:6-9个月的婴儿对高度已经有了感知,所以他们对高度也会产生恐惧。到了9个月,宝宝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因为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但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赶走恐惧:在婴儿期,父母应该避免让宝宝面临这种高度恐惧,尽量让宝宝待在安全的环境。等宝宝稍大一点后,可以告诉宝宝一些安全知识。
对于胆小的女宝宝来说,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那个高度是很安全的。这个时候父母要让宝宝多尝试,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宝宝身边保证她的安全。这样,以后宝宝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尝试各种安全高度范围内的活动了。
五.怕和妈妈分离
“妈妈,你在哪里?你不要我了吗?你快回来啊……”
恐惧背后:这是宝宝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特别害怕和妈妈分离,有的宝宝会因妈妈短暂的离开而哭闹不停。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母亲和宝宝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总是担心妈妈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而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也会觉得不安全,因此会出现恐惧的情绪。和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明显减轻很多。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在妈妈离开期间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赶走恐惧:解决宝宝这一恐惧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比如,婴儿期的妈妈要及时关注宝宝,对宝宝的需求(因为还未发展语言,所以一般以哭来表示各种需求)要及时满足,而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宝宝拥抱和爱抚,增强母子感情和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感。
宝宝一岁后,妈妈在离开前要事先跟宝宝说明,而且尽量在许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在学龄前也可以训练母子分离,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分离时间,但注意也要在向宝宝保证的时间内回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六.怕陌生人
“我不认识这个人,他会不会把我带走,让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恐惧背后: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因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对宝宝也是一种刺激,而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气质的宝宝对陌生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胆小内向的宝宝会比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场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边时,宝宝面对陌生人会不知所措,于是就会通过哭泣和躲避来发泄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绪。
赶走恐惧: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可以事先告诉宝宝有客人要来,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抱着宝宝、与宝宝有部分身体接触或者出现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这样宝宝才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
七.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
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
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八.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
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
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小孩怕生人怎么办 小孩怕生人父母可以这么帮孩子
宝宝害怕的东西在你看起来可能很傻,也没有道理,但对他来说,却非常真实、严重。
所以,爸妈千万要重视起来,帮孩子赶走心中的恐惧:
① 认可他的恐惧
无论你家宝贝是男孩还是女孩,是一岁还是十岁,对某些东西甚至某些人感到害怕时,爸妈尽量不要笑,表现得让他感到放心和安慰,他会明白感到害怕没有什么,但最好是去战胜它。
② 和孩子多聊聊害怕的对象
交谈能让孩子放松,爸妈可以问问是什么让宝贝害怕以及为什么会害怕;让他描述一下害怕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对孩子表示同情和关心,也说说你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到来自家长的温暖和力量。
③ 不要勉强孩子去做害怕的事
如果孩子害怕大人的某个熟人或者邻居,害怕洋娃娃木偶或小丑,不要觉得无所谓也不要强迫孩子和他们相处,应该听听孩子为什么害怕,并让孩子远离!
④ 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
有些孩子会从那些玩旧了的玩具或一直盖的小毯子中获得安全感,还可以让宝宝更有勇气去做那些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怕的事,比如见陌生人、去幼儿园或看医生,所以要允许你的孩子粘着他的特殊玩具或毯子。
⑤ 传递积极的信息
不要对孩子说:“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这有什么好怕的!”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害怕是不好的,以后就不敢再和你分享关于害怕的事情。可以告诉孩子:害怕是很正常的,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寻求帮助。
⑥ 别让他知道你害怕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害怕的东西也是你孩子害怕的东西。所以要尽量先克服你自己的恐惧,或者至少不要表现出来。
你可以向孩子坦白,你也和他一样不喜欢去看病或打针吃药,不过,为了身体健康还是要这样做。这样做对孩子很有帮助。
⑦ 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
如果宝宝怕见陌生人,让他用娃娃或毛绒动物来模拟这种场合,也许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如果他害怕穿化装服的人偶,不妨和他一起打扮,别忘了把脸也化化妆,来帮助缓解他的恐惧。
揭秘:宝宝成长的标志
窍门1:给宝宝一个神奇的安慰物
当宝宝感到恐惧的时候,妈妈们不妨给他们找一个神奇的安慰物。例如有段时间,每当桐妈安顿桐宝睡下要离开时,桐宝都会表现得很恐惧,哭闹着说自己的床下有妖怪。后来桐妈给他买了一个长着翅膀的马驹玩偶,并告诉他:“这只小马有神奇的力量,是专门来保护你的。”果然,自从来了这个“保护神”后,桐宝变得 “勇敢”了许多,又敢独自睡觉了。
窍门2:不要吓唬宝宝
有的妈妈会使用吓唬的方法让宝宝听话,如:“再不吃饭,大灰狼就把你叼走了!”这样做可能会达到不错的短期效果,但同时也会给宝宝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增强他们的恐惧感,得不偿失。
窍门3:告诉宝宝你也曾恐惧过
当桐宝从噩梦中惊醒,哭泣着告诉桐妈他看到一个巨大的怪兽时,桐妈分明感受到了他的无助和惶恐。桐妈把桐宝紧紧抱在怀中,尽可能地让他感到温暖和安全,并告诉他:“这只是一个梦,不是真实的,妈妈也会做梦,有时也会像你一样感到害怕,但只要醒来就好了。”当宝宝们感到害怕时,妈妈除了给予安慰外还要让他们知道他不是唯一需要面对恐惧的人,妈妈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这会让宝宝安心很多。
窍门4:帮宝宝弄清事情的真相
宝宝们之所以会害怕,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物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让他们真正弄明白真相,恐惧自然就会消除了。桐宝害怕床下的怪物,桐妈便拿着手电和他一起进入“恐怖之地”进行探险,陪他接近恐惧,帮他“脱敏”。另外,要注意的是学习勇敢地面对恐惧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宝宝对一件事物感到特别恐惧时,妈妈们也不要强求他们立刻克服。
专家支招
法宝1:用行动告诉宝宝“别怕”
当宝宝对一件事物充满恐惧时,妈妈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别怕”。比如,宝宝害怕黑暗的走廊,你可以拉着他的手一起走过,并轻松地为他唱歌,用你的情绪感染宝宝。另外,妈妈们不要轻易在宝宝面前表现出恐惧,因为这会让宝宝感到更加害怕。
法宝2:不要嘲笑宝宝的恐惧
宝宝的恐惧属于正常现象,妈妈们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胆小,或指责他们不够勇敢,这样会让宝宝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另外,对于宝宝们的恐惧行为,妈妈们应及时给予安慰,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
法宝3:建立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
消除宝宝的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所以父母一定要努力为宝宝营造一个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让他们生活得快乐且安心,恐惧自然就会变少了。
宝宝不肯独睡的3个原因
尽管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让宝宝独睡的重要性,但仍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大多数孩子一开始都不愿接受要独自入睡的事实,究竟宝宝为什么这么抗拒独睡呢?他们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1.妈妈的怀抱安全
有些宝宝如果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就难以入睡;有些宝宝会在熟睡中下意识地摸摸妈妈的乳头,一旦找不到就突然惊醒;有的宝宝则睡觉时只要父母一离开马上就会醒来。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是原始的本能,对于宝宝来说,爸爸妈妈不离左右,宝宝心里就会踏实,会感到安全、幸福。于是,在父母的怀抱中入睡便成为习惯,成为满足宝宝依恋情结的佳形式。
2.他们不喜欢我了
宝宝会把睡小床认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爱和依恋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便产生了情感失落,造成情绪的波动。他们往往会为此感到心神不宁,于是白天纠缠父母,变得爱发脾气,发泄心中的委屈,夜间则哭闹不停、做噩梦。
3.我好害怕
幼儿在身心发育过程中会对许多现象和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孤独,害怕动物,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妈妈的怀抱是宝宝安全的港湾,离开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恐惧感会更加强烈。电视里看到的恐怖画面,故事中的反面形象,窗帘上映出的风中摇摆的树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黑黑的房间里朦朦胧胧的物体,都会令宝宝感到恐惧焦虑,从而不敢独自入睡。
呵护宝贝头皮,洗出健康活力 别让宝宝害怕洗头发
有些宝宝不喜欢洗头发,甚至是害怕洗头发,主要是因为洗头发时小宝宝是由大人抱在腿上,大一点的宝宝可能是蹲着,有些姿势或角度会让宝宝觉得没有安全感或不舒服。
宝宝会觉得洗头发是不愉快的事,另外,很多宝宝特别不喜欢冲水的感觉,如果水不小心流到耳朵或眼睛,更会让宝宝哭闹抗拒洗头。
所以为了不让宝宝害怕洗头,首先妈妈要注意姿势,如果是小一点的宝宝,妈妈一边抱宝宝洗头时可以一边对他说话,让他有安全感。
然后冲水时要先按好耳朵,而且尽量不要让水流到脸上。如果是比较大的宝宝,可以考虑使用洗发椅,让宝宝用仰躺着的方式来洗头,就能减少泡泡或水流到耳朵或眼睛的困扰。
另外,也要选择不流泪配方的洗发精,偶尔洗发泡泡不小心流到眼睛时,才不会产生刺激感而让宝宝觉得害怕。
最能让孩子牢记一辈子的5件事
生病时宝宝在生病的时候心灵最脆弱、敏感,他们会容易哭闹、使小性子,而这时候家长的陪伴就像一个放大镜,宝宝可以感受到的家长的爱也是翻倍的,照顾的细节会成为宝宝以后回忆的温暖,也会影响宝宝今后和家长的感情。如果宝宝生病时家长不在身边或者冷漠相对,这样宝宝会感觉家长不爱自己,从而产生的负面心理会生长宝宝心里。放学时宝宝放学回家的时候,是宝宝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家长看到宝宝的时候,不要问作业之类的,这时先给宝宝一个拥抱,这样可以让宝宝忘记所以的不开心,还可以感受到家长的爱意。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发宝宝的思维,问他在学校遇到的有趣事情。犯错时宝宝犯错的时候是他们内心最恐慌、害怕的时刻,如果家长看到就一顿批评,这样不会让宝宝减少犯错的行为。如果家长蹲下来保持和宝宝一样的高度听孩子的解释,这样孩子会从惊吓中感受到安全感,而且会从心里反思自己的错误。生日时过生日对宝宝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天他是主角,宝宝可以感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爱意。但是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总会忘记宝宝的生日,当再想起来的时候送多少礼物宝宝都不会原谅你了。遇到害怕的东西很多宝宝都会怕黑、打雷,家长不要责备说“打雷有什么好怕的,胆小鬼才会害怕”你越是这样说话他就会越害怕。这是家长应该保持心态平衡,陪伴在宝宝身边,让他知道有爸爸妈妈在不用害怕,还可以告诉他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会害怕打雷,长大后就不怕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心理负担,还会拉近彼此的情感。
正确胎教要适度避免这些误区
1、胎教不能用高分贝
听着舒缓的钢琴曲,宝宝在妈咪的子宫里特别地乖巧,似乎陶醉其中。于是有些家长自作聪明地播放一些强分贝音乐,觉得这样子更有益于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强分贝对成人的耳膜都会存在损伤,宝宝正处在发育之中的听力又怎么可能逃得了受损呢?胎教绝对不可以使用高分贝的音乐,也不要用话筒或麦克风直接对着孕妇的肚子,这样不止是起不到胎教的作用,还会给宝宝带来无形的伤害。
2、不要用强光刺激
现在流行的胎教中有一种是光教,据说可以促进孩子的视神精发育。就是用手电筒在孕妇腹部进行间断性地光照。有些孕妇怕小功效的手电筒的光线不足以穿透肌肤对胎儿形成影响,于是改换大功率的充电式强光手电筒,却不知道这样的强光会伤害到宝宝正在发育中的视神精,导致婴儿视力受损。所以在进行光教时,应该向有经验的育儿机构咨询相关事宜,不要自己盲目使用强光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情绪波动的影响
今天进行胎教时音乐温柔得像天使,明天进行胎教时可怕得像女巫,有时人的情绪变化真的很可怕。这样子的事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有些孕妇身上,因为怀孕期所至的各类孕期反应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再加上女性在孕期的敏感度很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这样子的情况下对腹中的胎儿是非常不好的,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来自母体的情绪波动,给他们造成不安,没有安全感,营养吸收不良等,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4、过度胎教
有些父母对胎教的期待值非常之高,想把所有的事物都通过胎教全部灌输给腹中的宝宝。目前据有关医疗机构跟踪调查显示,宝宝进行胎教是能对宝宝起到一些帮助,但并不是说进行了胎教的宝宝就能变成神童或是超能儿,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度胎教,这样只会让大人和宝宝都心神疲惫,完全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大人和孩子才能愉快地进行胎教,而不是有目的性地狂输乱灌,这样的胎教不是胎教而是一种折磨。
宝宝分床睡要注意什么
1、让宝宝听见你带有保证性的声音。
要让宝宝自己睡,首先要在生活中建立宝宝的安全感。即使是4-6个月的宝宝,对父母的离去或独自一人也会产生紧张情绪。>>妈妈经验让宝宝乖乖分床睡
这时候,无论爸爸妈妈在家里的哪一处,都要让宝宝听见你带有保证性的声音,让他清楚地知道你就在附近,没有丢下他不管。这样的安全感,可以给宝宝增添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2、为宝宝找个娃娃做朋友。
2-3岁的孩子,是真正可以开始学习自己睡的阶段。但这个年龄的孩子会无端对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更不要说独自面对一个大房间了。
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为宝宝找些娃娃做朋友,跟他说这些朋友会爱护他、保护他的;同时给宝宝留一盏小灯,开着房门;当孩子做恶梦惊醒时,不要轻易将他带到大人的房间,而应该陪宝宝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平静下来,帮宝宝明白自己的房间是最安全的。
3、晚安仪式。
孩子闹起情绪来,想让他很平和、很安静地去睡觉简直不可能。该怎么让宝宝睡前不弄得象打仗呢?首先,要将睡眠时间确定一个常规时间;之后,可以想些安详、平静的就寝仪式来帮助宝宝入睡。例如:讲故事,听轻音乐,跟宝宝说晚安,跟娃娃说晚安,跟爸爸妈妈说晚安。
这样的仪式能让宝宝有更多安全感,觉得他做的事是固定而可预期。轻松舒缓的氛围,容易引起宝宝想睡觉的心情。
4、爸爸妈妈需要克服自己的担心。
或许你早已为宝宝准备好了属于他的小床,只是还下不了决心让宝宝自己睡,总是自己替宝宝担着许多心。那么剩下的问题是:爸爸和妈妈之间该讨论一下了,试着让宝宝自己睡吧。给宝宝信心,相信他能在夜里睡好。只要你们有所准备,即使孩子独睡时临时出现些问题也能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和方法了。
胎教过头也不好看看这些注意点
1.胎教不能用高分贝
听着舒缓的钢琴曲,宝宝在妈咪的子宫里特别地乖巧,似乎陶醉其中。于是有些家长自作聪明地播放一些强分贝音乐,觉得这样子更有益于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强分贝对成人的耳膜都会存在损伤,宝宝正处在发育之中的听力又怎么可能逃得了受损呢?胎教绝对不可以使用高分贝的音乐,也不要用话筒或麦克风直接对着孕妇的肚子,这样不止是起不到胎教的作用,还会给宝宝带来无形的伤害。
2.不要用强光刺激
现在流行的胎教中有一种是光教,据说可以促进孩子的视神精发育。就是用手电筒在孕妇腹部进行间断性地光照。有些孕妇怕小功效的手电筒的光线不足以穿透肌肤对胎儿形成影响,于是改换大功率的充电式强光手电筒,却不知道这样的强光会伤害到宝宝正在发育中的视神精,导致婴儿视力受损。所以在进行光教时,应该向有经验的育儿机构咨询相关事宜,不要自己盲目使用强光刺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情绪波动的影响
今天进行胎教时音乐温柔得像天使,明天进行胎教时可怕得像女巫,有时人的情绪变化真的很可怕。这样子的事情同样也会发生在有些孕妇身上,因为怀孕期所至的各类孕期反应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再加上女性在孕期的敏感度很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这样子的情况下对腹中的胎儿是非常不好的,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来自母体的情绪波动,给他们造成不安,没有安全感,营养吸收不良等,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4.过度胎教
有些父母对胎教的期待值非常之高,想把所有的事物都通过胎教全部灌输给腹中的宝宝。目前据有关医疗机构跟踪调查显示,宝宝进行胎教是能对宝宝起到一些帮助,但并不是说进行了胎教的宝宝就能变成神童或是超能儿,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过度胎教,这样只会让大人和宝宝都心神疲惫,完全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大人和孩子才能愉快地进行胎教,而不是有目的性地狂输乱灌,这样的胎教不是胎教而是一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