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五个小窍门
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五个小窍门
第一、给予关注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关注。多花些时间跟宝宝面对面地交流,尤其是在最初几个月里。他会喜欢被你关注,跟你做鬼脸。他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喜欢被宠爱和关注。
第二、多多体验和认识他人
宝宝有几个阶段和怕生,小时候不让别人抱,大一点只喜欢和爸妈在一起,见了人总是躲在大人身后。这都是一种认生的表现。如果你的宝宝表现得很怕生,不必感到烦心或尴尬。这种始于宝宝7个月左右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表现。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强迫他,给予他安慰。熟悉他人总要个过程,所以不要太强求。
第三、给予孩子安全感
宝宝离开父母或者监护人会感到害怕,这是正常的。他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去面对陌生,陌生大环境和陌生的人。他还小,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也很正常,他们需要安全感。
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你可以不断在房间里走进走出,最终你的宝宝会认识到即使有时你不在他身边,你很快还是会回来的。“这就是一种安全感,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丢下了他,这样他会非常畏惧和害怕。
第四、帮助宝宝交上新朋友
对两三岁的宝宝来说,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种天性,不过,给宝宝树立个好的与人交往的榜样从来不会太早。让宝宝听见你说“请”和“谢谢”,做错事说对不起。学会懂礼貌是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当别人做得好时赞美别人。让他看见你跟别人分享零食和报纸。为你的宝宝报名参加群体游戏或各种亲子班,使他有机会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很快,宝宝就能学会如何认识和结交朋友了。这也是个提升宝宝社交能力的好办法。
每个宝宝从出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生于孤独,但是人生中却要与不同人交往,为此,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宝宝而言十分重要,在培养宝宝社交能力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一些方面,多关注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多带宝宝见见朋友,参加亲子班,多和小朋友玩耍,自然而然,宝宝会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的。
第五、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儿童3-6岁及8-9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朋友也多。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讲故事,多编故事,有意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于他们一起讨论;利用文艺作品教孩子复述;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经常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培养孩子礼貌待人。与人交往中能够尊重别人,态度友好往往得到别人的欢迎,从而获得交往的愉快和成功,让孩子学会说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与同伴相处能用商量和请求的口气说话。孩子学会称呼叫人和使用礼貌用语很重要,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问候;人家给东西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能独占玩具等。
4-5岁孩子的社交能力
4到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相同,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则和规矩。因为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活中还有其他更有意思、更好玩的事,他可能会提一些要求,或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和控制范围,如一定要某个玩具、吃某种食物、穿某件衣服,或要求看某些电视节目,而这些都是以前你不允许的。
另外,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他的朋友面前发生变化,父母们也不要失望。例如,他会对你表现出一生中的第一次粗鲁或不礼貌,当你告诉他该做某件事时,他可能会回答你“闭嘴”,甚至咒骂你。虽然这让你难以接受,但这种表现正是他在学习挑战权威,以测试自己自立能力的反应。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反对,并与他讨论他真正的想法思是什么。如果你的反应越情绪化,就越会激发他继续这种不良的行为,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5岁孩子的社交能力发育里程碑:
想取悦小伙伴;
表示喜欢小伙伴;
有可能同意一些原则;
喜欢唱歌、跳舞和体操;
行为更加独立,甚至会独自拜访隔壁的邻居。
分离性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球类运动的好处有哪些
孩子对球类运动的喜欢可以说是天生的,在孩子面前放一个球,孩子都会本能的用小脚去碰、去踢。球类运动不仅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好处多多。
球类运动促进孩子手眼协调:球类运动的玩法很多,运球,踢球,接球,拍球,每一种玩法都是让孩子全身在运动,起到全身锻炼的作用,更重要是手、眼要协调,起到强身健体,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
球类运动促进孩子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玩球的时候需要跑、跳、拍,这些动作的多次反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运动技能,提升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
球类运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要想玩好球类运动,就必须要判断好球的运动方向,看清对手将球踢向哪里,从而快速做出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接到球,才能继续游戏,这样多次反复,可以对孩子的头脑判断能力起到很大的帮助,提升孩子的判断能力。
球类运动可以提升孩子的团体合作精神,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球类运动可以多人参与,如果多个小朋友一起参与,就要求孩子们学会和小朋友们的团体合作。
看完这些球类运动的好处,看来球类运动对小孩身体性格各方面还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球类运动还会提高灵敏度,这对小孩子的心智发育也是有帮助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小编提醒家长当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时,关节韧带都比较脆弱,球类运动还是要适当进行。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济南五中团委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济南电台心理热线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宝宝触觉灵敏非好事
1、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咬手指吃手这些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2、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加上孩子自身触觉比较敏感,所以孩子就会很黏父母,见到陌生人或者去到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容易变得紧张恐惧,因此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孩子的胆子太小
有些孩子会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环境、害怕人多的地方,这都是因为孩子的胆子太小,也正是由于孩子触觉敏感所致的。
4、孩子社交能力差
当孩子的触觉敏感,就会不乐于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是害怕群体生活,因此他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生活,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5、孩子的情绪波动大
孩子容易生气、容易伤心、容易失落,在敏感触觉影响下,他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现波动太大的现象。
产后抑郁对宝宝的危害
产后抑郁的伤害性很容易影响到孩子。此时,若果妈妈没有感受孩子的依恋、交流需求,宝宝的微笑、哭泣、各种姿态得不到回应时,宝宝会放弃努力而变得退缩,出现很多的消极的情绪。事实上患抑郁母亲的孩子还会出现类似“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如此不良的母婴互动关系会损害母亲和孩子之间关键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在孩子生长的早期。有研究显示在出生后的2~6个月期间,是婴儿获得必要的社交技能,与母亲及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而这是母亲的抑郁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会有致命性的伤害:孩子因而表现被动、安全感差、行为退缩,性格内向,很容易发生社交恐怖和其他的情绪问题。
Tips--何谓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经历了某种学习后,有机体在情感、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特殊的心理状态。患习得性无助孩子会因自我感到怎么也无法逃离困境而放弃努力。他们会表现出努力避免失败、力求达到无法实现的目标、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等。在情绪方面他们通常很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这种沮丧。
家长如何面对青少年“早恋”问题
早恋这个词很有中国特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十六七岁的孩子开始恋爱或者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早恋”有时候更像青少年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中产生的好感,与成人之间的恋爱有很大的区别。
早恋虽然没有那么恐怖,但也并不是鼓励家长都让孩子去早恋。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恋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见不得人的、龌龊的。青春期孩子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对异性产生好感或者爱慕之情都是一件好事,这表明孩子身心处于发展状态,对于孩子社交能力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青少年也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所以在处理学习与恋爱问题的时候矛盾也就凸现出来。
对于孩子在青春期表现的对于异性的好感,家长首先需要给这种情感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这是一种健康、正常的情感,没有必要感到羞耻。其次也需要孩子拥有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让孩子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最后,可以鼓励孩子跟不同的异性进行交往,让孩子学会与异性之间建立友谊,这样也利于孩子今后婚姻情感的发展。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四步骤
“我们家孩子见了人就害羞,真不知怎么办好。”“我儿子在幼儿园里总爱打人,我都接到老师无数次投诉了,头疼啊。”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往往难以如愿。专家认为,家长应该更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才能实现帮助孩子的目的。
家长困惑:孩子不懂社交怎么办?
孩子在社交场合“表现不好”
强强妈这几天很焦虑,他突然发现,和别的同龄小朋友相比,6岁的强强似乎完全不懂社交礼仪:不肯跟邻居阿姨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让自己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很没面子;他认生、害羞,甚至怯懦、自私、没有礼貌……这样下去,强强以后可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斗争”?
Anna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Anna就带儿子到小区花园去找小朋友。“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 ‘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不过别人总是误解他,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吗?
“菡菡怎么越大越小气呢?”谈起女儿,文琴有点苦恼:“想当初,菡菡从未满周岁开始直到快两岁,都那么大方那么好说话。手里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妈妈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她都毫无怨言地让妈妈拿走。拿着吃的,只要别人逗她‘给我吃一口’,她都会把小胖手伸到你嘴边。
在邻里中,菡菡得了一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让我很是自豪。可最近,菡菡越来越让我下不来台呢,该怎么办才能让她懂得分享呢?”
专家解析:引导孩子,从了解开始
孩子的良好社交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呢?育儿专家小巫认为,引导孩子,应该从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开始。
Tips1:打架未必全是坏事
如何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专家介绍,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并不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此外,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Tips2:不要强求孩子“礼貌”
孩子不喜欢和家长的朋友“Say Hello”,其实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这时候孩子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
专家认为,“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对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那我们才真是需要担心呢。”
Tips3:“分享”观念养成不易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而且因为幼儿尚未掌握“ 借”与“还”的概念,觉得东西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专家认为,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孩子“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孩子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不应该为此批评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应该理解、接纳孩子不希望分享私人物品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
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广州资优乐园教育专家罗文浩认为,“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小巫说:“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狮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儿”。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孩子智商高社交能力差
案例:珊珊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字有很大兴趣,而且她聪明得不得了,才4岁多就认识4000多个字,读书看报都没问题。可能是接触的东西多,珊珊懂的事情也多,说话做事都很让人放心。所以,爸爸妈妈平时跟她交流,俨然就像在对待一个大人,买东西也极少选择可爱、卡通的物件。谁知,长到6岁的她,却变得话越来越少,不愿与人交流。
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鲁杰认为,高智商的宝宝往往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比如认字、背单词或是算术,家长也习惯往宝宝强的方面教他。这样就走入了一个误区,使得孩子这个年龄应该会的反而不会,因此很容易出现社交能力差、不合群、自理能力差、动作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此外,高智商孩子对成就感需求特别强,因此稍有挫折就会大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针对这几种情况,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高智商的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就好比木桶效应,只有一根棍长,其他的都短是很难装满水的。因此,家长对这样的孩子,更要注意培养其薄弱的一面。
1.给孩子创造社交环境。多带他到公共的游乐场玩,接触不同年龄的小朋友。或定期约小朋友到自己家来玩,这样可让交往成为习惯和需求,高智商的孩子才不会孤芳自赏。
2.培养自理能力。家长根据宝宝的年龄,尽量能自己做的让他自己做,比如吃饭、穿衣、穿鞋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宝宝的协调能力。即使做得慢也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并给予鼓励,让他从中获得成就感。
3.亲子对抗游戏。高智商的孩子抗挫折能力特别差,因此家长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比如爸爸和孩子一起玩掷骰子走棋,走几步全凭规则。再有可以玩保龄球,几个饮料罐摆在前面两三米处,用一个球滚过去,看谁撞倒的多。
总之,孩子的智能如何最好请专业机构做测评,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才能使孩子各方面均衡发展。
缺乏玩伴影响孩子社交能力
谈起孩子存在的社交问题,山师附小的薛菲老师深有感触。她说,虽然大多数孩子还称不上是“社交障碍”,但四五十人的班级里总有五六个孩子因缺乏社交技巧而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孩子都喜欢交朋友,但如何与人交往,怎么能让自己在同学中受欢迎,确实困扰着不少孩子。”心理咨询室的韩老师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难题:高一学生面临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高二学生面临文理分班后的人际关系调整,高三学生则苦恼如何处理好高压下的同学关系。“虽然前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只是交往困难,还未达到交往障碍的程度,但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来咨询的却不多。”在一知名初中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透露说,学校里每年都有学生因不适应而退学,其中社交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记谭国辉表示,社交能力是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得以发展和提高的,而缺乏玩伴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国外的孩子之所以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上比较出色,是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分不开的。而国内的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很少。
下课后,学生的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多被补习班所占据,再加上很多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能和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基本为零。“和同龄人交往少导致孩子社交技巧差,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又不愿和人交往,这样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谭国辉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比例并不小,并引起了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的重视,但家长对此却明显关心不足。记者随机调查了30多名家长,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关心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的交往情况,其中三成多家长甚至不了解孩子的交往对象。
据调查,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但超过七成的家长从未邀请过孩子的好友到家中做客,对孩子好友的家庭背景也不甚了解。“小孩子嘛,今天和这个玩,明天和那个好的,没个常性。”家长刘女士说,她知道上二年级的女儿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但也就止于认识,谈不上了解。
调查还显示,八成以上的家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在学校的表现,一般不会和老师谈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在和孩子交流时,学习和在校表现也排在前面,只有当孩子主动聊起朋友时,家长才会顺便问一下,很少有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学期间,还是学习成绩最重要,只要不和同学闹矛盾影响学习就行。”孩子上初中的薛女士说。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和同学闹矛盾后,孩子多是自己独立解决,自己很少过问。
除去上课、兴趣班和写作的时间,孩子每天最多有2-3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能和同伴玩耍的时间一般为0.5-1小时,更有超过四成的孩子只有周末才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孩子的课余时间,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玩耍的时间。“没办法,孩子和同学住得远。小区里的孩子又不熟悉。”家长张女士说,她也希望上四年级的女儿能多和同龄人玩玩,变得开朗些。家长宋先生则无奈地说,上初一的儿子只要有空就钻到屋里玩电脑,想让他找同学比上天都难。
主任、心理治疗师邵咏梅介绍,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家里不会有很大的异常,但还是有些蛛丝马迹是家长可以发现的。比如,孩子的朋友很少,对上学的情绪不高,与青春期的孩子该有的朝气蓬勃表现脱节。
主持人杨清说,孩子在家里如果过于沉默,总是看电视,还有撒谎、偷拿家长钱、厌学的情况时,家长该提高警惕了。
邵咏梅建议家长们可以定期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反映孩子的情绪焦虑、紧张、脸红心跳,稍有一点不顺和批评就受不了,自己明白这些问题但却不能控制,或者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的话,家长就该注意了。
如果社交障碍已经形成,最好介入心理治疗。
杨清说,很多孩子的社交障碍本身就是由身边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如果家长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向亲朋倾诉,或者只是自己想当然、自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并不一定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向心理方面的专家求助,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如何定义孩子是否社交困难,引发孩子社交困难的根源在哪里,如果孩子存在类似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纪林芹。
记者: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社交障碍的?据您了解现在存在社交障碍的孩子多吗?
纪林芹:社交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当遇到新的、陌生的或有社会性威胁的处境时,对陌生人警惕,对社交提心吊胆或焦虑。这种害怕起自儿童早期,且严重到足以引起社交功能方面的问题。
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比较少,但存在缺乏社交技巧、轻微自闭等社交困难的孩子却不在少数。像我了解的很多存在暴力倾向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社交障碍患者,他们很想和小朋友打交道、交朋友,但他们不懂与人正确交往的技巧,只能用骂人、打人这样的破坏性方式来表达。
记者:您认为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纪林芹: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和兄弟姐妹的交往经验,课后也缺乏玩伴,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成人。然而,和大人的交往模式中,孩子多是被宠爱和关注的一方,这一交往经验很容易被类推到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或者正因为很多孩子把这一交往模式套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了社交困难。
此外,在校期间学生的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少,课后和同伴的交往时间少,看电视这种缺乏互动的娱乐和上网聊天等虚拟社交过多,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然而,孩子缺乏社交技巧,存在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还于家庭教育。
孩子3岁从进入幼儿园起正式迈出家庭环境,开始进入社会环境,这也是他们发展社交能力的关键期,若这一时期家长能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交技巧,并且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将来就不会出现社交困难。
记者:家长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社交困难,远离社交障碍呢?
纪林芹:家长要抓住学龄前的社交技巧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特训”。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可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用语以及社交用语,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吗?”“你玩完了,我再玩可以吗?”其次,要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和自己的权益,如用小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受了欺负应该怎样处理,和人交往时既要谦让又不能没有原则。
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分享精神、抗挫折能力等。
对于已经存在交际困难的孩子,家长要找出孩子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如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对于社交退缩型的孩子则要多给孩子创造和人特别是和同龄人的交往机会,鼓励他走出自己的世界……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社交问题,如果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三招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第一、给孩子定任务、让孩子吃点苦。
给孩子定任务并不是说给孩子定一些他们完全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胜任的任务,而是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很好,或者有所创造与突破。比如做作业,能够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比如一个旅行,全程交给他来策划;比如一个习惯的养成,让他自己历经磨练学会去坚持。
还要让孩子懂得,想要得到一个东西或者目标,要学会自己去争取、去谋算、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任性、自私、怕苦、怕累都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但要鼓励孩子勇敢讲出自己的对事情经过的感受,及时帮助孩子梳理自己;让他们相信,在一个家庭中,爱与信任是永恒的,是没有任何理由和附加条件的。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不是要主动去打击孩子,抹杀他们的信心;而是家长在和他们一起面对的过程中,渐渐放手可以放心看着他们独立去面对。
第二、教孩子学会等待、拥有自信心。
坦然面对、静心等待是在逆境的最佳抗压武器。一个著名的“延时”实验,用漫长的时间证明了能够等待的孩子,必将有不一样的未来。所以学会等待,是抗压的一大能力;学习等待,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宝宝喝奶的时候,只有等待奶凉了才可以不被烫;一年也只有一个圣诞节才可以看到圣诞老人……
孩子有所期盼,但能够等待,这个过程中对于自信心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有足够的自信,才会确定自己的所有等待是值得的,而经过等待后的收获,更能够树立孩子的自信!
而在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上来讲,信任与放手是关键条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是前期的辅助条件。敢于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充分给予孩子信任,即便是孩子做坏了或者失败了,及时鼓励、积极帮助,并且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失败不算什么,过程很重要,不断总结失败的过程,就一定能够最终成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拥有充分的自信。
第三、帮孩子懂得原谅、正确面对失败。
原谅,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之一。懂得原谅别人,就是豁达与大气;懂得原谅自己,就可以不钻牛角尖;懂得原谅,就可以拥有一个巨大的潜在能量!孩子一贯是至纯至真的,也是最容不下沙子的,所以他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扩大别人的缺点,甚至有些孩子也会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缺点。这个时候,懂得原谅、可以放过至关重要!只有大度的人,才能够拥有智慧的一生。
失败,同样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之一。所以对于失败的理解很重要,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是失败。能够完全打败自己,让自己感受到真正失败的,恰恰是自己。当孩子钻牛角尖的时候,家长要帮助、鼓励他们寻找真正的原因,让孩子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面临挑战的。胜不骄败不馁是基本的态度,当然庆祝胜利与总结失败也是很好的做法,不怕面对失败的心态和快乐迎接成功的心理同等重要的。
孩子抗压能力的培养中,最最要不得的是父母因为疼爱孩子(精准的说法应该是溺爱孩子)而事事包办。这样只会束缚孩子自身潜能的发挥,孩子在过分的保护或者干涉下,始终无法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终将选择逃避问题!
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在婴儿面前展示社交能力婴儿喜欢一些像是微笑和咕咕叫等社交反应的展示。
1、在这个阶段,他们只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2、和婴儿说话。当他们哭闹的时候,你要用平常的语言来回应他们。这能够鼓励婴儿尝试和你交谈。
3、鼓励去关心他人。通过你对婴儿的哭闹和需要的反应,能够教会他们要关心他人的需要。
4、给予关注和爱。亲吻和拥抱婴儿都是很重要的社交表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要记住不要和过分溺爱混淆了。
5、冷静对待婴儿。当你半夜总是被婴儿的哭闹声吵醒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沮丧和疲惫。然而,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当你冷静下来之后抱着孩子,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象。
二.帮助儿童尊重别人以及所有权。
1、在学步阶段,孩子能够接触到一些单词和基本的句子。他们倾向于一个人玩耍,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和别人分享。
2、在家里创造一个社交环境。邀请其他父母和孩子过来玩,让孩子多接触他人。
3、教导孩子基本的规则。可以告诉他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孩子,当生气的时候要说出来,当抚摸别人活着宠物的时候要温柔等等。
4、对他们的好的表现给予奖励。当孩子表现出温柔和乐于分享的时候,鼓励他们。
社交恐惧症的团体治疗
在团体治疗过程中,团体成员得到支持、接纳、被允许、被理解、被谅解、被尊重、被爱,让团体每位成员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在此得到提高.经大量相关案例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中度以上社交焦虑症患者通过团体治疗效果显著。
社交焦虑症团体治疗的程序包括:
1、对创伤的处理;
2、观念的调整修改;
3、重建现实的积极行为。
所有团队成员在社交焦虑症团体治疗班里都能得到如下好处:
1、为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每位成员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得到成长;
2、在团体中,由于彼此相识相似,相互支持、理解、接纳、包容,团体成员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突破和调整自己。
3、团体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每位成员在团体中的适应和改变,能够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4、相对于个体一对一的高昂费用,团体多人参与,相当于平均承担个体的治疗费用,达到花费小效果好的结果。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庭大小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大胆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和谐交往带来的种种乐趣。
2、做好宝宝的第一任朋友
父母在宝宝逐渐建立真正的友谊的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友谊意味着关心他人、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反应,而父母是最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对宝宝的需求反应敏捷、处理耐心,常与宝宝“交谈”,这样做对宝宝以后交朋友很有帮助。
3、教会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社交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方法。尤其是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接受的方法获得想要的东西。比如,当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导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当孩子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
4、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
教孩子用文明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行吗”、“你先玩,我后玩”等语言,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5、创设情境,提升孩子社交能力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多种社交机会和条件。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比如,家里来了客,要让孩子参与接待。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购物时,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他人正确地相处。
6、及时赞美,巩固社交能力
赞美如同阳光。面对孩子正确、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时,我们要充满激情地给予赞美。如果能够加上肢体语言就更棒了。亲一亲,摸一摸,抱一抱等。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并不断加以巩固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