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与喝水,都是有学问
出汗与喝水,都是有学问
感到口渴,其实你已进入了脱水状态
当你感到口渴的时候,你的身体其实已经进入了脱水的状态,事实上,你的口渴反馈机制已经在缺水的感知方面出现了延迟,也就是说,你应该补充水了,而且应该补充的水比你想象的还要多。研究表明,即使是1%的脱水状况也会对情绪、注意力、记忆和运动的协调性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每个人的各项健康指标都不尽相同,但是脱水会导致脑组织液的减少,从而导致脑容量的降低,细胞功能也暂时无法正常运作。
大脑也会因为缺水,产生口渴的感觉
如果你的身体正在流失水分,而你没有进行及时补水的话,你的血液就会变得更加黏稠,黏稠度高到某一个点之后,就会触发肾脏的保护,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的小便少了。当你的血液变得越来越黏稠的时候,你的心血管系统想要通过增加心率来维持血压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当你在锻炼身体或者面对高温环境的时候,你的身体会因为出现脱水而向你“发送警报”,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出现疲劳或者崩溃的风险就会增加,比如当你突然站起来的时候有可能出现昏厥等等。另外,水分的缺失还有可能阻碍身体对体温的调节,使得身体温度高于正常的范围。
在细胞层面上来说,人体内的水分会被其他部位吸收,比如血液就会通过水分来维持血压,细胞会因为缺水而出现收缩,大脑也会因为缺水而产生口渴的感觉。
每天喝水
喝多少水才合适
既然水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喝多少水才合适呢?
事实上,人体正常的水分需求跟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身体各部分的含量、新陈代谢、饮食、气候和服装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份关于水的摄入量的官方指南出现在2004年,根据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每天摄入的水量分别是3.7升和2.7升。大约80%的水分应该通过饮料,包括水、咖啡和酒精等摄入人体内,剩下的20%则来自食物。
如何监测
自己体内水含量
首先,要追踪自己的体重,并且保持1%左右的浮动范围。只要连续三天记录自己的体重(比如刚起床和早餐前),就能够根据平均值算出你体重的基线水平。
另外,要注意自己的尿液。你每天应该小便三到四次,尿液应该是淡色并且没有强烈的臭味。如果你的排尿频率没有那么高,尿液颜色较深或者刺鼻的话,则应该多喝水。
还有,要有意识地饮用足够的液体,时不时的饮水能够避免出现口渴的感觉。
夏季旅游喝水有学问
夏季旅游,酷日炎炎,走路时大量出汗,容易口渴,需要适当补充水分,然而旅途中喝水大有学问。
一是外出旅游要喝适量的淡盐水人在旅途中运动后,容易出汗,人体大量排汗时,汗液带走了不少无机盐,如钠、钾、镁等。因此,在旅途中喝一些淡盐水,十分有必要。1克盐加500毫升水,可补充肌体需要,同时也可防电解质紊乱。
二是在旅途中喝水要次多量少旅途口渴不能一次猛喝,应分多次喝水,每小时喝水不能超过一升,每次以100至150毫升为宜,间隔1小时。
三是饮水的温度夏日旅游,人体的体温通常较高,大量冷饮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因为此时肠胃由于血液循环加快,肠胃相对缺血。不要喝5℃以下的饮料,喝10℃左右的凉开水最好,可达到降温解渴的目的。
适量补充糖水也很重要,由于在旅途中,跋山涉水等剧烈运动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体内贮存的糖量无法满足运动的需要。因此,参加大运动量和过长时间的运动时,适当喝些糖水,以及时补充体内能量消耗。最后要指出的是,外出旅游途中,切不要喝生水,以免感染疾病。
25℃白开水最适合幼儿
学问1:喝什么?
白开水是宝宝最佳的选择。白开水是天然状态的水,经过多层净化处理后,水中的微生物已经在高温中被杀死,而其中的钙﹑镁等元素对身体是很有益的。但要注意给宝宝喝新鲜的白开水,因为暴露在空气中4小时以上的开水,生物活性将丧失70%以上。
学问2:什么温度最适宜?
过冷或过热的水,都会损伤宝宝娇嫩的胃黏膜,影响消化能力。一般夏天宝宝最好饮用与室温相同的白开水,而冬天则饮用摄氏40度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宜。
TIPS:研究发现,煮沸后冷却至20—25摄氏度的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它与宝宝体内细胞液的特性十分接近,所以与体内细胞有良好的亲和性,比较容易穿透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学问3:喝多少?
年龄、室温、活动量、体温、奶水或食物中的含水量等因素,会影响宝宝对水的需要量。一般,新生儿期的宝宝,由于喂奶的次数较多,如果妈妈的奶水充足,一天喂1—2次水就可以了。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喂水次数和每次喂水量都要适当增加。
TIPS:给宝宝喂水时,如果他不愿意喝的话,父母也不要勉强,这说明宝宝体内的水分已够了。一般情况,3岁以内的宝宝,每次饮水量不应超过100毫升,3岁以上可增至150毫升。
学问4:怎样喝?
只要宝宝的小便正常,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宝宝少量多次饮水,如果宝宝出汗多,应给宝宝增加饮水的次数,而不是饮水量。此外,父母还应注意:饭前不要多喝水:饭前给宝宝喝水,会稀释胃液,影响宝宝的食欲,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正确的饮用方法是,让宝宝在饭前半小时喝少量的水,这样可以促进唾液的分泌,帮助宝宝消化食物。睡前不要多喝水:年龄较小的宝宝深睡后,还不能完全控制排尿,如果睡前喝水过多,会影响睡眠,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也可能导致遗尿。
糖友补水有学问
误区1:喝水要控制 不少“糖友”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应控制喝水。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口渴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糖尿病患者控制喝水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尤其是在夏季,缺水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当然,糖友也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或饮用过凉、含糖量高、含气的饮料。
正确的饮水方法 少量多次喝凉开水或凉茶水。尤其是老年“糖友”,口渴感并不明显,因此应注意主动补充水分,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脑血栓发生。
误区2:不能吃水果 不少“糖友”抱怨,得了这个病连水果都不能吃,还有什么乐趣?其实,有些水果对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比如糖友们最忌讳的西瓜,虽然甜,但所含糖分、淀粉和脂肪少,对患者影响不是很大。
正确的吃水果方法 吃了水果就要少吃些主食,这能保持身体摄入的总热量定量,而不至于放弃吃水果的乐趣。
产后喝汤也是有学问的
1、过早大量喝汤
分娩后家里人少不了给产妇炖一些营养丰富的汤,如鲫鱼汤、猪蹄汤、排骨汤等,认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促进身体早些康复,还可使奶水多分泌些,使宝贝得到充足的母乳。
但如果孩子刚刚落地就让产妇大量喝汤,容易使产妇大量分泌奶水,而刚刚出生的婴儿胃容量小,吸吮力也较差,吃得也少,过多的奶水会淤滞于乳腺导管中,导致乳房发生胀痛。加之产妇的乳头比较娇嫩,容易发生破损,一旦被细菌感染就会引起乳腺感染,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甚至化脓,不仅造成产妇痛苦,还会影响正常哺乳。
纠错法:
产后不宜过早催乳,适宜在分娩1周后逐渐增加喝汤的量,以适应婴儿进食量渐增的需要。即使在1周后也不可无限制地喝汤,正确做法以不引起乳房胀痛为原则。
2、给产妇喝浓汤
这里所说的浓汤,是指给产妇做的脂肪含量很高的汤,如猪脚汤、肥鸡汤等,有人认为这样的汤营养丰富,最有补养效果。殊不知,产妇食用过多高脂肪食物,会使奶水中的脂肪含量增加,而这种高脂肪奶水不能让婴儿很好地吸收营养,还容易使他们发生腹泻。同时,产妇摄取过多的高脂肪容易引起身体发胖,使身材难以尽快恢复。
纠错法:
应该给产妇多喝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铁、锌等营养素的清汤,如精肉汤、蔬菜汤、蛋花汤、鲜鱼汤等。提醒一点,汤和肉要一同吃,这样才能真正摄取到营养。
出汗后补水有学问
当知道了大量出汗对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后,我们自然会得出答案:出汗后应该补液。那么,应该怎么补呢?
补什么一般来说,如果出汗量不大,补充常见的饮料,如矿泉水、白开水、茶水、碳酸饮料、果汁、绿豆汤、牛奶、运动饮料等均可。
如果出汗量大,则最好补充含有一定量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盐水、菜汤等。出汗量大时不要单独狂饮白开水,以免引起低钠血症。
补多少补液量的原则是:失多少,补多少。那么,怎么知道丢失的汗量呢?一般根据出汗后体重的减少,大致可得知丢失的体液量,普通人也可以根据口渴的程度补充。补充体液都应该少量多次,即每次补充100~200毫升,不要暴饮。
何时补运动的前、中、后都应补液。人们常习惯于运动中或运动后补液,而往往忽视运动前补液。如果想保持最佳体能状态,就应该始终保持体液的平衡,不能出现脱水,哪怕是轻微的脱水也不行。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液。
专家详解最佳运动减肥时间
早上锻炼要先喝水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人也因此选择在早晨运动。其实,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在凌晨4点到早上9点之间,二氧化碳反流,空气质量并不好。另外,早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尤其是那些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人,起早运动对身体很不利。但是,如果确实只有早上才有时间可以运动的话,就需要特别注意了,锻炼前最好喝上一杯水,以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要选择远离树木繁茂的地方,尽量去背风和向阳的开阔地带,锻炼时间40分钟左右即可。
午后是最佳运动时间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吃过午饭应该午睡一会儿。其实,在午后的2点到4点,人体运动能力达到高峰。而且此时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风力较小,是锻炼的最佳时间段。最好午饭后1小时再锻炼,否则会影响肠胃消化功能。
晚上适合减肥运动
如果你想减肥,最好选在晚上锻炼。晚上运动能帮助食物更快地消化,不会使脂肪囤积在体内。但是,无论强度大或小的运动,都会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所以,运动后过1小时再睡觉。
运动喝水也有学问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你选择什么时间锻炼,喝水都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细节。早晨锻炼的人们,每20分钟要喝点水,一次喝120毫升为宜。午后和晚上的锻炼,强度比早上大,身体消耗的能量和水分也较多,要补充200毫升的水。同时,我们不能等到感觉口渴的时候才喝水,这时候身体已经缺水了。此外,运动后最好不要暴饮,要一口一口地喝,以减轻心脏负担。还可以准备点盐糖水、蜂蜜水或运动饮料,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恢复体力。
脑瘫康复有学问
对有脑损伤史的高危儿应细致观察;出生后应定期带孩子到儿科进行相关检查;痉挛型患儿的家长要学会康复训练方法,抱孩子、与孩子说话、喂水等姿势都有讲究;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症的患儿,才应考虑做手术;治脑瘫,康复治疗最有效,药物治疗只起辅助作用。
一位满心欢喜的爸爸,当得知自己刚刚来到世上的宝贝脑子有问题时,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恳求医生:“救救我的孩子!”这是发生在某医院的一件真事。对于一个家庭,有了患脑瘫的孩子,就等于背上了巨大的精神包袱、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就不得不四处奔走求医,甚至有可能上当受骗。
贵在“三早”
小儿脑瘫要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就要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由于70%~80%的小儿脑瘫患者,是由围产期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因素引起脑损伤所致,因此,脑损伤被认为是脑瘫的高危因素。要早期发现脑瘫患儿,就要对有脑损伤病史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测。
因为脑瘫患儿症状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程度不同,所以目前靠患儿家长早期发现还有一定困难。她认为,儿科医生对高危儿连续细致的观察,对脑瘫的早期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提醒出生时有脑损伤的婴儿家长,在孩子出生1个月、3个月、半岁时,应定期带孩子到儿科进行相关检查,防患于未然。
宝贝爱出汗背后有学问
其一起实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环境)的刺激下出汗属于正常现象。当温度升高,体内血液循环加快,毛孔和汗腺便会张开,排出汗液以达到调节体温的作用,而天冷了,皮肤神经受冷空气的刺激,汗腺和毛孔会收缩,控制汗液的流出以保持体温达到正常。人体是一台高精密的机器,如果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出汗,反而不正常了。
宝贝出汗比成人多,主要是因为宝贝正处于生长a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属于正常现象。而宝贝睡觉时爱出汗通常有两种情况:
1、生理性出汗:生理性出汗是指宝贝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睡眠时爱出汗。这是由于宝贝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加上过热的刺激,宝贝只有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而且家长通常会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判断温度,害怕宝贝着凉,多给宝贝盖被褥,结果导致宝贝刚睡下是新陈代谢转换时引起体温升高,便出汗大量出汗、踢被子、小手放在被子外来调节体温。
2、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是指某些疾病引起宝贝爱出汗。主要表现为宝贝在比较安静或者熟睡以后出汗很多,比如弄湿枕头、衣服等。病理性出汗的原因很多,比如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积食、体虚、严重缺钙和某些疾病,如甲亢、结核以及传染性疾病等都有关。所以,病理性出汗多往往除了爱出汗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家长要多观察,以便就医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爱出汗的宝贝需要注意哪些营养?
汗液的成分很复杂,除了大量的水分以外,还有钠、钾、钙、镁等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C,还会有少量的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排出。虽说汗液中排出的蛋白质量不大,但是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要注意调整饮食,补充由汗液排出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爱出汗的宝贝要给予新鲜蔬果以补充维生素C和钠、镁、钙,充足的奶量可以提供足够的钙和优质的蛋白质,奶又是钠、维生素B2较好的来源,适量的粗杂粮和肝脏确实满足维生素B1比较关键的食物。